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13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13湖心亭看雪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0 16:43: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新课导入
13 湖心亭看雪
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夜航船》《琅嬛文集》《快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写作背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shan) 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即写于此时。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崇祯( ) 更定( )
拏一小舟( ) 毳衣( )
一芥( ) 铺毡( )
雾凇沆砀( )( )( )
zhēn
cuì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gēng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消失

全、都

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整体感知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
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公元1632年
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
陵人,客此。
三大杯酒
客居此地
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
船夫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是日更定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色
代指酒
见余大喜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非常

一词多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古义:还
今义:更加。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古今异义
1.大雪三日
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作动词,客居。
3.拥毳衣炉火
名词作动词,围着火炉。
4.与余舟一芥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词类活用
判断句:
是金陵人
(“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喜曰
(“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
(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特殊句式
找找课文中的记叙要素。
看雪的人物
看雪的时间
看雪的地点
怎样去看雪
看雪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张岱“痴”在哪里?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思考: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张岱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有别的人懂吗?
两个金陵人
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①惊喜、愉悦。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韵味无穷。
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 “强饮三大白” 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联想“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了。
②惆怅、感伤。 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在“崇祯十二月”“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三人在湖心亭看雪,真是真正的“痴迷人”,那么,湖心亭的雪景值得他们的“痴”吗?找出描写写景的语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近,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谓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 描
作者在介绍两位金陵人的时候有何特别之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表面上看似答非所问;可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知识链接:
“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
纪年的方法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公元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他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写法探究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
(1)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2)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1.大与小
2.冷与热
3.孤独与知己
3.记叙、写景、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也有避世的忧愤。
课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一幅风韵绰约、气象雄浑的江南湖山雪景图。突出了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故国之思。
课堂小结
湖心亭看雪
看雪年月、地点和环境
亭中会客
西湖雪景
人生感慨
记叙
写景
抒情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白描
烘托
清高自赏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