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桥教学设计逐字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3.桥教学设计逐字稿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5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29 22:10: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桥教学设计逐字稿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桥》这篇课文,课文大家都已经读过了。有些字大家未必读准了。
(师出示句子)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将要退休的老汉。
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区别多音字用法。例如“奔”念第四声时,表示有目的、有目标地跑。)
情况非常危急
师:下面,大家来读一读这些句子,想一想,这些句子是讲什么的?
(师出示短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变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地奔出来,势不可挡。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生:朗读句子,一人一句(师指导句子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应该与当时所处的情境相符合)。
师:请你在文中划出这些句子,看看这些句子都分布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生在文中划出句子)
师:通过划句子,我们发现,这些描写洪水的句子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
师:这些句子写出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当时的洪水很大。
生:这些句子都描写了洪水来临时的场面。
生:这些句子写出了洪水非常凶猛,当时情况非常危险。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这些句子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是环境描写(师板书),那么,在这些句子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因为这句话写出了这次的洪水非常大,把整个村庄都淹没了,一个村庄竟然成了一个水世界。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狞笑”这个词写出了洪水到来时的那种恐怖的感觉。“狞笑”是一种拟人的写法。
师:类似于这样的拟人的写法还有的,你发现了吗?
生:我最喜欢的是这一句“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踩着人们的腰”,“放肆”这个词写出了洪水丝毫不会顾及人们的感觉,疯狂地往上涨,也体现了洪水的恐怖。
师: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生读)
师:你读得还不够放肆,再读。(生再读,全班一起读,读出洪水的放肆)
师:总而言之,这样的环境描写,让我们感觉到此时此刻是非常危险的。同时,我们可以想象此时此刻的村民是多么的惊慌恐惧。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村民慌张、恐惧的句子。
村民当然非常恐慌
师:你读到哪些句子觉得村民非常恐慌?
(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100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了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竟没人再喊,100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
师:从这些句子中的哪些词中你特别能感受到村民的惊慌恐惧,把它圈出来。(生圈出了: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竟……,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师:那么,这篇文章,重点是写环境危险吗?
生:不是。
师:是写村民慌张吗?
生:不是。
师:那重点到底是写什么呢?
生:是写老汉。
师:写老汉的什么呢?先不急着回答,今天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听完故事后我们再来讨论。
让惊慌失措的村民排队上桥,老汉是怎么做到的
师补充朗读故事《诺曼底号遇难记》,老师充满激情的朗读,将学生带入了遇难的现场,学生仿佛都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之中,被船长的精神所感染。
师:故事听完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桥》这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生:都描写了危险到来时的周围的环境与气氛。
生:里面用了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来表现当时人们的惊慌恐惧。
……
师:大家说得很好,在这两个故事中,结局也很相似,在船长和老汉的组织下,人们都顺利脱险了,但是,他们采取的方式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诺曼底号遇难记》中船长的话警示了大家:谁敢抢在队伍的最前头,一枪打死他。
师:很好,船长的威胁震慑住了大家。那么,在《桥》这个故事中,老汉有没有以死亡威胁大家?
生:没有。
师:那他是怎么做到组织大家有序逃生的呢?再读课文,思考讨论。
(生默读思考,深入讨论,归纳原因)
生:文中写到“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是大家都拥戴的,说明平时他为村民做了不少好事,所以大家信任他,会听从他的安排。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老汉像一座山,这个比喻让我感觉到老汉当时很镇定很坚定,给人一种安全感,也是一种威慑。
生:老汉很早就站在木桥前,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老百姓也不是傻子,他们看在眼里。
生: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这也是一种威胁。(一生嘀咕,退党那么可怕吗?总比死好)
师补充:很好,对于党员来说,退党是一种耻辱,只有违反了党的规定,犯了重大的过错,才会面临退党的威胁。因此,老汉的这句话无形中威胁着一批党员。
生:老汉让儿子排在队伍的最后面,这是最有说服力的。
……
师:在没有枪的威胁下,老汉却能组织好村民逃避洪水,那是因为什么?
生:老汉平日受人拥戴
生:以身作则,置生死于度外。
生:大公无私
师: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使得老汉能够顺利地组织好村民逃生。下面,我们要从形式上进行研究,课文是怎样写的?
单词成句,单句成段,很特别
(班里1-27号同学起立,分段朗读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注意情绪,学生朗读后,老师及时给予指导、评价。)
师:刚才27个同学读,读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特点,课文的句子特别短,有27段。平时蒋老师说,我们写作文一般是3-4段,但这篇文章有27段,那么,这样的分段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如果蒋老师把这篇文章合并成几段,一字不改,会有什么不同呢?(生读,自己体会)
生:合在一起后,好像没那么紧张了。慢慢读下去,没什么感觉。
生:段落多了,读起来有一种紧迫感。
师:很好,这样的短句,这样的单句成段,营造出了当时面对危险时的紧张氛围。因此,我们要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决定如何分段。
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
师:再把这篇文章改一改。(把句子中的“小伙子”改成“他儿子”,其他不改变。)
老汉顺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他的儿子),骂道:“你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个豹子。
小伙子(他儿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他和那个小伙子(他的儿子)。
小伙(他儿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地把小伙子(儿子)推上了木桥。
师: 这两个版本,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生:喜欢修改后的版本,因为这样可以让读者更清晰地明白小伙子就是他的儿子。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文章最后才交代任务关系,让人感到很意外,非常吸引读者。
生:喜欢课文的版本。读到结尾时感觉很震撼。
生: 喜欢课文的版本。过程中不写出父子俩的关系,突出了老汉把儿子当作一名普通的小伙子。
生: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
师:综合以上同学的讨论结果,我不得不明示这篇文章的体裁,这是一篇小小说,也可以说是微型小说。这种题材的特点就是:设置悬念,结局意外。(师板书:小小说 微型小说 设置悬念 结局意外 耐人寻味)
师:今天,蒋老师带来了四篇小小说,但都去掉了结尾,大家通过阅读前面的内容,猜一猜小说的结尾会如何。
(师分发小说:《在柏林》《窗》《雪夜》《最后一只乌鸦的最后一句坏话》,学生自主阅读,猜测结尾。)
1.《在柏林》
老师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生猜测结尾:老兵会责骂两个小姑娘小姑娘是老妇人的女儿老妇人和老兵是夫妻。老师帮助学生从文中找证据,判断猜测的正确与否,然后出示真正结尾。学生听完后很吃惊,有些陷入了沉思。老师及时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对那段历史有个简单的了解,更好地理解文本。
2.《窗》
学生猜测结尾:窗边的床位只有濒临死亡的病人才有机会躺,此时这位病人窃喜于自己可以拥有这个床位,却不知道自己已经面临死亡了。这位病人是盲人,他看不到窗外的美景。老师出示真正的结尾:他看到的是一面光秃秃的墙。听闻结尾,学生发出了长长的感叹,结局确实出乎意料。
另两篇小说由于时间关系,留待课后探究。很多学生下课后围住老师,想知道另外两则小说的结尾,有学生表示很喜欢小小说,想了解从哪里可以找到小小说。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