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战国时期:即东周后期,一般是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因同时期重要典籍《战国策》得名
【历史典故】三家分晋
所谓三家分晋,简而言之就是指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这一历史事件。晋国原本是“春秋四强国”之一,初代国君唐叔虞乃是周武王姬发之子。但从晋文公时期开始,晋国就被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所把控。后来,范和中行氏又先后为赵所灭 。
公元前453年,赵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韩、赵、魏三足鼎立,晋国公室名存实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瓜分晋公室剩余全部土地,晋国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战国时期,
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历史背景
【历史典故】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
这一事件被《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等史料所记载。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齐国的历史舞台。由此,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一样,成为春秋和战国的重要历史转折点。
战国时期,
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走向瓦解
历史背景
秦
赵
燕
齐
赵
魏
韩
这一时期的诸侯国有几十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提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
各自为政,发展势力
致力于拓展疆域
(实质)争霸战争 (实质)兼并战争
【历史典故】桂陵之战
公元前354 年,魏围赵都城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救援。孙膑以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围魏救赵),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此战产生了“围魏救赵”的典故,魏国遭重创。
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特点)
兼并战争
【历史典故】马陵之战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桂陵之战的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国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魏军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但未全歼魏军。产生成语“以逸待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
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特点)
兼并战争
【历史典故】长平之战
公元前261年,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只持续了5个月,赵军战败,秦国获胜尽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产生了成语“纸上谈兵”。此战是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歼灭战,为日后秦统一中国扫清了道路。
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特点)
兼并战争
完成【读地图】小问题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兼并战争
七雄之间日趋激烈,连绵不断的兼并战争,导致各诸侯国势力
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列国变法
战国时期,魏、齐、楚、赵、秦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秦孝公
商鞅变法
齐威王
邹忌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列国变法
李悝
在魏国推行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吴起
在楚国实行并发,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实力。
赵武灵王
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组建骑兵部队,并推行胡服。增强赵国军事战斗力
战国时期,魏、齐、楚、赵、秦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对外扩张积极创造条件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先后两次进行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胜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影响/结果)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士地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入秦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崛起,但相关措施也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对商鞅的仇视。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起兵反抗,兵败被杀。商鞅虽死,但他制定的新法在秦国继续得到推行。
想一想:商鞅的那些措施可能损害旧贵族的利益?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在变法中遵循怎样的原则?
商鞅变法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不畏强权,
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商业日益发达
货币流通广泛,各地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手工业分工细密
纺织业、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客观、
农业进一步发展
铁器牛耕进一步推广;
耕作技术进步明显;
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推动社会分工
都江堰的修建
当时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尤其有突出的表现。
都江堰的修建
1.修建时间:公元前256年
3.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
2.人物: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5.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综合性水利枢纽。
4.地位: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历史上绝无仅有,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和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都江堰的修建
【材料研读】(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之‘天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建成后对周边地区农业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的修建
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都江堰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