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中,从编排上看,1~3年级集中编排儿童诗,4~6年级编排的是比较典型的现代抒情诗,呈现出儿童从童话的世界、小我的生活,渐渐走向真实的现实生活,走向对社会、自然、人的审美认识。
基于以上单元的解析,我对本课进行了深入地解读。《童年的水墨画》是作者张继楼创作的一组童诗,原文共六首,分别描写了城里与乡村童年的快乐。本课呈现的是其中关于乡村儿童生活的三首小诗。全诗以水墨画“写意”的笔触,将孩子们在溪边垂钓,在江上戏水,在林中采蘑菇的欢乐场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课文共三首小诗,虽小却画面丰富,意味无穷,对诗中画面美的体会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片,展开想象等方法细细品味。
二、说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在这里,提醒我们诗歌教学必须正视文学性。阅读诗歌,是体验文学阅读的乐趣,而创编诗歌,则是用文学表达的方式,进一步走进诗歌,这是用诗歌的方式学习诗歌语言、理解诗歌语言的最好方法。
三、说学情
关于“水墨画”,三年级的学生在以往学古诗时借助图片想象画面都有印象,引导学生以古诗带新诗,借助书中对三首古诗的“水墨画”插图,顺势破题,进而理解“水墨画”。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知道可以通过“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等方法去加以理解。可对这些方法加以迁移运用。但诗句与词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它更要理解句子内在的含义,读懂背后的意象美,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点拨和耐心和巧妙引导。
四、说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制定: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墨、染”等6个生字,读准“当、斗”等字的字音。(重点)
2.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重点)
3.能用自己的话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背诵《溪边》。(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老师采用“指导朗读、品词析句、朗读感悟”为学导路径,引导学生自我探究、合作探究,交流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童年的快乐。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图片导入,引出课题。通以古诗带新诗,借助书中对三首古诗的“水墨画”插图,顺势破题,进而理解“水墨画”,指导生字墨的书写,一举多得。
引出课题后,重点范写“墨”,学生发挥自主识字的写法要点。再让学生各写两个,完后评价。形成一个闭环,将识字与写字落到实处。
第二板块,了解组诗,把握大意。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诗歌描写了哪几幅“水墨画”?目的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三首诗歌内容,然后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之上,教师顺势而导,延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知识。
第三板块,品读《溪边》,习得方法。指名读,引导学生说出画的景物,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交流难懂的句子,学生就会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和感受,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初步落实,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教学目标。
第四板块,迁移运用,合作学习《江上》。总结第一首诗学习方法基础上,鼓励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江上》,自读感悟,体悟读诗方法,品析析句间,感知作者用词精巧。通过分享、释疑,紧扣本单元语文阅读要素,即“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句子”,学生能够说得出来理由,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画面美。
第五板块,概括诗文,为画拟题。关注诗题特点,以《溪边》为例,采用:地点+做什么?为《江上》《林中》这两幅水墨画取名字。培养概括能力,迁移学法。
课堂结尾关注学生对学习诗歌方法的总结,注重学生学习经验的积累,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为下节课学生自学《林中》做进一步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