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美洲特有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橡胶等传入旧大陆,后来又传入大洋洲;旧大陆的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麻类等作物,鸡、猪、马、牛、羊、驴等禽畜也传入美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
B.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C.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D.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他意在强调( )
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
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
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
3.1492年之后,甘蔗种植园逐步遍及整个美洲。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以蔗糖为代表的食物在欧洲的普及,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范围内的物资交流,对欧洲的重大影响是( )
A.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C.导致贵族阶层走向没落
D.带来社会关系上的革命
4.16世纪以前,茶叶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17世纪中叶之前饮茶习惯只在英国、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少数欧洲国家的上层社会流行,到18世纪饮茶习俗已遍及英伦三岛。这说明( )
A.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B.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D.世界市场消除了地区性饮食差异
5.杰里 本特利在《简明新全球史》一书中指出,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由全球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材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推动人口增加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全球贸易体系有序发展
D.物种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6.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这说明( )
A.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
C.饮茶成为欧洲人的一种时尚追求
D.国民对茶叶的依赖日益增强
7.阿兹特克帝国的天花感染者躺在床上无法挪动头颅和四肢;许多居民因丧失最基本的行动能力,最终只能躺着活活饿死。绝大多数感染者都会死亡,而幸存者身上会留有丑陋的疤痕。天花在美洲传播的背景是( )
A.殖民活动导致的文明碰撞
B.殖民扩张带来的物种交流
C.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拓展
D.近代欧洲医疗体系的建立
8.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改变了欧洲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的全球流动( )
A.改变了世界人口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加速展开
C.取代其他食品成为世界饮食文化的共同特征
D.表明国际贸易进程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9.新航路的开辟使欧亚大陆的马、牛等家畜进入美洲,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流向世界各地。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变了土著的饮食习惯
B.影响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C.促进了美洲社会近代化
D.解决了世界的粮食问题
10.据贵州地方志记载,乾隆年间,玉米引种在贵州地区迅速传播:道光年间,贵州各地普遍种植玉米;民国初年,玉米在贵州的种植面积超过稻谷和小麦,年产量仅次于水稻。从中可以看出( )
A.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B.欧亚作物传入影响了当地农业
C.物种交换引发了种植结构变化
D.新型作物传播冲击了自然经济
11.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12.据下表所述,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
引文 出处
玉米: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长,其须如红线,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明末】田乞衡《留青日记》
菠萝: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明】高濂《遵生八笺》
A.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B.中国与西蕃交流频繁
C.明清时期已传入我国
D.广泛种植于南方地区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薯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一、选择题
1.美洲特有的作物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橡胶等传入旧大陆,后来又传入大洋洲;旧大陆的水稻、小麦、油菜籽、甘蔗、麻类等作物,鸡、猪、马、牛、羊、驴等禽畜也传入美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于主导地位
B.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C.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D.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答案】D
2.有学者感叹,“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欧洲人)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辣椒粉调味的东欧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他意在强调( )
A.物种交换促进饮食结构变化
B.欧洲各地文化差异明显
C.香料贸易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D.人文主义追求现世享受
【答案】A
3.1492年之后,甘蔗种植园逐步遍及整个美洲。蔗糖产量的增加,导致欧洲糖价不断下降。之前只有贵族才吃得起的价格昂贵的调味品,到1800年左右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必需品。以蔗糖为代表的食物在欧洲的普及,意味着“吃什么”已经不再是一种权力或特权的象征。这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范围内的物资交流,对欧洲的重大影响是( )
A.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C.导致贵族阶层走向没落
D.带来社会关系上的革命
【答案】D
4.16世纪以前,茶叶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17世纪中叶之前饮茶习惯只在英国、葡萄牙、荷兰、法国等少数欧洲国家的上层社会流行,到18世纪饮茶习俗已遍及英伦三岛。这说明( )
A.西方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B.世界市场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C.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D.世界市场消除了地区性饮食差异
【答案】B
5.杰里 本特利在《简明新全球史》一书中指出,1500年,亚欧大陆从黑死病的折磨中复苏,人口约为4.25亿。到1600年,人口达到5.45亿,1800年人口突破9亿,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由全球交流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材料反映了( )
A.工业革命推动人口增加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全球贸易体系有序发展
D.物种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答案】D
6.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其陪嫁包括221磅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皇后高雅的品饮表率,引得贵族们争相效仿。这说明( )
A.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B.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
C.饮茶成为欧洲人的一种时尚追求
D.国民对茶叶的依赖日益增强
【答案】A
7.阿兹特克帝国的天花感染者躺在床上无法挪动头颅和四肢;许多居民因丧失最基本的行动能力,最终只能躺着活活饿死。绝大多数感染者都会死亡,而幸存者身上会留有丑陋的疤痕。天花在美洲传播的背景是( )
A.殖民活动导致的文明碰撞
B.殖民扩张带来的物种交流
C.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拓展
D.近代欧洲医疗体系的建立
【答案】B
8.来自异域的糖和咖啡、茶、巧克力一起,改变了欧洲的饮食和欧洲社会。糖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的全球流动( )
A.改变了世界人口的饮食结构
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加速展开
C.取代其他食品成为世界饮食文化的共同特征
D.表明国际贸易进程影响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答案】D
9.新航路的开辟使欧亚大陆的马、牛等家畜进入美洲,美洲的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流向世界各地。物种的洲际传播( )
A.改变了土著的饮食习惯
B.影响了人们的饮食结构
C.促进了美洲社会近代化
D.解决了世界的粮食问题
【答案】B
10.据贵州地方志记载,乾隆年间,玉米引种在贵州地区迅速传播:道光年间,贵州各地普遍种植玉米;民国初年,玉米在贵州的种植面积超过稻谷和小麦,年产量仅次于水稻。从中可以看出( )
A.当地自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B.欧亚作物传入影响了当地农业
C.物种交换引发了种植结构变化
D.新型作物传播冲击了自然经济
【答案】C
11.从清代中期开始,“石骨尽露、山头无复有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为解决此类问题,嘉庆初年,浙江开始下令“不得仍种苞芦”;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做法表明( )
A.玉米种植开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B.物种交流促进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C.新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官员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
答案:C
12.据下表所述,能够被认定的史实是( )
引文 出处
玉米: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长,其须如红线,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明末】田乞衡《留青日记》
菠萝:露兜子产广东,一名波罗……又名番娄子。形如兰,叶密长大,抽茎结子,其叶去皮存筋,即波罗麻布也。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番柿:一名六月柿,茎似蒿,高四五尺,叶似艾,花似榴,一枝结五实或三四实,一树二三十实,缚作架,最堪观。火伞火珠,未足为喻。草本也,来自西蕃,故名。 【明】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
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子种。 【明】高濂《遵生八笺》
A.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
B.中国与西蕃交流频繁
C.明清时期已传入我国
D.广泛种植于南方地区
答案:C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引入中国的新品种,当以玉米和番薯最为重要。玉米是美洲土人培养成功的粮食作物,初传地区大约在闽、粤,然后普及于包括杭州的许多地方。番薯在16世纪由美洲进入南洋,数十年后进入中国,并普及于中国南北各地。主食之外,新引入的蔬果,如南瓜、西红柿、胡萝卜、辣椒等均使中国的食品资源更为丰富。油类作物中,明代已有芝麻、豆类,加上新引入的花生、菜籽均可榨油食用。明代插条、接枝诸项无性生殖的栽种方法,当与种植番薯的经验有关。明代中国将过去不用于农业的边缘土地,也以种种方式垦拓为耕地。——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1575年,马铃薯传到爱尔兰之后,在短短50年内,马铃薯成了爱尔兰人最主要的食物,也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面积播种马铃薯,是因为爱尔兰的气候潮湿阴冷,土质肥沃疏松。16世纪的爱尔兰在农业上十分落后,基本上都靠外部援助,由于和英格兰战事不断,饥荒时有发生,人口不断下降。因此,爱尔兰人将马铃薯比喻成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即使是在饥荒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平民们都不曾想过要种植其他农作物。1846年病害袭来,整个爱尔兰的马铃薯绝产,当时马铃薯疫病风行整个欧洲,但只在爱尔兰造成如此大的破坏。1845年,爱尔兰有850万人,马铃薯危机出现之后的几年间,有100万人死于持续的饥荒和疾病,200多万人离开了爱尔兰。——摘编自高丹著《灾难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代食物新品种引入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铃薯成为爱尔兰人最主要食物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引入新物种的启示。
答案:(1)特点:种类丰富;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迅速普及);以美洲高产作物为主;由东南沿海引入。
(2)背景:新航路开辟,美洲马铃薯传入欧洲;马铃薯适宜爱尔兰的气候环境;爱尔兰农业落后;社会环境不稳定。
(3)启示:引进外来食物物种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传统农业;不能依靠单一食物物种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要加强技术发展,培育多种适合本国的主要食物;注重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