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卷C地理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卷C地理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29 15:22:51

文档简介

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卷C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方言作为特定地域内的语言,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特征。“楚语”曾是湖北省代表性语言,受地理、历史条件影响,“楚语”被同化,没能保留住这种代表性的方言。下图为湖北省方言分布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楚语”被同化,原因是湖北省(  )
A.气候温暖湿润 B.地形复杂多样
C.河流湖泊众多 D.人口迁移频繁
2.在赣语区,不仅每个市有自己的方言,甚至一个县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方言,可能是这些县(  )
A.山地较多 B.环境优美 C.资源丰富 D.经济活跃
【答案】1.D
2.A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地域文化与人口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地域文化的相关知识。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人口流动性越强,有利于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传统文化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积。而在地形闭塞的丘陵、山区,外来人员较少,往往利于保留原始的文化。
1.A、气候温暖潮湿与“楚语”被同化,关系不大。A错误;
B、地形复杂多样,地形的阻挡,往往阻碍人们的交往,传统语言往往得到保留。B错误;
C、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时,河流、湖泊往往是天然的阻隔,限制人们的交往。C错误;
D、湖北省在我国的中间位置,交通往来频繁,经历了多次的移民浪潮,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人口较多,人们文化交流频繁,楚语被同化,D正确;
故答案为:D。
2.A、山地较多,比较闭塞,与外界交流不便,如此便形成小区域的独特的语言系统。A正确;
B、环境优美对于方言的多种多样影响不大。B错误;
C、资源丰富与方言的种类关联度不大。C错误;
D、经济活跃的地区,人们交往频繁,不易保留原有的方言。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光伏装备制造业包括硅制造、电池组件生产、光伏电站建设等多个环节。下图为光伏装备制造企业在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丙、乙空间布局对应的省(市)可能是(  )
A.丙:江苏;乙:重庆 B.丙:贵州;乙:成都
C.丙:宁夏;乙:拉萨 D.丙:浙江;乙:新疆
4.未来硅制造等相关企业在西北地区集中布局,电池组件制造企业在更多地区布局,形成此类布局方式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资源禀赋;土地价格 B.资源禀赋;市场需求
C.土地价格;创新水平 D.科技水平;产业基础
【答案】3.D
4.B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区位因素主要原料、燃料、土地、水源,劳动力、市场、科技、交通、政策、历史经验等方面。产业转移往往是东部转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资源型产业;东部地区科技水平高,人口众多,市场广阔,适合发展技术型产业。
3.A、乙省份太阳能资源丰富,应为西部省区;丙区域的光伏装备制造业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小城市或者乙甲省,可知丙省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区。而甲为中部省区。重庆太阳能资源不丰富。A错误;
B、贵州不是东部省区,成都的太阳能资源缺乏,不利于发展光伏产业。B错误;
C、宁夏经济不发达,不是东部省区。C错误;
D、浙江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新疆位于西部,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能丰富。D错误;
故答案为:D。
4.A、西部地区太阳能、硅资源丰富,资源禀赋好。电池组件企业布局在各地,各地地价不同。A错误;
B、西部资源禀赋好。各地汽车、电动车市场巨大,电池组件的市场需求大,因此布局在各个地区。B错误;
C、根据材料,硅制造的企业布局在西北,土地价格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D、西北科技水平落后,科技不是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各个地区电池产业的基础差异显著,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人或车在室内外移动的路线叫动线,动线在城市规划中十分重要。下图示意上海某城市综合体的布局,其中写字楼和公寓底层共用基座,基座为购物中心(虚线内)。该城市综合体规划过程中,通过调整建筑布局、对部分建筑单方向开门等方式进行动线分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文信息推断,该城市综合体所在区域的建筑(  )
A.多低层,人口昼夜差别大 B.呈带状,绿化用地占比高
C.占地少,土地利用率较高 D.地租低,大型超市为主导
6.盛夏时节,从地铁站台到公寓选择频率最高的动线应该是(  )
A. B.
C. D.
7.动线分离对该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改善了购物中心的环境②降低了商品的采购价格
③可能失去部分消费群体④延长了超市的营业时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5.C
6.D
7.A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市交通的特点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交通线路的选择。城市中心占地小,地租高,往往为商业区,商业区对土地利用率较高,且人口昼多夜少。在盛夏,步行线路考虑:走最短路径、减少阳光的暴晒。人流与车流的分离使保障了人们在购物途中的交通安全,改善了购物中心的环境。但是也失去部分消费群体。
5.A、城市综合体往往位于商业区,城市中心,地价贵,往往多高层建筑。A错误;
B、城市综合体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价贵,建筑物的密度大,呈团状,绿化少。B错误;
C、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占地少,人流量大,土地利用率比较高。C正确;
D、 城市综合体处于城中心,地租高。D错误;
故答案为:C。
6.A、盛夏季节,户外温度较高,尽量减少在户外的路程。A图中,线路穿越了酒店,但是酒店出入口位于同一位置。A错误;
B、B图线路全部在户外,没有好好利用写字楼遮阴。B错误;
C、C线路较短,且利用写字楼遮阴,但是穿越广场,没有遮挡物,不是最优的。C错误;
D、D线路较短,在建筑群里穿梭,可以利用建筑物的影子和利用写字楼本身来遮挡阳光,是最优方案。D正确;
故答案为:D。
7.① 动线分流即人流与车流的分离,通过动线分流,可减少人群干扰,改善了购物中心的环境。正确;
② 商品的采购价格与动线分离关系不大。错误;
③ 动线分流会导致在部分在车上的顾客流失,因此能失去部分消费群体。正确;
④ 超市的营业时间与动线分离关系不大。错误;
A正确。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北印度洋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转换、降水变化等对该海域海水表层盐度影响较大。图(a)示意印度洋中低纬海区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的分布;图(b)示意孟加拉湾多年平均海表盐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a)可推断(  )
A.赤道海区东部降水少,西部降水多
B.孟加拉湾由于纬度较高,海水盐度最低
C.30°S盐度高与降水少、蒸发强有关
D.西北部盐度高是由于沙漠输送的盐尘多
9.影响孟加拉湾内部盐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季风洋流的季节变化 B.降水的季节变化
C.入海径流的季节变化 D.融冰的季节变化
【答案】8.C
9.A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水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水的温度、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北印度洋受季风的影响,夏季受西南风的影响,低纬海水向高纬流,导致孟加拉湾海水盐度上升。冬季受东北风的影响,孟加拉北部海水向南部流,导致孟加拉湾海水盐度低。
8.A、从图中可知,赤道海区东部盐度海低,西部盐度高,可推断赤道海区东部降水多,西部
降水少;A错误;
B、孟加拉湾由于陆地径流汇入多,盐度最低,错误;
C、 30°S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蒸发强 ,盐度高。正确;
D、西北部盐度高跟当地降水、蒸发量有关,与沙漠输送的盐尘多无关。错误;
故答案为:C。
9.A、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南部高盐度的海水被输送至孟加拉湾,该地盐度升高;冬季刚相反。A正确;
B、该区域6-9月降水多,入海淡水较多,会导致盐度下降,与图中盐度不符。B错误;
C、该区域6-9月降水多,入海淡水较多,会导致盐度下降,与图中盐度不符。C错误;
D、该区位于低纬度,不存在结冰融冰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青藏高原从20世纪起经历了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扩张,即森林、灌丛植被扩张至草地。木本植物的扩张对当地地表温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图为木本植物扩张下的地表温度、蒸散发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木本植物扩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其原理表现为(  )
①木本植物遮挡阳光,白天减少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
②木本植物蒸腾水汽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
③木本植物冠层吸收地表辐射,夜晚增强大气逆辐射
④木本植物增加了蒸散发量,使该地的昼夜温差增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研究表明,在寒冷的北极地区,木本植物的扩张提高了白天地表的温度,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增加了空气中水汽,大气的散射增强
B.太阳短波辐射增加,地表辐射增强
C.降低了地表反射,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太阳辐射增加,当地光照条件变好
【答案】10.B
11.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简单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吸收,云的反射和杂质尘埃的散射。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地面增温,地面放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向外放出辐射,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极地冰川覆盖多,冰川融化,植被增加,地表反射率降低,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加剧气温的上升。
10.① 木本植物遮挡阳光,白天减少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 ,正确;
② 木本植物蒸腾水汽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正确 ;
③ 木本植物冠层吸收地表辐射,夜晚增强大气逆辐射 ,正确;
④本植物增加了蒸散发量,使该地的昼夜温差减小,错误;
故答案为:D。
11.A、 增加了空气中水汽,大气的散射增强 ,减少到达地面的热量。A错误;
B、 太阳短波辐射不变,B错误;
C、寒冷的北极地区下垫面多冰雪,反射率高。木本植被扩张后,地表反射率下降,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加。C正确。
D、太阳辐射不变,光照条件也没有变好。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泰国丹嫩沙多水上市场是泰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水上市场。水上市场由众多小船组成,各地农产品通过水运汇集于此,并在船上完成交易。1967年以来,旅游业兴起,随着游客增多,丹嫩沙多水上市场的运输改为陆运,每天清晨将农产品通过陆路运输到水上市场的岸边,再卸货到船上进行交易。图1示意丹嫩沙多水上市场的位置,图2为丹嫩沙多水上市场交易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丹嫩沙多水上市场早期形成的条件是(  )
①农产品种类多,货源充足②多条河流相交,水运便利
③对外贸易量大,市场广阔④靠近海洋,水产品较丰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丹嫩沙多水上市场的农产品改为陆运,是因为(  )
A.水运影响了农产品种类和品质 B.陆路运输运量小、运输成本低
C.水运运量大,受自然条件限制 D.陆路运输效率高、运输能力强
【答案】12.B
13.D
【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及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商业性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人文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法规、集聚、历史文化等。尤其是市场和交通。一般在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通常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运输方式
项目 水路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运速 慢 较快 较慢 快
运价 低→高
灵活性 差 差 好 差 最差
连续性 差 好 好 差 最好
12.① 农产品种类多,货源充足 ,易形成市场,正确;
② 多条河流相交,水运便利,便于人货的集散,正确 ;
③该地早期以小船,主要是本地市场。对外贸易量小,错误;
④从图中可知,该地 靠近海洋,水产品较丰富,正确 ;
B正确;
故答案为:B。
13.A、 水运不会影响农产品种类、品质,A错误;
B、 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快,运输成本高,B错误;
C、 水运运量大,受自然条件限制 ,但不是水运改陆运的主要原因。C错误;
D、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丹嫩沙多水上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过大,“小船”运量与运速满足不了当地市场需求。
故答案为:D。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森林里的凋落物——落叶,十几年前曾被国外争相抢购,“落叶贸易”一吨纯利润有270美元。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法令:森林凋落物禁止出口。下图为我国某处样地凋落物量的月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据图可知,影响凋落物量的月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昼长 D.风力
15.国家禁止森林凋落物出口,是因为森林凋落物(  )
①营养元素返还土壤,为森林提供养分②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③为土壤补充矿物质,是土壤矿物组成④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14.A
15.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凋落物一般是指自然界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陈代谢产物,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面,作为降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从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持续稳定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 落叶的原因:1、内因:叶片经过一定时期的生理活动后细胞内大量的代谢产物,如矿物质积累,引起生理功能衰退而死亡(叶绿素破坏)。2、外因:天气变冷,土温降低,雨水减少,根系所提供的水分变少,而落叶可以减少蒸腾,减少水分的消耗,利于植物在寒冷和干旱季节生存。
14.A、由凋落物量的月变化可知,8月后随着气温下降,降水减小,凋落物量增加,11月份凋落物量为0,即不再落叶。因此热量是主导因素。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凋落物量的月变化与光照的变化关系较小。B错误;
C、图中看不出,凋落物量与昼夜长短有关。C错误;
D、在秋季,往往风力较大,凋落物比较多,但是月变化跟风力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15.① 营养元素返还土壤,为森林提供养分, 正确;
② 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正确;
③ 为土壤补充有机质,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 ,错误;
④ 凋落物为土壤补充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正确。
故答案为:C。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5分。
16.(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冷凉气候区,是指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冷凉、无霜期短、全年多风少雨的地区。冷凉气候条件下种植的蔬菜品质好,是我国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目前某些冷凉气候区的蔬菜面临“优质不优价”的局面。下表为我国四大冷凉气候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优势区域 主要分布省区 纬度 海拔高度 7月平均气温 无霜期 年降雨量(mm)
北部高纬度优势区 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的北疆 北纬40°以上 200m以上 ≤25℃ 3—7月 350~1000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优势区 陕西北部、甘肃、宁夏、山西及河北的北部、青海、西藏的藏西北 35°~40° 800m以上 ≤25℃ 4—7月 200~1000
云贵高原优势区 云贵川的丽江、毕节、大小凉山、鄂西和湘西的部分地区 25°~35° 800~2200m ≤25℃ 9—10月 600~2000
(1)与北部高纬度优势区相比,分析云贵高原优势区蔬菜种植竞争力强的原因。
(2)概括冷凉气候区蔬菜“优质”的表现。
(3)请为冷凉气候区蔬菜实现“优价”提四点建议。
【答案】(1)地势高且海拔差异大,可种植的蔬菜品种多;利用高差大的优势,可错开蔬菜成熟期,延长市场供应时间;降水较多,灌溉水源多样。
(2)生长周期长,养分积累多,营养丰富;病虫害少;绿色无污染;口感好;
(3)加大蔬菜营养成分、品质等内容的宣传;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树立品牌意识;对部分蔬菜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立畅通、健全的销售市场,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与种植规模,做精、做强;发展冷链物流,提高运输效率,保障产品品质。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结合表格可知,云贵高原优势区蔬菜种植竞争力强在于纬度、海拔、无霜期及降水量。相较于北部高纬度优势区,云贵高原纬度较低,热量条件,生长期长。云贵高原海拔高,高差大,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且利于错峰上市。降水较为丰富,这对于蔬菜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2)冷凉气候区气温低,作物生长慢。生长周期长,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营养丰富;冷凉气候区气温低,病虫害相对较少,这使得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农药的减少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使得蔬菜污染物。
(3)首先,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其次,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蔬菜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第三,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是保证蔬菜新鲜度和品质的重要手段。最后,拓展销售渠道也是实现“优价”的有效途径。通过开拓多元化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产品品质优的原因、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产品品质优的原因:光照:光照充足,有利于糖分及有机质的积累;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及有机质的积累;土壤:土壤富含有机质,肥沃,少施用化肥;生长周期:生长周期长(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病虫害少:(海拔/纬度高原因)气温低,病虫害少;气候干旱,病虫害少;紫外线强,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自然环境优质:土壤、水源中富含矿物质、微量元素;水资源、空气清洁,无污染。
17.(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贵州省绥阳县枫香树河和池武溪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350mm,该区域石灰岩广布,地势起伏大,曾经历过喜马拉雅地质时期以来长期的隆升作用。在内、外力作用下,该区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变迁过程复杂。下图为贵州省枫香树河和池武溪两个水系变迁模式图。
(1)依据地表水系变迁排列甲、乙、丙的先后顺序,并描述其演化过程。
(2)说明利于该区域水系演化的有利条件。
(3)指出研究团队为证明干谷为古河道,需要在干谷进行的地貌观察。
【答案】(1)甲、丙、乙
早期,石灰岩地块抬升形成陆地,降水沿着薄弱带溶蚀、侵蚀形成地表水系。随着地壳抬升和流水溶蚀,地表发育竖井、落水洞,地表水开始漏失。后期,伴随着地壳抬升和流水溶蚀,地表天坑发育,枫香树河地表水以地下水的形式向较低海拔的池武溪排泄,枫香树河下游失去地表水补给变为干谷。
(2)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流水溶蚀作用强;石灰岩可溶于水,且裂隙较多;地壳运动,岩层受挤压后裂隙发育,有利于地表水垂向溶蚀;地势起伏大,落差大,加剧了溶蚀与侵蚀速度。
(3)观察是否有残存的河流地貌(如V形谷、河漫滩、河流阶地等);观察干谷底部及两侧沉积物的特点(如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沉积物的磨圆度、沉积物的分选性等)。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可知, 早期,石灰岩地块抬升形成陆地,裸露到地表,石灰岩裂隙发育,降水沿裂隙带溶蚀、侵蚀形成地表水系。随着地壳抬升和流水溶蚀,溶蚀作用由地表向地下,形成竖井、落水洞,地表水向地下渗漏和流失。后期,由于长期的溶蚀,溶洞向下越来越深,层数越来越多,溶洞坍塌,地表天坑发育。枫香树河地表水以地下水的形式向较低海拔的池武溪排泄,枫香树河下游失去地表水补给变为干谷。
(2)贵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流水溶蚀作用强;该区石灰岩发育,石灰岩可溶于水,且裂隙较多;从材料可知,该地经历了长期的地壳运动,岩层受挤压后裂隙发育,有利于地表水垂向溶蚀;地壳抬升导致地势起伏大,落差大,加剧了溶蚀与侵蚀速度。
(3)判断干谷为古河到,主要通过观察是否有残存的河流地貌的特征;同时观察和检测干谷底部及两侧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磨圆度、分选性是否与河流的沉积物的特点一致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水系的演化及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河流地貌包括V型谷、U型谷、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湿热的气候、可溶性岩石及地壳运动。贵州水系的演化是随着溶蚀作用的加强,水系从地上到地下的过程。
18.(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宋代以来,北方移民大规模南迁入广,广东地区形成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三大汉民系聚居区为粤东沿海平原台地、珠江三角洲地区、粤北山区。据研究,三大汉民系聚居区的空间分布与移民迁入时间早晚有关。在以不同类型土地为开发主题的三大汉民系聚落中,人们面临的自然条件与自然灾害各不相同。图1甲、乙、丙分别为广府、潮汕和客家聚落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图2为潮汕聚居地民居景观图。
(1)推断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迁入时间的早晚,并说明理由。
(2)洪涝与台风分别是广府、潮汕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分别分析其原因。
(3)潮汕聚居地的建筑有抵御台风的地域特征。据图指出此类建筑的特点。
【答案】(1)由早到晚依次是广府、潮汕和客家。广府最先迁入,占据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后迁入的潮汕人占据农业生产条件次好的粤东沿海平原台地;最后来到的客家人只有选择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粤北山区。
(2)广府分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布,雨季降水丰富,加上台风、风暴潮带来的海水倒灌,易形成洪涝灾害;潮汕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台地,地势较珠江三角洲地区较高,且入海河流少,洪灾轻于广府,因聚落位置更靠海,受台风影响大。
(3)墙体建筑多用石材;建筑物较低矮;屋顶厚重而结实,往往压有石块。
【知识点】台风灾害;洪涝灾害的防避;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 从材料可以,三大汉民系聚居区在自然条件的差异较大,往往先迁入的,有选择,可以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相反,晚迁入的,只能选择自然条件差的地区。从而可以推测,广府最先迁入,占据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后迁入的潮汕人占据农业生产条件次好的粤东沿海平原台地;最后来到的客家人只有选择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粤北山区。
(2) 广府此处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且雨季时间长,降水丰富,且临海夏秋季节台风、风暴潮频发,易出现洪涝灾害;潮汕地处滨海平原台地,地势较较高,不易出现洪涝灾害但聚落位置更靠海,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更大。
(3)从图中可以看出,墙体建筑多用石材,岩石笨重,墙体可以抗风,不易倒踏;建筑物较低矮,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屋顶厚重而结实,往往压有石块,不易被台风掀翻。这些特征都是抵御台风的特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迁移及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御。人口往往选择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为迁入地。在地势低洼、河网密度、排水不畅、海水倒灌的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台风一般在夏秋季节,影响沿海地区的人们。
1 / 1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卷C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方言作为特定地域内的语言,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特征。“楚语”曾是湖北省代表性语言,受地理、历史条件影响,“楚语”被同化,没能保留住这种代表性的方言。下图为湖北省方言分布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楚语”被同化,原因是湖北省(  )
A.气候温暖湿润 B.地形复杂多样
C.河流湖泊众多 D.人口迁移频繁
2.在赣语区,不仅每个市有自己的方言,甚至一个县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方言,可能是这些县(  )
A.山地较多 B.环境优美 C.资源丰富 D.经济活跃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光伏装备制造业包括硅制造、电池组件生产、光伏电站建设等多个环节。下图为光伏装备制造企业在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丙、乙空间布局对应的省(市)可能是(  )
A.丙:江苏;乙:重庆 B.丙:贵州;乙:成都
C.丙:宁夏;乙:拉萨 D.丙:浙江;乙:新疆
4.未来硅制造等相关企业在西北地区集中布局,电池组件制造企业在更多地区布局,形成此类布局方式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资源禀赋;土地价格 B.资源禀赋;市场需求
C.土地价格;创新水平 D.科技水平;产业基础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人或车在室内外移动的路线叫动线,动线在城市规划中十分重要。下图示意上海某城市综合体的布局,其中写字楼和公寓底层共用基座,基座为购物中心(虚线内)。该城市综合体规划过程中,通过调整建筑布局、对部分建筑单方向开门等方式进行动线分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据图文信息推断,该城市综合体所在区域的建筑(  )
A.多低层,人口昼夜差别大 B.呈带状,绿化用地占比高
C.占地少,土地利用率较高 D.地租低,大型超市为主导
6.盛夏时节,从地铁站台到公寓选择频率最高的动线应该是(  )
A. B.
C. D.
7.动线分离对该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①改善了购物中心的环境②降低了商品的采购价格
③可能失去部分消费群体④延长了超市的营业时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北印度洋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转换、降水变化等对该海域海水表层盐度影响较大。图(a)示意印度洋中低纬海区表层海水多年平均盐度的分布;图(b)示意孟加拉湾多年平均海表盐度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据图(a)可推断(  )
A.赤道海区东部降水少,西部降水多
B.孟加拉湾由于纬度较高,海水盐度最低
C.30°S盐度高与降水少、蒸发强有关
D.西北部盐度高是由于沙漠输送的盐尘多
9.影响孟加拉湾内部盐度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季风洋流的季节变化 B.降水的季节变化
C.入海径流的季节变化 D.融冰的季节变化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青藏高原从20世纪起经历了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扩张,即森林、灌丛植被扩张至草地。木本植物的扩张对当地地表温度产生了重大影响。下图为木本植物扩张下的地表温度、蒸散发的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木本植物扩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其原理表现为(  )
①木本植物遮挡阳光,白天减少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
②木本植物蒸腾水汽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
③木本植物冠层吸收地表辐射,夜晚增强大气逆辐射
④木本植物增加了蒸散发量,使该地的昼夜温差增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研究表明,在寒冷的北极地区,木本植物的扩张提高了白天地表的温度,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增加了空气中水汽,大气的散射增强
B.太阳短波辐射增加,地表辐射增强
C.降低了地表反射,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太阳辐射增加,当地光照条件变好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泰国丹嫩沙多水上市场是泰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水上市场。水上市场由众多小船组成,各地农产品通过水运汇集于此,并在船上完成交易。1967年以来,旅游业兴起,随着游客增多,丹嫩沙多水上市场的运输改为陆运,每天清晨将农产品通过陆路运输到水上市场的岸边,再卸货到船上进行交易。图1示意丹嫩沙多水上市场的位置,图2为丹嫩沙多水上市场交易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丹嫩沙多水上市场早期形成的条件是(  )
①农产品种类多,货源充足②多条河流相交,水运便利
③对外贸易量大,市场广阔④靠近海洋,水产品较丰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丹嫩沙多水上市场的农产品改为陆运,是因为(  )
A.水运影响了农产品种类和品质 B.陆路运输运量小、运输成本低
C.水运运量大,受自然条件限制 D.陆路运输效率高、运输能力强
(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森林里的凋落物——落叶,十几年前曾被国外争相抢购,“落叶贸易”一吨纯利润有270美元。近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法令:森林凋落物禁止出口。下图为我国某处样地凋落物量的月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据图可知,影响凋落物量的月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昼长 D.风力
15.国家禁止森林凋落物出口,是因为森林凋落物(  )
①营养元素返还土壤,为森林提供养分②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③为土壤补充矿物质,是土壤矿物组成④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5分。
16.(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冷凉气候区,是指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冷凉、无霜期短、全年多风少雨的地区。冷凉气候条件下种植的蔬菜品质好,是我国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目前某些冷凉气候区的蔬菜面临“优质不优价”的局面。下表为我国四大冷凉气候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优势区域 主要分布省区 纬度 海拔高度 7月平均气温 无霜期 年降雨量(mm)
北部高纬度优势区 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的北疆 北纬40°以上 200m以上 ≤25℃ 3—7月 350~1000
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优势区 陕西北部、甘肃、宁夏、山西及河北的北部、青海、西藏的藏西北 35°~40° 800m以上 ≤25℃ 4—7月 200~1000
云贵高原优势区 云贵川的丽江、毕节、大小凉山、鄂西和湘西的部分地区 25°~35° 800~2200m ≤25℃ 9—10月 600~2000
(1)与北部高纬度优势区相比,分析云贵高原优势区蔬菜种植竞争力强的原因。
(2)概括冷凉气候区蔬菜“优质”的表现。
(3)请为冷凉气候区蔬菜实现“优价”提四点建议。
17.(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贵州省绥阳县枫香树河和池武溪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350mm,该区域石灰岩广布,地势起伏大,曾经历过喜马拉雅地质时期以来长期的隆升作用。在内、外力作用下,该区域的地表水与地下水变迁过程复杂。下图为贵州省枫香树河和池武溪两个水系变迁模式图。
(1)依据地表水系变迁排列甲、乙、丙的先后顺序,并描述其演化过程。
(2)说明利于该区域水系演化的有利条件。
(3)指出研究团队为证明干谷为古河道,需要在干谷进行的地貌观察。
18.(2024高一下·湖北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宋代以来,北方移民大规模南迁入广,广东地区形成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三大汉民系聚居区为粤东沿海平原台地、珠江三角洲地区、粤北山区。据研究,三大汉民系聚居区的空间分布与移民迁入时间早晚有关。在以不同类型土地为开发主题的三大汉民系聚落中,人们面临的自然条件与自然灾害各不相同。图1甲、乙、丙分别为广府、潮汕和客家聚落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图2为潮汕聚居地民居景观图。
(1)推断广府、潮汕和客家三大汉民系迁入时间的早晚,并说明理由。
(2)洪涝与台风分别是广府、潮汕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分别分析其原因。
(3)潮汕聚居地的建筑有抵御台风的地域特征。据图指出此类建筑的特点。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A
【知识点】人口迁移的影响;地域文化与人口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地域文化的相关知识。一般情况下,经济越发达,人口流动性越强,有利于促进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传统文化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积。而在地形闭塞的丘陵、山区,外来人员较少,往往利于保留原始的文化。
1.A、气候温暖潮湿与“楚语”被同化,关系不大。A错误;
B、地形复杂多样,地形的阻挡,往往阻碍人们的交往,传统语言往往得到保留。B错误;
C、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时,河流、湖泊往往是天然的阻隔,限制人们的交往。C错误;
D、湖北省在我国的中间位置,交通往来频繁,经历了多次的移民浪潮,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人口较多,人们文化交流频繁,楚语被同化,D正确;
故答案为:D。
2.A、山地较多,比较闭塞,与外界交流不便,如此便形成小区域的独特的语言系统。A正确;
B、环境优美对于方言的多种多样影响不大。B错误;
C、资源丰富与方言的种类关联度不大。C错误;
D、经济活跃的地区,人们交往频繁,不易保留原有的方言。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3.D
4.B
【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域协调发展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及区域协调发展。工业区位因素主要原料、燃料、土地、水源,劳动力、市场、科技、交通、政策、历史经验等方面。产业转移往往是东部转向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资源型产业;东部地区科技水平高,人口众多,市场广阔,适合发展技术型产业。
3.A、乙省份太阳能资源丰富,应为西部省区;丙区域的光伏装备制造业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小城市或者乙甲省,可知丙省为经济发达的东部省区。而甲为中部省区。重庆太阳能资源不丰富。A错误;
B、贵州不是东部省区,成都的太阳能资源缺乏,不利于发展光伏产业。B错误;
C、宁夏经济不发达,不是东部省区。C错误;
D、浙江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新疆位于西部,气候干旱,晴天多,太阳能丰富。D错误;
故答案为:D。
4.A、西部地区太阳能、硅资源丰富,资源禀赋好。电池组件企业布局在各地,各地地价不同。A错误;
B、西部资源禀赋好。各地汽车、电动车市场巨大,电池组件的市场需求大,因此布局在各个地区。B错误;
C、根据材料,硅制造的企业布局在西北,土地价格不是主要原因。C错误;
D、西北科技水平落后,科技不是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各个地区电池产业的基础差异显著,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5.C
6.D
7.A
【知识点】城镇的空间结构;城市交通的特点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交通线路的选择。城市中心占地小,地租高,往往为商业区,商业区对土地利用率较高,且人口昼多夜少。在盛夏,步行线路考虑:走最短路径、减少阳光的暴晒。人流与车流的分离使保障了人们在购物途中的交通安全,改善了购物中心的环境。但是也失去部分消费群体。
5.A、城市综合体往往位于商业区,城市中心,地价贵,往往多高层建筑。A错误;
B、城市综合体往往位于城市中心,地价贵,建筑物的密度大,呈团状,绿化少。B错误;
C、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占地少,人流量大,土地利用率比较高。C正确;
D、 城市综合体处于城中心,地租高。D错误;
故答案为:C。
6.A、盛夏季节,户外温度较高,尽量减少在户外的路程。A图中,线路穿越了酒店,但是酒店出入口位于同一位置。A错误;
B、B图线路全部在户外,没有好好利用写字楼遮阴。B错误;
C、C线路较短,且利用写字楼遮阴,但是穿越广场,没有遮挡物,不是最优的。C错误;
D、D线路较短,在建筑群里穿梭,可以利用建筑物的影子和利用写字楼本身来遮挡阳光,是最优方案。D正确;
故答案为:D。
7.① 动线分流即人流与车流的分离,通过动线分流,可减少人群干扰,改善了购物中心的环境。正确;
② 商品的采购价格与动线分离关系不大。错误;
③ 动线分流会导致在部分在车上的顾客流失,因此能失去部分消费群体。正确;
④ 超市的营业时间与动线分离关系不大。错误;
A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8.C
9.A
【知识点】海水的性质及作用;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解析】【点评】海水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海水的温度、蒸发量、降水量、入海径流。北印度洋受季风的影响,夏季受西南风的影响,低纬海水向高纬流,导致孟加拉湾海水盐度上升。冬季受东北风的影响,孟加拉北部海水向南部流,导致孟加拉湾海水盐度低。
8.A、从图中可知,赤道海区东部盐度海低,西部盐度高,可推断赤道海区东部降水多,西部
降水少;A错误;
B、孟加拉湾由于陆地径流汇入多,盐度最低,错误;
C、 30°S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蒸发强 ,盐度高。正确;
D、西北部盐度高跟当地降水、蒸发量有关,与沙漠输送的盐尘多无关。错误;
故答案为:C。
9.A、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南部高盐度的海水被输送至孟加拉湾,该地盐度升高;冬季刚相反。A正确;
B、该区域6-9月降水多,入海淡水较多,会导致盐度下降,与图中盐度不符。B错误;
C、该区域6-9月降水多,入海淡水较多,会导致盐度下降,与图中盐度不符。C错误;
D、该区位于低纬度,不存在结冰融冰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10.B
11.C
【知识点】大气的受热过程;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简单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吸收,云的反射和杂质尘埃的散射。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到达地面,地面增温,地面放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增温,大气向外放出辐射,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极地冰川覆盖多,冰川融化,植被增加,地表反射率降低,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加剧气温的上升。
10.① 木本植物遮挡阳光,白天减少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 ,正确;
② 木本植物蒸腾水汽多,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正确 ;
③ 木本植物冠层吸收地表辐射,夜晚增强大气逆辐射 ,正确;
④本植物增加了蒸散发量,使该地的昼夜温差减小,错误;
故答案为:D。
11.A、 增加了空气中水汽,大气的散射增强 ,减少到达地面的热量。A错误;
B、 太阳短波辐射不变,B错误;
C、寒冷的北极地区下垫面多冰雪,反射率高。木本植被扩张后,地表反射率下降,吸收太阳辐射量增加。C正确。
D、太阳辐射不变,光照条件也没有变好。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2.B
13.D
【知识点】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的互相影响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及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商业性服务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小,人文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法规、集聚、历史文化等。尤其是市场和交通。一般在进行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通常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运输方式
项目 水路 铁路 公路 航空 管道
运量 大→小 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运速 慢 较快 较慢 快
运价 低→高
灵活性 差 差 好 差 最差
连续性 差 好 好 差 最好
12.① 农产品种类多,货源充足 ,易形成市场,正确;
② 多条河流相交,水运便利,便于人货的集散,正确 ;
③该地早期以小船,主要是本地市场。对外贸易量小,错误;
④从图中可知,该地 靠近海洋,水产品较丰富,正确 ;
B正确;
故答案为:B。
13.A、 水运不会影响农产品种类、品质,A错误;
B、 陆路运输运量小、速度快,运输成本高,B错误;
C、 水运运量大,受自然条件限制 ,但不是水运改陆运的主要原因。C错误;
D、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丹嫩沙多水上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量过大,“小船”运量与运速满足不了当地市场需求。
故答案为:D。
【答案】14.A
15.C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凋落物一般是指自然界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陈代谢产物,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面,作为降解者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从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持续稳定的所有有机质的总称。 落叶的原因:1、内因:叶片经过一定时期的生理活动后细胞内大量的代谢产物,如矿物质积累,引起生理功能衰退而死亡(叶绿素破坏)。2、外因:天气变冷,土温降低,雨水减少,根系所提供的水分变少,而落叶可以减少蒸腾,减少水分的消耗,利于植物在寒冷和干旱季节生存。
14.A、由凋落物量的月变化可知,8月后随着气温下降,降水减小,凋落物量增加,11月份凋落物量为0,即不再落叶。因此热量是主导因素。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凋落物量的月变化与光照的变化关系较小。B错误;
C、图中看不出,凋落物量与昼夜长短有关。C错误;
D、在秋季,往往风力较大,凋落物比较多,但是月变化跟风力无关。D错误;
故答案为:A。
15.① 营养元素返还土壤,为森林提供养分, 正确;
② 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正确;
③ 为土壤补充有机质,土壤矿物主要来自成土母质 ,错误;
④ 凋落物为土壤补充有机质,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1)地势高且海拔差异大,可种植的蔬菜品种多;利用高差大的优势,可错开蔬菜成熟期,延长市场供应时间;降水较多,灌溉水源多样。
(2)生长周期长,养分积累多,营养丰富;病虫害少;绿色无污染;口感好;
(3)加大蔬菜营养成分、品质等内容的宣传;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食品安全知识的培训,树立品牌意识;对部分蔬菜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建立畅通、健全的销售市场,充分利用网络营销;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与种植规模,做精、做强;发展冷链物流,提高运输效率,保障产品品质。
【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措施
【解析】【分析】(1)结合表格可知,云贵高原优势区蔬菜种植竞争力强在于纬度、海拔、无霜期及降水量。相较于北部高纬度优势区,云贵高原纬度较低,热量条件,生长期长。云贵高原海拔高,高差大,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且利于错峰上市。降水较为丰富,这对于蔬菜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2)冷凉气候区气温低,作物生长慢。生长周期长,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营养丰富;冷凉气候区气温低,病虫害相对较少,这使得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农药的减少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使得蔬菜污染物。
(3)首先,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其次,通过打造具有特色的蔬菜品牌,提升产品的知名度。第三,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是保证蔬菜新鲜度和品质的重要手段。最后,拓展销售渠道也是实现“优价”的有效途径。通过开拓多元化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网络。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产品品质优的原因、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产品品质优的原因:光照:光照充足,有利于糖分及有机质的积累;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及有机质的积累;土壤:土壤富含有机质,肥沃,少施用化肥;生长周期:生长周期长(海拔高或纬度高,气温低),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病虫害少:(海拔/纬度高原因)气温低,病虫害少;气候干旱,病虫害少;紫外线强,病虫害少;使用农药少。自然环境优质:土壤、水源中富含矿物质、微量元素;水资源、空气清洁,无污染。
17.【答案】(1)甲、丙、乙
早期,石灰岩地块抬升形成陆地,降水沿着薄弱带溶蚀、侵蚀形成地表水系。随着地壳抬升和流水溶蚀,地表发育竖井、落水洞,地表水开始漏失。后期,伴随着地壳抬升和流水溶蚀,地表天坑发育,枫香树河地表水以地下水的形式向较低海拔的池武溪排泄,枫香树河下游失去地表水补给变为干谷。
(2)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流水溶蚀作用强;石灰岩可溶于水,且裂隙较多;地壳运动,岩层受挤压后裂隙发育,有利于地表水垂向溶蚀;地势起伏大,落差大,加剧了溶蚀与侵蚀速度。
(3)观察是否有残存的河流地貌(如V形谷、河漫滩、河流阶地等);观察干谷底部及两侧沉积物的特点(如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沉积物的磨圆度、沉积物的分选性等)。
【知识点】地貌的观察;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可知, 早期,石灰岩地块抬升形成陆地,裸露到地表,石灰岩裂隙发育,降水沿裂隙带溶蚀、侵蚀形成地表水系。随着地壳抬升和流水溶蚀,溶蚀作用由地表向地下,形成竖井、落水洞,地表水向地下渗漏和流失。后期,由于长期的溶蚀,溶洞向下越来越深,层数越来越多,溶洞坍塌,地表天坑发育。枫香树河地表水以地下水的形式向较低海拔的池武溪排泄,枫香树河下游失去地表水补给变为干谷。
(2)贵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高,年降水量较大,流水溶蚀作用强;该区石灰岩发育,石灰岩可溶于水,且裂隙较多;从材料可知,该地经历了长期的地壳运动,岩层受挤压后裂隙发育,有利于地表水垂向溶蚀;地壳抬升导致地势起伏大,落差大,加剧了溶蚀与侵蚀速度。
(3)判断干谷为古河到,主要通过观察是否有残存的河流地貌的特征;同时观察和检测干谷底部及两侧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磨圆度、分选性是否与河流的沉积物的特点一致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喀斯特地貌、水系的演化及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河流地貌包括V型谷、U型谷、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河口三角洲。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湿热的气候、可溶性岩石及地壳运动。贵州水系的演化是随着溶蚀作用的加强,水系从地上到地下的过程。
18.【答案】(1)由早到晚依次是广府、潮汕和客家。广府最先迁入,占据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后迁入的潮汕人占据农业生产条件次好的粤东沿海平原台地;最后来到的客家人只有选择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粤北山区。
(2)广府分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布,雨季降水丰富,加上台风、风暴潮带来的海水倒灌,易形成洪涝灾害;潮汕主要分布在滨海平原台地,地势较珠江三角洲地区较高,且入海河流少,洪灾轻于广府,因聚落位置更靠海,受台风影响大。
(3)墙体建筑多用石材;建筑物较低矮;屋顶厚重而结实,往往压有石块。
【知识点】台风灾害;洪涝灾害的防避;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解析】【分析】(1) 从材料可以,三大汉民系聚居区在自然条件的差异较大,往往先迁入的,有选择,可以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相反,晚迁入的,只能选择自然条件差的地区。从而可以推测,广府最先迁入,占据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后迁入的潮汕人占据农业生产条件次好的粤东沿海平原台地;最后来到的客家人只有选择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粤北山区。
(2) 广府此处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地势低洼,河网密布,且雨季时间长,降水丰富,且临海夏秋季节台风、风暴潮频发,易出现洪涝灾害;潮汕地处滨海平原台地,地势较较高,不易出现洪涝灾害但聚落位置更靠海,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更大。
(3)从图中可以看出,墙体建筑多用石材,岩石笨重,墙体可以抗风,不易倒踏;建筑物较低矮,可以起到防风的作用;屋顶厚重而结实,往往压有石块,不易被台风掀翻。这些特征都是抵御台风的特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迁移及自然灾害的成因及防御。人口往往选择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为迁入地。在地势低洼、河网密度、排水不畅、海水倒灌的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台风一般在夏秋季节,影响沿海地区的人们。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