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2.如表是1901﹣1911年中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
门类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新增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
新增资本额(万元) 1332.1 556.9 786.8 130 3813.8 352.1 2272.9
表格中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说明( )
A.民族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
B.民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C.近代工业的结构日趋平衡
D.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极为困难
3.李鸿章在奏折中写道“华商集资组建公司,由一官派经理指导之,并授予与潜运专利以保公 司利润。”从李鸿章的实践看,与此相符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轮船招商局 D.发昌机器厂
4.如表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男性从业工资收入指数及相应的增幅,综合表可知,在此期间,英国( )
阶层 职业 1755 1851 增幅% 阶层 职业 1755 1851 增幅%
蓝 领 阶 层 农业工人 17.18 29.04 69 白 领 阶 层 政府公务员 787.9 234,87 197.6
棉纺业工人 35.96 58.64 63.1 神职人员 91.9 267.09 190.6
造船业工人 38.82 64.12 65.3 律师 231 1837.5 695.5
煤矿工人 22.94 44.44 93.7 专业学者 137.5 479 248.3
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B.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经济增长依赖廉价劳动力
D.白领阶层控制着经济命脉
5.如图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
B.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
C.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
D.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6.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得把机捩(lie,即机器)拧拨
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7.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新兴工业城市发生了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民众骚乱,曼彻斯特为代表的英国粮食问题日益突出。英国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是( )
A.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B.工人购买力日益低下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世界性粮食危机影响
8.美国学者E 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工业革命以来,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相似“前提”是指( )
A.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外部世界的冲击与挑战
C.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传入
D.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兴起
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角度看,使英国“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是( )
A.大机器生产的出现 B.手工工场的建立
C.工厂制度的建立 D.垄断组织的出现
10.1905年后,中国报刊杂志中“国民外交”一词增多。如“国民为外交之主体”,“扫除其所谓专制的朝廷外交之误想,一变而为立宪的国民之外交”等。“国民外交”的流行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
A.政府外交逐渐转向被动
B.近代国际观念深入发展
C.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潮流
D.传统外交观念开始动摇
11.“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这是公元1775年。”狄更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原因在于 ( )
A.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迅猛发展
B.工厂管理制度严格,导致矛盾激化
C.工业革命发展迅速,但问题多多
D.组织形式变化,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
12.19世纪中期,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规定8至13岁的童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这一规定 ( )
A.反映了“福利国家”的建立
B.解决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C.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
D.丰富了工人的业余生活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
一、选择题
1.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答案】C
2.如表是1901﹣1911年中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
门类 纺织业 缫丝业 面粉业 火柴业 水电业 机器业 矿冶业
新增数量(家) 82 70 53 28 60 20 73
新增资本额(万元) 1332.1 556.9 786.8 130 3813.8 352.1 2272.9
表格中各主要工业部门发展情况说明( )
A.民族工业仍以轻工业为主
B.民族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C.近代工业的结构日趋平衡
D.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极为困难
【答案】C
3.李鸿章在奏折中写道“华商集资组建公司,由一官派经理指导之,并授予与潜运专利以保公 司利润。”从李鸿章的实践看,与此相符的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福州船政局
C.轮船招商局 D.发昌机器厂
【答案】C
4.如表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男性从业工资收入指数及相应的增幅,综合表可知,在此期间,英国( )
阶层 职业 1755 1851 增幅% 阶层 职业 1755 1851 增幅%
蓝 领 阶 层 农业工人 17.18 29.04 69 白 领 阶 层 政府公务员 787.9 234,87 197.6
棉纺业工人 35.96 58.64 63.1 神职人员 91.9 267.09 190.6
造船业工人 38.82 64.12 65.3 律师 231 1837.5 695.5
煤矿工人 22.94 44.44 93.7 专业学者 137.5 479 248.3
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B.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C.经济增长依赖廉价劳动力
D.白领阶层控制着经济命脉
【答案】A
5.如图是1801年和1841年英国的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占其国民总收入比例的变化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激化了工农矛盾
B.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落后
C.英国正向工业社会过渡
D.英国已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
【答案】C
6.关于近代中国某一运动,有人如此评价:“结果和它的期望恰恰相反,它不自觉得把机捩(lie,即机器)拧拨
了一下,当机捩一旦转动,就逐渐地向着毁灭旧制度的爆炸点走去,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迫使它停止下来。”该运动应该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B
7.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新兴工业城市发生了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民众骚乱,曼彻斯特为代表的英国粮食问题日益突出。英国出现粮食危机的主要因素是( )
A.粮食产量大幅下降 B.工人购买力日益低下
C.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世界性粮食危机影响
【答案】C
8.美国学者E 布莱克说:“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工业革命以来,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相似“前提”是指( )
A.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B.外部世界的冲击与挑战
C.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传入
D.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兴起
【答案】B
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从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角度看,使英国“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是( )
A.大机器生产的出现 B.手工工场的建立
C.工厂制度的建立 D.垄断组织的出现
【答案】C
10.1905年后,中国报刊杂志中“国民外交”一词增多。如“国民为外交之主体”,“扫除其所谓专制的朝廷外交之误想,一变而为立宪的国民之外交”等。“国民外交”的流行表明了当时的中国( )
A.政府外交逐渐转向被动
B.近代国际观念深入发展
C.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潮流
D.传统外交观念开始动摇
【答案】B
11.“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的时代……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这是公元1775年。”狄更斯形成上述认识的原因在于 ( )
A.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迅猛发展
B.工厂管理制度严格,导致矛盾激化
C.工业革命发展迅速,但问题多多
D.组织形式变化,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
答案:C
12.19世纪中期,英国议会通过法令,规定8至13岁的童工每天工作6.5小时,外加3小时教育时间。这一规定 ( )
A.反映了“福利国家”的建立
B.解决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C.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结果
D.丰富了工人的业余生活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初,上海开始“依港兴市”,租界中“华洋杂居”;60年代后,上海由一个古老的县城逐渐发展成港口与商业中心;19世纪下半叶形成了沪东、沪西、沪南等工业区。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参与上海发展,形成新的商业区。1929年,由市政府主导,建成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的“大上海市中心区”。1949年后,上海一直是国家重要的经济中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日益增强。
——摘编自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等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曼彻斯特从军事要塞逐渐发展成为工商业城市。1830年已有棉纺厂99家,并开通世界最早的现代化铁路。1838年,设立议会和市政府,摆脱了封建管理体制。19世纪下半期,从传统的棉纺业衍生出许多新门类,开通了通海运河,可通往世界各地。20世纪初,不断与周围工业社区及城镇连接,发展为大城市。1961—1981年,因过于拥挤,人口大量外迁,老龄化日益严重,纺织业日趋衰落。20世纪后期,城市中心被废弃的工业区包围,几个大面积的旧贫民区仍然存在。
——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上海和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近代大都市的相同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中期以后上海相对于曼彻斯特的有利发展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曼彻斯特为例,简析现代城市发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案:(1)交通便捷;工商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推动;冲破和摆脱旧有体制的束缚。
(2)是内河主航道入海口、沿海港口城市、中西文明交汇之地;近代民族工业的基础较好;有持续的规划建设;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国家发展战略推动。
(3)人口拥挤和贫富分化现象;人口老龄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