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学案:4.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2015学年湖南省衡阳县第三中学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学案:4.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6-01-05 11:2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能力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情感目标
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
引入:
从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物质进出细胞是有选择性的。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当年科学家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探索生物膜结构的。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19世纪末,欧文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的通 ( http: / / www.21cnjy.com )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2、欧文的推论是否正确呢?膜中除含脂质外,还有没有其它成分呢?
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_______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的中的脂质分子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蛋白质在脂双层的什么位置?
(1)20世纪40年代曾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学家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50世纪,_____________,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清晰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层结构,他提出的生物模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把生物膜描述为________的统一结构。
(2)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_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用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将小鼠细胞和人的细胞___________。刚融合时,融合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37下经过40分钟,两种颜色的荧光_______。这一实验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新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新的生物模型,现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模型是1972年__________和__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内容: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__________。磷脂双分子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_____________。
2、特点
(1)膜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
(2)膜结构的流动性
(3)膜的功能由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脂质、脂质与脂质相互作用实现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_________,叫做_______。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尤其是与___________有密切的关系。
除此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_______。
记忆节节清: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72年,桑格和
1925年:脂质为连续的两层 尼克森提出:流动
1959年:三层结构,静态的统一结构 镶嵌模型
1970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镶、嵌、横跨在双分则层上。磷脂分子、蛋白质都可以运动,因此,细胞膜具流动性。
膜上的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称糖蛋白,用于细胞间识别
习题巩固:
1、下列物质中,容易通过细胞膜的是( )
A、淀粉
B、甘油
C、蛋白质
D、糖类
2、脂类物质能优先通过细胞膜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架
B、细胞膜上有搬运脂类物质的蛋白质
C、细胞膜上有糖蛋白
D、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可以运动
3、细胞膜的结构成分是( )
A、蛋白质和脂肪
B、蛋白质和磷脂
C、葡萄糖和蛋白质
D、磷酸和蛋白质
4、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 )
A、欧文顿
B、罗伯特森
C、桑格和尼克森
D、施旺和施莱登
5、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中,镶嵌的蛋白质分子分布在( )
A、仅在细胞内
B、仅在两层之间
C、仅在内表面与上表面
D、两层之间、内表面与外表面
6、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又保护内部的作用
C、一种半透膜
D、是一种选择性透过膜
7、从小鼠的荧光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 )
A、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B、含有磷脂双分子层
C、有流动性
D、容易染色而发光
8、白细胞吞噬绿脓杆菌利用细胞膜的( )
A、选择透过性
B、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C、保护功能
D、具有流动性
9、对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
A、糖类
B、蛋白质
C、磷脂
D、水
10、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细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的( )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的流动性
C、被动运输
D、主动运输
11、下面有选择透过性作用的是哪一组细胞( )
①食用的糖醋蒜的细胞 ②蚕豆叶的表皮细胞 ③植物的根毛细胞
④人口腔上皮细胞 ⑤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2、有人发现,在一定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减小,而膜表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对于膜上述的变化,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1885年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__
(2)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 ( http: / / www.21cnjy.com )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由此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3)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用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将小鼠细胞和人的细胞融合。将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在37下经过40分钟,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在细胞的表面。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