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O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件(37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O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件(37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04 07:21:27

文档简介

姓名
崔萍
单位
平度市经济开发区高级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地位举足轻重,它上起《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下起《民国工业曲折发展》并与《鸦片战争》相联系。主要分析《鸦片战争》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有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一系列变化。
二、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具备一定的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 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备,预设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 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
?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经济结构的变化??? ②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学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探究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情景设置,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探究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分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学会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对近代民族工业这种进步经济的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对于自然经济的解体,通过音频,ppt,图片可以从原因、表现与后果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关于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要着重从外部因素即资本主义入侵来进行分析。 ?? (2)、洋务运动用图片、ppt可以从背景、内容、与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洋务运动的影响。 ?? (3)、对ppt图文史料进行分析,提高从历史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 (4)、采用音频,图片,ppt创设问题学习情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演示,感受合作学习的愉快和挑战权威的勇气,从而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
?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由状元实业家张謇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张謇勇于退出官场转而兴办实业,说明了什么?”
大屏幕显示张謇的图片资料。学生看图片、思考问题,进入新课学习
图片、音频 ppt




一、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大屏幕展示材料:
⑴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
⑵大批农民与手工业者破产。
⑶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图片ppt
讨论交流
解体的原因:
⑴资本主义的入侵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⑵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前提条件
导入下一个问题: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什么自救方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评,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分析积极作用、消极影响。
图片,音频
课堂探究
二.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
将本目内容分为洋务运动的原因、主要企业、性质、评价四部分进行学习。背景由学 生依据政治史中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进行补充阐述。主要企业则通过快速阅读课文落实基础知识,并进行反馈。在此基础上,由学生依据课前收集整理的 资料,通过课上辩论的方式对企业的性质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洋务运动做出客观的评
课本上谈到清政府“内外交困”。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他的含义。
【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成败。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洋务运动没有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是其失败之处。但洋务运动也有成功之处,如它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
图片ppt
讨论分析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
19世纪70年代,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虽然产生了,但受到双重的压迫,迎接它的是疾风骤雨的洗礼,中国的民族工业一直在夹缝中步履维艰。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鸦片战争后、甲午战争后)。
图片ppt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正经历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而经济结构的变化必将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图片ppt




“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回答。
图片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我主要利用多媒体展示民 族工业出现及初步发展的相关图片及文字信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得出民族工业出现及初步发展的原因、时间、人物、及主要企业。为了突破民族工业特点这一教学 难点,主要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文字材料并结合漫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为了发挥历史学以致用的特点,让 历史为现实服务,培养学生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民族工业的艰难曲折命运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独立是发展的前 提,改革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示现在民族企业发展的图片使学生从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并联系现实,把爱国主义思想落实到实际生活中来,增强实 效性。
课件37张PPT。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洋货大量涌入,对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瓦解作用.2.主要表现及影响(1)小农经济的解体(2)外资企业的建立被动性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
B.松太地区棉纺织水平下降
C.手工棉纺织品当时需求量下降
D.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冲击A外国商品冲击手工业破产耕织分离外商收购产品农产品商品化减少自给成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近代工业的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逐渐产生;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卷入资世界市场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封建经济的分解加快,这种“分解”主要是指
A.封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进一步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B.小农经济为多种经济成分所取代
C.资本主义经济向农村渗透
D.自然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A外国商人由于贸易运输的需要,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通商口岸建了许多船坞和船厂,这些企业成为中国出现最早的近代企业,从中诞生了最早的中国工业无产阶级.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1.官办洋务企业与近代工业的起步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和发展最大功绩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种新的经济成分。它们同自然经济的关系是
A.互相依赖
B.不同程度瓦解着自然经济
C.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瓦解
D.继承发展B背景
目的内忧外患地主阶级维护清封建统治,学习西方科技,自强求富创办企业中国近代化起步的一个特点---
先军工,后民用军用企业以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为代表民用企业以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为代表洋务官办企业从经济角度评价洋务企业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开始起步,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一定抵制作用。但是,由于洋务运动在创办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如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洋务运动可以说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A.建立起一支近代化的海军
B.有限度地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
C.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
D.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B洋务运动起到的积极历史意义主要在于
A.建立起近代的政治制度
B.将学习西方付诸于全面实践
C.催生了中国的近代企业
D.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民族利益C小农、外商、洋务厂子及分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放宽限制棉纺织业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两次思潮)列强放松政府支持人民反帝纺织面粉卷烟重工业,新兴化学资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文化运动、为旧革向新革转变中共诞生提供阶级基础三座大山破产、倒闭没有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主导社会主义改造资经济基本消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有何特点和历史作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起来,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特点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以轻工业为主不是自身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到足够程度的结果,而是在外力冲击下提前产生的一个“早产儿”,缺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开动脑筋受三重压迫,发展艰难作用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产生壮大,从而为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 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开展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冲击、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人们思想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几点认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坚持改革开放,更新观念重视科教兴国民族独立、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只有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中国近代化才有出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代表着中国近代化的进步方向,顺应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A.是由封建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
B.与明朝的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D.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知名专家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A.工业结构搭配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间割据混乱C材料一 唐朝长江三角洲的手工业及城市主要有洪州的造船业,越州的青瓷制造业,宣州的造纸业和苏州的织锦业等.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期江南地区的工业有汉阳铁厂、安庆内军械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上海发昌机器厂、福州船政局、南海继昌隆缫丝厂等。
材料三 一战期间,长江三角洲近代工业企业数量增多,工业生产领域扩展,以轻工业为主,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区域发展的分布格局。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在生产手段方面有何变化?其中材料二反映了哪两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4分)
2>历史学家们曾指出:“中国的近代化首先在江南展开绝不是偶然的。”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好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3分)
由传统手工业向近代机器工业生产转变。官办企业和私有企业这里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城镇发展,人口集中,交通发达,地理条件优越;近代通商口岸被迫开放,自然经济解体相对较早;近代洋务企业、外商企业、民族工业最早在这里创办,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包含“江南地区”和“工业发展”“初探”等字样提纲挈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外资企业洋务官办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自然经济解体高考失分点:
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中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时,失分较多,如不能正确理解近代化的含义;把不同时期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的原因混淆;不能全面归纳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作用。近代化又称现代化,也叫做资本主义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潮流.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五口通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陆续输入,才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迈进.【巩固练习】
1.鸦片战争后,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因素有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持续发展 ②近代通商口岸的逐渐增多 ③农村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C
2.19世纪60—90年代,是中国近代企业的初创时期,这些企业相对集中于
A.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中上游地区
C.京津一带 D.通商口岸
3.19世纪6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是
①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 ②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④外商在华开办的企业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DC4.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
A.洋务派兴办的企业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外商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5.西方工业文明崛起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思想观念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传统经济瓦解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2)19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有哪三种性质的近代企业并存?
(3)上述三种企业中哪种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起步?分析其创办的原因、目的及其影响。
(4)上述最具进步性的经济因素是哪种?它得以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于何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是什么?中共的土地政策
一、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影响: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二、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影响: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三、解放战争时期(1946—1951)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
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影响: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四、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底)
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影响: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的工业化开辟的道路。
五、三大改造时期(1953---1956)
内容、影响:通过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的标志之一。六、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党的领导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发展,发动……
内容:建立人民公社
影响:严重损害的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七、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废除人民公社的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