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八单元阅读要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部编版教材与以往各版本教材相比存在很多不同,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一些课文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据统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编排32个“阅读链接”,随年级升高而递增。主要涉及人文主题、写作内容及表达策略等方面,其价值在于助力课文学习、加强单元整合和拓展阅读边界。
小学高年级如何借助课后“阅读链接”,提升阅读能力呢?
1.利用“阅读链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比如: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晦涩难懂,文后的阅读链接选取了冯雪峰和李何林关于此文的论述与注解。教学中,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产生对资料的需求后,教师可提示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借鉴专家的“论述与注解”,结合《野草》的补充资料,去感悟鲁迅写作的深层意图,以及“昏沉的夜”“美的人和美的事”的象征意义。
2.利用“阅读链接”,加强单元整合。
(1)深化单元人文主题。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爱国情怀”,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
该单元在《圆明园的毁灭》后面编排的“阅读链接”是《七子之歌》中的两首诗以及《和平宣言(节选)》,并配有练习:“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结合相关资料,体会其与《圆明园的毁灭》表达情感的相似之处。”通过阅读链接、查资料,进而两相比较,发现相似之处:一是都抒发了爱国之情,赞美祖国,呼唤和平,渴望统一;二是都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憎恶,且认识更深刻,侵略者不但抢掠、毁坏文物,还掠夺土地,屠杀百姓。这既是对文本人文主题的补充,也是对爱国情感的升华。
(2)提升单元语文要素。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编
排了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
编者在《猫》的后面编排了阅读链接,内容是夏丐尊和周而复写《猫》的片段,并作为练习让学生阅读,“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通过阅读两个片段,与前面诸文比较,不难发现:这两位作家是通过猫的外形描写、小孩喜欢逗它、“我”也对它充满遐想及借别人的嘴夸猫等方式,来表达对猫的喜爱的。显然,这与单元教材中表达对动物的感情方式不同,进一步丰富了语文要素,让学生了解了其他作家对动物表达感情的不同策略。
3.利用“阅读链接”,实现迁移与运用
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灯光》后安排了一组阅读链接,编者旨在将《灯光》中学到的借助场景和细节体会文中感情的认知方式迁移到阅读链接中来。《狱中联欢》迁移的是本单元学习的场面描写,重在关注“叠罗汉”的场面,体会中国共产党人的献身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4.利用“阅读链接”,拓展阅读边界
教材中的一些阅读链接,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由一篇文带动阅读另一篇文,从而走向无数篇文;从一篇文走向一本书,最终拥抱无数本书。
阅读知识点点睛: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来说,《少年闰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我”与闰土之间发生的事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记叙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留给“我”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现代文阅读的常考点,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1)找中心句法。一般来说,文章的中心句最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夏天里的成长》中“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一句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标题扩展法。有些文章的标题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能得到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对《梅兰芳蓄须》的标题进行适当补充:本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蓄须明志的事情。
(3)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都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这是得分点。比如《狼牙山五壮士》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这篇文章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某团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奋勇杀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其中“抗日战争时期、五个战士、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跳崖”等就是得分点。
(4)合并段意法。段落大意概括了每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的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种方法经常用于说明文中。概括时要注意两点:
①各段大意要加上一些过渡语,使语言更流畅。
②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非重点段落可省略。
类文阅读——
(一) 祝福(节选)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连续 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 严肃)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意 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
1.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词语,用“√”表示。
2.用“ ”画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外貌描写。
3.四叔为什么皱眉?
4.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祥林嫂是一个寡妇,她姓卫。( )
(2)祥林嫂的丈夫本来打柴为生,比祥林嫂大十岁。( )
(3)祥林嫂非常能干。( )
(4)在鲁四老爷家做工,虽然很忙,但是祥林嫂觉得很快乐。( )
5.从文中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陆续 严厉 满足
2.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3.四叔是在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
4.(1)× (2)× (3)√ (4)√
5.祥林嫂是个安分耐劳、非常勤快的人。
(二) 中年闰土(节选)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
(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大抵:
瑟索:
2.选文第一自然段对人物的外貌作了对比性描写,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脸 手
过去
现在
通过完成表格,我知道了:
3.“我”见到闰土,很兴奋,却不知该说什么是好,许多话“吐不出口外去”,这是因为( )
A.看见闰土生活得不好,不想和他说话。
B.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同时也觉出和他之间有了隔膜。
C.觉得和闰土已经不是同一类人,和他说不到一起去。
4.“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欢喜:
凄凉:
5.“我也说不出话”表达出“我”此时此刻的感情是( )
A.兴奋、欢喜 B.难堪、恼怒 C.震惊、悲哀
祝福(节选)
她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四叔家里要换女工,做中人的卫老婆子带她进来了,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卫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四叔皱了皱眉,四婶已经知道了他的意思,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的皱眉,将她留下了。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所以第三天就定局,每月工钱五百文。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连续 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 严肃)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意 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
1.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词语,用“√”表示。
2.用“ ”画出第一自然段中的外貌描写。
3.四叔为什么皱眉?
4.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祥林嫂是一个寡妇,她姓卫。( )
(2)祥林嫂的丈夫本来打柴为生,比祥林嫂大十岁。( )
(3)祥林嫂非常能干。( )
(4)在鲁四老爷家做工,虽然很忙,但是祥林嫂觉得很快乐。( )
5.从文中可以看出祥林嫂是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陆续 严厉 满足
2.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3.四叔是在讨厌祥林嫂是一个寡妇。
4.(1)× (2)× (3)√ (4)√
5.祥林嫂是个安分耐劳、非常勤快的人。
中年闰土(节选)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
(选自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大抵:
瑟索:
2.选文第一自然段对人物的外貌作了对比性描写,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 脸 手
过去
现在
通过完成表格,我知道了:
3.“我”见到闰土,很兴奋,却不知该说什么是好,许多话“吐不出口外去”,这是因为( )
A.看见闰土生活得不好,不想和他说话。
B.激动地不知说什么,同时也觉出和他之间有了隔膜。
C.觉得和闰土已经不是同一类人,和他说不到一起去。
4.“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欢喜:
凄凉:
5.“我也说不出话”表达出“我”此时此刻的感情是( )
A.兴奋、欢喜 B.难堪、恼怒 C.震惊、悲哀
(三)死火(节选)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①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
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艇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②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③。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④,将我包围。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我也被冰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注释】①火宅:佛经语,其中充满痛苦之火,燃烧不已。比喻人间苦恼世界。②息息:呼吸相续,不断。息,呼吸。③铁线蛇:又名盲蛇,无毒,状如蚯蚓,分布于浙江、福建等地。④火聚:佛教术语,猛火聚集之处。
(选自《鲁迅文集》)
1.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词语。
(1)丝毫也不改变,一点都不动摇,形容始终不渝地坚持。( )
(2)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
2.用“ ”画出描写冰山的句子。
3.死火是什么样子的?用“ ”画出。
4.“我”看到死火的心情是( )
A.忧伤 B.欢喜 C.愤怒
5.死火是怎么燃烧起来的?
(四) 雪(节选)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lián)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雪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选自《鲁迅小说杂文散文精选》)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杂草 ( )地飞着 ( )地闹着
( )的宝珠山茶 ( )的单瓣梅花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柔润——( ) 绚烂——( ) 消除——( )
3.作者是如何描述雪之美的?在文中用“ ”画出。
4.判断比喻句,是的画“√”,不是的画“×”。
(1)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2)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
(3)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
5.刚塑好的罗汉是什么样子的?
(五)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萧 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
“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在工作之前,他稍微阖一阖眼睛,燃起一支烟来,躺在床边上,这一支烟还没有吸完,许先生差不多就在床里边睡着了。(许先生为什么睡得这样快?因为第二天早晨六七点钟就要起来管理家务。)海婴这时也在三楼和保姆一道睡着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大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1.从第一自然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的性格特征是( )
A.慈祥善良 B.乐观开朗 C.多愁善感 D.沉稳冷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采用 描写,写出鲁迅先生走路 的特点。
3.鲁迅先生认为休息是 。
4.最后一自然段说明了什么?
(六)一面(节选)
阿 累
“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着,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就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è wù)黑暗有如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 坚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宝贵的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难 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选自《鲁迅年谱 校注本》)
1.选择正确的读音和恰当的词语,用“√”标出。
2.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鲁迅外貌的句子。
3.作者认为鲁迅是我们的 、 、 、 。
4.从哪里表现出“我”见到鲁迅时的兴奋心情?
5.通过本文作者的描述,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
A.开朗、乐观,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B.关心青年,勇敢地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人。
C.非常勤奋,不辞劳苦,积极写作的人。
【参考答案】
(一)
1.大概,大致。 不由自主地哆嗦。
2.
时间 脸 手
过去 紫色圆脸 红活圆实
现在 灰黄,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中年闰土生活贫困,遭遇不幸。
3.B
4.因又见儿时的朋友而感到高兴。 因想到自己的贫穷、处境的艰难、地位的悬殊而感到悲伤。
5.C
【二】
1.大概,大致。 不由自主地哆嗦。
2.
时间 脸 手
过去 紫色圆脸 红活圆实
现在 灰黄,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
中年闰土生活贫困,遭遇不幸。
3.B
4.因又见儿时的朋友而感到高兴。 因想到自己的贫穷、处境的艰难、地位的悬殊而感到悲伤。
5.C
【三】
1.(1)毫不动摇 (2)答非所问
2.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3.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4.B
5.“我”用了自己的温热,将死火惊醒了。
【四】
1.冷绿 忙碌 嗡嗡 血红 白中隐青
2.湿润 灿烂 消释
3.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4.(1)× (2)√ (3)×
5.罗汉比孩子们高得多,上小下大的一堆,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龙眼核做的眼珠,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五】
1.B
2.动作 很轻捷
3.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
4.鲁迅先生为了写作不辞劳苦,彻夜未眠。
【六】
1.wù 顽强 艰苦
2.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
3.同志 朋友 父亲 师傅
4.说话结结巴巴,欢喜得快要跳起来,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
5.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