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75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20 世纪前,学界认为古希腊文明是一种原生文明,它所提倡的自由、民主、理性是后世欧洲的典范和模
板。但 20 世纪以来,多位学者结合考古发掘、文献考证、词源分析、理论批判等研究,指出它在形成过程
中汲取了地中海周围各文明的诸多养分,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产物。材料意在说明( )
A. 历史研究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 B. 史料多元化才能准确认识历史
C. 历史研究因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D. 文明多样性是世界历史的特征
2. 下图所示为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古巴比伦石柱(顶端部分),石柱上刻着的两个人物,坐着的神把法
典交给了站着的汉谟拉比。这一石刻体现了古巴比伦( )
A. 王权高于神权 B. 法律宣扬君权神授
C. 等级差别明显 D. 追求社会公平公正
3. 12世纪中期,罗马教廷颁布的《教会法大全》中出现了关于“由教会法管理婚姻,出了问题由教会法官
处理是顺理成章的事”等相关内容。这可以说明,中世纪后期的罗马教廷( )
A. 培养了专业法官群体 B. 深刻影响民众生活
C. 主宰着欧洲世俗政治 D. 直接承袭了罗马法
4. 1453 年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苏丹让犹太人担任财政官吏、医生等职务;与外国人打交道所需
的外语人才主要由基督徒充当;帝国的海上力量使用希腊臣民。这表明奥斯曼帝国采取( )
A. 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 B. 因俗而治的政治策略
C. 灵活实用的统治政策 D. 兼收并蓄的文化制度
5. 某经济学家指出:“(古代)亚洲商品在欧洲的想象中拥有特殊的魅力,异域商品和奢侈品长期以来和
感觉的东方来源联系在一起,它们的意义深入社会结构和文化心态之中。”这种社会文化现象( )
A. 有利于亚欧的经济联系 B. 受到了物种交换的影响
C. 推动了西欧的社会转型 D. 反映了贵重金属的流入
6.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认为一切人和一切团体组织都可能犯错,当教会给人定罪并将人烧死在火刑
柱上时,教会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基督教的福音。马丁·路德的这些言论( )
A. 有利于人文主义的传播 B. 废除了基督教教会特权
C. 旨在削弱基督教的影响 D. 压抑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7.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国王试图否决一项得到下议院和上议院多数支持的法案。最符合英国宪制运作
方式的是,国王( )
A. 有权否决任何形式法案 B. 需尊重多数议员意愿
C. 可以通过公投决定法案 D. 需要获得内阁的支持
8. 19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在美国工人运动中出现行业和团体进行联合的趋势。例如费城行业团体职工
会、纽约职工会等都是拥有 40—50 个团体、1 万以上会员的工人组织,一些城市的工人组织还创办了第一
批工人刊物。这表明这一时期美国( )
A. 工人运动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 B. 工人待遇得到了显著改善
C. 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有所提升 D. 成为世界工人运动的中心
9. 自 19 世纪晚期以来,荷属东印度当局在印尼增设了各种技术性、职能性部门,如农业部、公共事务部等,
同时在爪哇和外岛地区修建公路、铁路,发展海上运输、电报通信业务。到 20 世纪 20 年代,爪哇地区的
93%和外岛地区都处于殖民政府的直接控制之下。这说明当时( )
A. 荷属东印度工业体系完善 B. 印尼民族民主意识增强
C. 西方文明阻碍了印尼转型 D. 荷兰强化了对印尼管控
10. 1910 年,美国拥有墨西哥 3/4 的矿场和 1/2 以上的油田;1911 年,美国在墨西哥的铁路投资总额已居
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投资额之首;1912 年,美国资本家又控制了墨西哥 78%的矿场、72%的冶金企业、58%的
石油开采和 68%的橡胶生产。这反映了当时墨西哥( )
A. 民族革命任务仍然艰巨 B. 已经沦为美国的殖民地
C. 宪政民主改革迫在眉睫 D.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自始至终反对对德国无限勒索的极端做法,认为过重勒索赔款,既会影响
德国恢复,又会影响到西欧各国的金融财政收入,更会影响到美国对欧洲各国贷款的顺利回收。据此可知,
美国的这一做法( )
A. 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提供了支持 B. 服务于其世界大国战略目标
C. 有利于减轻经济大危机带来的危害 D. 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欧洲
12. 下表所示为 1940——1945 年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日货币工资的分类情况。据此可知,这时期苏联的集体
农庄( )
平 均
0.61 卢布 0.6-1.0 1.01-2.5 2.51-4.0 4.0卢布 不 支 付 工 资
年份
以下 卢布 卢布 卢布 以上 工资 / 卢
布
1940 54.8% 12.6% 15.5% 1.7% 2.8% 12.3% 0.98
1942 38.2% 12.8% 15.1% 4.9% 4.7% 24.3% 1.03
1943 33.9% 13.5% 16.1% 5.6% 6.1% 24.8% 1.24
1944 30.8% 12.5% 15.5% 5.6% 5.9% 29.8% 1.12
1945 35.5% 10.5% 14.0% 4.9% 3.8% 31.3% 0.85
A. 农民生活水平普遍上升 B. 受战争影响发展不平衡
C. 是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源 D. 凸显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13. 1946 年 3 月,虽然美国部分科学家提交的关于国际社会管控原子能的方案得到美国舆论和社会各界的
赞成,但美国政府无意放弃核垄断,继续坚持核武器研究。美国政府此举旨在( )
A. 建立其世界霸主的地位 B. 提升军事科技研究水平
C. 强化对西欧的政治控制 D. 完善原子能的管控方案
14. 美国在 1948 年实施了“柏林空运”行动,以应对苏联对西柏林的封锁。同时,苏联也采取了一系列强
硬措施。由此可见,柏林危机( )
A. 加剧国际局势的紧张 B. 成为冷战开始标志
C. 推动多极化趋势加强 D. 导致两极格局终结
15. 下表所示为 20 世纪 70 年代,西欧大国、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这表明当时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
家( )
工业生产下降幅
国家 平均失业率 物价消费涨幅
度
美国 3.2% 11.7% 15.3%
英国 2.9% 14.4% 11.2%
联邦德国 3.4% 10.3% 12.5%
法国 4.5% 9.3% 16.3%
日本 2.7% 8.6% 20.8%
A. 福利政策失灵 B. 国家干预加强 C. 国际贸易混乱 D. 出现“滞胀”危机
16.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急剧增长。1965 年全球技术贸易总额仅为 27 亿美元,1975 年增至
100 亿美元,20 世纪末已高达数千亿美元。仅信息技术一项,1997 年全球的贸易额就有 5000 多亿美元。
这反映了( )
A. 新科技革命普遍发生 B. 全球经济发展差距缩小
C.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D. 各国间的贸易壁垒消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美洲,玛雅文明盛极一时。玛雅人建造了众多宏伟的城市,其中蒂卡尔城以其壮观的金字塔和
精美的建筑而著称。在蒂卡尔城,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图书馆,收藏着数以千计的用特殊象形文字书写
的手稿。这些手稿涉及天文历法、数学、宗教仪式、历史记载等丰富内容,展现了玛雅文明的高度智慧和
独特文化,蒂卡尔城也因此在当时成为美洲的文化中心。
——摘编自[美]罗伯特·J。沙雷尔、洛·P。特拉克斯勒《玛雅史》
材料二
在蒂卡尔城的中心地带出土了多达 3000 余座建筑以及 200 多座纪念碑。它们的核心位置是一个呈长
方形的宽阔草地广场,被称作“心脏”。广场以及周围的建筑物皆朝向正方位。在广场的东侧屹立着被考古学
家列为“一号”的金字塔,由于其雄伟挺拔且精神饱满、仿若一匹蹲伏着的豹子般的外观,故而也被命名为“美
洲豹”金字塔。这座金字塔建于公元 810 年,共分为 9 级,塔底面积为 36 米×32 米,总高度达 52 米,顶端
设有一座小庙。登顶的台阶极为狭窄,仅能容下一只脚,极难攀登上去。顶上小庙有 2 至 3 间殿堂,每间
大约有 20 平方米。与“美洲豹”金字塔相对的,在草地广场的西侧,是高度达 46 米的“二号”金字塔,它建成
于 736 年,其顶部雕刻着一个巨大的脸面,有可能是君主的形象。塔底设有 3 个大厅,厅内的墙壁上刻着
玛雅人生活与劳动的大幅浮雕。
——摘编自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1)根据材料一,简析古代美洲蒂卡尔城成为文化中心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蒂卡尔城遗址的建筑特征并简评其发掘价值。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 至 17 世纪早期,英国史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早期。
历史学家们突破了中世纪以编年体为主的单一范式,叙述体和纪传体焕发生机。叙述体范式的史学著作包
括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和地方史等,纪传体则包括人物传记、回忆录、旅行游记和人物词典等。以费边
为代表的编年史家和以阿诺德为代表的城市编年史家注重书写“王国公民史”,即由城市市民所创造的历
史。这不同于中世纪比德等人以圣奥古斯丁的传教活动为写作对象,也不同于索尔兹伯里的约翰专注于教
皇史。英国史学家非常重视对史料的鉴别和对历史文献、遗迹古物的考证,并开始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
应用到历史研究中来。诚如托马斯·伯顿所说:“我删掉冗词赘句,拨云现日使事实明朗起来;我研读整
个登记簿,将遗失的信息从原始文件中恢复;最后,我一丝不苟地把它们汇集成册。”
——摘编自邹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史学特点探析》
材料二
17、18 世纪以伏尔泰为代表的欧洲学者抛弃了以前史学家对待具体历史的鄙夷和否定态度,重视扩展
历史研究领域,把历史学当作反对封建斗争的重要武器,重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进步论压倒了崇古
论而成为史坛的主流。杜尔果在《世界史论》中说,人类虽然交替经历过安定与动乱、衰落复兴、幸福与
痛苦的时期,但总是以缓慢的步伐朝着更完美的境界前进的。人类是服从进步规律的总体,进步就是人性
的进化和提高,一切随着理性的运动而前进。总之,启蒙史学战胜了封建教会史学,并确立资产阶级史学
在史坛的统治地位。
——摘编自赖元晋《18 世纪启蒙史学的地位和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5—17世纪英国史学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 15—17世纪英国史学相比,启蒙史学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
产生的历史作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生在阅读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 世纪的世界史》前四章后制作
了如下的思维导图:
结合思维导图与所学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文明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清晰)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蓬勃发展,至
20世纪 60年代末,亚非新独立的国家已有 69个,此后又逐渐增加到 120多个,东方民族主义取得决定性
胜利。以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为标志,发展中国家作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反帝、反
殖、反霸斗争以及争取建立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一时期,亚非拉民族主义从
争取政治独立和国家主权变为争取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本国正当经济权益,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20世纪
60年代,77国集团的建立便是发展中国家力图维护合法经济权益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徐煜《20 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 40年代中后期,处于觉醒阶段的非洲反抗殖民主义的斗争虽先后归于失败,但却为
50年代以后的非洲独立浪潮奠定了基础,并使非洲大陆进入了以独立为主题的历史阶段。利比亚于 1951年
率先独立,成为战后第一个赢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埃及于 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打退英、法、以的
合伙侵略。非洲独立运动在 20世纪 60年代进入高潮,1963年,非洲统一组织的成立也成为其民族解放运
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大多数宗主国在非洲的统治土崩瓦解,剩余的葡萄牙和南部非洲的白人种族主义的顽
固统治也于 70年代彻底瓦解。90年代,来自海外且延续了 500多年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非洲格局出现一
派新天地。
——摘编自马丁、王芳《20 世纪非洲政治格局演变析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胜利以来亚非民族独立运动深入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 20 世纪 90 年代“非洲格局出现一派新天地”的原因及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C A A B C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A A D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1)表现:城市宏伟,建筑精美有代表性;有规模宏大的皇家图书馆;收藏着大量涉及多领域的特殊象
形文字手稿。
(2)建筑特征:有众多的建筑和纪念碑;城市建筑布局规整;金字塔特色鲜明。(答出两点即可)
价值:为研究玛雅文明的政治、宗教、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物证据;见证了当时印第安人高超的
建筑技艺、雕刻艺术等技术水平;有助于深入探究玛雅文明的发展脉络和独特文化内涵;对于人类文明史
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8. (1)特点:史学著作体裁更加丰富;以人文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实证倾向。
原因:英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世俗王权的加强,教权日益衰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兴资产阶
级的形成与壮大;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答出两点即可)
(2)不同之处:拓展了历史研究领域;与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强调历史发展的进步性。历史作用:推动了
资产阶级史学的发展;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促进了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掌权提供了条
件;对后世的史学研究有重要影响。(答出两点即可)
19. 示例
论题:英国君主立宪制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互促进。
阐述: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
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1640 年英国爆发革命、处死国王,此后经历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的反复斗
争时期。1688 年的“光荣革命”巩固了革命成果,之后通过的《权利法案》扩大了议会权力,限制了王权,
推动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如鼓励出口、积
极参与殖民扩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成为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爆发的政治前提。随着市场扩大和需
求增长,手工生产已不能满足需求,18 世纪中期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综上所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反过来,上层建
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英国率先开展工业
革命的重要原因。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20. (1)表现:新兴独立国家数量迅速增多;独立运动及独立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从争取政治独立
到发展民族经济。
(2)原因:二战后非洲反殖民斗争;非洲民族国家独立及非洲统一组织成立;非洲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影响:提高了非洲的国际地位;有利于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加速了世界多极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