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灯光》教学设计
主题 《灯光》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3.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的资料等方式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4.学习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
【评价任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目标1) 2.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体会情感。(目标2) 3.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的资料等方式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在交流中受到情感熏陶。(目标3) 4.创设情境,让学生试着用多种形式来替代“说”,让表达更生动。(目标4)
【学习内容】 《灯光》是一篇叙事散文。点面结合的写法集中在对那次战斗的描写中。其中,对战斗场面的描写是面;对微弱火光的描写是点,以面衬点,突出了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从整篇文章来看,这个点,还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郝副营长点燃的不仅仅是引导部队找到突破口的书本,点燃的还是他自己的理想。 鉴于学生学情,我们重点通过一课时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背景资料,走近历史战争故事,同时运用多种方式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发展脉络。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体会情感。通过读“阅读链接”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在交流中受到情感熏陶。
【学情分析】 在三五年级的教材中,已经由浅入深地教授了学生阅读训练要素中“怎样把事物写清楚”和场景、细节描写。而六年级上册才接触到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区别面的描写和点的描写部分,并用上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一写场面,这是这个单元的单元要素,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评价要点环节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 2.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王愿坚,中国电影编剧、作家、战地记者。1945年参加八路军。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也是部队的指导员。主要作品有《妈妈》、《灯光》、《七根火柴》、《三人行》、《小游击队员》、《闪闪的红星》等。其中他1974年与陆柱国创作了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1.同学们,当我们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背上书包快乐地上学时;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静静地聆听老师讲课时;当夜幕降临,我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时,你们可曾想过,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王愿坚去了解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有没有孩子收集了作者的相关资料,来给我们介绍介绍作者吧。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倾听中了解王愿坚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活动意图说明:谈话导入新课,了解作者相关资料,使学生先进入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够更有激情地进入到学习中去。环节二:细读课文,认知文本、(指向目标1)学生思考后回答。 主要内容:在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借着火柴的亮光看书上在灯光写学习的孩子,并且希望能够用上电灯来造福孩子。当敌人入侵后,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给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牺牲了自己。 2.生思考后汇报: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 3.学生交流分段。1.大家默读课文,认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用“六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尝试给文章分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明亮灯光引回忆。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往事中缅怀先烈。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华灯璀璨忆战友。引导学生尝试用“六要素概括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对课文整体感知。 复习旧知,引出这篇课文的顺序。 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指导叙述顺序,整体把握课文。环节三:聚焦“灯光”,理解课文(指向目标2)1.小组汇报。 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感触:体会到郝副营长崇高而伟大的理想,体会到革命前辈宽广的胸怀以及他们为战斗胜利勇于献身的背后那强大的思想动力。 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感触:体会到郝副营长为了心中崇高的理想,为了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也表达了作者对战友深深的怀念之情。 …… 2.学生认真思考。1.围绕“灯光”自学,找出描写“灯光”与“火光”的语句,思考: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对这些句子进行勾画批注并写下自己的感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1)师示范讲解: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 感触:作者看到祖国的面貌日新月异,心头感到十分温暖,也想到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为国献身的英烈。 (2)请孩子们认真找找其他段落中描写“灯光”与“火光”的语句,勾画批注。 2.刚刚我们已经找到描写“灯光”与“火光”的语句并体会了表达的情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理清灯光、火光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题目之间的关系吧。 从两个层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层:插图上的灯光是郝副营长和千千万万战士的革命理想,而天安门广场的灯光把这种理想变成了现实。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战场上那微弱的火光架设了桥梁,这桥梁,是千万战士用生命铸就的。 第二层:“灯光”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感悟到不要忘记为今天的美好生活而牺牲的先烈,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领悟“灯光”与“火光”的联系,体会情感。 理清灯光、火光的关系以及它们与题目的关系。活动意图说明:教师点拨,指导学生找到描写“灯光”和“火光”的句子,在勾画批注感悟中,深刻领悟灯光与火光的联系,进而体会表达的情感。环节四:拓展文路,升华主题(指向目标3)1.小组合作完成后交流: 毛主席正在看地图,忽然抬起头…… 毛主席皱了皱眉,严肃地说…… 毛主席舀了两碗茶水,送到她们母女手里…… 批注:从细微的“抬头、皱眉、舀水”的动作和神情,写出了毛主席在操劳国家大事的同时,也把老百姓吃饭、喝水的事情挂在心头。体现了他不搞特殊化,和人民大众平等的思想和礼貌诚恳地对待普通老百姓的态度。 …… 2.学生交流汇报。 有的句子用其他与说有关的词语来表达“说”的意思。有的句子不用这样的词语,也能表达“说”的意思。 生思考。 第一句换成“赞叹”。 第二句换成“他一脸的难过,轻声嘟囔着” …… 1.小组内认真默读“阅读链接”勾画出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句子并批注,体会蕴含的感情。 师提示《毛主席在花山》写了三个场景,分别是:关心群众碾米、给群众送茶水、帮助群众推碾子。可以在这三个场景中找到细节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形象。 2.读词句段运用的四个例句,结合泡泡想一想:几个句子是怎样表达“说”这个意思的? 3.创设情境,让学生试着运用学习到的方法练习表达。 (1)这幅画构图精巧,用色精美,他说:“实在是太好看了。” (2)爸爸又要出差了,他难过极了,伤心地说:“爸爸,我盼着您早点回家。” …… (3)仿照例句写一写。结合“阅读链接”展开专题阅读活动,一会人物形象。 活动意图说明:读“阅读链接”,借助查找的资料等方式把握内容,并关注场景和细节描写,在交流中受到情感熏陶。指导学生体会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的表达效果。
【板书设计】 灯光 战斗前——深情地憧憬 战斗中——点燃了书本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战斗后——壮烈地牺牲
【教后反思】
作业设计
【课前作业】
1.按照要求预习《灯光》(☆☆☆☆☆)
(1)我已读了( )遍课文,我能把课文读得(选一选)
正确( ) 流利( ) 有感情( )
(2)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选一选)(☆☆☆☆☆)
已了解( ) 未了解( )
【课后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歼( ) 倚( ) 憧( ) 扭( )
纤( ) 椅( ) 撞( ) 纽( )
微( ) 漆( ) 振( ) 爆( )
徽( ) 膝( ) 震( ) 暴( )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 ) 暴露——( ) 挺进——( )
璀璨——( ) 黑暗——( ) 漆黑——( )
3.在括号里填上表示“拿”的词语。(☆☆☆☆☆)
妈妈( )着篮子去买菜。
人们( )着红旗开到广场。
芳芳( )起碗大口大口地吃饭。
小红( )着灯笼来到院子里。
4.写一写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5.仿照句子写两个不用说表达的句子。
例句:“我还有作业没写完,不能和你一起出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