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检测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检测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29 17:3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1.“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一科技发明是(  )
A.造纸术 B.拓碑技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2.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3.宋代君主御用的信息渠道及侦查手段愈益广泛,许多机构也具有了超出本职的职能。由如表可知,宋代(  )
表:宋代具有信息与侦查职能的机构、职位
机构/职位 通进司与閤门司 皇城司 御药院 走马承受 军校、密探
职能 扼守信息沟通要路 在京师刺探监察 传递内廷信息 按刺地方物情 博访外事
A.君主强化对政事民情的掌控
B.君主比较体恤百姓
C.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
D.官僚机构不断膨胀
4.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
5.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  )
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
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
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
6.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  )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
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
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
7.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饬”(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出北宋初年(  )
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向
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
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
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
8.据《石林燕语》载:“本朝太祖始以赵中令独相,久欲拜薛文惠公等为之副而难其名,召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谷以‘唐有参知政事’对,遂以命之。”参知政事任期情况表(局部)(北宋可考的参知政事共有87人)
具体人员 任职时间 任期
薛居正 乾德二年(964)四月至宝六年(973)九月 9年5个月
刘熙古 开宝五年(972)二月至开宝六年(973)五月 1年3个月
李穆 太平天国八年(983)十一月至雍熙元年(984)正月 2个月
结合材料信息,以下对于参知政事的认知正确的是(  )
①参知政事经历了唐朝至宋朝的变迁
②北宋参知政事的任期未有明确规定
③北宋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总理财政
④任期无定期是北宋皇权加强的表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宋真宗时期,规定文武官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一般官员只要在任上没有过失,大都予以升迁,缺乏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磨勘迁秩导致(  )
A.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冗官现象日益严重 D.科举制度逐渐废弛
10.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
年份 概况
1141 宋朝接受了屈辱的“绍兴和议”
1142 宋金建置榷场,作为互市贸易场所
1159 金朝海陵王准备南侵,为避免“不良之人,私相往来”而罢榷场
1164 金朝复置泗、寿、蔡、唐、邓等榷场,次年双方签订“隆兴和议”
1177 金世宗因宋人“生事背盟”,令陕西沿边榷场止留一处,余悉罢之
A.榷场兴废打上了宋金和战的烙印
B.金朝以经济手段实现对宋的控制
C.榷场稳定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D.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具有软弱性
11.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  )
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历史规律 D.伦理纲常
12.唐代实行科举制,但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是“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则“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
二、综合题
13.[2023·浙北名校联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1)“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8分)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选择题
1.“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梦溪笔谈》中记载的这一科技发明是(  )
A.造纸术 B.拓碑技术
C.雕版印刷术 D.活字印刷术
【答案】D
2.南宋初期,宋高宗给予宰相重权,通过与宰相共同分配权力的方式建立高速运行的中央决策系统,使得“原本分享的权力逐渐被皇帝和权相集中起来”。这说明当时(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步缓和
B.封建官僚体系面临严重危机
C.中央权力运行方式有所调整
D.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答案】C
3.宋代君主御用的信息渠道及侦查手段愈益广泛,许多机构也具有了超出本职的职能。由如表可知,宋代(  )
表:宋代具有信息与侦查职能的机构、职位
机构/职位 通进司与閤门司 皇城司 御药院 走马承受 军校、密探
职能 扼守信息沟通要路 在京师刺探监察 传递内廷信息 按刺地方物情 博访外事
A.君主强化对政事民情的掌控
B.君主比较体恤百姓
C.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尖锐
D.官僚机构不断膨胀
【答案】A
4.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
【答案】D
5.公元964年春,宋太祖赵匡胤为宰相赵普置副,以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薛居正、吕余庆兼任参知政事,不宣布诏令、百官朝会不领班、不掌印、不升政事堂。这表明宋初参知政事的设置(  )
A.改变了宰相位高权重的地位
B.有利于中枢机构日常政务的处理
C.形成“二府三司”行政体制
D.使宰相数量不断增多分散了相权
【答案】B
6.北宋初期,枢密院成为最高军务机构,是“二府”之一。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人担任,宰相可兼任,其可以掌握虎符,秉皇帝旨意调动军队。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也基本都是文人,主要负责召宣旨意,传递院务信息。由此可见,北宋初期的枢密院(  )
A.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制度设计
B.行政效率提高分工比较明确
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主的专权
D.与中书门下形成了制衡机制
【答案】A
7.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一次宋太祖派遣武将党进戍边,依例应出行前向皇帝致辞,但宋太祖念其“本出溪戎,不识一字”,便破例让他“不须如此”。但党进性格刚强,坚决要求致辞,便使人将内容写在“饬”(手板)上,并反复背诵。结果当天由于紧张,党进“不能道一字”,最后只说出一句“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引发哄堂大笑,后来他自己解释说“也要官家知道我读书来”。这反映出北宋初年(  )
A.程朱理学盛行,引导朝廷政治风向
B.重视科举考试,成为唯一晋升途径
C.提倡武将读书,文官群体得到推崇
D.设置二府三司,枢密院只负责军事
【答案】C
8.据《石林燕语》载:“本朝太祖始以赵中令独相,久欲拜薛文惠公等为之副而难其名,召学士陶谷问:‘下丞相一等有何官?’谷以‘唐有参知政事’对,遂以命之。”参知政事任期情况表(局部)(北宋可考的参知政事共有87人)
具体人员 任职时间 任期
薛居正 乾德二年(964)四月至宝六年(973)九月 9年5个月
刘熙古 开宝五年(972)二月至开宝六年(973)五月 1年3个月
李穆 太平天国八年(983)十一月至雍熙元年(984)正月 2个月
结合材料信息,以下对于参知政事的认知正确的是(  )
①参知政事经历了唐朝至宋朝的变迁
②北宋参知政事的任期未有明确规定
③北宋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总理财政
④任期无定期是北宋皇权加强的表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9.宋真宗时期,规定文武官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一般官员只要在任上没有过失,大都予以升迁,缺乏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磨勘迁秩导致(  )
A.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冗官现象日益严重 D.科举制度逐渐废弛
【答案】C
10.阅读如表,据此可知(  )
年份 概况
1141 宋朝接受了屈辱的“绍兴和议”
1142 宋金建置榷场,作为互市贸易场所
1159 金朝海陵王准备南侵,为避免“不良之人,私相往来”而罢榷场
1164 金朝复置泗、寿、蔡、唐、邓等榷场,次年双方签订“隆兴和议”
1177 金世宗因宋人“生事背盟”,令陕西沿边榷场止留一处,余悉罢之
A.榷场兴废打上了宋金和战的烙印
B.金朝以经济手段实现对宋的控制
C.榷场稳定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
D.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具有软弱性
【答案】A
11.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所说的“理”在社会中应体现为(  )
A.自然法则 B.天人感应 C.历史规律 D.伦理纲常
【答案】D
12.唐代实行科举制,但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是“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则“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宋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
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
【答案】C
二、综合题
13.[2023·浙北名校联盟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不返本开新,不接续源头活水,综合创新便会食多不化,推陈出新就会迷失方向;不综合创新,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推陈出新就会乏力苍白;不推陈出新,不致力于内部创造,返本开新就会徒说空话,综合创新也会主体不明。因此,“三新”之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庶几可以顺利进行。
——牟钟鉴《儒学继承与创新的三种途径》
(1)“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表现。(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北宋前期儒学面临的危机。宋代理学家为重振儒学是如何“推陈出新”的?(8分)
答案:(1)表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危机: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推陈出新”: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解析:(1)据所学四大发明在宋朝的成就可得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第一小问危机,结合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材料二“不引进众家异说和外来文明,返本开新便会泥古不化”可得儒家学说日益僵化;佛教和道教的冲击。第二小问推陈出新,从所学理学的核心概念“理”的提出、理的地位、伦理观、方法论可得形成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理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认为理(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