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童年的水墨画》是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多彩童年”为主题,以“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为语文要素,本文是一组儿童诗,由诗人张继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三个典型场景:溪边垂钓、江上戏水和林中采蘑菇,在写法上,作者运用了中国水墨画中“写意”的手法,用笔简约凝练,意到即止,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欢乐画卷,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令人回味无穷。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有一定的阅读兴趣和想象能力。我班学生对语文学习有较浓的兴趣。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知道可以通过“借助图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等方法去加以理解。可对这些方法加以迁移运用。但诗句与词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它更要理解句子内在的含义,读懂背后的意象美,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点拨和耐心和巧妙引导。
【学习目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认“墨、染”等6个生字,读准“当、斗”等字的字音。(重点)
2.能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重点)
3.能用自己的话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背诵《溪边》。(难点)
【教法】指导朗读、品词析句、朗读感悟
【学法】自我探究、合作探究,交流感悟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板块一:图片导入,引出课题
1.同学们,童年是《小儿垂钓》中的蓬头稚子学垂纶,(生:侧坐莓苔草映身);是《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所见》中的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童年的生活就藏在这或浓或淡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和收藏的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8课《童年的水墨画》。
2.板书课题,学习“墨”
墨的上半部分是黑,下半部分是土。“墨”的结构告诉我们它是由黑色的土灰制成的。写时注意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黑”的四点要均匀铺开。土字要写得扁平,最后一横稍长。
【设计意图】以古诗带新诗,借助书中对三首古诗的“水墨画”插图,顺势破题,进而理解“水墨画”,指导生字墨的书写,一举多得。
板块二:了解组诗,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翻开语文书72页:
(出示:课文内容+要求)
(1)读一读: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诗歌描写了哪几幅“水墨画”?
2.分别出示三首小诗,指生读(注意纠音)
3.童年的水墨画一共有几幅画?(预设:3幅)哪三幅呢?(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
【设计意图】了解组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诗题的特点,感悟组诗介绍了童年的三个难忘的场景。以词生画,为联系生活,想象什么地方的画面提供支架。
板块三:品读《溪边》,习得方法
1.首先,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到溪边。说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它们是什么样的呢?谁来说说看到的画面?(指名读,引导学生说出画的景物)
预设:垂柳、山溪、钓竿、人影、红蜻蜓、鱼儿、草地……
2.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诗中画面。
3.引导学生交流难懂的句子。预设1: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指导识记“染”:把东西放到有染料的液体里,给它着色。这儿是说?好像是山溪把人影染上色了)
预设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1)点拨:人影碎了,发生了什么事 谁的笑声 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感受鱼儿上钩时的喜悦,抓住“笑声、蹦跳”感受快乐。
(2)指导朗读:会读书的孩子还能读出情感呢!引导学生读出喜悦,注意读好“忽然、扑腾、蹦跳”。(教师配乐范读)
4.教师小结:短短的六行诗中藏着颜色,藏着快乐,多么神奇!多么有趣!如果我们给藏在诗中的这幅画取一个名字,你觉得可以叫溪边什么图?
【设计意图】借助多种方法理解诗句中难懂的词语,为结合语境,读书赏画做准备,同时初步落实,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教学目标。
板块四:迁移运用,合作学习《江上》
1.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1)交流1:在《江上》《林中》中,我会画哪些内容
预设:《江上》一群孩子在水中嬉戏的情景,有的相互拨水打闹,有的在水中浮浮沉沉,很是自在。(相机出示图片“水葫芦”:你看,这种漂浮在会面上的草本植物,就叫水葫芦,你看它的茎是不是很像葫芦)
(2)交流2:在《江上》中,你有哪些不懂的内容
预设1: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点拨:“水葫芦”本意是指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嬉戏将头露在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两排银牙”代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他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
2.小结:在遇到难懂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的方法进行理解。
【设计意图】自读感悟,体悟读诗方法,品析析句间,感知作者用词精巧。
板块五:概括诗文,为画拟题
1.请你给《江上》《林中》这两幅画取名字,你会怎么填呢?关注诗题特点,以《溪边》为例,采用:地点+做什么?为水墨画拟题。
【设计意图】依据组诗特点,赏画拟题,培养概括能力,迁移学法,尝试利用所学,自主学习。
小结:通过刚才的梳理,我们发现作者用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几个有趣场景,用朴实自然、灵活生动的语言,多角度地展示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无穷趣味。正是因为有这些相同点,这三首小诗才会成为一首组诗,才会组成这幅童年的水墨画!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最后一首小诗《林中》。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借助图片
江上戏水 联系上下文
林中采蘑菇 联系生活
想象画面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2.搜集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