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0 10:52:21

文档简介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三市联合检测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空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形态,前者与实用的关联较紧,如老子话中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后者的狭义表达即建筑形式,主要着眼于美观,可是如此一来很难与绘画和雕塑有所区别,从而大大削弱了建筑自身的价值。正确的态度当然要突出建筑的特点,因此必须综合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空间两方面来论述。
建筑空间的内部形态起源于材料和结构。中国建筑的主要构件是梁,在使用天然木材的条件下,简支梁的跨度很难超过10米,空间尺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可是由于采用梁柱结构的框架体系,建筑的内部空间可以灵活分隔,是相当通透和自由的。为了实现更大的跨度,天然木材可以采用特殊的结构做法如叠梁的木拱。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水虹桥就是这种做法,较短的木梁经过巧妙组合,形成整体拱形的结构,跨度很容易超过20米,今天在中国不少地方还能够看到这种木拱桥。希腊建筑的主要构件也是梁,简支石梁的跨度更难超过10米,同时采用承重墙结构体系,墙体非常厚重,空间形态也很受制约,罗马建筑普遍采用拱券结构后,跨度才得到较大的改进。
中国建筑空间外部形态的基本特征是平面舒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被看成是华夏先民顺从自然依恋土地的心理反映。欧洲建筑与此正好相反,其中常见形体多呈向上趋势,如三角形(桁架、山花立面、金字塔)、圆弧形(券、拱、穹窿)以及竖立的矩形(塔楼)。中国建筑中并非完全没有这类形体,但具体处理大不一样,如以渐小的矩形叠加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屋顶,以角柱生起做成下凹而非上凸的弧线,以重叠的单层结构替换筒状塔楼。凡此种种,都反映了中西主流文化的不同性格。但人类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顺从自然的心理其实并非中国人所独有。日本建筑师岸和郎说,水平象征着秩序,垂直象征着欲望。美国建筑师F.莱特在大草原上追求建筑的有机性,认为高直构件的缺点在于同自然不协调,从而设计了大量屋面坡度平缓的低层建筑物。
中国建筑空间外部形态的另一特征是封闭性:长城封闭着国家,城墙封闭着城市,坊墙封闭着邻里,院墙封闭着住宅。欧洲建筑空间当然也须考虑到一定程度的封闭性,以满足国家或城市的防御需要,但在城市内部,或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建筑空间的封闭性立即消失。以住宅为例,中国用实体的围墙对外,露天的庭院位于建筑的中心;欧洲用通透的栅栏对外,开放的绿地环绕于建筑的周围。用专业术语说,此为图底反置。它反映了中国人与欧洲人在生活习俗及行为心理方面的差别,前者内向谨饬,后者则外向张扬。两者的物质差别可能显而易见,但从精神方面着眼,却意味深长。
(选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建筑,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就是说,房屋的骨架都是用木料制成的。它的基本形式是用木头柱子立在地面上,柱子上架设木梁和木枋,在这些梁和枋上面架设用木料做成的屋顶构架,在这些构架上再铺设瓦顶屋面。这种木构架的形式,从两千年前汉代墓穴中的建筑模型上可以看到,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大量建筑也多是这种结构。这种木结构的建筑有许多优点。
第一,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常说中国房子是“墙倒屋不塌”,就是因为这些房屋都是用立柱,而不是用墙体承受上面的重量,墙壁倒了,房屋依然立在那里。所以房屋的外墙和内墙都可以灵活处理。外墙可以是实体的墙,在北方寒冷地带,可以用厚墙,在南方炎热地区,可以用木板或竹编的薄墙;也可以不用墙而安门窗;甚至房屋四周都可以临空而完全不用墙;这样就满足了殿堂、亭榭、廊子等各类建筑的不同需要。在室内更可以按用途以板壁、屏风、隔扇分隔成不同的空间。
第二,防震性能好。因为木结构建筑的各部分之间绝大多数是用榫卯连接的,这些节点都属于柔性连接,加以木材本身所具有的韧性,所以当遇到像地震这样突然的袭击力量时,它可以减少断裂和倒塌,加强建筑的安全。山西应县有一座高达60多米的佛塔,全部用的是木结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曾经遇到过多次较大的地震,但至今仍巍然屹立。
第三,木结构便于施工建造。木材是天然材料,它不像砖瓦那样需要用泥土烧制,它比起同样是天然材料的石头,采集和加工都要容易得多。同时,在长期实践中,工匠们还创造了一种模数制,就是用木结构中一个构件的大小作为基本尺度,房屋的柱、梁、门窗等都以这个尺度为基本单位来计算出自己的尺寸大小,这样,工匠就可以按规定尺寸对不同构件同时加工,然后到现场拼装,较少受季节和天气的限制,加快了房屋建造的速度。
当然,木结构也存在着缺点。例如它的坚固和耐久性不如砖石结构;木材怕火怕潮湿怕虫类腐蚀,历史上遭受雷击而毁于火灾的建筑不计其数。所以木建筑比起砖石建筑,寿命要短得多,这也是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原因。
(选自楼西庆《中国建筑史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建筑空间内部形态人们更多考虑实用功能,外部建筑形式则主要着眼于美观。
B. 中国建筑有和希腊建筑相同的主要构件,空间跨度很难超过10米,空间尺度也受制约。
C. 北宋汴水虹桥使用叠梁的木拱结构,跨度大大提高,可与罗马建筑的拱券结构媲美。
D. 中国建筑对外墙的灵活处理,可以满足殿堂、亭榭、廊子等各类建筑的不同需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筑形式如果只着眼于美观,那它就与绘画和雕塑艺术难以区别开来,其自身价值就会被削弱。
B. 梁柱结构的框架体系可以使建筑的内部空间灵活分隔,采用特殊的结构做法可以使天然木材实现更大的跨度。
C. 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构架的结构方式,两千年前汉代墓穴中的建筑模型就是例证之一。
D. 欧洲建筑常见形体多呈向上趋势,中国建筑中也有这类形体,虽然具体处理方式不同,但都体现着顺从自然的心理。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国木构架建筑外部形态的封闭性特征”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崖壁上,人们模仿天然的岩洞,开凿出宜于居住的横穴式窑洞。
B. 仰韶文化早中期的半坡遗址西临浐河,东南依白鹿原,呈不规则的圆形,房屋为半地穴式,周围有防护的壕沟。
C. 清漪园东南不设围墙,园内湖山与东面的稻田、南端的沃野融为一体,显示出天然山水园的宏阔境界。
D. 中国传统四合院四面建房屋,墙壁高大,院内以天井为中心,栽植花木,构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4. 材料一多次提到西方建筑,试分析其表达意图。
5. 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故宫建筑结构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有四座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复杂的角楼。北京故宫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节选)
茅盾
已经是十一点半了,预料中的屠维岳告捷电话竟没来。吴荪甫不得不提起精神来对付工厂方面。可是他的电话当真坏了叫不通,一怒之下,就坐了汽车亲自到厂里去视察。
变成了浓雾的细雨将五十尺以外的景物都包上了模糊昏晕的外壳。这浓雾是无边无际的,汽车冲破了窒息的潮气向前,车窗的玻璃变成了毛玻璃;一切都失了鲜明的轮廓,一切都在模糊变形中了汽车开进厂里了,在丝车间侧面通过。惨黄的电灯光映射在丝车间的许多窗洞内,丝车转动的声音混合成软滑的声音,充满了潮湿的空间。在往常,这一切都是立即能够刺激起他的精神,他有经验的耳目能够从这灯光从这声音判断那工作是紧张,或是松懈。但此时虽然依旧看见,依旧听得,他脑膜上却粘着一片雾,心头却挂了一块铅。
直到保镖老关开了车门,屠维岳等人站在车前迎接,吴荪甫才慢慢地走下车来,灰白而狞厉的脸色使人心头乱跳。吴荪甫冷冷地看了周围一眼,又看看屠维岳,就一直跑进了经理办公室。
随后进来的屠维岳一脸冷静,不等吴荪甫开口问,就先说道:“您公馆里的电话出了毛病,十分钟前刚刚接通,那时您已经出来。”
吴荪甫略皱一下眉头,却又故意微笑。他听出了这番话的意思是在说他这一来乃是多事。这个骄蹇自负的年青人显然以为吴荪甫不在家中守候捷报(那是预先约好了的),却急冲冲地跑来,是对于部下还没有绝对信任,那就不合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那就不是办大事者的风度。吴荪甫拿眼睛看着屠维岳的面孔,心里赞许年青人的倔强和精明,可在口头上不肯承认自己是放心不下这才跑来的;他又微微一笑,很镇静地说:
“现在不是快到十二点钟么?我想我的前敌总指挥已经全线胜利了。我跑来,要对俘虏们演说。”
“那还是太早一点。”屠维岳斩斩截截地回答,脸上依然是冷静。
“什么!难道我刚才听得车间里的响声还不是真正的开车,还是和前几天一样么?”
“请您去看一下就知道了。”屠维岳放慢声音说,态度非常大方,非常坦白,又非常镇静。
吴荪甫鼻子里哼了一声,眼光射在屠维岳脸上,愈来愈严厉,像两道剑。可是屠维岳挺直了胸脯,依然微笑,意外地反问道:“我要请示您,是否仍旧抱定了‘和平解决’的宗旨?”
“自然。可是我的耐性也有限!”
“是!——限到今天为止,前天您已经说过。但女工们也是活的人,有思想,有感情,尤其糟的是她们还有比较复杂的思想,烈火一般的感情;大前天她们还很信仰一个同伴,第十二排车的姚金凤,可是今天一早起,就变了态度,骂姚金凤是走狗,出卖了工人利益,情形顿时恶化。您大概还记得这个姚金凤,瘦长条子,小圆脸儿,有几点细白麻粒,三十多岁,在厂里已经三年零六个月,这次怠工就是她开火——”
“我记得这个人。我还记得你用了一点手段叫她软化。”
“所以她今天就得了新头衔:走狗!我们前几天工夫算是白花。”吴荪甫鼻子里哼了一声,不说话。
“我们的事只有三四个人知道;而且姚金凤表面上还是帮女工们说话。我敢说女工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她们的首领已被您收买。所以一定是我们内部有人捣蛋!”“吓!有那样的事!你怎么不调查?”
“我已经查出是九号管车薛宝珠泄漏了秘密,破坏了我们的计策!”
“什么?九号管车?她想讨好工人,发昏了么?”
“完全是为吃醋,薛宝珠妒忌姚金凤得了功!”
“你去叫她们两个进来见我!”
吴荪甫霍地站起来,声色俱厉下命令,可是屠维岳坐在那里不动。他知道吴荪甫马上会省悟过来,取消了这个无意识的命令;他等待吴荪甫怒气过后再说话。吴荪甫尖利地看着屠维岳好半晌,渐渐脸色平了,仍旧坐了下去,咬着牙齿,自言自语地说:
“混账东西!比闹事的女工还可恶!不想吃我的饭么?——嗳,维岳,把姓薛的歇工!”
“还有更好的办法么?”
“你有什么意见?你说!”吴荪甫口吻又转严厉,似乎他的耐性真已到了限度。
“请您出布告,端阳节赏工一天,姚金凤开除,薛宝珠升稽查。”
屠维岳挺直了胸脯,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出来。吴荪甫等他说完,狞起眼睛望着空中沉吟了一会儿,忽然笑了一声,说道:“反间计么?你有把握?”
“有把握。端阳节赏工一天,您早就许可;现在姚金凤的开除和薛宝珠的升稽查这两件事情,算是对工人们一个让步,就此解决了怠工风潮。我们好容易在女工中间种了一个根,不能随便丢掉。”
此时突然一声汽笛叫,呜-呜的,响彻全厂。吴荪甫猛一惊,脸色稍稍有点变了。工人们在厂里暴动,也常常放汽笛为号。但是他立即想到这是午饭放工,不是什么意外,就乘势笑了一笑,算是默认了这个办法。
他站起来看着窗外来往的女工们,脸上又罩满了阴影;但立即恢复常态,一面吩咐屠维岳,一面走出办公室去:“限到明天一定要解决!我的耐性到今天为止!”
这两句话,又是声色俱厉,所有攒集在办公室外的职员们全都吓坏了。待到他们回味着这两句话的斤两时,汽车已啵啵地开出了厂门。有几个站在厂门边的女工,望着这威风凛凛的汽车发出了轻蔑的笑声。
一九三二年(有删改)
[注]《子夜》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吴荪甫曾留学欧美学习现代管理制度,并回国创立民族企业,希望实业救国,但也不可避免地从成功逐渐走向破产。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荪甫听到屠维岳说电话早已修好的消息后,认为自己白跑了一趟而心生不满,所以对屠维岳的态度十分冷淡。
B. 屠维岳面对吴荪甫的严厉质问,他坦然回答,并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他的不卑不亢让吴荪甫感到愤怒。
C. 吴荪甫对屠维岳提出的办法虽不太满意,但也还是接受,这表现了他的隐忍和退让,同时也透露出他的无奈。
D. 女工们对吴荪甫的威严感到可笑,表明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精神已开始萌芽,不再畏惧资本家的威压。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以浓雾细雨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故事发展的沉重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背景。
B. 情节张弛有度,屠与吴的紧张对话展现了矛盾冲突,而吴对女工的关注思索缓和了矛盾,带来片刻轻松。
C. 结尾的汽笛声既对应了故事环境,又暗示了资本家与工人间的矛盾,也为故事的结局留下思考空间。
D. 小说细节描写丰富,屠维岳与吴荪甫的性格特点,均通过细致的语言、动作描写等得以生动展现。
8. 小说具有浓郁的城市工业特色,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 有评论认为,吴荪甫的个性中有多重特性,其中进步性和反动性、果敢性和妥协性是两组显著的对立特性。请任选其中一组特性,结合具体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夫国危主忧也者,强敌大国也。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注]民力,以待外事,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今世主皆忧其国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强听说者。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主好其辩,不求其实。说者得意,道路曲辩,辈辈成群。民见其可以取王公大人也,而皆学之。故其民农者寡而游食者众。众,则农者殆;农者殆,则土地荒。此贫国弱兵之教也。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也,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农战》)
[注]抟:集聚。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八月,侍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馀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故当修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既失之后也。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馀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注]因之,东都积布帛而王世充资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夫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馀力,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夫俭以息人,陛下已于贞观之初亲所履行,在于今日为之,固不难也。陛下必欲为久长之谋,不必远求上古,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疏奏,上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注]李密、王世充:隋末起义队伍的两个首领。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饥A歉B斗米直C匹绢D而百姓不怨E者F知陛下忧G念不忘H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文中指实际,与《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的“实”意思相同。
B. 殆,文中通“怠”,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不同。
C. 追,文中指补救,与《离骚(节选)》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的“追”意思不同。
D. 但,文中指只是,与《孔雀东南飞》中“卿但暂还家”的“但”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在国家面临强敌威胁时,明智的君主应注重实际的行动,而非仅依赖言辞来解决问题。
B. 材料一认为,那些只说漂亮话的人不仅不能富国强兵,而且会造成农田荒芜、兵力衰弱的严重后果。
C. 材料二认为,历代王朝时间长短关键在于对百姓是否有恩,只要有恩则可以王朝长久,否则就短暂。
D. 材料二认为,国家兴衰更在于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及国家是否能实行节俭政策,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
(2)夫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馀力,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
14. 两则材料都以提高国力为目标,但政策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任君官舍秋雨
黄庭坚
墙根戢戢①数蜗牛,雨长垣衣②亭更幽。
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
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③犹思晴后收。
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
[注]①戢戢:聚集。②垣衣:苔藓。③谷穟:饱满的谷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戢戢”为叠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蜗牛数量之多以及聚集蠕动的情状,同时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
B. 颈联由景入理,通过写秋天的典型意象菊花和谷子,表现了作者对秋日的喜爱和粮食丰收的期盼。
C. 尾联以诗人独自伫立,搔头思索,举杯邀南山结束,意境深远且含蓄隽永,留下无限遐想空间。
D. 整首诗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多种手法,以“秋雨”为切入点,脉络清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6. 颔联“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历来被诗家称赞,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节选)》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担忧,以及对未能完成志向的焦虑。
(2)在《客至》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他因家中贫寒,只好用陈年浊酒招待客人的情景,展现出真挚的友情和待客之道。
(3)在学习交流会上,张老师引用古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恳告诫大家学习不要盲目,做事要注重实践,才能探求真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多年前,偶然听黄舒骏的《窗》,里面缓缓唱着,“你打开了哪样的窗,就会看见哪样的风景。”因为有了窗,我们可以诗意地栖居。因为有了窗,我们可以 A ,看四季的更迭,坐收大自然的美景:那繁花似锦的春天,桃花、杏花、樱花争相绽放,明媚动人。夏日的绿荫下,蝉鸣声声入耳,带来一阵阵清凉。秋日的红叶如火,燃烧着岁月的激情。冬日的 B ,则给园林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显得庄重而神圣。
①对窗的意境,明代《园冶》有过精到论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②在今人看来,只要有窗子可以凭眺,就已经是一大享受了。③每当我疲惫时,便会走到窗前,静静地凝望远方。那远处的山水、近处的花草,都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④仿佛在这个瞬间,房间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而成了一个诗意的居住空间,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 C ,只剩下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多”与文中加点的“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街道两边种植了多种多样的花草,花香四溢。
B. 同志,你的钱给多了,等一会儿,我还给你。
C. 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
D. 大家看,公园里的这位老人家多有精神呀!
20. “落叶虫丝满窗户,秋堂独坐思悠然”这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说起病毒,人们就会 ① ,例如埃博拉出血热、狂犬病、艾滋病、甲型流感、肝炎等。与病毒抗争的难度系数很大,迄今为止,天花是被人类唯一彻底消灭的病毒。
世界上的病毒是“狡猾多变”的,所有病毒都会变异,并且病毒的变异 ② ,各种可能性都有,如果快速变异和多变,这样的病毒就可能对人造成更多的危害,也比较难以对付。面对病毒, ③ ,但是人类自身免疫系统在病毒刚开始入侵时往往无法准确地识别其“侵略者”的身份,免疫系统就会将已被感染的细胞杀死。
埃博拉病毒是现存的毒性最大的病毒,导致患者病死率高达50%—90%;狂犬病是目前发病致死率100%的病毒,它之所以如此厉害,是因为它可以入侵并摧毁中枢神经系统;HIV病毒是最狡猾的病毒,它入侵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系统彻底崩溃;甲型H1N1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中大量T细胞被激活,并进行无差别攻击,导致人体免疫系统不堪重负;肝炎病毒擅长伪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谈病毒而色变。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5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你打开了哪样的窗,就会看见哪样的风景”。不同的窗户就有不同的风景,你的选择不同,人生的风景就各异。
请结合上面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三市联合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建筑空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形态,前者与实用的关联较紧,如老子话中的“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后者的狭义表达即建筑形式,主要着眼于美观,可是如此一来很难与绘画和雕塑有所区别,从而大大削弱了建筑自身的价值。正确的态度当然要突出建筑的特点,因此必须综合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空间两方面来论述。
建筑空间的内部形态起源于材料和结构。中国建筑的主要构件是梁,在使用天然木材的条件下,简支梁的跨度很难超过10米,空间尺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制约。可是由于采用梁柱结构的框架体系,建筑的内部空间可以灵活分隔,是相当通透和自由的。为了实现更大的跨度,天然木材可以采用特殊的结构做法如叠梁的木拱。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汴水虹桥就是这种做法,较短的木梁经过巧妙组合,形成整体拱形的结构,跨度很容易超过20米,今天在中国不少地方还能够看到这种木拱桥。希腊建筑的主要构件也是梁,简支石梁的跨度更难超过10米,同时采用承重墙结构体系,墙体非常厚重,空间形态也很受制约,罗马建筑普遍采用拱券结构后,跨度才得到较大的改进。
中国建筑空间外部形态的基本特征是平面舒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被看成是华夏先民顺从自然依恋土地的心理反映。欧洲建筑与此正好相反,其中常见形体多呈向上趋势,如三角形(桁架、山花立面、金字塔)、圆弧形(券、拱、穹窿)以及竖立的矩形(塔楼)。中国建筑中并非完全没有这类形体,但具体处理大不一样,如以渐小的矩形叠加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屋顶,以角柱生起做成下凹而非上凸的弧线,以重叠的单层结构替换筒状塔楼。凡此种种,都反映了中西主流文化的不同性格。但人类文化是多元而丰富的,顺从自然的心理其实并非中国人所独有。日本建筑师岸和郎说,水平象征着秩序,垂直象征着欲望。美国建筑师F.莱特在大草原上追求建筑的有机性,认为高直构件的缺点在于同自然不协调,从而设计了大量屋面坡度平缓的低层建筑物。
中国建筑空间外部形态的另一特征是封闭性:长城封闭着国家,城墙封闭着城市,坊墙封闭着邻里,院墙封闭着住宅。欧洲建筑空间当然也须考虑到一定程度的封闭性,以满足国家或城市的防御需要,但在城市内部,或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建筑空间的封闭性立即消失。以住宅为例,中国用实体的围墙对外,露天的庭院位于建筑的中心;欧洲用通透的栅栏对外,开放的绿地环绕于建筑的周围。用专业术语说,此为图底反置。它反映了中国人与欧洲人在生活习俗及行为心理方面的差别,前者内向谨饬,后者则外向张扬。两者的物质差别可能显而易见,但从精神方面着眼,却意味深长。
(选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古代建筑,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就是说,房屋的骨架都是用木料制成的。它的基本形式是用木头柱子立在地面上,柱子上架设木梁和木枋,在这些梁和枋上面架设用木料做成的屋顶构架,在这些构架上再铺设瓦顶屋面。这种木构架的形式,从两千年前汉代墓穴中的建筑模型上可以看到,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大量建筑也多是这种结构。这种木结构的建筑有许多优点。
第一,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常说中国房子是“墙倒屋不塌”,就是因为这些房屋都是用立柱,而不是用墙体承受上面的重量,墙壁倒了,房屋依然立在那里。所以房屋的外墙和内墙都可以灵活处理。外墙可以是实体的墙,在北方寒冷地带,可以用厚墙,在南方炎热地区,可以用木板或竹编的薄墙;也可以不用墙而安门窗;甚至房屋四周都可以临空而完全不用墙;这样就满足了殿堂、亭榭、廊子等各类建筑的不同需要。在室内更可以按用途以板壁、屏风、隔扇分隔成不同的空间。
第二,防震性能好。因为木结构建筑的各部分之间绝大多数是用榫卯连接的,这些节点都属于柔性连接,加以木材本身所具有的韧性,所以当遇到像地震这样突然的袭击力量时,它可以减少断裂和倒塌,加强建筑的安全。山西应县有一座高达60多米的佛塔,全部用的是木结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曾经遇到过多次较大的地震,但至今仍巍然屹立。
第三,木结构便于施工建造。木材是天然材料,它不像砖瓦那样需要用泥土烧制,它比起同样是天然材料的石头,采集和加工都要容易得多。同时,在长期实践中,工匠们还创造了一种模数制,就是用木结构中一个构件的大小作为基本尺度,房屋的柱、梁、门窗等都以这个尺度为基本单位来计算出自己的尺寸大小,这样,工匠就可以按规定尺寸对不同构件同时加工,然后到现场拼装,较少受季节和天气的限制,加快了房屋建造的速度。
当然,木结构也存在着缺点。例如它的坚固和耐久性不如砖石结构;木材怕火怕潮湿怕虫类腐蚀,历史上遭受雷击而毁于火灾的建筑不计其数。所以木建筑比起砖石建筑,寿命要短得多,这也是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原因。
(选自楼西庆《中国建筑史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建筑空间内部形态人们更多考虑实用功能,外部建筑形式则主要着眼于美观。
B. 中国建筑有和希腊建筑相同的主要构件,空间跨度很难超过10米,空间尺度也受制约。
C. 北宋汴水虹桥使用叠梁的木拱结构,跨度大大提高,可与罗马建筑的拱券结构媲美。
D. 中国建筑对外墙的灵活处理,可以满足殿堂、亭榭、廊子等各类建筑的不同需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筑形式如果只着眼于美观,那它就与绘画和雕塑艺术难以区别开来,其自身价值就会被削弱。
B. 梁柱结构的框架体系可以使建筑的内部空间灵活分隔,采用特殊的结构做法可以使天然木材实现更大的跨度。
C. 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构架的结构方式,两千年前汉代墓穴中的建筑模型就是例证之一。
D. 欧洲建筑常见形体多呈向上趋势,中国建筑中也有这类形体,虽然具体处理方式不同,但都体现着顺从自然的心理。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国木构架建筑外部形态的封闭性特征”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崖壁上,人们模仿天然的岩洞,开凿出宜于居住的横穴式窑洞。
B. 仰韶文化早中期的半坡遗址西临浐河,东南依白鹿原,呈不规则的圆形,房屋为半地穴式,周围有防护的壕沟。
C. 清漪园东南不设围墙,园内湖山与东面的稻田、南端的沃野融为一体,显示出天然山水园的宏阔境界。
D. 中国传统四合院四面建房屋,墙壁高大,院内以天井为中心,栽植花木,构成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4. 材料一多次提到西方建筑,试分析其表达意图。
5. 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曾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故宫建筑结构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故宫有四座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结构复杂的角楼。北京故宫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哪些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D 3. D
4. ①将希腊建筑简支石梁与承重墙结构和中国建筑梁柱结构对比,突出中国建筑木梁结构的灵活自由。
②将欧洲建筑的形体向上趋势与中国建筑对比,论证中西主流文化具有不同性格,进而突出中国建筑平面舒展特征是华夏先民顺从自然依恋土地的心理反映。
③将欧洲建筑基于城防需要的封闭性与中国建筑安全得到保障前提下的封闭性对比,突出中西方不同的生活习俗及行为心理。
5. ①北京故宫体现了中国建筑采用木构架的结构特点。
②北京故宫占地面积广阔,宫殿众多,体现了中国建筑平面舒展的特征。
③故宫高大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封闭性特征。
④故宫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历经600多年仍巍然屹立,体现了灵活性高、防震性能好、便于施工建造的特点。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空间跨度很难超过10米”表述过于绝对,缺少了前提条件“在使用天然材料的条件下”。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都体现着顺从自然的心理”错,根据原文“中国建筑空间外部形态的基本特征是平面舒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被看成是华夏先民顺从自然依恋土地的心理反映。欧洲建筑与此正好相反”可知,欧洲建筑形体向上的趋势并非顺从自然心理的反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窑洞不符合木构架的结构方式。
B.半坡遗址是半地穴式,不是木构架结构。
C.体现的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没有“封闭性”特点。
D.四合院体现“中国用实体的围墙对外,露天的庭院位于建筑的中心”的封闭性特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希腊建筑的主要构件也是梁,简支石梁的跨度更难超过10米,同时采用承重墙结构体系,墙体非常厚重,空间形态也很受制约”将希腊建筑简支石梁与承重墙结构和中国建筑梁柱结构对比,突出中国建筑木梁结构的灵活自由。
②“中国建筑空间外部形态的基本特征是平面舒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被看成是华夏先民顺从自然依恋土地的心理反映。欧洲建筑与此正好相反,其中常见形体多呈向上趋势”将欧洲建筑的形体向上趋势与中国建筑对比,论证中西主流文化具有不同性格,进而突出中国建筑平面舒展特征是华夏先民顺从自然依恋土地的心理反映。
③“中国建筑空间外部形态的另一特征是封闭性……欧洲建筑空间当然也须考虑到一定程度的封闭性,以满足国家或城市的防御需要,但在城市内部,或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建筑空间的封闭性立即消失……它反映了中国人与欧洲人在生活习俗及行为心理方面的差别,前者内向谨饬,后者则外向张扬”将欧洲建筑基于城防需要的封闭性与中国建筑安全得到保障前提下的封闭性对比,突出中西方不同的生活习俗及行为心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中国古代建筑,很早以前就采用了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和题干材料“故宫建筑结构采用榫卯结构”可知,北京故宫体现了中国建筑采用木构架的结构特点。
②结合材料一“中国建筑空间外部形态的基本特征是平面舒展”和题干材料“故宫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可知,北京故宫占地面积广阔,宫殿众多,体现了中国建筑平面舒展的特征。
③结合材料一“中国建筑空间外部形态的另一特征是封闭性”和题干材料“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可知,故宫高大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封闭性特征。
④结合材料二“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防震性能好”“木结构便于施工建造”和题干材料“故宫建筑结构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故宫采用榫卯结构,使得整个建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历经600多年仍巍然屹立,体现了灵活性高、防震性能好、便于施工建造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夜(节选)
茅盾
已经是十一点半了,预料中的屠维岳告捷电话竟没来。吴荪甫不得不提起精神来对付工厂方面。可是他的电话当真坏了叫不通,一怒之下,就坐了汽车亲自到厂里去视察。
变成了浓雾的细雨将五十尺以外的景物都包上了模糊昏晕的外壳。这浓雾是无边无际的,汽车冲破了窒息的潮气向前,车窗的玻璃变成了毛玻璃;一切都失了鲜明的轮廓,一切都在模糊变形中了汽车开进厂里了,在丝车间侧面通过。惨黄的电灯光映射在丝车间的许多窗洞内,丝车转动的声音混合成软滑的声音,充满了潮湿的空间。在往常,这一切都是立即能够刺激起他的精神,他有经验的耳目能够从这灯光从这声音判断那工作是紧张,或是松懈。但此时虽然依旧看见,依旧听得,他脑膜上却粘着一片雾,心头却挂了一块铅。
直到保镖老关开了车门,屠维岳等人站在车前迎接,吴荪甫才慢慢地走下车来,灰白而狞厉的脸色使人心头乱跳。吴荪甫冷冷地看了周围一眼,又看看屠维岳,就一直跑进了经理办公室。
随后进来的屠维岳一脸冷静,不等吴荪甫开口问,就先说道:“您公馆里的电话出了毛病,十分钟前刚刚接通,那时您已经出来。”
吴荪甫略皱一下眉头,却又故意微笑。他听出了这番话的意思是在说他这一来乃是多事。这个骄蹇自负的年青人显然以为吴荪甫不在家中守候捷报(那是预先约好了的),却急冲冲地跑来,是对于部下还没有绝对信任,那就不合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那就不是办大事者的风度。吴荪甫拿眼睛看着屠维岳的面孔,心里赞许年青人的倔强和精明,可在口头上不肯承认自己是放心不下这才跑来的;他又微微一笑,很镇静地说:
“现在不是快到十二点钟么?我想我的前敌总指挥已经全线胜利了。我跑来,要对俘虏们演说。”
“那还是太早一点。”屠维岳斩斩截截地回答,脸上依然是冷静。
“什么!难道我刚才听得车间里的响声还不是真正的开车,还是和前几天一样么?”
“请您去看一下就知道了。”屠维岳放慢声音说,态度非常大方,非常坦白,又非常镇静。
吴荪甫鼻子里哼了一声,眼光射在屠维岳脸上,愈来愈严厉,像两道剑。可是屠维岳挺直了胸脯,依然微笑,意外地反问道:“我要请示您,是否仍旧抱定了‘和平解决’的宗旨?”
“自然。可是我的耐性也有限!”
“是!——限到今天为止,前天您已经说过。但女工们也是活的人,有思想,有感情,尤其糟的是她们还有比较复杂的思想,烈火一般的感情;大前天她们还很信仰一个同伴,第十二排车的姚金凤,可是今天一早起,就变了态度,骂姚金凤是走狗,出卖了工人利益,情形顿时恶化。您大概还记得这个姚金凤,瘦长条子,小圆脸儿,有几点细白麻粒,三十多岁,在厂里已经三年零六个月,这次怠工就是她开火——”
“我记得这个人。我还记得你用了一点手段叫她软化。”
“所以她今天就得了新头衔:走狗!我们前几天工夫算是白花。”吴荪甫鼻子里哼了一声,不说话。
“我们的事只有三四个人知道;而且姚金凤表面上还是帮女工们说话。我敢说女工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她们的首领已被您收买。所以一定是我们内部有人捣蛋!”“吓!有那样的事!你怎么不调查?”
“我已经查出是九号管车薛宝珠泄漏了秘密,破坏了我们的计策!”
“什么?九号管车?她想讨好工人,发昏了么?”
“完全是为吃醋,薛宝珠妒忌姚金凤得了功!”
“你去叫她们两个进来见我!”
吴荪甫霍地站起来,声色俱厉下命令,可是屠维岳坐在那里不动。他知道吴荪甫马上会省悟过来,取消了这个无意识的命令;他等待吴荪甫怒气过后再说话。吴荪甫尖利地看着屠维岳好半晌,渐渐脸色平了,仍旧坐了下去,咬着牙齿,自言自语地说:
“混账东西!比闹事的女工还可恶!不想吃我的饭么?——嗳,维岳,把姓薛的歇工!”
“还有更好的办法么?”
“你有什么意见?你说!”吴荪甫口吻又转严厉,似乎他的耐性真已到了限度。
“请您出布告,端阳节赏工一天,姚金凤开除,薛宝珠升稽查。”
屠维岳挺直了胸脯,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出来。吴荪甫等他说完,狞起眼睛望着空中沉吟了一会儿,忽然笑了一声,说道:“反间计么?你有把握?”
“有把握。端阳节赏工一天,您早就许可;现在姚金凤的开除和薛宝珠的升稽查这两件事情,算是对工人们一个让步,就此解决了怠工风潮。我们好容易在女工中间种了一个根,不能随便丢掉。”
此时突然一声汽笛叫,呜-呜的,响彻全厂。吴荪甫猛一惊,脸色稍稍有点变了。工人们在厂里暴动,也常常放汽笛为号。但是他立即想到这是午饭放工,不是什么意外,就乘势笑了一笑,算是默认了这个办法。
他站起来看着窗外来往的女工们,脸上又罩满了阴影;但立即恢复常态,一面吩咐屠维岳,一面走出办公室去:“限到明天一定要解决!我的耐性到今天为止!”
这两句话,又是声色俱厉,所有攒集在办公室外的职员们全都吓坏了。待到他们回味着这两句话的斤两时,汽车已啵啵地开出了厂门。有几个站在厂门边的女工,望着这威风凛凛的汽车发出了轻蔑的笑声。
一九三二年(有删改)
[注]《子夜》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吴荪甫曾留学欧美学习现代管理制度,并回国创立民族企业,希望实业救国,但也不可避免地从成功逐渐走向破产。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荪甫听到屠维岳说电话早已修好的消息后,认为自己白跑了一趟而心生不满,所以对屠维岳的态度十分冷淡。
B. 屠维岳面对吴荪甫的严厉质问,他坦然回答,并提出了自己的处理意见,他的不卑不亢让吴荪甫感到愤怒。
C. 吴荪甫对屠维岳提出的办法虽不太满意,但也还是接受,这表现了他的隐忍和退让,同时也透露出他的无奈。
D. 女工们对吴荪甫的威严感到可笑,表明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精神已开始萌芽,不再畏惧资本家的威压。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以浓雾细雨的环境描写,烘托了故事发展的沉重氛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的背景。
B. 情节张弛有度,屠与吴的紧张对话展现了矛盾冲突,而吴对女工的关注思索缓和了矛盾,带来片刻轻松。
C. 结尾的汽笛声既对应了故事环境,又暗示了资本家与工人间的矛盾,也为故事的结局留下思考空间。
D. 小说细节描写丰富,屠维岳与吴荪甫的性格特点,均通过细致的语言、动作描写等得以生动展现。
8. 小说具有浓郁的城市工业特色,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9. 有评论认为,吴荪甫的个性中有多重特性,其中进步性和反动性、果敢性和妥协性是两组显著的对立特性。请任选其中一组特性,结合具体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C 7. B
8. ①环境背景设定在城市工业环境中,如“丝车间侧面”和“工厂里”,这些都是典型的工业场所,为故事提供了真实的工业背景。
②人物都与工业相关,如“吴荪甫”是工厂老板,“屠维岳”是工厂里的职员,“女工们”则是工厂里的工人,人物的身份和角色都体现了城市工业的特色。
③情节围绕着城市工业展开,如“怠工风潮”和“罢工斗争”等,都是工业环境中常见的事件,这些情节使得小说的城市工业特色更加鲜明。
④出现的专有名词体现了工业特色,如“丝车转动的声音”和“汽笛声”,都是工业环境中特有的声音,强化了小说的工业氛围。
9. ①进步性:曾留学欧美、回国创立了自己的民族企业,希望实业救国。这反映了他有振兴民族经济的抱负和理想,体现了其进步性。
反动性:为了镇压工人罢工,他采取收买工贼、分化瓦解工人队伍等卑劣手段,这反映了他反动、残酷的一面。
这种矛盾性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吴荪甫似强实弱、外强中干,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勃勃的雄心,其性格中强与弱不断搏斗,前者不断让位于后者,使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
②果敢性:面对工厂问题和工人罢工,吴荪甫能迅速决策并采取行动,亲自到工厂处理问题,体现了他的果敢和决断。
妥协性:在处理罢工时,他也采取了妥协策略,如接受屠维岳的建议,让步以平息罢工,这显示了他的妥协性。
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展示了他作为实业家的果断和软弱,使文章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认为自己白跑了一趟而心生不满,所以对屠维岳的态度十分冷淡”错误,由原文“吴荪甫略皱一下眉头,却又故意微笑。他听出了这番话的意思是在说他这一来乃是多事。这个骄蹇自负的年青人……是对于部下还没有绝对信任”可知,他的不满更多的是来自于屠维岳的态度和行为,而非电话是否修好这个事实。
B.“他的不卑不亢让吴荪甫感到愤怒”错误。由原文“吴荪甫尖利地看着屠维岳好半晌,渐渐脸色平了,仍旧坐了下去,咬着牙齿,自言自语地说……”可知,吴荪甫愤怒的原因是薛宝珠泄漏秘密、破坏计策这件事。
D.这里的“轻蔑的笑声”不能直接等同于“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精神已开始萌芽”,也不能表明“不再畏惧资本家的威压”。女工们的笑声可能只是对吴荪甫威严外表的一种戏谑或调侃,并不一定代表了深层次的觉醒或反抗。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
B.“带来片刻轻松”错误,原文中吴荪甫对女工的关注思索并不是带来“轻松”的氛围,而是在考虑如何解决工人罢工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小说具有的城市工业特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路展开:
首先,考虑环境背景。小说是否明确将故事场景设定在城市中的工厂、车间或其他典型的工业场所?这些环境不仅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舞台,还直接反映了工业时代的特色。例如,在小说中,“丝车间侧面”和“工厂”等描述就直接呈现了工业背景。
其次,观察人物设定。故事中的人物是否与工业有直接的关联?他们的职业、身份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是否都围绕着工业生产和工厂生活?如小说中的“吴荪甫”作为工厂老板,“屠维岳”作为工厂职员,以及“女工们”作为工厂工人,都明确体现了工业特色。
再次,分析情节内容。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否围绕工业生产、工人与管理层的冲突、罢工等工业环境中常见的事件展开?这些情节往往能够深入反映工业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凸显小说的工业特色。例如,小说中的“怠工风潮”和“罢工斗争”等情节都紧密围绕工业环境展开。
最后,注意小说中的专有名词和细节描述。是否有特定的工业术语、机器名称或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细节被提及?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还进一步强化了小说的工业氛围。如小说中出现的“丝车转动的声音”和“汽笛声”等,都是工业环境中特有的声音,为小说增添了工业特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的是对吴荪甫个性的多重特性进行分析。这需要深入理解文本,从中找出能够体现吴荪甫这些特性的具体情节或描写。其次,针对每一个特性,结合注释,选择文本中的具体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第一组特性:①进步性:他一心想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如文中提到,“吴荪甫不得不提起精神来对付工厂方面。可是他的电话当真坏了叫不通,一怒之下,就坐了汽车亲自到厂里去视察。”即使在深夜,吴荪甫也亲自到工厂视察,这表现出他对工厂运营的关心和对民族工业发展的执着,体现了他的进步性。②反动性:他在处理与工人的关系时,表现出残酷剥削和镇压工人的态度。在文本中,他对待工人罢工的态度十分严厉,最终采纳了屠维岳的反间计,“还有更好的办法么?”“请您出布告,端阳节赏工一天,姚金风开除,薛宝珠升稽查。”这些都显示出他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和镇压,体现了他的反动性。③矛盾的性格特点:吴荪甫的性格中既有进步性的一面,也有反动性的一面,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真实。他不是一个简单的英雄或反派,而是一个有着多重性格和复杂情感的真实人物。这种复杂性让人对他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和理解,也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如第二组特性:①果敢性:他在处理问题时展现出果断和勇气。在面对工厂危机和工人罢工的情况时,吴荪甫没有选择逃避或拖延,而是迅速进行决策,并立即采取行动,如采纳屠维岳的建议等,这都体现了他的果敢性。②妥协性:他在处理与工人的矛盾时显露出妥协性。在文本中,吴荪甫为了缓和与工人的紧张关系,采取了一些让步措施,他同意在端阳节给工人放假一天,这是对工人的妥协和让步,试图通过此举来改善与工人的关系。③果敢性与妥协性在吴荪甫身上形成了辩证的统一。他既能够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坚定的信念和果敢的行动,又能够在必要时作出妥协以维护整体利益。这种能屈能伸的态度正是他作为一个优秀实业家的体现。他深知商业世界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因此既需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去应对挑战,也需要灵活变通的能力来应对各种情况。果敢性与妥协性的辩证统一使得吴荪甫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夫国危主忧也者,强敌大国也。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注]民力,以待外事,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今世主皆忧其国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强听说者。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主好其辩,不求其实。说者得意,道路曲辩,辈辈成群。民见其可以取王公大人也,而皆学之。故其民农者寡而游食者众。众,则农者殆;农者殆,则土地荒。此贫国弱兵之教也。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也,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农战》)
[注]抟:集聚。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八月,侍御史马周上疏,以为:“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馀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人主虽欲追改,不能复全。故当修于可修之时,不可悔之于既失之后也。盖幽、厉尝笑桀、纣矣,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贞观之初,天下饥歉斗米直匹绢而百姓不怨者知陛下忧念不忘故也。今比年丰穰,匹绢得粟十馀斛,而百姓怨咨者,知陛下不复念之,多营不急之务故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注]因之,东都积布帛而王世充资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夫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馀力,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夫俭以息人,陛下已于贞观之初亲所履行,在于今日为之,固不难也。陛下必欲为久长之谋,不必远求上古,但如贞观之初,则天下幸甚。”疏奏,上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一》)
[注]李密、王世充:隋末起义队伍的两个首领。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下饥A歉B斗米直C匹绢D而百姓不怨E者F知陛下忧G念不忘H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实,文中指实际,与《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的“实”意思相同。
B. 殆,文中通“怠”,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不同。
C. 追,文中指补救,与《离骚(节选)》中“背绳墨以追曲兮”的“追”意思不同。
D. 但,文中指只是,与《孔雀东南飞》中“卿但暂还家”的“但”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在国家面临强敌威胁时,明智的君主应注重实际的行动,而非仅依赖言辞来解决问题。
B. 材料一认为,那些只说漂亮话的人不仅不能富国强兵,而且会造成农田荒芜、兵力衰弱的严重后果。
C. 材料二认为,历代王朝时间长短关键在于对百姓是否有恩,只要有恩则可以王朝长久,否则就短暂。
D. 材料二认为,国家兴衰更在于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及国家是否能实行节俭政策,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
(2)夫畜积固不可无,要当人有馀力,不可强敛以资寇敌也。
14. 两则材料都以提高国力为目标,但政策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DF
11. A 12. C
13. (1)在国家危亡、君主忧虑的时候,游说之士成群,对国家的安危没有任何益处。
(2)积蓄储备固然不可缺少,也要百姓有余力,不能够强行征收捐税来供给敌方。
14. ①材料一强调国君应该专心于国家的农耕和作战,通过集中人民的力量来增强国力。
②材料二则更加注重施恩惠,凝聚人心,让百姓安居乐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全国欠收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而老百姓毫无怨言,是因为知道陛下忧国忧民的缘故。
“天下饥歉”主谓结构,意思完整,描述了天下的状况,即饥荒和物资匮乏,所以B处应该断句;
“斗米直匹绢”主谓宾结构完整,也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描述了米价的昂贵,即一斗米的价值相当于一匹绢,所以D处应该断句;
“……者……也”表判断,所以F处应该断句。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的“实”意思是实在、确实。句意:言谈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天地神明也确实都看得清楚。
B.正确。“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是几乎。句意:那么从事农耕的人便会懈怠。/况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
C.正确。“背绳墨以追曲兮”的“追”意思是追随。句意:君主虽然想补救改正。/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
D.正确。句意:只是像贞观初年那样。/你只是暂时回到娘家去。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只要有恩则可以王朝长久,否则就短暂”错误。材料二中马周提到的是“三代及汉,历年多者八百,少者不减四百,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自是以降,多者六十年,少者才二十馀年,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这里强调的是“恩结人心”对于王朝长久的重要性,但并未明确指出“只要有恩则可以年代长久,否则就短”。马周的观点更侧重于恩泽对于稳固统治根基的作用,而不是单纯地说有恩就能保证王朝长久。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危”,危亡;“说”,游说;“无益于安危也”,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安危无益也”
(2)“固”,固然;“敛”,征收捐税;“资”,供给。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①强调国君应该专心于国家的农耕和作战:材料一中提到,“是以明君修政作壹,去无用,止浮学事淫之民,壹之农”“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这些语句都在强调国家应该重视农耕,将人民的力量集中在这一方面。同时,材料一也提到“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民力,以待外事”,这里强调了作战和防御的重要性。②通过集中人民的力量来增强国力:在材料一中,“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以及“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也,惟圣人之治国作壹、抟之于农而已矣”等句子,都明确指出了集中民力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性。
材料二:①更加注重施恩惠,凝聚人心:材料二中,“良以恩结人心,人不能忘故也”以及“皆无恩于人,本根不固故也”等句子,都强调了凝聚人心、施以恩泽对于国家稳定的重要性。这是通过实施仁政、关注民生来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从而确保国家的稳定。②让百姓安居乐业:在材料二中,“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以畜积多少,在于百姓苦乐”以及马周的建议“夫俭以息人”,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强调国家的兴亡与百姓的生活状况紧密相连。因此,政策的制定应以保障百姓安居乐业为出发点,这也是提高国力的重要基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国家危亡、君主忧虑的时候,游说之士成群,对国家的安危没有任何益处。国家面临危亡,君主忧虑是因为遇上了强大的敌国。君主不能战胜强敌,攻破大国,那么就要修整用于防御的设施,考察地形,集中民众力量来应付外来的战事,这样灾难就可以消除了,而称王天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专心于农耕和作战,清除那些无用的东西,禁止民众学习那些空洞浮华的学问和从事游说等不正当职业,让他们专心于农耕,这样国家就能富强,民众的力量也可以集中了。现在各国国君都担心自己的国家危亡而且军事力量薄弱,却愿意听游说之客空洞的议论,说客们成群结队,絮烦无用的言谈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君主爱听他们的辩说,不去探求这些言谈的实际价值。因此说客们非常得意,无论走在什么地方都巧言诡辩,一伙又一伙成群结队。民众看这些人能用这种本领取悦王公大臣,便都学习他们。因此国中民众务农的人少而靠游说吃饭的人多。游说的人多,那么从事农耕的人便会懈怠;务农的人懈怠了,那么田地就会荒芜。这就是使国家贫穷、军队薄弱的原因。因此只有英明的君主知道喜欢空谈不能用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开疆辟土,只有圣明的人治理国家靠专心于农耕和作战,集中民众的力量罢了。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八月,侍御史马周上奏疏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及汉代,历经年代多者八百年,少者不少于四百年,这是因为上古帝王以恩惠凝聚人心,人们不能忘怀的缘故。汉代以后历代王朝,多者六十年,少者仅二十多年,均因对百姓不施恩惠,根基不牢固的缘故。君主虽然想补救改正,也难以恢复保全。所以修德行应当于可修之时,不可等到失去国家之后再去后悔。当年周幽王、周厉王曾取笑过桀、纣,隋炀帝也曾取笑过周、齐两朝,不可让后代人取笑现在如同现在我们取笑炀帝一样!贞观初年,全国欠收闹饥荒,一斗米值一匹绢,而老百姓毫无怨言,是因为知道陛下忧国忧民的缘故。如今连年丰收,一匹绢可换粟十余斛,然而老百姓怨声不断,是知道陛下不再顾念百姓,多营缮宫殿,不操持国家急务的缘故。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于积蓄的多少,而在于百姓的苦乐。就以近代以来的历史加以考察,隋朝广贮洛口仓而李密加以利用,东都积存布帛而王世充得以借力,西京的府库也为我们大唐所用,至今仍未用完。积蓄储备固然不可缺少,也要百姓有余力,不能够强行征收捐税来供给敌方。节俭以使百姓休息,陛下已经在贞观初年亲身实践,今日再这么做,固然不是什么难事。陛下如果想要谋划长治久安的政策,不必向远处求上古时代,只是像贞观初年那样,则是天下的幸事。”奏疏上奏后,太宗称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任君官舍秋雨
黄庭坚
墙根戢戢①数蜗牛,雨长垣衣②亭更幽。
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
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③犹思晴后收。
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
[注]①戢戢:聚集。②垣衣:苔藓。③谷穟:饱满的谷子。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戢戢”为叠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蜗牛数量之多以及聚集蠕动的情状,同时增强了诗句的音韵美。
B. 颈联由景入理,通过写秋天的典型意象菊花和谷子,表现了作者对秋日的喜爱和粮食丰收的期盼。
C. 尾联以诗人独自伫立,搔头思索,举杯邀南山结束,意境深远且含蓄隽永,留下无限遐想空间。
D. 整首诗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多种手法,以“秋雨”为切入点,脉络清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6. 颔联“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历来被诗家称赞,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情景交融。通过描绘归鸿和落叶景象,展现了深秋雨景,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感伤。
②动词传神。通过“惊起”和“辞”“落”等动词对归鸿和落叶进行了动态的描绘,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③拟人手法。如“最知秋”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使其仿佛成为了秋天的使者,加深了秋天的意境。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现了作者对秋日的喜爱和粮食丰收的期盼”错,颈联中菊花晚开,但仍抱有希望,谷子虽在雨中但期盼晴天,以此寓言诗人自身的期待,并未表达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此处抒发的是自己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情感,表达一种坚韧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要仔细阅读诗句,理解其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分析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动词传神、拟人等。其次,要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阐述这些手法如何共同作用于表达主题和情感。
这一联情景交融,将深秋雨景与诗人的感慨完美结合。归鸿惊起,打破了原有的队形,落叶纷纷辞别枝头,这些景象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时光的流转,使得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秋天的气息,也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感慨和对时光的感伤。
诗人在动词运用方面非常传神,富有表现力。通过“惊起”和“辞”“落”等动词的运用,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归鸿和落叶的动态,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变化和韵味。
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手法。如“最知秋”三个字赋予落叶以人的情感,让它们仿佛成为了秋天的使者,传递着秋天的信息和韵味。这种拟人手法不仅加深了秋天的意境,还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节选)》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担忧,以及对未能完成志向的焦虑。
(2)在《客至》中,杜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他因家中贫寒,只好用陈年浊酒招待客人的情景,展现出真挚的友情和待客之道。
(3)在学习交流会上,张老师引用古人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恳告诫大家学习不要盲目,做事要注重实践,才能探求真知。
【答案】 ①. 汩余若将不及兮 ②. 恐年岁之不吾与 ③. 盘飧市远无兼味 ④. 樽酒家贫只旧醅 ⑤. 吾尝终日而思矣 ⑥.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汩、兮、飧、樽、醅、须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多年前,偶然听黄舒骏的《窗》,里面缓缓唱着,“你打开了哪样的窗,就会看见哪样的风景。”因为有了窗,我们可以诗意地栖居。因为有了窗,我们可以 A ,看四季的更迭,坐收大自然的美景:那繁花似锦的春天,桃花、杏花、樱花争相绽放,明媚动人。夏日的绿荫下,蝉鸣声声入耳,带来一阵阵清凉。秋日的红叶如火,燃烧着岁月的激情。冬日的 B ,则给园林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显得庄重而神圣。
①对窗的意境,明代《园冶》有过精到论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②在今人看来,只要有窗子可以凭眺,就已经是一大享受了。③每当我疲惫时,便会走到窗前,静静地凝望远方。那远处的山水、近处的花草,都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温暖。④仿佛在这个瞬间,房间不再是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而成了一个诗意的居住空间,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 C ,只剩下心灵的宁静和满足。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下列句子中的“多”与文中加点的“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街道两边种植了多种多样的花草,花香四溢。
B. 同志,你的钱给多了,等一会儿,我还给你。
C. 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
D. 大家看,公园里的这位老人家多有精神呀!
20. “落叶虫丝满窗户,秋堂独坐思悠然”这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答案】18. A:足不出户 B:白雪皑皑 C:烟消云散
19. A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在这个语境中,因为有了窗户,我们可以不用走出家门,就能看到四季的更迭和大自然的美景,所以“足不出户”最符合。足不出户:指不需要走出家门,就可以完成某些事情。
B.在描述冬日的景象时,这个成语能够很好地描绘出大雪覆盖的景象,使园林披上了一层洁白的外衣,所以“白雪皑皑”最符合。白雪皑皑:形容雪很白,很厚,覆盖在地上的景象。
C.在这个语境中,当“我”疲惫时走到窗前,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仿佛消失无踪,只剩下心灵的宁静和满足,所以“烟消云散”最贴切。烟消云散:原意是烟雾和云彩都消散了,引申为事物消失得无影无踪。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在文中,“多年前”的“多”是一个形容词,表示数量大。
A.“多种多样”的“多”也是一个形容词,表示花草的种类繁多,与原文中的“多”同样作为形容词修饰后面的名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B.“给多了”的“多”是动词,表示数量超过了预期或需要。
C.“有多高”的“多”是疑问代词,用来修饰形容词“高”,表示程度。
D.“多有精神”的“多”是副词,用在感叹句中,表示程度很高。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落叶虫丝满窗户,秋堂独坐思悠然”这句古诗出自刘沧《旅馆书怀》,描绘的是秋天独坐思考的场景,与文中第二段描述“每当我疲惫时,便会走到窗前,静静地凝望远方”相符,都是表达一种静谧、悠然的心态。因此,将这句诗放在③处,营造出一种诗意悠然的氛围。同时,也与前文中提到的“窗”的意境相呼应,使文章更加和谐统一。①处主要是引用明代《园冶》对窗的意境进行描述。②处主要讨论了现代人对窗的看法,强调的是窗子带来的享受感。④处描述的是疲惫时走到窗前的心情变化。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说起病毒,人们就会 ① ,例如埃博拉出血热、狂犬病、艾滋病、甲型流感、肝炎等。与病毒抗争的难度系数很大,迄今为止,天花是被人类唯一彻底消灭的病毒。
世界上的病毒是“狡猾多变”的,所有病毒都会变异,并且病毒的变异 ② ,各种可能性都有,如果快速变异和多变,这样的病毒就可能对人造成更多的危害,也比较难以对付。面对病毒, ③ ,但是人类自身免疫系统在病毒刚开始入侵时往往无法准确地识别其“侵略者”的身份,免疫系统就会将已被感染的细胞杀死。
埃博拉病毒是现存的毒性最大的病毒,导致患者病死率高达50%—90%;狂犬病是目前发病致死率100%的病毒,它之所以如此厉害,是因为它可以入侵并摧毁中枢神经系统;HIV病毒是最狡猾的病毒,它入侵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系统彻底崩溃;甲型H1N1病毒侵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中大量T细胞被激活,并进行无差别攻击,导致人体免疫系统不堪重负;肝炎病毒擅长伪装,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谈病毒而色变。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5个字。
【答案】21. ①想到各种可怕的疾病
②并没有固定规律
③需要依靠自身免疫力 22. ①我们之所以常常谈病毒而色变,②是因为其毒性大、致死率高,③能摧毁中枢神经系统,④导致免疫系统崩溃,⑤且隐蔽性强。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根据后文的举例,如“埃博拉出血热、狂犬病、艾滋病、甲型流感、肝炎等”,这些都是人们一提起病毒就会联想到严重的、对人产生较大危害的疾病。因此,此处应填写与这些可怕疾病相关的内容,即“想到各种可怕的疾病”。
②处,前文提到“所有病毒都会变异”,而后文又指出“各种可能性都有”,说明病毒的变异并不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而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此处应填写“并没有固定规律”。
③处,根据后文“但是人类自身免疫系统在病毒刚开始入侵时往往无法准确地识别其“侵略者’的身份”,可以推断出此处应填写与人体免疫系统相关的内容。由于免疫系统是人体抵抗病毒的第一道防线,因此此处应填写“需要依靠自身免疫力”。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三段主要列举了五种病毒的特点和危害,以解释为什么病毒会让人感到害怕,是分—总的结构。首先,埃博拉病毒毒性极大,导致患者病死率高达50%—90%;其次,狂犬病毒能够摧毁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再次,HIV病毒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最终导致免疫系统崩溃;此外,甲型H1N1病毒能激活大量T细胞进行无差别攻击,使人体免疫系统超负荷运转;最后,肝炎病毒具有较强的隐蔽性,难以被发现。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病毒成为人们害怕的对象。
在回答时,要注意使用因果关系的句式,即使用因为、所以,故而、因此等关联词语将语句联结起来。同时,要注意表达准确流畅,字数控制在55字以内。故答案为:我们之所以常常谈病毒而色变,是因为其毒性大、致死率高,能摧毁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崩溃,且隐蔽性强。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你打开了哪样的窗,就会看见哪样的风景”。不同的窗户就有不同的风景,你的选择不同,人生的风景就各异。
请结合上面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核心句子是“你打开了哪样的窗,就会看见哪样的风景”,这既是一个比喻,也是一个启示。它告诉我们,面对生活和世界,我们的视角和选择会决定我们看到什么,体验到什么。
从这个角度出发,考生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是视角决定视野:这里的“窗户”可以比喻为我们的视角、观念或者态度。不同的视角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有积极的视角,看到的就是积极向上的世界;有消极的视角,看到的就是充满问题的世界。二是选择决定人生:材料中提到“你的选择不同,人生的风景就各异”,这就强调了个人选择在人生中的重要性。选择哪扇“窗户”去看世界,就意味着选择了怎样的人生体验。三是勇于改变和尝试:材料中提到“不同的窗户就有不同的风景”,如果我们对当前“窗户”外的风景不满意,我们应该有勇气去尝试打开另一扇“窗户”。这需要我们有探索未知和接受改变的勇气。
在构思文章时,考生可以选择以上任意一个角度作为主题,或者将几个角度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论述。同时,注意在文章中穿插具体的例子和论据,使观点更加鲜明和有说服力。此外,文章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强调个人选择、视角转变或勇于改变的重要性,并可以给出一些建议或启示,鼓励读者积极面对生活,主动选择自己的“窗户”。在文体选择上,可以选择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选择记叙文,通过叙述一个或几个小故事来阐释主题;还可以选择散文,以更加自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立意:
1.视角的选择决定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2.勇于改变视角,发现不同的风景。
3.人生路上的风景,由我们自己选择。
4.不同的窗户,不同的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