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0 08:3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论语》十二章
24年秋 新课件
学习目标
了解孔子、论语》及语录体的相关文学常识。
积累“说、愠、省、传”等重点实词;掌握倒装句、省略句等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结合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文题解读
“论”读lún,在这里是“依次编辑”的意思。“语”指说的话。《〈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等的十二条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谈话记录。
知识链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主要以语录和对话的形式体现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和学习方法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语录体
语录体是直接记录讲学、论政等的一种文体。语录体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段落、内容之间的联系,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文章。春秋战国时期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语录》,均为语录体的典范: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原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陋的饭食,着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闻广学又坚持自己的志向,仔细的求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译文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第七章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赏析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0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0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03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第十二章)
04
学习态度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0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第七章)
0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九章)
0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第十章)
04
修身做人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一章)
吾日三省吾身(第二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第三章)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第六章)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八章)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第十一章)
不能
因为这三个句子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的这种高尚的品格。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
《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
首先,《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讲如何提升个人修养,这些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于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排比和反问。加强了语气,表明孔子尽情享受温习知识的乐趣,以与志同道合者交流为乐,不被人了解也不生气,有君子之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可见“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与升华。
“温故”和“知新”有怎样的关系
“学”与“思”是怎样的关系
“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谈谈你对“匹夫不可夺志”的感悟。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他自己。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课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等方面的内容,各有所指,语言精练,立意深远,不少成了格言警句,闪耀着思想的光辉,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今天仍有借鉴、启发的作用,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写作特色
语言简洁,生动传神
虽然课文所选的每一章语录都是寥寥数语,但其中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频繁使用“乎”“矣”“也”等语气词,使表情达意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句式多变,如以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以对偶句从正反两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写作特色
课文有的内容谈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的内容谈了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学过本文后我们要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应怎样改进。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下节课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