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9 18:46:46

文档简介

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祁东)引言:亲爱的同学,即将步入中学,要时刻铭记: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为此,我们开展“书启少年志、追忆时光、感怀师恩、立志报国”的四项活动之旅。
请把引言中划横线的句子端正、正确地抄在下列横线上,要求书写美观。
【答案】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写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要先观察例字的结构特点。然后,一笔写成,不能看一笔,写一笔。特别是“ 聪 ”和“ 累 ”字的结构,要安排好笔画的书写位置。注意横平竖直,撇捺舒展,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2023·祁东)难忘小学生活,看拼音写词语。
时光流逝,六年的光阴 zhǎ yǎn    间就过去了,但校园里的一切:qīng cuì   的铃声、zhì nèn   的脸蛋、hóng liàng   的朗读,还有老师亲切的niàn dao   ,都将成为了我们màn cháng   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答案】眨眼;清脆;稚嫩;洪亮;念叨;漫长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眨眼”的“眨”不要写成形近字“泛”,“清脆”的“脆”不要写成形近字“桅”,“稚嫩”的“稚”不要写成形近字“椎”,“漫长”的“漫”不要写成形近字“慢”。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眨眼、清脆、稚嫩、洪亮、念叨、漫长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对应的字、词,同音字很多,注意句子所描述的内容。
3.(2023·祁东)人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做到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你也可以好无愧色地接受他人的帮助,享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1)给文中加点字“着”选择正确的读音。(  )
A.zhe B.zháo C.zhuó D.zhāo
(2)以下句子与这段话主题最相符的是(  )
A.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答案】(1)C
(2)A
【知识点】惯用语、俗语;字音
【解析】【分析】考查了多音字、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认真分析题目中的内容,结合对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的积累与理解选择。
(1)本题考查了对多音字。结合语境和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着:[zhāo]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zháo]感受,受到。入睡。[zhuó]下落,来源;考虑。当助词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时读音是[zhe]。着想:为别人考虑。故"着想"的“着"读"zhuó"。
故选:C。
(2)考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根据自己对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的积累与理解,结合语境来选择。
A.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指帮助他人或给予他人好处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好处或受益。
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遥远的路途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时间长久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出自元代无名氏的《争报恩》。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意思是: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结合语境"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做到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你也可以好无愧色地接受他人的帮助,享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故选:A。
故答案为:(1)C(2)A
【点评】名言警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4.(2023·祁东)在刚刚结束的汉字达人赛中,有以下四组词语,没有写错的一组是(  )
A.轰堂大笑 万不得以 B.信手粘来 走头无路
C.迫不及待 见微知著 D.不可思意 司空见贯
【答案】C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语句中的字词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有误,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故“轰堂大笑°的“轰"错误。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故“万不得以”的“以`错误。
B.有误,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故“信手粘来"的“粘"错误。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故“走头无路"的“头"错误。
C.正确。
D.有误,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故“不可思意"的“意"错误。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故“司空见贯"的“贯"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汉字辨析的方法: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5.(2023·祁东)我们可能游玩过许多名胜古迹,下面哪个词语中的“胜”跟“名胜”的“胜”意思一样?(  )
A.旗开得胜 B.一决胜负 C.胜券在握 D.引人入胜
【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名胜"中的“胜”指优美的(景物、境界等)。
A.“旗开得胜”的“胜"意思是胜利。
B.“—句胜负"的“胜"意思是胜利。
C."胜券在握"的“胜"意思是胜利。
D.“引人入胜的“胜"意思是优美的。
故答案为:D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6.(2023·祁东)下列诗句中,不适合用来描写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一项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答案】A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
A.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意思是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不适合用来描写繁花似锦、春光烂漫。B、C、D都是描写春天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
故答案为:A
【点评】积累古诗词就是通过事、景、物等来创造意境,表情达意。而这就要靠读者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7.(2023·祁东)乐乐学习了朱自清《匆匆》一文,想参加该主题演讲比赛,引用(  )
A.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读。
C.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答案】C
【知识点】惯用语、俗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
A.“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口,意思是读书时必须专心—意,每个字都非常重要,其价值甚至超过千金。这句话强调了读书时应该用心。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与学识渊博的人交谈一次,虽然时间很短,但收获却很大,形容对方学识渊博,见解高超,从谈话中使自己获益匪浅。这句话强调了与有智慧的人交流的重要性。
C.“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意思是:不要说你是早行者走到前面了,还有比你走得更早的人。多指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靠近江河的人就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大山的人就能识别鸟叫的声音。
故答案为:C
【点评】名言警句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非常广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格言的意思;特别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8.(2023·祁东)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她一发现卖家缺斤少两,立马怒气冲冲地找人理论。
B.在讨论会上,他们俩的意见不约而同,谁也说服不了谁。
C.地震来的那一刻,我在房间里也能感觉到地动山摇。
D.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对于我们来说是义不容辞的。
【答案】B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A.怒气冲冲:形容愤怒得气呼呼的样子。符合语境。
B.不约而同:没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不符合语境。
C.地动山摇:形容声势浩大。符合语境。
D.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9.(2023·祁东)六年的小学求知,我们记住了许多美文佳句。
(1)阅读,是与高尚的人物谈话。读《马诗》,我悲悯李贺“   ,   ”的理想抱负。读《石灰吟》,我敬佩于谦“   ,   ”的高尚情操。
(2)阅读,是与动人的文字相遇。正如朱自清《匆匆》一文写道:“过去的日子如   ,   ,如   ,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读书,是去发现生命的真谛。正如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   。”
【答案】(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轻烟;被风吹散了;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3)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分别出自唐代李贺的《马》,结合题干中的“ 李贺 的 理想抱负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
于谦的《石灰吟》,结合题干中的“ 于谦的高尚情操”,可知填写的诗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选自朱自清的课文《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结合题干中的“ 人固有一死 ,或 ” ,或 ,可知填写的是“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故答案为:(1)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轻烟;被风吹散了;薄雾;被初阳蒸融了(3)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名言警句、现代诗文默写。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回答正确。
二、阅读理解。
(2023·祁东)六年来,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你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让我们从下面的片段里,重温师生间真挚的情谊吧!
阅读:古文观学
【材料一】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材料二】
《匡衡勤学》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1.逮:达到。2.邑人:同乡。3.大姓:人多的姓,如张、王、李等。4.佣作:被雇佣劳作。5.偿:报酬。
10.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思援弓缴而射之:    非然也: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遂成大学:   
1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12.材料二介绍了匡衡哪几件事情?
13.从上面两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
【答案】10.引、拉;这样;希望;于是,然后
11.①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②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12.《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壁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
13.《学弈》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壁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匡衡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学弈》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匡衡勤学》参考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0.考查字词解释。根据《学弈》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有人说:“不是这样的。"可知,援:引,拉。然:这样。
根据《匡衡勤学》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可知,愿:希望。遂:于是,然后。
故答案为:引、拉/这样/希望/于是,然后
11.考查翻译句子。根据译文来翻译。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②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故答案为: ①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②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12.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匡衡勤学》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可知,《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壁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
故答案为: 《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壁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
13.考查拓展延伸。《学弈》—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写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中两位学棋者的不同表现:“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璧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匡衡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学弈》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壁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匡衡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2023·祁东)阅读:
《张桂梅老师》
【材料一】2022年3月9日至10日,由云南省话剧院出品的话剧《桂梅老师》作为“大戏东望 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邀请剧目亮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这是该剧继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之后再次登上全国舞台。
【材料二】2020年“感动中国”给张桂梅的颁奖词:“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该剧讲述了张桂梅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扎根贫困山区教书育人数十年的感人故事。在北京的两场演出吸引了众多话剧爱好者,首都观众评价:这是一部感人的好戏。
14.根据材料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话剧《桂梅老师》首次在北京演出,首次登上全国舞台。   
②张桂梅老师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扎根贫困山区教书育人数十年的故事十分感人。   
③话剧《桂梅老师》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好剧。   
④从颁奖词中可以看出张桂梅的工作和生活是平凡的,没有坎坷和挫折。   
15.下列选项中,与颁奖词内容相关的诗句是(  )
A.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6.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张桂梅老师?请写出三个。
【答案】14.错误;正确;正确;错误
15.B
16.默默无闻、大公无私、孜孜不倦。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材料一指出2022年3月9日至10日,由云南省话剧院出品的话剧《桂梅老师》作为“大戏东望·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邀请剧目亮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这是该剧继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之后再次登上全国舞台。材料二是2020年“感动中国"给张桂梅的颁奖词。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
①结合材料—“这是该剧继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之后再次登上全国舞台"分析,可知题干错误。
②③正确。
④结合“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分析,可知题干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正确、错误
1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结合“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分析,可知答案。故选:B。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该剧讲述了张桂梅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扎根贫困山区教书育人数十年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张桂梅老师默默无闻、大公无私、孜孜不倦。
故答案为: 默默无闻、大公无私、孜孜不倦。
(2023·祁东)阅读: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屠呦呦这个名字顿时蜚声中外。
②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也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③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功从一株小草中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呢?
④答案只有一个,屠呦呦一直以“踏实”与“勤奋”的品质为成功做着准备。
⑤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
⑥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简陋不堪,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⑦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疟疾“523”项目。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⑧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的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⑨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够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⑩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躬身踏实、勤奋努力,这样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
17.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蜚声中外:   
18.梳理文章,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19.下列说法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脉络清晰,①至④自然段提出观点,⑤至⑨自然段证明观点
B.屠呦呦踏实和勤奋的品质是从小养成的,这种品质一直延续于工作后各项研究过程中。
C.“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是因为她为看到成功的希望而高兴。
D.本文主要采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展现屠呦呦的精神品质。
20.第⑦、⑧、⑨自然段,作者列举了众多的数字,研读并思考:
①你对哪几个数字特别有体会,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这些数字的运用,对表达本文的观点有什么作用?
21.联系课文内容,第⑩自然段引用华罗庚的话有什么作用?(  )(多选)
A.为观点提供有力论据。 B.升华文章的主题。
C.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D.使文章表达多样化。
22.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主办方要给她写一段颁奖词,请你结合短文内容,帮主办方写一写。
【答案】17.指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18.本文的观点是屠呦呦在科学研究中的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学习时代:屠呦呦在学习时代就表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研期间:屠呦呦在科研期间,面对190次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发现了青蒿素,表现出了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执着的精神。
19.D
20.①对“190次失败”和“第191次成功”特别有体会,这组数字体现了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难和她坚持不懈的精神。
②这些数字的运用,具体直观地展示了屠呦呦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突出了她的科学精神和贡献。
21.A;B;C;D
22.屠呦呦女士,您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毅力,从古老典籍中发掘出治愈疟疾的钥匙——青蒿素。您的发现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改变了全球公共卫生的面貌。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的真谛,展现了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我们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您的光辉成就激励更多的科学家勇攀高峰。
【知识点】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本主要讲述了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及其背后的努力和坚持。尽管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海外留学经历和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她通过踏实和勤奋的工作,最终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病人带来了福音。文章强调了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的执着和创新精神,以及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持不懈。她的故事激励我们在追求目标时保持勤奋和专注,展示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
找论点的方法:①根据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提炼中心论点。②通过归纳文、段意的方法概括中心论点。
17.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这个词语出现在文章中描述屠呦呦的段落里,用来形容她的成就和声誉。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蜚声中外"是指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故答案为: 指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本文的观点是屠呦呦在科学研究中的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事例论证:学习时代:屠呦呦在学习时代就表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期间:屠呦呦一心扑在工作上,埋头苦干,表现出极高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科研期间:屠呦呦在科研期间,面对190次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发现了青蒿素,表现出了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执着的精神。
故答案为: 本文的观点是屠呦呦在科学研究中的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学习时代:屠呦呦在学习时代就表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研期间:屠呦呦在科研期间,面对190次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发现了青蒿素,表现出了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执着的精神。
19.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A项:文章结构确实符合描述,因此A项正确。
B项:文中确实描述了屠呦呦从小到工作后的踏实和勤奋,因此B项正确。C项:文中确实描述了屠呦呦因为看到成功的希望而激动,因此C项正确。D项:文中并非主要采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而是通过叙述和事实来展现屠呦呦的精神品质,因此D项不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 D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审题:题目要求对第⑦、⑧、⑨自然段中的数字进行分析,并思考其作用。找出关键数字:在第⑦、⑧、⑨自然段中找出关键数字,如"m190次"和“第191次"。分析数字的意义:思考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即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经历的失败和最终的成功。总结数字的作用:这些数字具体展示了屠呦呦的研究过程,突出了她的坚持和努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故答案为:①对“190次失败"和“第191次成功"特别有体会,这组数字体现了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难和她坚持不懈的精神。②这些数字的运用,具体直观地展示了屠呦呦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突出了她的科学精神和贡献。
故答案为:①对“190次失败”和“第191次成功”特别有体会,这组数字体现了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难和她坚持不懈的精神。
21.本题考查局句段作用。题目要求分析第⑩自然段引用华罗庚话的作用,并选择正确选项。
A项:引用华罗庚的话确实可以作为论据支持本文观点,因此A项正确。B项:引用华罗庚的话确实可以升华文章主题,因此B项正确。
C项:引用华罗庚的话确实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C项正确。D项:引用华罗庚的话确实可以使文章表达多样化,因此D项也正确。
故选:A、B、C、D。
故答案为: A B C D
22.本题考查其他应用文。审题:题目要求结合短文内容,为屠呦呦写一段颁奖词。提取关键信息:从短文中提取屠呦呦的主要成就和精神品质,如发现青蒿素、踏实勤奋、坚持不懈等。撰写颁奖词:结合提取的关键信息,撰写一段既符合屠呦呦的成就又具有感染力的颁奖词。示例:颁奖词:屠呦呦女士,您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毅力,从古老典籍中发掘出治愈疟疾的钥匙——青蒿素。您的发现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改变了全球公共卫生的面貌。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的真谛,展现了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我们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您的光辉成就激励更多的科学家勇攀高峰。
故答案为: 屠呦呦女士,您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毅力,从古老典籍中发掘出治愈疟疾的钥匙——青蒿素。您的发现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改变了全球公共卫生的面貌。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的真谛,展现了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我们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您的光辉成就激励更多的科学家勇攀高峰。
三、习作。(30分)
23.(2023·祁东)作文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请你围绕“磨炼”这个话题,以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挫折(困难)、战胜挫折(困难)的具体事例,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50字。
【答案】在磨砺中成长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这些挑战虽然让我们感到痛苦和迷茫,但也正是这些磨练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正如古人所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经历过几次难忘的磨练,让我从中学会了坚持和勇敢。
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那时的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站在众人面前讲话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班主任老师却看中了我,硬是把我推上了演讲比赛的舞台。刚开始,我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决定迎难而上,接受这次挑战。
准备演讲稿的过程并不容易。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反复修改稿件,力求做到最好。每当我感到疲惫时,我都会想起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告诉自己只有经过磨练,才能取得成功。为了克服紧张,我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模拟比赛现场的情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气和表情。
比赛当天,当我站在台上,面对台下的观众时,心跳得像擂鼓一样。但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随着演讲的进行,我逐渐找到了感觉,声音也变得越来越自信。最终,我顺利完成了演讲,并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虽然那次比赛我没有获得名次,但我战胜了自己的恐惧,收获了宝贵的自信。
还有一次,我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瓶颈。那段时间,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徘徊不前,每次考试都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我感到非常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学数学。然而,妈妈的一番话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她告诉我,学习就像爬山,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到达顶峰。她还鼓励我多做练习,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
于是,我开始更加认真地对待数学学习。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花时间复习课堂内容,做大量的习题。遇到不会的问题,我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终于有了显著的提高。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进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两句话不仅激励着古人,也同样激励着我们现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它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每一次磨练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在磨砺中不断前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话题作文,要求围绕“磨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宝剑锋从磨婪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通过具体的人或事写出自己的感动。写时要注意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这篇习作围绕“磨炼"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作者在初中时期参加演讲比赛和克服数学学习困难两个具体事例,生动地展示了个人成长过程中战胜挫折的经历。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开头引用古训引出主题,中间详细叙述了两次磨练的过程和心路历程,结尾总结升华,呼应主题。整体来看,文章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较好地表达了磨炼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1 / 1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
1.(2023·祁东)引言:亲爱的同学,即将步入中学,要时刻铭记: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为此,我们开展“书启少年志、追忆时光、感怀师恩、立志报国”的四项活动之旅。
请把引言中划横线的句子端正、正确地抄在下列横线上,要求书写美观。
2.(2023·祁东)难忘小学生活,看拼音写词语。
时光流逝,六年的光阴 zhǎ yǎn    间就过去了,但校园里的一切:qīng cuì   的铃声、zhì nèn   的脸蛋、hóng liàng   的朗读,还有老师亲切的niàn dao   ,都将成为了我们màn cháng   人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3.(2023·祁东)人们常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做到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你也可以好无愧色地接受他人的帮助,享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
(1)给文中加点字“着”选择正确的读音。(  )
A.zhe B.zháo C.zhuó D.zhāo
(2)以下句子与这段话主题最相符的是(  )
A.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2023·祁东)在刚刚结束的汉字达人赛中,有以下四组词语,没有写错的一组是(  )
A.轰堂大笑 万不得以 B.信手粘来 走头无路
C.迫不及待 见微知著 D.不可思意 司空见贯
5.(2023·祁东)我们可能游玩过许多名胜古迹,下面哪个词语中的“胜”跟“名胜”的“胜”意思一样?(  )
A.旗开得胜 B.一决胜负 C.胜券在握 D.引人入胜
6.(2023·祁东)下列诗句中,不适合用来描写繁花似锦、春意盎然的景象的一项是(  )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7.(2023·祁东)乐乐学习了朱自清《匆匆》一文,想参加该主题演讲比赛,引用(  )
A.读书需用意,一字值千金。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读。
C.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8.(2023·祁东)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她一发现卖家缺斤少两,立马怒气冲冲地找人理论。
B.在讨论会上,他们俩的意见不约而同,谁也说服不了谁。
C.地震来的那一刻,我在房间里也能感觉到地动山摇。
D.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对于我们来说是义不容辞的。
9.(2023·祁东)六年的小学求知,我们记住了许多美文佳句。
(1)阅读,是与高尚的人物谈话。读《马诗》,我悲悯李贺“   ,   ”的理想抱负。读《石灰吟》,我敬佩于谦“   ,   ”的高尚情操。
(2)阅读,是与动人的文字相遇。正如朱自清《匆匆》一文写道:“过去的日子如   ,   ,如   ,   。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读书,是去发现生命的真谛。正如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   ,或   。”
二、阅读理解。
(2023·祁东)六年来,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你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让我们从下面的片段里,重温师生间真挚的情谊吧!
阅读:古文观学
【材料一】
《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材料二】
《匡衡勤学》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1.逮:达到。2.邑人:同乡。3.大姓:人多的姓,如张、王、李等。4.佣作:被雇佣劳作。5.偿:报酬。
10.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思援弓缴而射之:    非然也: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遂成大学:   
1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12.材料二介绍了匡衡哪几件事情?
13.从上面两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看法。
(2023·祁东)阅读:
《张桂梅老师》
【材料一】2022年3月9日至10日,由云南省话剧院出品的话剧《桂梅老师》作为“大戏东望 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邀请剧目亮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这是该剧继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之后再次登上全国舞台。
【材料二】2020年“感动中国”给张桂梅的颁奖词:“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该剧讲述了张桂梅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扎根贫困山区教书育人数十年的感人故事。在北京的两场演出吸引了众多话剧爱好者,首都观众评价:这是一部感人的好戏。
14.根据材料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话剧《桂梅老师》首次在北京演出,首次登上全国舞台。   
②张桂梅老师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扎根贫困山区教书育人数十年的故事十分感人。   
③话剧《桂梅老师》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好剧。   
④从颁奖词中可以看出张桂梅的工作和生活是平凡的,没有坎坷和挫折。   
15.下列选项中,与颁奖词内容相关的诗句是(  )
A.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B.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C.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6.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张桂梅老师?请写出三个。
(2023·祁东)阅读: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屠呦呦这个名字顿时蜚声中外。
②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也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③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功从一株小草中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呢?
④答案只有一个,屠呦呦一直以“踏实”与“勤奋”的品质为成功做着准备。
⑤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
⑥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简陋不堪,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⑦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疟疾“523”项目。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⑧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的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⑨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 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够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⑩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躬身踏实、勤奋努力,这样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
17.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
蜚声中外:   
18.梳理文章,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19.下列说法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脉络清晰,①至④自然段提出观点,⑤至⑨自然段证明观点
B.屠呦呦踏实和勤奋的品质是从小养成的,这种品质一直延续于工作后各项研究过程中。
C.“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是因为她为看到成功的希望而高兴。
D.本文主要采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展现屠呦呦的精神品质。
20.第⑦、⑧、⑨自然段,作者列举了众多的数字,研读并思考:
①你对哪几个数字特别有体会,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这些数字的运用,对表达本文的观点有什么作用?
21.联系课文内容,第⑩自然段引用华罗庚的话有什么作用?(  )(多选)
A.为观点提供有力论据。 B.升华文章的主题。
C.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D.使文章表达多样化。
22.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主办方要给她写一段颁奖词,请你结合短文内容,帮主办方写一写。
三、习作。(30分)
23.(2023·祁东)作文题:“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请你围绕“磨炼”这个话题,以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经历挫折(困难)、战胜挫折(困难)的具体事例,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5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写字不光是动笔,还要动心,要先观察例字的结构特点。然后,一笔写成,不能看一笔,写一笔。特别是“ 聪 ”和“ 累 ”字的结构,要安排好笔画的书写位置。注意横平竖直,撇捺舒展,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
2.【答案】眨眼;清脆;稚嫩;洪亮;念叨;漫长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拼音写字、词的能力。结合句子所给信息,根据拼音写出对应词语。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眨眼”的“眨”不要写成形近字“泛”,“清脆”的“脆”不要写成形近字“桅”,“稚嫩”的“稚”不要写成形近字“椎”,“漫长”的“漫”不要写成形近字“慢”。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眨眼、清脆、稚嫩、洪亮、念叨、漫长
【点评】解答本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对应的字、词,同音字很多,注意句子所描述的内容。
3.【答案】(1)C
(2)A
【知识点】惯用语、俗语;字音
【解析】【分析】考查了多音字、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认真分析题目中的内容,结合对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的积累与理解选择。
(1)本题考查了对多音字。结合语境和意思来选择正确的读音。着:[zhāo]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zháo]感受,受到。入睡。[zhuó]下落,来源;考虑。当助词时,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时读音是[zhe]。着想:为别人考虑。故"着想"的“着"读"zhuó"。
故选:C。
(2)考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根据自己对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及惯用语的积累与理解,结合语境来选择。
A.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指帮助他人或给予他人好处的同时,自己也会得到好处或受益。
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经过遥远的路途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时间长久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出自元代无名氏的《争报恩》。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意思是: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D.“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出自《论语》,意思是: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结合语境"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当你做到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你也可以好无愧色地接受他人的帮助,享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故选:A。
故答案为:(1)C(2)A
【点评】名言警句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在反复品味之余,要做好手抄笔录,作为激励、鞭策自己的座右铭。
4.【答案】C
【知识点】词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的字词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语句中的字词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A.有误,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故“轰堂大笑°的“轰"错误。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故“万不得以”的“以`错误。
B.有误,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形容写文章时,善于运用词汇和组织材料。故“信手粘来"的“粘"错误。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故“走头无路"的“头"错误。
C.正确。
D.有误,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故“不可思意"的“意"错误。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故“司空见贯"的“贯"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汉字辨析的方法: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5.【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名胜"中的“胜”指优美的(景物、境界等)。
A.“旗开得胜”的“胜"意思是胜利。
B.“—句胜负"的“胜"意思是胜利。
C."胜券在握"的“胜"意思是胜利。
D.“引人入胜的“胜"意思是优美的。
故答案为:D
【点评】一字多义、一词多义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建议从学习能力与习惯培养入手,让学生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培养能正确选择词义的能力。也可结合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逐步提高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6.【答案】A
【知识点】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
A.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意思是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不适合用来描写繁花似锦、春光烂漫。B、C、D都是描写春天繁花似锦、春光烂漫的。
故答案为:A
【点评】积累古诗词就是通过事、景、物等来创造意境,表情达意。而这就要靠读者细细揣摩,慢慢体会。
7.【答案】C
【知识点】惯用语、俗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名言警句的积累。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流传。
A.“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这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口,意思是读书时必须专心—意,每个字都非常重要,其价值甚至超过千金。这句话强调了读书时应该用心。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意思是,与学识渊博的人交谈一次,虽然时间很短,但收获却很大,形容对方学识渊博,见解高超,从谈话中使自己获益匪浅。这句话强调了与有智慧的人交流的重要性。
C.“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的意思是:不要说你是早行者走到前面了,还有比你走得更早的人。多指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
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思是靠近江河的人就了解鱼的习性,靠近大山的人就能识别鸟叫的声音。
故答案为:C
【点评】名言警句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非常广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理解格言的意思;特别注意错别字,对于这些应背诵内容,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完成该题应不是难事。
8.【答案】B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辨析。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A.怒气冲冲:形容愤怒得气呼呼的样子。符合语境。
B.不约而同:没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不符合语境。
C.地动山摇:形容声势浩大。符合语境。
D.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许推辞。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9.【答案】(1)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轻烟;被风吹散了;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3)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知识点】格言、名言;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分别出自唐代李贺的《马》,结合题干中的“ 李贺 的 理想抱负 ”,可知填写的诗句是“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
于谦的《石灰吟》,结合题干中的“ 于谦的高尚情操”,可知填写的诗句是“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选自朱自清的课文《匆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3)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结合题干中的“ 人固有一死 ,或 ” ,或 ,可知填写的是“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故答案为:(1)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2)轻烟;被风吹散了;薄雾;被初阳蒸融了(3)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的积累、名言警句、现代诗文默写。完成此类题目不难,结合对于课文中语段的诵读及题目中的提示将句子补充完整,注意不加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做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要求作出回答,作答完题目要认真仔细地进行检查,做到回答正确。
【答案】10.引、拉;这样;希望;于是,然后
11.①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②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12.《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壁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
13.《学弈》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壁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匡衡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学弈》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有人说:“不是这样的。”
《匡衡勤学》参考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0.考查字词解释。根据《学弈》译文: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 有人说:“不是这样的。"可知,援:引,拉。然:这样。
根据《匡衡勤学》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可知,愿:希望。遂:于是,然后。
故答案为:引、拉/这样/希望/于是,然后
11.考查翻译句子。根据译文来翻译。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②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故答案为: ①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②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12.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匡衡勤学》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可知,《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壁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
故答案为: 《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壁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
13.考查拓展延伸。《学弈》—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写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文中两位学棋者的不同表现:“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璧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匡衡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学弈》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匡衡勤学》主要讲了匡衡凿壁偷光和佣作求书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学习匡衡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
【答案】14.错误;正确;正确;错误
15.B
16.默默无闻、大公无私、孜孜不倦。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材料一指出2022年3月9日至10日,由云南省话剧院出品的话剧《桂梅老师》作为“大戏东望·2021全国话剧展演季”邀请剧目亮相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这是该剧继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之后再次登上全国舞台。材料二是2020年“感动中国"给张桂梅的颁奖词。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分析。
①结合材料—“这是该剧继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第五届华语戏剧盛典之后再次登上全国舞台"分析,可知题干错误。
②③正确。
④结合“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分析,可知题干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正确、正确、错误
1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分析。结合“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分析,可知答案。故选:B。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该剧讲述了张桂梅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扎根贫困山区教书育人数十年的感人故事"表现了张桂梅老师默默无闻、大公无私、孜孜不倦。
故答案为: 默默无闻、大公无私、孜孜不倦。
【答案】17.指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18.本文的观点是屠呦呦在科学研究中的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学习时代:屠呦呦在学习时代就表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研期间:屠呦呦在科研期间,面对190次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发现了青蒿素,表现出了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执着的精神。
19.D
20.①对“190次失败”和“第191次成功”特别有体会,这组数字体现了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难和她坚持不懈的精神。
②这些数字的运用,具体直观地展示了屠呦呦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突出了她的科学精神和贡献。
21.A;B;C;D
22.屠呦呦女士,您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毅力,从古老典籍中发掘出治愈疟疾的钥匙——青蒿素。您的发现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改变了全球公共卫生的面貌。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的真谛,展现了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我们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您的光辉成就激励更多的科学家勇攀高峰。
【知识点】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文本主要讲述了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杰出贡献及其背后的努力和坚持。尽管屠呦呦没有博士学位、海外留学经历和中国两院院士光环,但她通过踏实和勤奋的工作,最终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疟疾病人带来了福音。文章强调了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的执着和创新精神,以及她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坚持不懈。她的故事激励我们在追求目标时保持勤奋和专注,展示了科学研究的魅力和价值。
找论点的方法:①根据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提炼中心论点。②通过归纳文、段意的方法概括中心论点。
17.本题考查字词理解与赏析。这个词语出现在文章中描述屠呦呦的段落里,用来形容她的成就和声誉。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蜚声中外"是指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和知名度。
故答案为: 指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本文的观点是屠呦呦在科学研究中的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事例论证:学习时代:屠呦呦在学习时代就表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期间:屠呦呦一心扑在工作上,埋头苦干,表现出极高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科研期间:屠呦呦在科研期间,面对190次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发现了青蒿素,表现出了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执着的精神。
故答案为: 本文的观点是屠呦呦在科学研究中的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学习时代:屠呦呦在学习时代就表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研期间:屠呦呦在科研期间,面对190次失败,仍然坚持不懈,最终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发现了青蒿素,表现出了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执着的精神。
19.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A项:文章结构确实符合描述,因此A项正确。
B项:文中确实描述了屠呦呦从小到工作后的踏实和勤奋,因此B项正确。C项:文中确实描述了屠呦呦因为看到成功的希望而激动,因此C项正确。D项:文中并非主要采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而是通过叙述和事实来展现屠呦呦的精神品质,因此D项不正确。
故选:D。
故答案为: D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审题:题目要求对第⑦、⑧、⑨自然段中的数字进行分析,并思考其作用。找出关键数字:在第⑦、⑧、⑨自然段中找出关键数字,如"m190次"和“第191次"。分析数字的意义:思考这些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即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经历的失败和最终的成功。总结数字的作用:这些数字具体展示了屠呦呦的研究过程,突出了她的坚持和努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故答案为:①对“190次失败"和“第191次成功"特别有体会,这组数字体现了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难和她坚持不懈的精神。②这些数字的运用,具体直观地展示了屠呦呦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突出了她的科学精神和贡献。
故答案为:①对“190次失败”和“第191次成功”特别有体会,这组数字体现了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巨大困难和她坚持不懈的精神。
21.本题考查局句段作用。题目要求分析第⑩自然段引用华罗庚话的作用,并选择正确选项。
A项:引用华罗庚的话确实可以作为论据支持本文观点,因此A项正确。B项:引用华罗庚的话确实可以升华文章主题,因此B项正确。
C项:引用华罗庚的话确实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C项正确。D项:引用华罗庚的话确实可以使文章表达多样化,因此D项也正确。
故选:A、B、C、D。
故答案为: A B C D
22.本题考查其他应用文。审题:题目要求结合短文内容,为屠呦呦写一段颁奖词。提取关键信息:从短文中提取屠呦呦的主要成就和精神品质,如发现青蒿素、踏实勤奋、坚持不懈等。撰写颁奖词:结合提取的关键信息,撰写一段既符合屠呦呦的成就又具有感染力的颁奖词。示例:颁奖词:屠呦呦女士,您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毅力,从古老典籍中发掘出治愈疟疾的钥匙——青蒿素。您的发现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改变了全球公共卫生的面貌。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的真谛,展现了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我们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您的光辉成就激励更多的科学家勇攀高峰。
故答案为: 屠呦呦女士,您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毅力,从古老典籍中发掘出治愈疟疾的钥匙——青蒿素。您的发现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改变了全球公共卫生的面貌。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学的真谛,展现了执着、创新和勤奋的精神。我们向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愿您的光辉成就激励更多的科学家勇攀高峰。
23.【答案】在磨砺中成长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这些挑战虽然让我们感到痛苦和迷茫,但也正是这些磨练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正如古人所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也经历过几次难忘的磨练,让我从中学会了坚持和勇敢。
记得在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那时的我,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站在众人面前讲话对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然而,班主任老师却看中了我,硬是把我推上了演讲比赛的舞台。刚开始,我内心充满了恐惧和不安,甚至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我决定迎难而上,接受这次挑战。
准备演讲稿的过程并不容易。我花了大量的时间查阅资料,反复修改稿件,力求做到最好。每当我感到疲惫时,我都会想起那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告诉自己只有经过磨练,才能取得成功。为了克服紧张,我在家里对着镜子练习,模拟比赛现场的情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气和表情。
比赛当天,当我站在台上,面对台下的观众时,心跳得像擂鼓一样。但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随着演讲的进行,我逐渐找到了感觉,声音也变得越来越自信。最终,我顺利完成了演讲,并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虽然那次比赛我没有获得名次,但我战胜了自己的恐惧,收获了宝贵的自信。
还有一次,我在数学学习上遇到了瓶颈。那段时间,我的数学成绩一直徘徊不前,每次考试都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我感到非常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学数学。然而,妈妈的一番话让我重新振作起来。她告诉我,学习就像爬山,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到达顶峰。她还鼓励我多做练习,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老师。
于是,我开始更加认真地对待数学学习。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花时间复习课堂内容,做大量的习题。遇到不会的问题,我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终于有了显著的提高。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战胜困难,取得进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两句话不仅激励着古人,也同样激励着我们现代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它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每一次磨练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让我们在磨砺中不断前行,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话题作文,要求围绕“磨炼"这个话题,写一篇习作。宝剑锋从磨婪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去写。无论写什么,都要通过具体的人或事写出自己的感动。写时要注意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点评】这篇习作围绕“磨炼"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作者在初中时期参加演讲比赛和克服数学学习困难两个具体事例,生动地展示了个人成长过程中战胜挫折的经历。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开头引用古训引出主题,中间详细叙述了两次磨练的过程和心路历程,结尾总结升华,呼应主题。整体来看,文章内容充实,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较好地表达了磨炼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