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写作任务设计
以理性写作,闪智慧之光
一、教学设计背景
经过三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和写作训练,高中生都会意识到语文不仅仅是感性与诗情的代名词,在众多实用文章和思想性较强教材选文中,往往蕴含着充满思想锋芒的理性思维。就写作要求而言,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教材专门编排了“逻辑的力量”学习单元,目的就是给高中生普及逻辑思维和写作中的立足概念、挖掘隐含前提、设置虚拟论敌等理性写作技巧,为他们的写作做逻辑铺垫。
选择性必须中册第一单元,通过选择经典理论作品普及理性思维,其中单元写作要点就是“运用理性思维深入思考,有理有据地把道理说清楚”。所以围绕理性思维写作,理应是本单元写作训练的热点。所以,我们在本单元写作训练中,立足理性思维,关注其中的高阶思维和思维品质,重点关注辩证思维,关注思维的深刻性,以期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水平。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区别和联系。
2.把握理性思维辩证、全面、深刻的特点,联系现实学习和生活,深入理解,能够运用理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学以致用,有意识地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写作,使文章内容更充实,逻辑更严密,思想更深刻,彰显智慧之光。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浅显易懂的故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思考问题,让学生学会用辨证、全面、深刻的思维方法去写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多么富有哲理的一首诗!虽然登山者登的是同一座山,但因为观景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色差别很大。透过小诗简单易懂的文字,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多角度辩证全面思考问题。在面对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因为大家的立场不同、看待它的角度不同,那么得出的结论也千差万别。
师:袖里有乾坤,多么深的领悟!通过这首诗歌,我们明白了要辩证全面的看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辩证全面的看问题呢?这里面是有方法的,跟着老师一起去发现吧。
(二)启发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
(课件展示)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樊哙曰:“......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教师设题:文段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下《鸿门宴》这一课,同学们已经很熟悉了,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并依据这段话谈谈你对刘邦的认识。
学生讨论并发言
......
教师引导:鉴于以上文字,你可能会说刘邦是一个守信、谦卑、礼让、惟项羽是瞻之人。他遵守怀王的约定,却“不自意”进入关中之后“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他还说他这样做是因为“待将军”,他来的目的是“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他这样说似乎是在告白项羽------天下是你的,我怎敢与你争!是的,同学们,你们的认知是对的,你们没有错,因为从这段文字来看,刘邦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人。然而,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你对刘邦的认识可能会发生一些改变,请同学们再次阅读:
(课件展示材料)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史记·高祖本纪》
教师引导:结合这段文字,再来谈谈你对刘邦的认识吧
学生思考并发言
......
教师引导:你对刘邦的认识前后发生了一些改变,这是为什么呢?说出理由。
学生思考并发言
......
教师引导:
因为你读到了更多的、真实的史料,你对刘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所以你对刘邦的评价更加客观准确。刘邦进入咸阳,“欲止宫修舍”,并且说“吾当王关中”,这跟他见到刘邦时所说的可完全不一样啊,王位那么具有诱惑力,他也想坐啊,他是有称帝的野心的,怎奈自己实力暂不如人,只得作罢。
同学们,到这里,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对刘邦的形象就会有新的认识,可见,只有总体把握,理性深思,才能把握住刘邦的任务形象,且能把握住他行为中的矛盾之处。所以,理性思维一直在我们身边,存在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只是你可能没有意识到。
(设计目的:选取学生熟悉的刘邦进入咸阳的不同历史资料记载片段,让学生自己发现不同,在发现不同中受到启发,进而引起学生思考。这一思考的过程就是理性思维的运用过程,教师借机引出理性思维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理性思维这种高级思维形式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而是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
(三)启发教学过程二------初识理性思维
(课件展示)
1.概念阐释:理性思维则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智能活动。
2.理性思维的特点:辩证、全面、深刻
教师阐释内涵:中医阴阳学说认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西方的马克思认为矛盾是对立的,同时也是统一的,马克思还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这对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一、在看到事物一方面的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二、不仅要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要分析其深层含义;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就是看问题要辩证、全面、深刻。
师:请同学们再次来分析一下在刚才的刘邦入咸阳的案例,分析一下这个案例是如何体现理性思维的辩证性、全面性、深刻性的?
学生讨论并发言
......
明确:
(1)体现出思维的辩证性。刘邦想入驻秦宫,料到会招致百姓与诸侯敌视,最终失败,于他而言,事情会从好向坏发展。反之,他以退为进,驻军灞上,与百姓约法三章,赢得民心,使诸侯尤其是项羽放松对自己的警惕之心,为自己的胜利争取时间。
(2)体现出思维的全面性。刘邦考虑问题,不仅考虑一己之私,还把事情放在大的格局中,能兼顾各方势力和各方利益,这体现思维的全面性。
(3)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刘邦和谋士能从己方现实行动出发,窥视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与后果(入住咸阳带来的后果),预测事情走向,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
(设计目的:以理论为指导,结合案例,巧设支架,展现理性思维的三大特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过渡句:我们对人物或者事情进行分析判断的时候需要运用理性思维,那么我们在进行写作时同样需要用到理性思维。阅读下面的写作案例,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学习如何运用理解理性思维进行写作。
(四)启发教学过程三------案例分析示例
(1)案例展示(课件展示)
新课标作文: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愿劝不改,女大学生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份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息,完成写作任务。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说出自己的思路。
......
(2)思路总结展示(课件展示):
思路一:从“孝与不孝”角度立论。女大学生疼爱父亲为孝,举报父亲为不孝,但此“不孝”从某种程度来说为“大孝”,在“孝与不孝”的视角下,在女儿甘愿承受别人呵斥中,我们可窥见女儿对父亲的深情。
思路二:我们完全可以抓住事物对立两极理论。比如从“情和理”角度论证,于情而言,同情老陈遭遇,于理而言,赞同女儿小陈大义灭亲,情理相较,理大于情。
教师点拨:比较而言,思路一体现思考的辩证性与深刻性,从“不孝”的视角切入分析,得出“大孝”的结论,既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又有一定的辩证性。思路二从“情和理”的角度分析,较为全面,体现出思维的全面性。
(设计目的:结合高考真题,夯实理性思维的特征,提升学生分析能力,为进一步写作做铺垫)
(四)启发教学过程四------能力迁移,运用理性思维写作
1.写作任务呈现(课件展示)
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常见说法,就体现了这些影响。
围绕这样的短语,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审题立意指导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画出你认为最能揭示命题者意图的一句话。
学生发言......
明确:第一句话最能揭示命题者的意图,即“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
师:它揭示了命题者怎样的意图?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要弄清楚命题者的意图,也就是作文的立意,需要反复审读材料,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明确: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陈述事实,即“我们的判断常常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接下来列举了影响我们判断的一些具体因素,即“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等。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影响我们判断的因素,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我们的判断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第二句话写了这些因素的表现形式:“自古以来”“著名专家表示”“书上说”“大多数人认为”等。这句话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阐释,帮助学生更精准的立意,为学生摆出事实,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想更加深刻。
第三句话是写作要求,其中这几个词应该特别注意“延伸思考”“充实依据”“选取合适的角度”。这里的“延伸思考”是要求我们不要局限于材料,要能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丰富文章内涵。“充实依据”是要求我们联系生活,举出例子,论证观点,让文章更有说服力,因为事实胜于雄辩。“选取合适的角度”是要求同学们明确自己的立场,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分析总结:
话题情境:我们的判断受多种外因影响。具体三个表现:如笃信古人、权威和书本,听信大多数人的意见。
写作任务:对此,你的看法
写作思路分析:
1.赞同自己的判断受外因影响。分析古人、权威和书本,大多数人的意见的合理性。自己的判断受外因影响,需要考虑到古今关系、个体与他人、平凡与伟大之间的关系。这个思路体现出思维的全面性。
2.或者否定应该受到外因影响。那么,立意则为坚持己见,忠于事实,拒绝盲从。因为我们分析问题抓住内因这个主要矛盾。而外在的因素都不能与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划等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思路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
自己做出判断时,是依据自身的综合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本身就是受内在禀赋与外在资源熏陶影响的结果。所以判断不存在受外因影响的说法。这种思路体现出思维的辩证性。
3.坚持自我与受外因影响两者应该兼而有之。我们在做出判断时,既要考虑自身的理解,又要考虑外在的因素,二则结合方为妥当。这个思路体现出思维的全面性。
(结合单元写作任务,夯实所学知识,课内外沟通,有效教考链接)
结语:这堂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辩证、全面、深刻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在写作中我们需要这种思维方法,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更美好,我想只要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多一份理性,那么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五、教学反思
理性思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一上课就引入这个概念,学生恐怕一下难以接受。于是,我在设计这堂作文课时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一步一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思维的进阶提升。
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自我感觉还没有将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在这方面会多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