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选择题
1.现在中国政府的理念是:猫的颜色确实重要,现在的目标是找到一只绿色的猫、一只透明的猫。“绿猫”指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之后的中国,面临新的发展起点,过去的发展理念要适时调整。“绿猫”观念主要体现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
B.独立自主的创新发展之路
C.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D.抛弃旧理念,开创新理念
【答案】C
2.读表:《1949﹣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B.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
C.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D.科教兴国战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
【答案】A
3.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强调( )
A.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
C.中国努力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D.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
【答案】C
4.对于现代中国的某一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政治制度( )
A.促进民主党派健康发展
B.促进地方民主政治良性发展
C.代替民众行使国家权力
D.是少数民族繁荣的根本保障
【答案】B
5.《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国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发起设立亚投行
B.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C.加入世贸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6.《来自家乡的喜讯》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幅漫画,画中讨论的主题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决策(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B
7.邓小平与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伟大的改革者很相似,他们都从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诊断中国的问题,开出了救国强国之方。这表明邓小平( )
A.改革内容涉及面广 B.重视中国具体实际
C.强国之方效果显著 D.改革面临严重局面
【答案】B
8.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高等学校招生464万人,是1988年的3.4.倍。这主要得益于( )
A.高考制度的改革 B.“科教兴国”战略
C.义务教育的普及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A
9.1972年3月,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指出:“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民地’范畴。”1月,联合国大会决定从殖民地名单中删去香港和澳门。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B.中国正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港澳问题解决的时机已成熟
D.“一国两制”构想被国际社会接受
【答案】A
10.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马丁 雅克曾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文中的“中国的转变”是指(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B.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农村经济体制全面展开
D.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答案】D
11.如图选自2006年《中国物价年鉴》中的数据,这反映了( )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B.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我国管理模式的改革由此展开
D.经济全球化冲击我国分配体制
【答案】A
12.1988年12月6日,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表明我国( )
A.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B.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C.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D.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
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据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选择题
1.现在中国政府的理念是:猫的颜色确实重要,现在的目标是找到一只绿色的猫、一只透明的猫。“绿猫”指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之后的中国,面临新的发展起点,过去的发展理念要适时调整。“绿猫”观念主要体现的是( )
A.经济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化
B.独立自主的创新发展之路
C.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
D.抛弃旧理念,开创新理念
【答案】C
2.读表:《1949﹣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 )
A.改革开放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B.新中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全面发展
C.中国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D.科教兴国战略提升了教育的质量
【答案】A
3.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强调( )
A.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
C.中国努力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D.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
【答案】C
4.对于现代中国的某一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政治制度( )
A.促进民主党派健康发展
B.促进地方民主政治良性发展
C.代替民众行使国家权力
D.是少数民族繁荣的根本保障
【答案】B
5.《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里程碑》:“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政治大国舞台,那么30年后……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A.发起设立亚投行
B.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
C.加入世贸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C
6.《来自家乡的喜讯》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一幅漫画,画中讨论的主题主要得益于哪次会议的决策(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答案】B
7.邓小平与中国近代史上很多伟大的改革者很相似,他们都从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诊断中国的问题,开出了救国强国之方。这表明邓小平( )
A.改革内容涉及面广 B.重视中国具体实际
C.强国之方效果显著 D.改革面临严重局面
【答案】B
8.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高等学校招生464万人,是1988年的3.4.倍。这主要得益于( )
A.高考制度的改革 B.“科教兴国”战略
C.义务教育的普及 D.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答案】A
9.1972年3月,中国驻联合国代表黄华指出:“香港和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的所谓民地’范畴。”1月,联合国大会决定从殖民地名单中删去香港和澳门。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国政府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B.中国正式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港澳问题解决的时机已成熟
D.“一国两制”构想被国际社会接受
【答案】A
10.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马丁 雅克曾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文中的“中国的转变”是指(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B.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农村经济体制全面展开
D.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答案】D
11.如图选自2006年《中国物价年鉴》中的数据,这反映了( )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B.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我国管理模式的改革由此展开
D.经济全球化冲击我国分配体制
【答案】A
12.1988年12月6日,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中国先后参加18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1.47万余人的维和军事人员。这表明我国( )
A.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B.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C.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D.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2023·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
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据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 示例: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1978年12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
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年9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宽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