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教学设计
主题 《竹节人》第一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字词,会写“凛、棍”等14个字,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达到阅读的目的。 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评价任务】 1. 正确认读本课“凛、棍”等14个字,会写“威风凛凛、疙瘩”等17个词语。(目标1) 2. 根据不同的任务,选取相应的课文内容来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的目的。(目标2) 3. 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目标3)
【学习内容】 《竹节人》所在单元是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迷上了斗竹节人的游戏,在文中,作者既写了做竹节人的方法,又介绍了斗竹节人的玩法,尤其会议了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这篇课文妙趣横生,极富乐趣,语言诙谐幽默,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儿时玩具带来的心灵快乐。 在本节课中,指导学生在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注意左右的比例和笔画的穿插避让,比如“跺”,足字旁的最后一提和“朵”的横画、撇画,要互相穿插,字才显得紧凑。半包围结构的字,“疙”“瘩”都是病字旁,“裁”左下角是“衣”,要写得小一点儿,最后一笔要变成点。
【学情分析】 从生活体验的角度来看,竹节人是属于70后的玩具,竹节人的做法和玩法及其中的乐趣,学生没有体验的真实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需要突破。 从阅读策略角度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策略,并在长期的语文阅读实践中学会了浏览、抓关键词句等阅读方法,这些都会成为本文阅读的基础,但是如何选择阅读策略,选择哪些阅读方法,还需要老师进一步指导。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生回答:玩具汽车、拼图、智能机器人…… 2.学生书空课题并齐读。 3.学生把语文书翻到36页。创设情境: 孩子们,你们一定都玩过不少玩具吧?那你们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呢? 那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这种玩具呢?(出示竹节人的图片)它叫“竹节人”,也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新课。(板书课题:竹节人) 让我们带着好奇,一起去课文里看看作者是怎么玩这种玩具的吧。用“玩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到即可。活动意图说明:利用图片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师生交流中鼓励孩子联系生活实际,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指向目标1)1.开火车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交流识记这些形近字和易混淆的字的一些方法。 1. 检查预习,认读词语。 2.教师强调: 书写强调:“裁”左下角是“衣”,要写得小一点儿,最后一笔要变成点。 形近字比较记忆:瘩---搭、裁---栽、橡---像 自主识记,读准字音,交流自己的识记方法。 学生在书写左右结构的字时,要注意左右的比例和笔画的穿插避让。 活动意图说明: 在扫清字词障碍的过程中,对学生易错的形近字进行区别,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加深生字学习的印象。环节三:整体感知,了解结构。(指向目标3)1. 学生默读,小组交流。 2.生列出课文的提纲。 第一部分(1-2)概述“我们”当时全都迷上了竹节人。 第二部分(3-7)描述制作竹节人的过程,表现了“我们”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与热情。 第三部分(8-19)写斗竹节人的乐趣,体现“我们”对此深深着迷。 第四部分(20-29)写“我们”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下课后却在自己的办公桌上痴迷地玩起来。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尝试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2.教师引导梳理并适时评价。 3.你能根据提纲提炼出小标题吗? 迷竹节人 做竹节人 斗竹节人 玩竹节人学生能有条理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 学生提炼小标题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做笔记的习惯。活动意图说明: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文本建立整体感知,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在读后梳理内容,关注篇章,提炼概括。环节四:聚焦任务,关注内容(指向目标2)1. 默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2.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1. 聚焦课文前的三项任务,你在阅读时分别需要关注哪些内容? 2.师总结: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观察、发现、梳理、总结的能力。活动意图说明:引导学生体会阅读同一篇文章,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会不同。
【板书设计】 《竹节人》 制作竹节人 迷 斗竹节人 乐趣 玩竹节人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字词小达人】
1.根据拼音写词语。
星期天,我们去艺术馆参观。里面的根diāo( )造型各具特色,像威风lǐn lǐn ( )的武士,有的全身长满gē da()的金刚,有的像蹲在地上的老虎,有的像手持gùn( )棒的猴子。我们一直看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
2.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威风( )( ) ( )头( )脑 ( )咤风云
别出心( ) 技高一( ) ( )巧成拙
( )( )有味 全身( )注 忘( )所以
1.这位老人曾经是一位( )的人物。
2.这( )的设计让我们眼前一亮。
【阅读小达人】
上课了,意兴依然不减,手痒痒的,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跟同桌在课桌上又博将起来,这会儿,嘴里不便咚锵。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被那虎视眈眈的老师看出了破绽。
(1)我们“将课本竖在面前当屏风”是为了 。
(2)“破绽”在这段话中国指的是 ,老师看出来破绽是因为
。
(3)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 。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教学设计
主题 《竹节人》第二课时(共2课时)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再仔细阅读,达到阅读的目的。 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归纳提炼刻画人物入迷状态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以及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评价任务】 1.在小组合作中,能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快速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达到阅读的目的。(目标1) 2. 能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刻画人物做一件事非常投入、入迷的状态。(目标2) 3.能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并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以及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目标3)
【学习内容】 《竹节人》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童年时代的“我”和伙伴们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因为“我”和同桌上课时偷玩竹节人,竹节人被老师没收了,后来却意外地发现老师也和“我们”一样喜爱竹节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语言生动又富有童趣,表现了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本课时根据阅读策略单元的特点,采用小组合作形式,通过归纳整理,能够了解不同的阅读策略,就不同的阅读目的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同时通过品读文本,能够热爱生活,去感悟身边事物的乐趣。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课前自主预习,已经养成摘抄、积累语言的习惯。但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不能多角度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基于本单元课例的特点,以及《2022年版新课标》对于高段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本单元的训练要求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章,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用的阅读方法就有所不同。如课文中“制作竹节人”、“斗竹节人”、“玩竹节人”三件事中,“制作竹节人”可以提取关键信息,“斗竹节人”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玩竹节人”可以联系上下文梳理情节,运用复述的方法完成讲述。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指向目标1)1. 生回忆课文内容:这篇课文回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做竹节人、玩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情景。 2.生齐读课题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竹节人》,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学习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齐读课题。学生能够有条理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习,为后面的运用策略研读课文以及合作探究学习做好铺垫。 环节二:运用策略,研读课文。(指向目标1)1. 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表格内容。 2. 学生:第3自然段,把毛笔竿锯成寸把长一截……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3.生认真观看视频。 4.生: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松一紧……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就可以搏斗。 5. 师生共同完成竹节人制作指南,并介绍玩法。生汇报。 6.生:提取关键信息。 7.生汇报:提取关键信息。1. 师:小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3-9自然段。思考:竹节人是怎样制作的呢? 3.播放视频。(竹节人的制作过程) 4.仔细阅读课文第8、9两个自然段,说说竹节人怎么玩,找出关键词语读一读。 5.师生共同完成竹节人制作指南,并介绍玩法。(课件展示) 6.师:在完成这个阅读任务时,我们用到的阅读策略是什么呢? 7.师展示课件。 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找到需要关注的段落范围。 生在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说一说竹节人的玩法。 生能够归纳恰当的阅读方法。活动意图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第一个阅读任务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进行有目的的阅读,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习得了方法,为后面的强化策略做好准备。环节三:合作学习,品读乐趣。(指向目标2)1. 生:根据阅读任务,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去仔细阅读相关的段落。 2.全班分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一个阅读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在交流中梳理出阅读策略。 3.生1:利用破课桌玩竹节人,破课桌变成了古战场。 生2:玩出各种花样--一个竹节人独自表演;两个在一起搏斗;线被卡住,竹节人变成呆头呆脑的傻样子;制作成孙悟空;装扮成窦尔敦;佩戴偃月刀,手持蛇矛枪的武士。 生3: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上课时,意兴依然不减。 4.学生汇报: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和侧面描写,烘托出我们“斗竹节人”的入迷,表现出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5.学生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6.生:三个片段都抓住了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入迷,有的还抓住了神态描写,有的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办法来表现人物的入迷。 7.生根据总结的方法写一写某个人做一件事非常投入、入迷的状态。 8.写好后相互交流、分享。 9.小组梳理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 起因:“我”课上玩竹节人。 经过: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同学们在老师办公室窗外寻找老师扔掉的竹节人。 结果:我们意外发现老师也在全神贯注地玩竹节人。 10.生:老师也沉浸在玩竹节人的快乐中,我们能感受到与老师心灵契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突出老师活泼亲切的形象。1. 刚才我们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完成了阅读任务一,那么接下来的两个阅读任务我们应该怎样去完成呢? 2.小组合作学习,选择感兴趣的一个阅读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在交流中梳理出阅读策略。 3.小组汇报一: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师:反复阅读课文第19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采用分组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读出“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用声音表现出我们的入迷。 6.指名阅读词句段运用(一)中的其它例句,并进行写作方法的归纳提炼。 7.师:说一说你在什么时候看到过某个人做一件事非常投入、入迷的状态,试着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表现其投入。 8.师评价。 9.小组汇报二:讲一个关于老师的故事。 10.你怎样看待老师的行为?让学生用习得的方法去合作完成后面两个阅读任务。 学生能够在文中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到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现出“入迷”。 学生能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侧面烘托的方法写出某人做一件事非常入迷的状态。 学生能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正确看待老师的态度。活动意图说明: 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对阅读文本的策略进行提炼概括,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到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环节四:归纳梳理,总结提升。(指向目标2)1. 生汇报:完成第二个阅读任务,我们可以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还原当时大家玩竹节人的热闹场面;完成第三个阅读任务时,我们可以找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运用复述的方法完成讲述。 2.生作好相应的批注。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完成了所有的阅读任务,现在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你们分别用到了哪些不同的阅读方法。 2.师根据学生的归纳梳理展示课件。 3.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老师希望同学们养成这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做个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学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归纳梳理。 活动意图说明:师生共同梳理阅读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不同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更多的文章,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阅读的目的。
【板书设计】 《竹节人》 制作竹节人 提取关键信息 斗竹节人 抓住关键词句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侧面烘托 玩竹节人 梳理情节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表达小能手】
1.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并试着写一写人对某件事入迷的样子。
例句: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阅读小达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还有同学别处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1.在句子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
2.这些别出心裁的同学想出了什么点子?
3.“挺像是那么一回事”指的是什么?
4.“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