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梁启超倡导的作文法一贯主张把布局谋篇放在训练的首位,而把字句末节放在次要地位。
议论文写作常见的
结构模式
议论文写作的一般结构
一、提出问题——论点
二、分析问题——论证
三、解决问题或联系实际
四、得出结论
论据一
论据二
论据三
……
道理论证
正反事例
议论文写作提纲的构思
一、确定题目
(论述的问题或论点)
二、确定论点以及怎样引出论点
三、围绕论点确定几个论据
(包括道理论据以
及与之相配套的事实论据)
四、确定论据之间的连接方式
(使读者更能清
楚地看清文章的论证脉络,条理清楚)
五、确定从哪方面来联系实际或解决问题
六、确定结论,即如何收尾。
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①生活就像一个魔方,很多事情都发生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认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其实不然。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其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它的必然性,发现其实一切都在情理之中,须知没有付出哪会有累累硕果?
正反说理,提出论点,点题。
② 在今年揭晓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感动中国”的大人物中,有几位似乎从来没有进入过公众的视野、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却在过去的一年中,和闪光的人物一起感动中国。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用他那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的徐本禹;危险中保全试飞样机,惊天一落,创造了奇迹的梁万俊;传递温暖汇聚爱心,揭开艾滋病盖子的桂希恩;毒贩子吓不怕、买不动、难不倒的边境缉毒虎胆英雄明正彬……当这些原本平凡的人物名字出现在“感动中国”的揭晓榜上时,很多人都感到意外,但试问,如果没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没有坚守困境的顽强精神,没有非凡的业绩和举动,他们何以感动中国?由此可见,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究其原因其实都在情理之中,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中国事例并列列举形成排比
用三个“如果没有”反面论证,形成排比
用“由此可见”总结观点,第二次点题
③不仅在国内,在国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关于看似意料之外实则尽在情理之中的例子。马克思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能著成《资本论》;居里夫人能成为全世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牛顿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玻尔组建了世界上一流的量子物理学派;贝尔发明了电话……这些出人意料的累累硕果与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是分不开的,与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是分不开的。
④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和历史人物,小到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同学,我们都可以发现“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事情,看着成绩单上“黑马”们的成绩,在羡慕的同时你可曾想到成绩背后那挑灯苦读的夜晚、课堂上那全神贯注的表情?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头脑!
过渡句(由中及外)
外国事例并列列举成排比
总结观点,第三次点题
过渡句(由伟人到凡人)
简单论述
⑤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不胜枚举,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了偶然与必然性的统一,理解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真谛——没有付出哪有累累硕果?
承接上文,总结论点,第四次点题
正反说理,提出论点,点题。
①
中国事例排比列举+ 反面论证(“如果没有”)+小结(由此可见)点题
过渡句+外国事例排比列举+小结点题
过渡句+身边小事+简单分析
承接上文+总结论点+点题
②
③
④
⑤
〕
总
总
分
常见结构形式(3种)
一、并列式结构
(分论点领起句结构式)
【几个分论点可在时间、空间、原因、条件、结果等方面并列】
引论(提出论点)
分论点①+论据①+分析论证
并列式 本论 分论点②+论据②+分析论证 并列
分论点③+论据③ +分析论证
结论(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细节的魅力
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话:看历史要看大势,看形势要看主流,看人物要看大节。这自然没错。但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有魅力,为人所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提出中心论点)
细节可定胜负。(分论点1)中日甲午海战前,日本间谍化装到中国军舰上侦察。当时,中国的军舰在吨位、数量、火力上都胜于日本,举国上下一片陶醉,以为中日海战,中方必胜无疑。可是中国军舰的炮塔上居然横七竖八晾着短裤、袜子,日本间谍就把这个细节写在情报中,并分析道:这是一支纪律松弛,管理混乱的军队,不会有强大战斗力。果然,海战一开,中方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先进的军舰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
细节可知兴衰。(分论点2)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便饭为他接风。一奢一简,使他看清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不可挽回的腐败堕落,看清了共产党同仇敌忾、艰苦抗战的勃勃生机。从此,他认定中国的前途就寄托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于是,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见证者。
细节可见风节。(分论点3)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解缙与胡广、吴溥、周是修、王艮、胡靖、方孝孺等七位名士相约要为建文皇帝守节,以标千古风节。退下来后,解缙便悄悄支使家人“你去瞧瞧胡广是什么动静”。家人回来说:“没什么动静,只听见胡大人问‘猪喂了没有?’”解缙听了,心里说“一猪尚不肯舍,况肯舍生命乎?”于是心安理得地活了下来。最后,只有方孝孺壮烈而死,周是修被杀,王艮服毒自尽,而胡广等四位,老老实实做了“贰臣”。
细节可见精神。 (分论点4)提到雷锋,人们会想起他那补了又补的袜子,他给敬老院送去的一块月饼;提到焦裕禄,会想起他用来顶住肝部剧痛的那把旧藤椅;提到孔繁森,就会想起他去世后口袋中仅有的八元六角钱;还会想起井冈山上,朱德的挑粮扁担;长征路上,贺龙的金色鱼钩;西华厅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这些英雄伟人做过的大事,说过的名言,人们可能记不清楚了,可是,他们的一些生活细节却会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伟大精神也就通过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永驻人心。
细节是华美乐章的一个音符,细节是宏篇巨制的一个单词,细节是万顷波涛中的一朵浪花,细节是万仞高山上的一个石子。“一滴水可映出太阳光辉”,欣赏细节,把玩细节,会发现,小小细节,魅力无穷。(总结全文、呼应开头)
引论(提出论点)
论点
正面 论据 (理论、事实)
分析、议论
对比式 本论(证明论点) 对照
论点
反面 论据 (理论、事实)
分析、议论
结论(评析照应)
二、对比式结构
一、“点”——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或论题); 略写
(简洁,醒目,4行,可用两段开头法)
二、“正”——正面举例论述; 较详
(排比列举事例,段的首尾要勾联论点)
三、“反”——反面举例论述; 较略
(举例有三种形式:举实例,概括举例,假设举例)
四、“深”——对中心和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开掘; 最详
(方法:辨是非,挖原因,引哲理,换论证,提办法,
用驳论等)
五、“联”——紧密联系现实,展开议论; 较略
(一般联系青年与现实)
六、“总”——总收全文,呼应中心。 略写
(或重申论点,或发出号召……)
对比式结构:点、 正、 反、 深 、联、 总
正
点 深 联 总
反
【摆现象-----析本质
指危害-----找原因】
把握机遇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并不一定都能创造机遇,但当机遇来临时,我们都可要尽自己所能去把握机遇。[点]
纵观历史的长河,有不少人因抓住了一个难得的机遇,而造就了辉煌的一生。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因一个掉落到他头上的苹果,终于发现影响深远的万有引力定律,引起了物理学界的革命,或许在牛顿以前,也有人被掉落的苹果砸到,但只会抱怨,没有抓住深入思考的机遇。而善于思考的牛顿却抓住了这个降落到自己头上的“机遇”,为力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正]
机遇是公平的,当机遇摆在人面前时,有人抓住了,有人却失之交臂。
同样是物理学家,科拉顿却不如牛顿那般的幸运,在研究磁生电的实验中,他因为“跑”而失去了发现“磁生电”的机遇。是的,上面的事例令人深思,其实机遇存在上的每个角落,所不同的是,有人抓住了它,而人却遗憾地放走了它。抓住了机遇的人,也因此抓住了人生;放走机遇的人,也因此只能平平庸庸地过完一生。[反]
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是如此,中国于二千年加入世贸组织,这可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的一大机遇,中国抓住了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开展国际贸易,因此近几年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农业、工业以及教育科研事业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 [深]
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就在于能够把握机遇,利用机遇来发展本国经济。世博会又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呈现于我们面前,我们一定要世界惊诧和见证中国的快速发展。[联]
其实,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应该善于把握机遇,只有把握机遇,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一个会把握机遇的人,注定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会把握机遇的国家,注定是一个有希望的国家。[总]
二、(为什么)
(会怎样)
论据A+议论、分析
论据B+议论、分析
(联系生活、做分析)
(分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指出问题解决后的前景)
做结论
(呼应开头)
一、(是什么)用简洁语言亮出中心论点
三、(怎么样)
论据C+议论、分析
三、层进式结构1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会怎样
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
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技“钻牛角尖”才有发明创造。
“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发扬“钻牛角尖”精神会多出成果,多造就人才。
层进式
练就一流议论文写作
规则与道德
①什么是规则?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还是七大章八大节的校规?应该不止是这些。当一个孩子在你身边摔倒时,没有哪条硬性规则要求你必须把他扶起来,但你还是这样做了,因为你心中有这样一个规则:要帮助比你弱小的人。心中这种规则多了,道德也就随之形成了。规则与道德是相辅相成的。
解释
论断
②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规则是人定的,无论怎样严密也不能做到“天衣无缝”。若没有道德的支撑,规则是很容易被人钻空子的。你说不许“随地”吐痰,那我就吐到公园长椅上好了;你说不许“乱涂乱画”,那我就“认认真真”地给你画上一排青面獠牙的小鬼,如何?事情若真到了那一步,恐怕就不是一口痰、一幅画那么简单了。律师们大可钻法律的空子,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将事情弄得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只怕年年都要“六月飞雪”了。
分析
例证
③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路不拾遗”或许还有可能,而“夜不掩户”却怎么听怎么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当道德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将会适时地补上这个漏洞。“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听上去是道德的沦落,但美国却制定法律,要求你先把家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再说,至少不能让路人被你家的积雪滑倒。这就是道德的底线—规则划出来的。
反面列举
正面例证
④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规则约束着人们,使不至滑出道德的底线;同时,道德也填补上了规则的漏洞,使其更完美。一个人被外在的规则和内在的道德约束着,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社会的规则与道德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才能充满希望。道德是通向美好未来的路,而规则就是路旁的灯,照亮我们纯洁的灵魂,也照亮那条充满理想的大道。我们将道德埋在心底,将规则挽在手上,勇敢地面对未来。
分析并存好处
阐述并存好处
①什么是规则?
②没有道德,规则是无法支撑
一个社会正常运转。
③没有规则的社会更是要方寸大乱。
④理想的社会应是规则与道德并存的。
〕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
层进式结构2
各分论点之间为层层递进关系
1.由小到大
2.由具体到抽象
给陈先生的一封信
陈先生:
您好!
您的遭遇,我在网上略有了解。我想说,如果是我,也会如您女儿一般对您进行举报。我这样做,不仅是因为您的所作所为违反了交规,更是因为当您开车载着家人时,那个接通的电话已经将您自己、您的家人和路上的其他人的生命吊在了悬崖之上。下面请允许我和您谈一谈:生命关天,我们必须敬畏。
敬畏自我的生命,此生无悔。《古诗十九首》云:人生天地间 ,忽如远行客。每个人都只是这天地逆旅中的暂住之客,我们的生命脆弱而又短暂,无法重新来过。也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对自我的生命心怀敬畏,不因任何外因而失去对它的尊重。不由想起了那个“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的残疾作家史铁生,当他说出“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时,当他穷四年之功利用透析后的残存时间写下《病隙碎笔》时,当他在《命若琴弦》中塑造了千弦弹断希望不灭的盲人琴师时,陈先生,希望您能够懂得,正像当代诗人郭小川所说,“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敬畏自我的生命,可以让我们无悔此生。
敬畏与自己相关的生命,此生有责。我们每个个体都与其他无数生命紧密相连,而这些与我们相关的生命,都是我们肩上的责任,我们需要对它们心怀敬畏。看,那为了让独居的母亲颐养天年而辞官奉母的潘岳挂起的官印,它提醒我们,敬畏亲人的生命;触,那落在为了给发烧的妻子降温而只穿单衣站在雪地中的荀粲肩上的雪花,它告诉我们,敬畏爱人的生命;听,那重病在床的元稹在听到挚友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吟出的“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的诗句,它教导我们,敬畏友人的生命。陈先生,您一定明白,只有当我们因敬畏而为与自己相关的生命负起责任时,我们才可以俯仰无愧,坦然前行。
敬畏与自己无关的生命,此生崇高。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想,如果我们还可以对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心存敬畏,则我们的生命一定可以更加崇高,正像尼采说的那样:“我的灵魂清澈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如韩愈一般,为了天下苍生不受蛊惑,上《论佛骨表》,被贬潮州仍“肯将衰朽惜残年”;如东林学派一般,为了黎元百姓乐于樵苏,发出正直呼喊,惨遭屠戮却成为“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军”;如新东方学校一般,为了汶川同胞重振希望,捐款支教,耗费巨大终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陈先生,相信您十分清楚,这些人之所以值得我们敬佩,正是因为他们都能对那些与自己无关的生命心怀敬畏,方能普施大爱,让自己的生命清澈而崇高。
这红尘,太污太苦太锦簇;这人情,总浮总疏总麻木。陈先生,您可以看到,当今时代,食品安全隐患多多、医患矛盾逐渐升级、老人跌倒无人搀扶,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似乎越来越淡漠。然而,越是在这时,我们越应该不断自省:对自我的、与自己相关或无关的生命,我们都要心怀敬畏。大儒张载说:“为生民立命。”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在今后的生活中将对生命的敬畏放在心头,毕竟,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毕竟,我们等过了无尽黑暗才睁开了双眼;毕竟,这是一个不能停留太久、又不知何时会告别的世界。
陈先生,您说呢?
第一部分:
本部分的中心任务:鲜明、正面地提出中心论点。
段落上可以是一段,可以是两段,但字数应控制在一百字以内。
此部分的中心任务:分析问题,使中心论点能够成立。字数600字左右。
分论点的要求:
1.要是一个明确的句子,不必另起一段
2.三个分论点各自的角度或层次不同,不要重复。
3.要按照由浅入深或范围由小到大的顺序。
为了使分论点有说服力,必须要用到事例论证法。否则内容就是空洞的。
第二部分:如何拟分论点
分解论点的方法
在提出论点(即中心论点)之后,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三个分论点。如果说中心论点是议论 文的灵魂、脊柱的话,那么,分论点则是议论文的骨架、躯体。它直接影响到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晰,内容是否 深刻,说理是否透彻,结构是否合理,是决定文章最终成败的关键。
并列式分论点的分解方法
(1)从几个方面回答“是什么”。
从中心论点的内涵入手进行分解。即从中心论点的本质属性的角度分解论点。
如,湖南一考生就是着眼于“意气”内涵的发掘,对其进行分解的:
充满意气的人是坚韧不屈的;
充满意气的人是勇敢不惧的;
充满意气的人是自信乐观的。
虽然作者以“充满意气的人”为引子展开,但三个层次的实质都集中在“意气”的内涵上,即坚韧不屈、勇敢不惧、自信乐观。
中心论点:树立崇高的理想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
一、理想是奋斗的起点。
二、理想是奋斗的目标。
三、理想是奋斗的动力。
从中心论点的外延入手进行分解。即从中心点所涉及的范围的角度其进行分解。
如,江西一考生写“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这个命题,就是着眼于“语文”的外延拓展,对其进行分解的:
在那一泓清泉里,我看到了历史的沧桑;
在那一泓清泉里,我观赏了优美的生活图景;
在那一泓清泉里,我感受了大自然的神奇;
在那一泓清泉里,我领悟了宽容的博大。
考生着眼于“语文”的外延,从历史到现实、从自然到人文,从不同的侧面,向人们展示“语文”的丰富博大。
(2)因果法:从几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这是一种因果分解,主要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的意义和原因。
如,吉林省一考生写的《帮助——盛开的花朵》一文,在提出“帮助,是盛开的花朵,自有她的芬芳和硕果”中心论点之后,这样安排分论点:
帮助是盛开的花,她点燃生命的希望;
帮助是盛开的花朵,她开出了青春的芬芳;
帮助是盛开的花朵,她结出了事业的辉煌。
作者也正是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帮助”的意义。
请重视诚信,它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分论点一:请重视诚信,因为它是先人流传的文明火种。
分论点二:请重视诚信,因为它是做人之本,立业之基。
分论点三:请重视诚信,因为它是现代社会的精神梁柱。
(3)从几个方面回答“怎么办”。
就是从解决问题办法的角度分解论点。
如,广东考生写的《爱,用心来传递》,在确立了“爱,需要我们用心来传递”的中心论点之后,从三个方面分解论点:
请露出笑容,把心澄净清澈,用真诚传递爱的心志;
请道一声礼让,把心放宽飞翔,用宽容传递爱的感情;
请伸出双手,把心焙烘加热,用帮助传递爱的信号。
作者从“笑出真诚”“做出宽容”“伸出援手”三个方面,阐述传递爱心的途径和方法。
(4)从几个方面回答““好处或结果”,
就是从“好处或结果”的角度分解论点。
要养成多想的习惯(总论点)
多思才能把知识学活(并列分论点一)
多思才能有所发明创造(并列分论点二)
多思脑子才越用越灵(并列分论点三)
《 让声音浇灌心田》
声音,需要我们用心聆听;声音,可以灌溉、润泽我们干涸的心田。
聆听自然的声音,给心灵以洗涤
聆听他人的声音,给自我以鞭策
聆听历史的声音,给现实以警醒
用心去听取世间的一切声音,倾听天籁,倾听古训,倾听提醒,倾听真诚与至善,让声音浇灌我们的心田,净化我们的灵魂!
《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①贫困可催有志者奋发图强,改变命
运,穷则思变;
②贫困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和毅力,而
人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重要条件;
③贫困能增长人的能力,人的许多能
力是在困境中锻炼出来的。
在运用并列式结构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并列的内容要各自独立,并列平行,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且围绕一个中心。
2.选择的分论点从数量上说,一般不能少于三个方面,且分类标准要清晰一致。
3.要避免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就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也就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
从高考优秀作文看,这里是一段集中的论述,语言要精要、恰当、字数100字左右。这一部分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内容会有所不同)
1.进一步明确、深化中心论点。
2.对三个分论点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3.联系当前现实,体现文章针对性。
第三部分:结论
练习
以下列话题为题写议论文,请列出
论点和分论点
1.学会承受
2.敢于超越
《学会承受》
①只有学会承受,才能面对学习的种种压力。
②只有学会承受,才能面对事业的种种压力。
③只有学会承受,才能面对人生的种种压力。
《学会承受》
①学会承受,提升了我们的能力。
②学会承受,开阔了我们的胸襟。
③学会承受,锻炼了我们的意志。
《敢于超越》
①敢于超越,是个人进步的需要。
②敢于超越,是科学进步的需要。
③敢于超越,是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