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现代诗歌鉴赏
学习鉴赏
感情基调
作品所表达的基本的情感取向,或者说情感态度。
感情基调
《我爱这土地》——艾青
厚重
深沉
悲壮
悲愤
悲哀
欢快
忧愁
喜悦
寂寞
热烈
奔放
闲适
昂扬
怅惘
伤感
希望
温暖
温婉
淡雅
赞美
热爱
热情
√
√
√
√
怀念
崇敬
感情基调
《沁园春·雪》——毛泽东
厚重
深沉
悲壮
悲愤
悲哀
欢快
忧愁
喜悦
寂寞
热烈
奔放
闲适
昂扬
怅惘
伤感
希望
温暖
温婉
淡雅
赞美
热爱
热情
√
√
√
√
怀念
崇敬
感情基调
《周总理,你在哪里》——柯岩
厚重
深沉
悲壮
悲愤
悲哀
欢快
忧愁
喜悦
寂寞
热烈
奔放
闲适
昂扬
怅惘
伤感
希望
温暖
温婉
淡雅
赞美
热爱
热情
√
√
怀念
崇敬
感情基调
《乡愁》——余光中
厚重
深沉
悲壮
悲愤
悲哀
欢快
忧愁
喜悦
寂寞
热烈
奔放
闲适
昂扬
怅惘
伤感
希望
温暖
温婉
淡雅
赞美
热爱
热情
√
√
怀念
崇敬
√
感情基调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厚重
深沉
悲壮
悲愤
悲哀
欢快
忧愁
喜悦
寂寞
热烈
奔放
闲适
昂扬
怅惘
伤感
希望
温暖
温婉
淡雅
赞美
热爱
热情
√
√
怀念
崇敬
√
√
√
学习鉴赏
意象
包含诗人独特情感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用来寄托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
《我爱这土地》——艾青
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鸟儿
歌唱
对象
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土地上的河流,象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土地上空吹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这片土地。
关注意象前的修饰词
《沁园春·雪》——毛泽东
雪
长城
大河
高山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春天
春风
春光
云烟
细雨
学习鉴赏
意境
通过对一个或一组意象的描写所表现出来的氛围、情调、或情境。一般情况下是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我爱这土地》——艾青
将自己化身为一只喉已经“嘶哑”的鸟。
↓
物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
景象:审核破碎、风雨飘摇的祖国景象,表达了对祖国—土地强烈的热爱之情。
意象:一个个富有特殊意蕴的具体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体的、具体的
意境:是一种情境或情调。
在文学创作中,总是意象在先,意境在后,是先有一个个意象在作者的头脑中,然后组合融汇,化为一种意境。
诗歌朗诵
朗诵
朗诵,是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不是机械的“见字出声”的过程,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想要传达的意义和感情,通过有声语言的传播,赋予整个作品以生命。
诗歌朗诵方法——明细背景,确定基调
要想朗诵好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想借助作品表达什么?
清新舒展
喜悦明快
热情赞扬
低沉悲痛
幽默风趣
意味深长
憎恶激烈
深沉坚定
《我爱这土地》——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
《向太阳》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
诗歌朗诵方法——注意节奏,把握技巧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朗诵诗歌切忌没有变化。
欢快、激动、紧张
→
语调上扬,节奏加快
悲痛、低沉
→
语调下抑,语速变慢
叙事、平淡
→
语调平稳,语速适中
在一首诗中,节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情感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好的朗诵不仅指声音好听,外部技巧娴熟,更在于真挚准确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
语调:深沉
语速:舒缓
感情:深挚
假如/ 我是一只鸟,
我/ 也应该/ 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
这/ 被暴风雨/ 所打击着的/ 土地,
这/ 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 河流,
这/ 无止息地/ 吹刮着的/ 激怒的风,
和那/ 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 黎明……
——然后/ 我死了,
连/ 羽毛/ 也腐烂在/ 土地里面。
为什么/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 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