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第一单元
3 我爱这土地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本文写于1938-11-17,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代表作】诗集《大堰河》《北方》,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
走近作者
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
朗 诵
语调:深沉;
语速:舒缓;
感情:深挚。
整体感知
听录音跟读
假如/ 我是一只鸟,
我/ 也应该/ 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
这/ 被暴风雨/ 所打击着的/ 土地,
这/ 永远汹涌着/ 我们的悲愤的/ 河流,
这/ 无止息地/ 吹刮着的/ 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 黎明……
——然后/ 我死了,
连羽毛/ 也腐烂在/ 土地里面。
为什么/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 深沉……
嘶哑 悲愤
汹涌 腐烂
字词注音
黎明
1、诗中的“鸟”歌唱了哪些内容?有何象征含义?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合作探究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家的写照。
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土地
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
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河流、风
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黎明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2、鸟的歌唱为何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中的“鸟”是一个什么形象?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合作探究
4、熟读诗歌,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合作探究
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1.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写法探究
2.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艾青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写法探究
写作特色
1.意象朴实,内涵丰富
诗人选择了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种朴实的意象,并特意加上了感彩浓厚的修饰语,使它们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的画面,共同代表着遭受风雨打击、悲愤满怀、奋力抗争的形象,内涵丰富。
2.构思独特,抒情巧妙
诗人从虚处落笔,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鸟活着时,倾尽全力歌唱土地,死后又投入土地的怀抱,让身躯肥沃土地,巧妙地抒发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强烈而执着的爱。
技法攻略
如何赏析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1.要注重积累常见诗歌意象的传统意蕴,也就是一些早已约定俗成的象征义。
如“柳”“雁”“月”寄相思,“竹”“荷”“兰”象征高洁情操。
2.要注意把握诗歌意象与象征义之间的联系点,展开丰富的联想。
首先分析诗歌所描写的意象的特点,然后看各意象组合后展现的意境,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看其表现出哪种精神风貌或情思。
3.要结合创作的背景,揣摩、判断诗人所选择的意象背后蕴含的情思。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于国难当头的1938年,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并以“土地”象征祖国表达了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深情。
比较阅读
背景不同:
《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
《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写法不同:
《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主题相近:
《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
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是在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课堂小结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
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
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
和那东方雄狮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
随堂练习
示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