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3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0 16:14: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海淀区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 7 月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 8页,共五道大题,18道小题。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班级名称、姓名。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 2B 铅笔作答,其余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 4小题,共 10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共情”一词,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用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心灵感受主动投射到所看到的事物上,
后来这个概念被转用到了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家李普斯认为,欣赏美是共情的过程。在艺术欣赏过程中,
我们全身心投入到美好事物上,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产生一种自我融入的感觉。而这种人与审美对象的关
系也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共情”与“同情”是两个非常相近的概念,因此,也经常产生混淆。我们先从定义上来辨析二者的
联系与区别。
有研究者认为,“同情”是对他人的关心、担忧和怜悯,是对他人困境的情感表现;而“共情”是从
他人的角度去感受、理解和分担、分享他人的感情,而不是表达自我的感情。“同情”多发生在他人处于
不幸时,而“共情”还可以发生在他人快乐、嫉妒、焦虑甚至是愤怒时。
“同情”蕴含着对他人的怜悯,暗示着同情者的境遇似乎高于被同情者;而“共情”意味着认可他人
的感受,暗含接纳和信任,暗示着共情者与被共情者处于平等的地位。
“同情”与“共情”所导致的行为也会有差异。“同情”常发生在个体看到他人痛苦时,所产生的情
感会导致自己有一种采取行动的欲望,希望能帮助他人摆脱痛苦,从而减轻自己的心理不适。如看到受灾
的人,人们通过捐钱来缓解自己的难过之情。同情者所提供的帮助可能有用,但也可能无效。而“共情”
则是站在被共情者的角度去体验其需要,可能会一起讨论被共情者如何自救或自助,被共情者可能没有得
到物质层面的帮助,但是在精神层面能够感到被理解、被尊重。
(取材于官锐园、赵晶等的相关文字)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情和共情都涉及面对他人处境时的情绪感受。
B. 较之于同情,共情还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发生。
C. 共情发生时的双方关系要此同情发生时的平等。
D. 共情者不会提供物质帮助,仅仅提供精神支持。
2. 根据材料一,下列诗文最能体现“共情”的一项是( )
A.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梁惠王上》)
B. 齐大饥。有饿者……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礼记·檀弓下》)
C.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白居易《鸟》)
D.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二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们观察到别人的动作、表情、语言时,会自动激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
让人们在大脑中模仿对方,进而产生与他人的发音、表情、姿势或行为同步的趋势。这就是共情产生的神
经科学基础。
有科学家从沟通行为的角度将“共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明确的共情。这一阶段,共情者关
注或感受被共情者的痛苦,并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形式表明自己已经理解被共情者的情感。语言的表达可
能有“你看起来很生气”“我想你有些失望”“如果是我,我也会很痛苦”等。非语言的表达可能包括:
产生与被共情者相似的表情;以目光接触表示正在尽量体会对方的情绪;用身体前倾、拥抱等行为表达自
己的关注。第二阶段:接受共情。被共情者接受并明白自己被倾听和理解。当被共情者感受到自己的情感
或处境被人理解或接纳时,也会表现出接受共情的情形,如身体表现得更舒适和放松,更加深入地表达自
己的情绪和想法等。第三阶段:产生新的表达与共鸣。当双方都能够体会到情感的共享,彼此认同的时候,
他们会就情绪、想法、态度等不断进行互动,并且可能产生新的共鸣。这时候,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接
纳,甚至对被共情者的遭遇产生新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可能有助于被共情者有效处理自己的情绪,应对困
难的处境。
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体谅他人,关怀身边的朋友、亲戚或者陌生人,也能感受到较高的亲密感和愉
悦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取材于官锐园等的相关文字)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只有在理解对方情绪时,镜像神经元才会被激活。
B. 共情者可以通过语言、目光、行为等来表达情感。
C. 被共情者的身体因深入表达情绪和想法而更放松。
D. 共情双方不断地互动,有助于他们共同应对困境。
4. 根据两则材料,分条概述“共情”的重要意义。
二、本大题共 4小题,共 1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可缓而不必求者,天下之常才;不可缓而必求者,天下之奇才也。盖.事变出不测者,非常才之所能丁.,
而必济之以.奇才。奇才不可咄嗟而得也,必求之至、蓄之素.也。譬之医家之蓄物也,虫鱼草木之剂,出于
市之所易得者,不必蓄也;至于山海之奇产,非市之可常得者,则固旁搜素蓄,而为吾卒急之用也。
今寇之窥衅于我,患有不测而起者,吾犹夫常才以处之,以为其人易得也,其术易晓也,其需易应也,
譬之治奇疾而欲用草木虫鱼之常剂,其不误而败者,几希矣!今夫提市井之众以与悍敌抗,出奇谋秘策以
应其变而制其胜,或单词片檄,而下.其城于带甲百万之众,则必用夫不常之才乃可耳。其人于千百人中或
一人焉.,千万人中或一人焉,不可朝取而暮得也,必先君以求之至、蓄之素,而应吾不测之用,如山海之
奇产,然后有以应天下之奇疾也。
呜呼!天下之奇才,王伯①之佐乎。闻之谋主也,代未尝乏。求之而不得者,以求者非其道,求得其道,
而又用之或非其所也。急奇才者,不咎.吾求之非其道、用之非其所,而咎天下之无奇才,也,不亦过乎?
刘备、苻坚尝知奇才于诸葛亮、王猛,故求之急,而任之为谋主;周亚夫亦知奇才于剧孟,求之缓,几资
谋于野;萧宝寅亦知奇才于苏湛,用之失其所.,而乞钱以去;李密亦知奇才于徐洪客,用之失于缓,而其
人已在泰山之巅矣。若立宾贤之馆,于奇才也,亦知所求矣,然求之非其道,用之非其所,则孰愈安坐而
不知求者哉?吾以为图伯,必得谋主,欲得谋主,必求奇才,故作《求才论》。
(取材于杨维桢的《求才论》)
【注释】①伯:通“霸”。
5.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非常才之所能丁. 丁:遭遇
B. 必求之至、蓄之素.也 素:平素
C. 而下.其城于带甲百万之众 下:攻占
D. 不咎.吾求之非其道 咎:责备
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盖.事变出不测者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B. 而必济之以.奇才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C. 其人于千百人中或一人焉. 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D. 用之失其所. 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7. 依据文章内容,下列对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奇才不可咄嗟而得也
奇才不是可以轻易得到的
B. 而为吾卒急之用也
以备我紧急时使用
C. 代未尝乏
历朝历代不曾缺乏
D. 而任之为谋主
从而被有谋略的君主任用
8. 作者是如何就求取奇才逐层展开论证的?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三、本大题共 4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河·金陵怀古
彭孙贻①
龙虎地,繁华六代犹记。红衣②落尽,只洲前,一双鹭起。秦淮日夜向东流,澄江如练无际。
白门外,枯杙③倚,楼船朽橛难系。石头城④坏,有燕子衔泥故垒。倡家犹唱后庭花,清商子、夜流水。
卖花声过春满市,闹红楼,烟月千里。春色岂关人世。野棠无主,流莺成对,衔入临春⑤故宫里。
注释:①彭孙贻:明清之际词人,入清末仕,以节义自许。此词大约作于明室倾覆后。②唐代诗人赵
嘏曾有“红衣落尽渚莲愁”句。③杙:小木桩。④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三国时孙吴戍守此地,
依石壁筑城,故称石头城。⑤临春:阁名,陈后主所建。
9. 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虎地”两句,起笔不凡,凸显出金陵城地势雄伟险要,历史悠久。
B.“红衣落尽”三句,写花凋残、鹭飞起的景象,以动衬静,意境优美。
C.“白门外”三句,写出了金陵城外荒凉的景象,流露出了伤感之情。
D.“野棠”三句,词人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中,同时巧用典故,含蓄蕴藉。
10. 下列诗句借燕子意象表达的情感与“有燕子衔泥故垒”句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杜甫《燕子来舟中作》)
B.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戴叔伦《苏溪亭》)
C.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D. 有如社燕与秋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11. 同为金陵怀古、本词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都有物是人非的慨叹、还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请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两词情感的不同之处。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
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2.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引盘庚迁殷的历史事例,表明自己改革决心的句子是:“盘庚不为怨
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一句提醒太宗慎用刑罚。
③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自己面对
洞庭美景时优游自在、难以言传的内心感受。
④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两句,生动地写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恢
宏壮阔的气象。
四、本大题共 3小题,共 14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湘云)一面说,一面打开手帕子,将戒指递与袭人。袭人感谢不尽,因笑道:“你前儿送你姐姐们
的,我已得了,今儿你亲自又送来,可见是没忘了我。只这个就试出你来了。戒指儿能值多少,可见你的
心真。”史湘云道:“是谁给你的?”袭人道:“是宝姑娘给我的。”湘云笑道:“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
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
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宝玉道:“罢,
罢,罢!不用提这个话。”史湘云道:“提这个便怎么?我知道你的心病,恐怕你的林妹妹听见,又怪嗔
我赞了宝姐姐。可是为这个不是?”袭人在旁嗤的一笑,说道:“云姑娘,你如今大了,越发心直口快了。”
宝玉笑道:“我说你们这几个人难说话,果然不错。”史湘云道:“好哥哥,你不必说话教我恶心。只会
在我们跟前说话,见了你林妹妹,又不知怎么了。”
袭人道:“且别说顽话,正有一件事还要求你呢。”史湘云便问“什么事?”袭人道:“有一双鞋,
抠了垫心子。我这两日身上不好,不得做,你可有工夫替我做做?”史湘云道:“论理,你的东西也不知
烦我做了多少了,今儿我倒不做了的原故,你必定也知道。”袭人道:“倒也不知道。”
史湘云冷笑道:“前儿我听见把我做的扇套子拿着和人家比,赌气又铰了。我早就听见了,你还瞒我。
这会子又叫我做,我成了你们的奴才了。”宝玉忙笑道:“前儿的那事,本不知是你做的。”袭人也笑道:
“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
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
回来他还叫赶着做去,我才说了是你做的,他后悔的什么似的。”史湘云道:“越发奇了。林姑娘他也犯
不上生气,他既会剪,就叫他做。”袭人道:“他可不做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她劳碌着了。大夫又
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拿针线呢。”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抱怨道:“有老爷和
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他的好处,他才只要会你。”
宝玉道:“罢,罢,我也不敢称雅,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并不愿同这些人往来。”
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
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
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听了道:“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
道:“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
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
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
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
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
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
原来林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宝玉又赶来,一定说麒麟的原故。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
人之意。不想刚走来,正听见史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
和他生分了。”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________。所惊者,________。所叹者,________。
所悲者,________。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里宝玉忙忙的穿了衣裳出来,忽见林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似有拭泪之状,便忙赶上来,笑道:
“妹妹往那里去?怎么又哭了?又是谁得罪了你?”林黛玉回头见是宝玉,便勉强笑道:“好好的,我何
曾哭了。”宝玉笑道:“你瞧瞧,眼睛上的泪珠儿未干,还撒谎呢。”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
拭泪。林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
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
麒麟,可怎么样呢?”一句话又把宝玉说急了,赶上来问道:“你还说这话,到底是咒我还是气我呢?”
林黛玉见问,方想起前日的事来,遂自悔自己又说造次了,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
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
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
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
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
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
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
重似一日。”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
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
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
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
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13. 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序号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
②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
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③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
④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
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①③②④
14. 依据选文内容,分别概括湘云、袭人、宝玉对钗黛的看法。
15. 选文中的“诉肺腑”情节,在宝黛情感发展过程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请联系全书内容,具体谈一谈。
五、本大题共 3小题,共 50 分。
16. 语言基础运用。
①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无.形.中.,也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它使得使用者不再与
既定的社会身份和地位相关联。②电话无形中打破了个体间保持适当距离的社会规则,手机则完全实现了
“只要有电话就有家”的理想状态。③电视将不同类型的人群带入了相同的场景,于是不同的社会角色在
电视面前变得模糊了,而网络传播则进一步提供了隐去身份、同步参与交流的条件。④电视与网络传播构
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的“无形中”放在“打破”之前,句意不变。
B.②句中的画线部分存在语病。
C.③句中的顿号可以替换为逗号。
D.④句中“最为”的“为”字可以删去。
17. 微写作。
为了让同学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高一年级将开展“我们的传统节日”宣传活动。请你从我国传统
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任选一个,为活动拟写一段节日介绍语,简介
该节日的一种习俗,并阐释其文化内涵。
要求:语言得体,条理清晰。150 字左右。
作文(40 分)
18.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信息时代,人们可以便捷地浏览信息,阅读文章,转发分享……当人们点下转发键,也许,一些影
响悄然发生,一些故事即将上演……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写在答题纸上。
(1)请以“信息时代,理性转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
言流畅,书写清晰。
(2)请以“转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
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1. D 2. C 3. B
4.① 共情可以使人获得愉悦体验。
② 共情可以催生利他的行为。
③ 共情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④ 共情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
5. A 6. A 7. D
8.① 文章第一、二段运用对比论证,阐明奇才需急求,以应不测之变的道理;运用比喻论证,说明奇才应
在平时蓄积。
② 文章第三段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阐明求取奇才需运用正确方法,且将人才放置到合适位置的道理。
9. B 10. C
11. 彭词:① 对明室倾覆(亡国)的悲痛之情;② 对人们淡忘历史、不思荣辱的无奈之感
王词:① 对金陵胜景的赞叹之情;②对人们空谈荣辱兴亡的委婉批评;③隐含着对统治者奋起变革、有所
作为的期许。
12.①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②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③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④吴楚东南坼
13. B
14. 湘云认为宝钗体贴周到;黛玉好使小性儿,爱吃醋。
袭人认为宝钗让人敬重,有涵养,心地宽大;黛玉爱哭闹,气量狭小。
宝玉不满宝钗劝自己追求仕途经济,认为她不够理解自己;感念黛玉从不说类似的话,认为她与自己心意
相通。
15.① “诉肺腑”是宝黛彼此表露心迹、确认感情的重要事件(概括“诉肺腑”的内容,明确“诉肺腑”
的性质)
② “诉肺腑”意味着宝黛感情试探期的结束(此前的误解现已消除)
③ “诉肺腑”促进了宝黛感情进一步深化,二人关系由此更加亲密、默契
16. D
17. 示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吃汤圆是元
宵节传统习俗,家家户户制作汤圆,寓意着家人团聚,生活甜蜜。汤圆外形圆润,内馅多样,甜咸皆宜,
不仅代表着完满,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元宵节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传
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
18. 例文:
信息时代,理性转发
如今的时代,信息井喷式爆发,而我们只需要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动动手就能转发,表达我们的态度。
然而转发虽然简单,却需要我们理性面对。我们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理性的头脑正确处理信息,
具备了这样的媒介素养,新时代的我们才能做到“乱云飞渡也从容”。
理性转发需要正确处理信息,辨别信息真伪。网络的便利性、即时性和缺乏审核性,使人人成了“新
闻自媒体”,网民们虽然能更直接、更便捷地发声表达或转发信息了,但其对社会事件的个人化表达,很
难剔除主观化、碎片化、杂质化倾向。所以对于我们这些不是创造与制造信息的人来说,拥有自己独特的
视角,辨别信息真伪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找寻其真正的价值,挖掘其本质呢?将我们得到的纷杂的信
息进行筛选、联系、整合,再静下心来思考,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与见识,我们也才能成为一个能
独立思考、深入思考的完整的人。
理性转发需要正确处理信息,用理性的头脑面对。应对网络信息的主观性、选择性,只有理性才是止
洪口、刹车闸。理性地独立思考、综合权衡,才是建设性表达方式的正确取向。这理性,其实是我们接传
信息的防火墙,防止我们冲动与盲目。它的冷静、全面、精密、严谨,将使我们接传信息时,合情合理合
法,而不会悖情悖理悖法。反思前些年的“碘盐事件”、电信诈骗事件以及“蓝瘦香菇”“吃瓜群众”“标
题党”“键盘党”等,我们确实需要培养一种理性接传信息的基本素养。它将使我们超越感性的低级阶段,
而走向基于理性判断的成熟的互联网+生命形态。
而要做到理性转发信息,归根到底,需构建我们国家与民族的理性精神。中国自古便是一个诗的国度、
散文的国度、人文的国度,但如此辉煌灿烂的伟大文明,比之于欧美,我们确实弱于基于科学知识与严谨
求证的理性精神。所以,要做到理性转发信息,除了需公检法部门强力干涉,抑治不实非法信息外,更需
要我们个人的理性自觉,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科学知识、理性思维的倡导与普及。
孔子云:“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以哉”。长时间浸在充满分散而无逻辑的碎片信息的
网络环境中,可能会让我们逐渐失去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也许还会让我们失去准确的表达能力。只有养成
辨别筛选信息的习惯,用理性的头脑处理信息的媒介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思考中真正体现自我价
值,成为这个时代的引领者和创造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