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46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课件(46张ppt)+教学设计(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历史优秀作业)(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1-04 09:29:21

文档简介

姓名
李娜
单位
费县一中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对三民主义虽有接触,但不够系统,欠缺事件间联系及理性思考;尤其思想史内容本身抽象,理论性强,更加重学习难度。高二学生不能只简单记一些概念、理论,而是要能自主学习,能与他人合作探究学习,在史论结合基础上理解史实,并学会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三、教学目标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大力采用谈话法、情景引导法,指导学生感知孙中山先生的光辉形象,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本课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第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思想内涵及评价。第三,新三民主义与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关系。这三大问题涵盖了本分专题的基本要求。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图片、音频与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在共同学习阶段,首先呈现著名代表人物的图片,,运用音频与视频的方式进行播放,让学生们跟随一起诵读,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
??? 预期效果使用视频导入创设情境效果非常好,采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知识化难为易,巧妙的动态演示代替抽象的说教,视频和音频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很快地去学习。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投影或视频孙中山图片和《国父纪念歌》
学生神入孙中山的精神活动中
视频、音频资料
讲授
三维目标
学生熟悉并记在课本空白处
多媒体课件展示,
讲授
展示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学生总结回答
多媒体课件展示,辅助教学
训练
小组展示,教师引领
学生阅读课本,讨论解决
看课件
?
多媒体课件展示,
研讨
教师指导
讨论解决
多媒体课件展示,
探究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学生小组讨论并各自展示成果
多媒体课件展示
课堂总结
教师主导进行
学生,讨论解决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课内容涉及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孙中山先生 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 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2)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 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教师总结时一定要紧扣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坚持民主革命锲而不舍的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充分领悟历史知识的内涵,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知识的迁移猜想结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
课件46张PPT。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十五大报告》醒站富强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16课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鸦片战争: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实行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二次鸦片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思考:从《时局图》、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材料一:?经济上:资本主义得到一步发展,阶级上: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政治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改良救国方案失败;政治:经济: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主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孙中山认识到清政府已腐朽不堪,用和平手段不可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899年的孙中山 深受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 ……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实地考察了欧美社会的利弊深受林肯思想启迪,孙中山思想的转化,由改良转向革命。个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改良救国方案失败;政治:经济:民族资产阶级逐步壮大;
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2、提出:1905年创立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的政纲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 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孙中山题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下列文献中,能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
史发展方向的是 D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核心前提补充和发展3、内容:材料一: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我们推倒满洲政府, 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材料二: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进步性: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进步性:“平均地权”“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等是资产阶级土地纲领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4、对三民主义的评价:4、对三民主义的评价: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理论基础。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性质:积极性:局限性: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你知道孙中山是如何实践三民主义的吗?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创建共和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 溥仪1912年,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内容:
性质:
意义:主权在民、国民平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反对封建专制实质:用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创建共和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孙中山就任大元帅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结果:失败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2、维护共和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二次革命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事情的起因是袁世凯买凶刺杀宋教仁案件的真相大白。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复辟帝制。云南省督军蔡锷等人组织护国军,反对复辟,维护民国。各省相应,袁世凯于次年6月病死。 (07高考)“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两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这是1915年底一篇宣言中的内容,发表此宣言的是
A.梁启超 B.黄兴
C.孙中山 D.蔡锷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护法运动(1917、1921) 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 失 败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活 动结 果辛亥革命《临时约法》两次护法运动二、三民主义的实践三民主义实践的表现有
①武昌起义成功 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④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C之所以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主要是因为它
A、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适应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要求
C、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C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是走不通的。思考:孙中山领导的一些列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参加进来。……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变,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国共合作时期的孙中山三、三民主义的发展:
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1、背景:A五四运动、十月革命的鼓舞
B 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客观主观A多次斗争失败的教训
B孙中山的爱国思想、救国救民崇高责任感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的精神孙中山思想的一次飞跃 2、提出:
——反帝反封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主要内容:接受中共主张1924年1月 广州 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三大政策重解三民主义国民党“一大”会址 3、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
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4、地位和作用: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有力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的发展★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比较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的政府,国民一律平等平均地权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扶助农工普遍平等民权明确反帝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
三大政策是实现此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毛泽东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提供思想理论依据核心、政策原则纲领、奋斗目标方法、手段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学生活动革命目标一致:反帝反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阶级属性决定
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1、进步意义: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5、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发展的历程:
萌 发:
提 出:
实 践:
挫 折:
发 展:
再实践:
再挫折:上书李鸿章的失败和兴中会的创立《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旧三民主义指导下革命活动相继失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大革命的失败课堂小结从孙中山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1、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的精神。
2、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为民族革命鞠躬尽瘁的精神。思维拓展1.(2008海南历史,17)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高考题选2.(2008年广东单科,7)《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
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
D.反对帝国主义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粹主义C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结成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新三民主义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D.“知难行易”学说B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明确提出了推翻军阀统治
D、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D时间:
地点:

主要领导人:
政治纲领:
机关刊物:
性质:
意义:
同 盟 会 的 建 立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日本东京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报》《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