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7-30 11:4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课标理解
1.课程内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2.教学活动建议: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三个板块“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本课主要讲述了明朝的对外关系情况。明朝前期,中国仍然处于世界农耕文明的前列,在对外关系上秉承开放心态,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16、17世纪,欧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启了近代化进程,给明朝带来很大冲击。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海防松弛,倭寇入侵、倭患猖獗,为了保家卫国,一场反侵略战争在所难免,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的胜利,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课本最后还提到了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简单经过。
本课大致分为两大部分,其内容反映出明朝的对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又有战争冲突。这表明明朝在努力发展对外友好、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明朝的对外关系有整体的认识,因而有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内容,作为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历史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比较低,归纳能力欠缺。针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而学生的空间概念也比较弱,教师可以利用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学生从直观形象入手,注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活动,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七年级学生的理解思维尚未完全具备,在讲解知识分析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浅出,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各种技能,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2、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教材和教师提供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的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成功的原因和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郑和戚继光,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认识当时我国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均居世界前列,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学习体会,他们顽强的毅力、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及心怀祖国的爱国主义者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六、教法设计
1、自主学习发。利用课本、史料,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情境创设。利用视频导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感知历史,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来。
3、教师讲解、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老师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讲解和分析,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预设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七、学法指导
1、读图列表识记学习法。通过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并结合教材内容完成郑和下西洋的知识清单表格,使学生会学用表格来整理琐碎的历史知识点。既直观清晰又便于理解记忆。
2、阅读讨论法。通过阅读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并中获得有效信息,在互相讨论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3、史论结合法。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论从史出的道理。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明朝初年,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他与惊涛骇浪搏击,与海盗斗智斗勇,假期了中国与东南亚及印度洋地区人民友好交往的海上桥梁。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来观看《郑和下西洋》视频。 预设问题:郑和是什么人?西洋指的是哪里?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郑和船队先后到达过今天的那些国家和地区?又有什么影响? 利用视频导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感知历史,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历史史料中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究新知(新授课) 一、海之骄傲——光荣启航1、展示:郑和图像及个人简介。设问:图中人物是谁?他的生平、著名事迹分别是什么?2、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设问: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指哪里?3、读材料,找目的展示: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设问:结合教材与材料,想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4、同学们继续阅读教材,看一看郑和下西洋会带哪些材料或物品?最远到达了哪里?访问了哪些国家?5、中西航海对比,明特点、悟意义(1)展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活动比较表》郑和哥伦布最远到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州东海岸到达美洲时间1405-14331492-1504次数7次4次人数2.7-2.8万1000-1500船数200多艘17艘设问:通过比较说一说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特点?(2)展示图片和材料:材料一:郑和七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他每到一处,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者馈赠当地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他国一寸土地,未掠他国一分财富。材料二:哥伦布到达美洲,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场灾难。哥伦布航行美洲的目的是掠夺黄金,到达美洲后对印第安人大肆屠杀,把美洲纳入征服和血腥掠夺的对象。 探究:分析比较郑和与海外各国交往有何不同?又有何意义?6、合作探究,知晓原因展示: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指南针的应用、地理知识日见丰富等。材料四:郑和年幼丧父,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设问:结合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棒,只有国家强大,综合国力增强,在外交上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过渡:今天我们追念郑和,不仅仅是追念一个人的壮举和一个时代的荣耀,更重要的是纪念郑和远航中传递的那种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大明王朝和平的风帆遇到了危机,明朝中期甚至有人在诗中发出这样的感慨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二、海之危难——遭遇倭寇
1、自主学习,谈背景学生阅读教材第二板块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出:倭寇的含义;倭患形成的原因、危害?2、识戚继光,学抗倭史实展示1:抗倭形势图展示2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 我有戚爷会抵挡。” 展示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望危负年华。请同学们阅读第二板块的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戚爷是谁?人民为什么对戚爷如此信赖?戚爷抗倭的经过、结果怎样?教师过渡:戚继光通过的他的个人才能和一颗忠于祖国之心,在他英勇抗击之下取得了抗倭的胜利,这场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戚继光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3、合作探究获新知问题思考:教材74页:为什么说戚继光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教师:引导学生从“倭寇”的组成及其活动,以及“倭患的严重危害”中,理解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教师设问:岳飞、文天祥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称为民族英雄。而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民族英雄”?
教师归纳总结:女真族、蒙古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属民族内部纷争。只有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被称为民族英雄。三、海之泪流——痛失澳门
1、听歌曲《七子之歌 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
“妈港”指_____,“母亲”指_____,“掳去我的肉体” 的“他们”指_____, “掳去我的肉体”的 时间在______年?2、你能简单说说葡萄牙殖民者是怎样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的吗? 1、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明成祖时七下西洋,明宣宗时封为“三宝太监”。2、西洋,地理概念,指把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3、引出: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主要目的);加强与海外各国友好往来的同时,发展海外贸易。4、学生1: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实物、厨师、官兵、航海技术人员等。学生2:最远到达了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学生3: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5、(1)学生: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时间早、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航程远。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2)学生: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和平交往,公平交易。而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后是对当地人民进行大肆屠杀和掠夺财富。学生回答: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交往;促进了经济交流;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6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学生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根本原因);学生2:明成祖的大力支持;为远航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学生3: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广泛运用、航海基础的高超;学生4:郑和本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的精神。学生1:元未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学生2: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官僚、奸商与海盗相互勾结。学生3:倭患的危害:倭寇的武装抢劫烧杀活动,威胁到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威胁到国家海防安全。学生1:戚爷是戚继光。学生2: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侵犯;他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学生3: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淡泊名利、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4:台州九战九捷,消灭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倭患基本解除,抗倭斗争取得胜利。学生思考并作答,老师点播,质疑,有学生判断.....本节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1:妈港是指澳门;学生2:母亲是指祖国;学生3:他们是指葡萄牙;学生4:时间是在1553年。
学生: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许诺每年交纳白银500两,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擅自搭棚建房,进行贸易。从此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答额居住权。1573年,他们将500两白银改交明朝政府获得了在澳门的。租界居住权。但是澳门的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 通过对两张图片的观看,并结合教材70页的《人物扫描》、“西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认识郑和,以及对“西洋”空间概念掌握。出示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找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阅读教材培养学生从教材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知道历史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利用图表归纳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展示图片和史料,相结合,让学生更加直观第感受: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是和平友好之师;同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抓住材料的中心思想,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设计意图:出示四段材料,学生小组讨论,从材料中分析出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思维方式。设计意图: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熟悉课本的同时,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效提升学生理解课本内容的能力,并将有效信息对号入座到历史基本要素里。设计意图:依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相关史事》与教材研读,提升学生理解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从而有效的解决历史问题。设计意图:提升学生对历史专业用词的理解能力,深入理解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时能够从史料中准确获取有效的信息和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要点的能力;从而提升阅读史料的理解能力。
课堂总结 同学们谈一谈本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些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小结:明朝的对外关系包括友好往来和战争两个方面,内容涉及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郑和7次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是明朝前期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他的航海行为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是明朝中后期国势减弱,海防松懈,此时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
巩固练习 1、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最远到达下列哪些地区( B )①马六甲海峡 ②红海沿岸 ③印度半岛 ④非洲东海岸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 D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3、“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材料反映出“戚家军”的历史功绩是( A )A.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收复台湾全部领土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抗击沙皇俄国入侵4、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这是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见证。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B )A.促进中外民间经济交往 B.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C.销售中国的手工业品 D.促进中国的海外贸易
课后作业 基础性作业:完成填充图册中的选择题和材料题一拓展性作业:课后查阅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史料,在辅导课时与学生分享。
板书设计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海之骄傲——光荣启航1.郑和简介2.时间、原因3.经过4.结果5.影响二、海之危难——遭遇倭寇1.明朝中期东南沿海的社会局面2.戚家军保家卫国抗倭寇3.不懈努力取胜利三、海之泪流——痛失澳门1.时间2.殖民侵略者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