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整体教学】1.3发霉的馒头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课件+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整体教学】1.3发霉的馒头 单元整体设计+课时课件+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大象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8-26 13:54:24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学科
单元基本信息
单元主题 显微镜下的世界
课标要求 核心概念: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学习内容: 5.2地球上存在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微生物(如酵母菌、霉菌、病毒),举例说明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5.3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7.4人体生命安全与生存环境密切相关。 举例说出重大传染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 学业要求: 1.初步认识微生物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初步认识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2.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形态。 3.通过对生命系统构成层次的初步学习,乐于探究和实践,关注人体健康与环境保护。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重大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对人类安全的威胁,关注生物资源保护。
单元课时设计 5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名称 显微镜下的世界
单元设计意图 1.本单元是学生在认识了常见的动物、植物这些生命体的一些共同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本单元将引领学生首次进入微观世界,探索微观世界中生物体的一些奥秘,了解一些微生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从学习目标上看,该单元既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记录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2.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实践、观察、探究、归纳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3.熟悉整套教材内容,明确该单元在整套教材中与其他单元的关系和作用。 4.该单元分为五课,分别为《显微镜下的细胞》《发面的秘密》《发霉的馒头》《不一样的“感冒”》《疫情与防护》。先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观察洋葱表皮,体会微观世界的神奇;然后过渡到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发面和发霉;第4课《不一样的“感冒”》让学生明白常见感冒的原因,了解细菌和病毒的区别;最后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知道如何做好防护。
主题学情分析 学生们的集中注意能力有所发展,专心致志的时间可达25分钟左右,他们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仍然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仍然习惯于模仿实际动作,因此需要加强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思维的能力。
开放性学习环境 指导性预习:阅读+问题+检测; 大单元大概念大任务课堂学习:问题+探究+讲述+整合+实战; 现代教育新技术:PPTX+微视频+网络+师生互助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观念: 学生基于观察和实践指导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切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 学生基于观察和分析了解发面和发霉的原理,知道微生物可以被人类利用。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抓住细胞、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展示对生命系统的理解。 探究实践: 学生基于实践操作,观察和对比酵母菌在面团中的作用,在不同实验中馒头发霉的情况。 基于实践指导有些微生物对人类生存不利,如疾病、新冠肺炎等,是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细菌、病毒引起的,知道蘑菇、木耳是能够用肉眼观察到的微生物。 态度责任: 了解并学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是人类好奇心和社会需求动力下的产物。 增强探索的兴趣。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第1课时 任务1 名称:观察洋葱表皮 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并用语言描述观察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肉眼观察和使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的不同。
任务2 名称: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 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等不同的植物细胞,使用图示和语言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描述、交流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让大家学会使用显微镜,同时感受显微镜下的洋葱表皮和放大镜下的洋葱表皮的不同,初步感受细胞的存在。
任务3 名称:整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果 利用显微镜观察其他植物细胞是什么样子;小组交流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感受不同植物以及植物的不同部位的细胞的不同,理解植物体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不同部分的细胞的形状、大小也不同。
任务4 名称:动物的细胞和人体的细胞 课件出示人的口腔黏膜细胞,人的卵细胞,动物的血液细胞图片,学生感受不同的细胞,形状、大小也不同。并通过动物细胞结构图了解动物细胞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最后对比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细胞和人体的细胞的不同。通过拓展延伸理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以及细胞对人体的作用。
第2课时 任务5 名称:观察酵母粉里有什么 分组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粉装片,小组交流,并用语言或者绘图的方式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妈妈用酵母粉蒸馒头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粉,知道酵母粉中有许多酵母菌,进一步了解酵母菌。
任务6 名称:认识酵母菌 阅读酵母菌相关资料,了解酵母菌及其生活环境和主要用途,初步了解酵母菌为什么能使馒头、面包疏松多孔。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酵母菌,知道酵母菌是微生物的一种,了解酵母菌及其生活环境和主要用途,了解酵母菌使馒头、面包疏松多孔的原因,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
任务7 名称:实验“发面的秘密”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设计实验来验证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的作用。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实验记录表,并用语言或图示的方式交流汇报,交流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准备实验材料,了解实验步骤,填写记录表等几个环节,让大家感受实验的过程,从而理解为什么酵母菌会使面团变“胖”的原理及条件。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任务8 名称:阅读《看得见的真菌》 阅读《看得见的真菌》,了解真菌的概念、特点和作用。认识蘑菇和木耳这两种常见的,可肉眼看得见的真菌,并了解常见有毒野生菌和生活中的其他真菌。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图片的出示,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菌,以及真菌的特点和作用。通过阅读蘑菇和木耳,知道它们是常见的可以肉眼看得见的真菌。通过拓展延伸了解生活中的其他真菌。
第3课时 任务9 名称:观察霉斑里面有什么 使用体视显微镜或之前使用的显微镜观察霉斑,看看食物霉斑里面有什么,用语言或者绘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观察妙妙和奇奇的观察记录,认识真菌及其结构,知道不可食用发霉的食物。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使用显微镜亲自观察发霉食物的霉斑,了解霉菌,以及霉菌的特点,同时知道“食物一旦发霉,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
任务10 名称:实验“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 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探讨探探和究究的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实验都可以进行哪些假设,实验需要研究的四种条件是怎么来的,同时调动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操作实验,得出结论的兴趣。通过探探和究究的实验结果,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方式得出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任务11 名称:迁移应用——防霉技术 阅读霉菌的相关材料,了解霉菌的危害。收集有关防霉技术的资料,学习防霉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霉菌的危害,激发学生了解防霉技术的兴趣,并通过展示常用的防霉技术,提升学生的生活应用能力。
任务12 名称:拓展阅读——预防真菌感染 阅读材料,了解真菌感染及其预防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明白真菌除了可以使食品、物品发霉外,还可以感染人的身体部位,了解一些常见的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从而感受到个人卫生对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性。
第4课时 任务13 名称:请病假 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区分究究和探探的感冒症状的不同,同时思考为什么究究要去发热门诊,而探探去普通门诊。 设计意图:通过导入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今天的学习与“感冒”有关,同时知道发热要去发热门诊,不发热可以去普通门诊,感冒有不一样的,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任务14 名称:感冒就诊 通过导诊台流程图,引导学生了解门诊就诊的流程。再展示究究和探探的就诊结果,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门诊就诊的流程,明白感冒有两种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从而知道不同的感冒的治疗方法不同。
任务15 名称:细菌和病毒 阅读病毒与细菌的相关资料,了解细菌和病毒的分布、种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和老师介绍细菌和病毒的资料,让学生更多地认识细菌和病毒,从而理解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任务16 名称:知识链接——安全用药小常识 通过探探询问医生用药方法的情境,引出安全用药常识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探探看病的例子,让学生明白要按照医嘱安全用药。通过课件出示的安全用药小常识,更深入地掌握用药的方法。
任务17 名称:迁移应用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冒经历,并分析究究和探探的感冒经历,给出合理解释。学习药品说明书的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究究和妙妙的感冒经历,让大家再次明白要按照医嘱服药。通过拓展延伸,让大家理解药品说明书。
第5课时 任务18 名称:调查新型冠状病毒 以新冠肺炎为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再引导学生阅读新型冠状病毒相关材料,了解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最后引导学生以概念图的形式对疫情防控的有关措施进行归纳、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调查,收集有关资料,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帮助学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概念、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传播环节及疫情防控措施。
任务19 名称:预防传染病 阅读材料《人体内的“微型战争”》、《人体免疫的分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了解更多关于传染病和预防传染病的知识。 设计意图:结合收集的资料得出结论:传染病的病原体不只有病毒,还有细菌等各种微生物,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们减少被感染的风险。
任务20 名称:迁移应用——其他常见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查阅专业资料,或者请教医生、防疫人员,收集其他常见呼吸道和肠道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对本节课内容的迁移运用,由如何预防新冠延伸到如何预防其他常见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安全健康意识。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针对单元整体描述
评价内容 第1课时《显微镜下的细胞》: 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等不同的植物细胞,使用图示和语言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描述、交流和总结,并结合阅读等活动了解动物和人体也是由各式各样的细胞构成的,进而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式得出结论“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第2课时《发面的秘密》: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粉,并用图示或文字描述自己的发现,知道酵母粉中有许多酵母菌。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酵母菌在发面过程中的作用。 第3课时《发霉的馒头》: 用语言描述或者用图画描绘自己的观察发现,从而得出结论——使食物发霉的是霉菌,并认识霉菌的结构特征。接着研究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并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接着将这一结论迁移应用到生活生产中的防霉技术。最后通过拓展阅读学习如何预防真菌感染。 第4课时《不一样的“感冒”》: 根据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感冒需要化验吗?然后通过调查医生利用化验结果做出诊断的过程,了解感冒的原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接着收集细菌和病毒的资料并交流。最后迁移应用到调查和解释同学们的感冒经历中。 第5课时《疫情与防护》 根据情境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并展开调查,收集有关资料进行处理。以概念图的形式对疫情防控的有关措施进行分类,,进一步得出结论:传染病的病原体不只有病毒,还有细菌等各种微生物。最后通过查阅专业资料,或者请教医生、防疫人员,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常见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中。
评价指标 第1课时《显微镜下的细胞》 知道植物体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知道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了解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植物的叶细胞、植物的根细胞、动物的细胞和人体的细胞,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细胞是由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科学思维)会制作洋葱表皮装片,能利用显微镜对细胞进行观察,并利用图示和语言的方式描述观察到的细胞。(探究实践)在用显微镜观察的实验中,要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科学探究意识,增强探究本领。(态度责任) 第2课时《发面的秘密》 知道酵母菌能发面的原理;知道蘑菇和木耳是看得见的真菌。(科学观念)能用绘图或文字描述看到的现象;在对比实验中,培养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科学思维)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并用图示或文字描述所观察的现象;设计发面对比实验,验证并交流酵母菌发面的原理;通过阅读知道蘑菇和木耳是能看得见的真菌。(探究实践)培养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及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态度责任) 第3课时《发霉的馒头》 知道霉菌不仅能使食品发霉变质,还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知道食品防霉的有效方法;了解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科学观念)在对比实验中,培养比较、分析和概括逻辑思维。(科学思维)观察显微镜下的霉斑,用语言或绘图描述霉斑的特点;通过观察不同实验中馒头发霉的情况,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探究实践)初步认识霉菌的危害和防霉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态度责任) 第4课时《不一样的“感冒”》 了解感冒大多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不同的感冒用药不同,要经过化验诊断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能自己盲目用药或凭经验用药。(科学观念)在收集、整理、交流中,培养分析、概括和归纳的逻辑思维。(科学思维)结合医生的处方,正确认识安全用药常识;搜集资料,了解细菌和病毒种类、分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探究实践)生病了学会请病假,知道去医院就医的流程,不同的感冒用药不同,增强生命保护意识。(态度责任) 第5课时《疫情与防护》 知道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知道人体的免疫系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们减少被感染的风险。(科学观念)学习使用概念图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科学思维)通过阅读、整理资料,了解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掌握个人防护的技能。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发现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探究实践)能够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分析传染病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影响。(态度责任)
评价方法 课上评价 1.教师激励评价 2.学生自我反思评价 3.成果展示,学生互评:赞赏性评价和质疑性评价 5.使用评价量化表,延时评价 课后评价 1.课时作业 2.单元测试
五、单元作业设计
选一选。 1.下列关于显微镜的操作,正确的是( ) A.用右眼看目镜,左眼同时睁开,一边观察一边记录 B.调焦时,眼睛先看着目镜,转动调节旋钮,直到出现清晰的图像 C.安放显微镜时,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将其向着光摆放在平坦桌面上。 2、下列不属于微生物的是( ) A.蘑菇 B.螨虫 C.乳酸杆菌 3.人类80%的疾病是由( )引起的。 A.细菌 B.真菌 C.病毒 4.下列微生物中,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的是( ) A.大肠杆菌 B.新型冠状病毒 C.蘑菇 5.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位于视野的正下方,为了将其移至视野中心,应将装片往( )移动。 A.正上方 B.正下方 C.左边 6.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不包括( ) A.飞沫传播 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 二、填一填。 7.( )包装、放( )、( )保存、太阳暴晒和高温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 8.在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要先用( )(填“高”或“低”)倍物镜观察整体,再换(填“高”或“低”)倍物镜观察细节。 9.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 )中,或者与其他生物( )。 10.传染病的病原体不只有( ),还有( )等各种微生物,人体的( )系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们减少被感染的风险。 11.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各式各样的( )构成的。 三、判一判。 制作洋葱表皮装片时,必须将标本处理得薄而透明。( ) 每个洋葱表皮细胞中间都有一个小黑点,这就是细胞核。( ) 163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 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大。( ) 保健品、食品可以代替药品用于治疗。( ) 四、简答题 17.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灾难,我们每个人时刻都要做好个人防护,预防疫情的传播。怎样做好新冠肺炎的个人防护?(至少5条) 18.探探的生活方式不太健康,所以总是生病,她应该养成哪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呢?请你给她提出三条建议。 五、综合分析题 19.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请根据下列与细胞相关的图片完成题目。 图甲、图乙是细胞结构示意图,图甲中有液泡、细胞壁和( ),因此它是植物细胞,而图乙是( )细胞。 在显微镜下,若要将图丙调整成图丁,应先将装片向( )移动,在转动转换器使( )(选填“高”或“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答案: 一、1.C 2.B 3.C 4.C 5.B 6.B 二、7.真空 干燥剂 樟脑丸 8.低 高 9.水 共生 10.病毒 细菌 免疫 11.细胞 三、12.√ 13.√ 14.√ 15.× 16.× 四、 17.答: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勤通风,少聚集,出门戴口罩,加强营养,增强体质,劳逸结合等。(答出5条即可) 18.答:4.答:(1)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少糖。(2)戒烟戒酒,烟酒不利于身体健康。(3)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心态。(4)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洗澡,勤换衣物。(5)不吃不洁净、腐烂变质的食物。(6)不喝生水,生吃蔬菜瓜果要洗净。(7)定期注射疫苗。(8)睡前不吃糖果,按时刷牙。(答出其中的3条即可) 五、 (1)叶绿体 动物 左 高
六、单元教学结构图
显 微 镜 下 的 世 界
七、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微生物是一个陌生的字眼,显微镜是一种陌生的仪器,所以要让学生们既了解微生物,又学会使用显微镜,实际操作很重要。所以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动手,自己去探究和发现,并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优点: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不足:不能每个人都用显微镜真实地体验一下实验的过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发霉的馒头》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发霉的馒头》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霉菌的形态和特征,并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认识微生物的功与过。教材从常见的馒头发霉的现象导入,引导学生探究其原因,使用体视显微镜或显微镜观察霉斑,用语言描述或者用图画描绘霉菌的结构特征。接着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条件,迁移应用部分,搜集分享防霉资料,了解防霉技术和方法。最后通过拓展阅读学习如何预防真菌感染,提高生命质量。
学习者分析 本课继续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霉菌。在熟悉显微镜的同时,了解霉菌的特点和作用,从而理解霉菌的危害和防霉技术,了解并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
学习目标确定 科学观念:知道霉菌不仅能使食品发霉变质,还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知道食品防霉的有效方法;了解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 科学思维:在对比实验中,培养比较、分析和概括逻辑思维。 探究实践:1、观察显微镜下的霉斑,用语言或绘图描述霉斑的特点。 2、通过观察不同实验中馒头发霉的情况,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 态度责任:初步认识霉菌的危害和防霉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霉菌,知道霉菌是一种真菌。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观察馒头发霉的情况,探究霉菌的生长条件。
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求: 用文字描述出霉菌的颜色、大小、形状和结构。 用绘图或文字描述看到的现象,了解发霉的条件和预防发霉的方法。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教师活动1 1.课件出示图片 让学生初步感受食物发霉的样子 提问:这是怎么回事? 师引导:开始的绿点有这么多吗? 课件展示不同时间下的面包图片: 师引导:从这点上,你想到了什么? 师问:再看看这些水果和蔬菜,你看到了什么? 师问:那从这点上你又想到了什么? 【在学生发言时,教师有意识地记录物品的名称、霉的颜色,目的是为下一步获得霉的知识奠定基础】 师:究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一次妈妈蒸的馒头没有吃完,过了几天,当他再拿出来时,发现发霉了。 课件出示图片 2.揭示主题 师:下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去观察一下发霉的食物吧。 板书主题:发霉的馒头。学生活动1 通过图片,感受食物发霉后的样子。 生:面包发霉了,面包上有绿色的点。 生:没有,刚开始小还少,后来慢慢地变多,且绿色周围有了黑色。 小组讨论,举手回答 生1:霉可以生长、繁殖,说明霉是有生命的。 生2:它们上面也有绿色的毛,还有的有白色的点,而且软软的。 生举手回答:霉可以使食物腐烂、变质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提问的形式,调动大家的学习情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大家明白这节课要研究的对象是发霉的馒头。环节二:观察“霉斑里有什么”教师活动2 1.师过渡:我们知道了食物发霉后,上面会有一些绿色的斑点,那叫霉斑,霉斑里到底有什么呢?会让食物腐烂,变质,我们需要仔细观察,用什么仪器观察呢? 课件出示 师补充:除了上节课用的显微镜,我们还可以用体视显微镜来观察。 体视显微镜是一种放大倍数较小的显微镜,可以不用制作装片直接观察立体的实物。 2.观察霉斑 出示任务:使用体视显微镜或者我们上节课所使用的显微镜观察霉斑,看看食物霉斑里有什么,用语言或者绘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师问:通过观察交流,你们获得了关于霉的哪些知识?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妙妙和奇奇的观察记录,看看你们观察的和他们观察的一样吗? 妙妙观察的是发霉的杏 课件出示 霉斑观察记录--妙妙 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杏上的霉斑,发现它们是由密密麻麻的顶端带有不同颜色的小球的细丝组成的…… 奇奇观察的是发霉的剩菜 霉斑观察记录--奇奇 用剩菜中的霉斑做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细丝就像一些空心的透明管子。除了这些细丝顶端有小球外,周围还散落着很多更小的小球…… 师小结:我们通过观察交流,对食物发霉有了初步认识,使食物发霉的是另一类真菌——霉菌。霉菌是真菌的一部分,其特点是菌丝体较发达。霉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营养菌丝深入食物内部吸收养料,就像植物的根;气生菌丝向空中伸展,顶端可生出球形的孢子囊,里面的孢子成熟后扩散到别处繁殖成新的霉菌。 师问:你们觉得,食物发霉后,如果洗干净或是切掉发霉的部分还能食用吗? 师解释:有人以为把发霉食物表面的霉斑清除干净,食物照样可以吃了。事实上,霉菌的营养菌丝已经深入到食物的内部了。因此,食物一旦发霉,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学生活动2 生齐答:显微镜 了解体视显微镜 学生分组观察霉斑 生1:我知道了霉有多种颜色 生2:我知道了霉的样子 生3:我知道了霉会使食物腐烂。 生4:我知道了不仅馒头会发霉,很多食物都会发霉 生5:发霉是有条件的 根据图示,了解妙妙和奇奇的观察记录,同时学习他们是如何描述的,纠正自己的描述语言。 生齐答:不能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让学生使用显微镜亲自观察发霉食物的霉斑,了解霉菌,以及霉菌的特点,同时知道“食物一旦发霉,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环节三:实验: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教师活动3 1.师过渡: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霉的种类,颜色,样子,知道了霉无处不在。之前也有同学说了霉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那到底是什么条件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我们先来设计一下,如何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了解“馒头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发霉?” 首先,我们要先假设一下。 课件出示 生1:我认为与时间有关,因为食物放的时间长了就会发霉。 生2:我认为与温度有关,因为温度高容易发霉所以食物要放冰箱。 生3:我认为温度太高也不行,食物会烤干的,干果不容易发霉。 生4:我认为与水分有关,发霉的多数是含水量多的食物,如面包等。 (教师及时作出引导和评价) 师: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需要用实验来验证,请大家想一想,什么类型的实验最适合? 师:是的,要用对比实验来验证,需要我们在实验时控制一个变量。在假设的条件下,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请大家按照这样的要求选择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吧。 课件出示探探的实验 我的假设:在潮湿的环境里。 实验过程: 1. 把一塑料袋湿馒头放在温暖的地方,把另一塑料袋干馒头放在同样温暖的地方。 2. 五天后观察馒头发霉情况。 师解释:探探要研究的是湿度对馒头发霉的影响,所以她的假设是潮湿的环境,通过她的实验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相同条件是温暖的地方,而不同的是一个是湿馒头,一个是干馒头,你们觉得哪种馒头会发霉? 课件出示究究的实验: 我的假设:在温暖的环境里。 实验过程: 1. 把一塑料袋湿馒头放在温暖的地方,把另一塑料袋湿馒头放在冰箱里。 2. 五天后观察馒头发霉情况。 师:再来看究究的实验情况,他的假设是在温暖的环境里,所以他要研究的是温度对发霉的影响。通过实验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相同条件都是湿馒头,不同条件是一个在温暖的地方,一个在寒冷的冰箱里,看看哪种情况会发霉。 师小结:因为我们的假设涉及两个变量,湿度和温度,而每个变量又有两种情况,所以我们就会出现这四种条件: 温暖——潮湿 温暖——干燥 寒冷——潮湿 寒冷——干燥 师:为了得到准确的结论,我们四种条件都要进行实验,由于我们需要把馒头放置一段时间,比如五天后再观察它的发霉情况,所以我们需要在课下去完成这个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看探探和究究的实验结果吧。 课件出示 师小结:谁来总结概括一下,看看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小结:通过实验可以证明,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学生活动3 了解实验要解决的问题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说出自己认为有关的可能 生齐答:对比实验 小组合作,操作实验,组内交流 观察探探和究究的实验过程,跟着老师的解释和引导,感受两个变量的四种情况,从而知道实验要进行四种条件的研究。 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实验结论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实验都可以进行哪些假设,实验需要研究的四种条件是怎么来的,同时调动大家利用课下时间操作实验,得出结论的兴趣。通过探探和究究的实验结果,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方式得出结论“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环节四:迁移应用教师活动4 课件出示 霉菌不仅能使食品、物品发霉变质,还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即霉菌毒素。发霉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极大,不仅能使人慢性中毒,甚至有致畸作用。黄曲霉菌在食品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更是一种有致癌性的剧毒物质,而且即使煮沸也不能将其分解。 师跟着课件做简单解释 师问:我们要怎样来防止食物发霉呢?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研究结论,并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有关防霉技术的资料,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有关防霉技术的资料) 课件出示防霉技术: 大多数霉菌,加热至80℃,持续20分钟即可被杀灭。 收割后的粮食要及时晾晒、烘干、储存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 霉菌的生长繁殖需要氧气,所以瓶(罐)装食品在灭菌后,充以氮气或二氧化碳,加入脱氧剂进行脱氧处理或油封,都可以形成缺氧环境,防止大多数霉菌繁殖。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最后再请大家欣赏几组图片,来感受一下生活中的防霉方法。 课件出示 1、真空包装:食品真空包装袋的主要作用是除氧,以有利于防止食品霉烂变质。 2、放干燥剂:干燥剂具有吸湿功能, 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从而降低环境的湿度, 减少霉菌生长的条件 3、低温保存:低温环境能够有效地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4、太阳暴晒: 当物品在阳光下暴晒时, 太阳的紫外线能够破坏霉菌的细胞结构, 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此外, 太阳暴晒还可以使物品干燥, 降低水分, 进一步防止物品发霉。 5、高温消毒:高温消毒通过直接杀死霉菌和其他微生物, 有效减少了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从而达到了防霉的目的。 师小结:真空包装、防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高温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学生活动4 跟着老师了解霉菌的危害。 小组讨论,交流防霉技术 根据课件,了解其他的防霉技术,对自己的防霉技术进行补充。 生1:食物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容易发霉,所以我们可以把食物放在干燥的地方、冰箱里保存。 生2:衣物和粮食经常晾晒,也可以防霉。 跟着老师学习更多生活中常见的防霉的有效方法。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阅读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霉菌的危害,激发学生了解防霉技术的兴趣,并通过展示常用的防霉技术,提升学生的生活应用能力。环节五:拓展阅读——预防真菌感染教师活动5 1.师过渡:真菌不仅能使食品、物品发霉变质,在适当的条件还能侵犯我们的身体,造成真菌感染。 课件出示 除了酵母菌和霉菌,真菌还有很多种,有些真菌能给人类带来好处,有些真菌却可能感染人类和动物并引发疾病。真菌感染包括从足癣(脚气)等皮肤层的感染,到隐球菌病等全身性的感染,严重的真菌感染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如何预防真菌感染 课件出示: 预防真菌感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真菌会侵入指甲造成灰指甲,所以指甲不要留长,应经常修剪。 2、多汗的皮肤褶皱里容易滋生霉菌,要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 3、选择天然纤维如棉花制成的衣服,使皮肤能够透气。 4、避免和别人共用衣物和梳子、毛巾等清洁用品。 5、衣物要经常暴晒;如果有家人感染了真菌,衣服一定要分开洗;洗衣机要定期消毒。 6、为避免感染脚气,应该准备几双备用鞋,以便经常替换。 2.拓展延伸 师:最后我们通过拓展延伸,再进一步了解一下真菌感染。 课件出示 真菌感染是致病性真菌侵犯人体引起的疾病。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患者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浅部真菌感染和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以及肉芽肿和化脓性损害等,深部真菌感染则会表现为相应受累器官的症状。真菌感染以药物治疗为主。 师小结:所以个人卫生很重要,保持个人卫生是预防真菌感染最有效的途径。学生活动5 小组交流什么是真菌感染,怎样预防真菌感染 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了解真菌感染。 学生活动5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明白真菌除了可以使食品、物品发霉外,还可以感染人的身体部位,了解一些常见的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从而感受到个人卫生对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性。
7.板书设计 发霉的馒头 1.提出假设 2.实验过程 探究馒头发霉条件的实验步骤 3.实验现象 4.实验结论 防霉方法:真空包装、防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高温消毒等 真菌感染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防止食品和物品发霉的科学方法及其依据。 练习设计 选一选 1、防止衣物发霉,最好的办法是( )。 A.勤换衣物 B.放樟脑片 C.经常晾晒 2、根据发霉的条件,米饭放在哪里最不易发霉?( ) A.放在冰箱里 B.放在厨房的柜子里 C.放在餐桌上 3、将食物储存在冰箱里不易腐烂的主要原因是( ) A.冰箱温度太低,霉菌被杀死 B.冰箱里温度低,霉菌繁殖慢 C.冰箱里干燥,霉菌无法生存 填一填 1、发霉是由( )和( )组成。 2、馒头在( )、( )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 )、( )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3、( )包装,放( )、( )保存、太阳( )和( )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 断一断 1、只要储存得当,食物就永远不会发霉变质。( ) 2、将食物发霉的部分切掉后可以继续食用。( ) 3、空调除湿可以防霉。 ( ) 4、冬天,馒头不容易发霉。( ) 5、真菌对我们有“利”也有“弊“。( ) 6、食品干燥剂的作用是吸收水分,防止食品发霉。( ) 答案: 选一选:C A B 填一填:1、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2、温暖 潮湿 寒冷 干燥 3、真空 干燥剂 低温 暴晒 高温 断一断:1、× 2、× 3、√ 4、√ 5、√ 6、√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课教学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了解面包、水果、蔬菜、馒头等发霉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本课分为课前布置任务、观察霉菌、实验探究、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迁移应用、拓展阅读等几个板块,环节紧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究了解馒头等食物发霉的起因,猜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处理实验结果,得出探究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了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2张PPT)
第3课时
发霉的馒头
(大象版)六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4
课堂练习
05
课堂总结
06
作业布置
教学目标
知道霉菌不仅能使食品发霉变质,还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知道食品防霉的有效方法;了解预防真菌感染的方法。
01
02
在对比实验中,培养比较、分析和概括逻辑思维。
03
观察显微镜下的霉斑,用语言或绘图描述霉斑的特点。
通过观察不同实验中馒头发霉的情况,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
科学观念
04
初步认识霉菌的危害和防霉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
态度责任
这是怎么回事?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妈妈蒸的馒头没放几天就发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观察:霉斑里有什么
食物上有霉斑。
探究新知
观察:霉斑里有什么
探究新知
显微镜
体视显微镜
体视显微镜是一种放大倍数较小的显微镜,可以不用制作装片直接观察立体的实物。
观察:霉斑里有什么
使用体视显微镜或者我们上节课所使用的显微镜观察霉斑,看看食物霉斑里有什么,用语言或者绘画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探究新知
观察:霉斑里有什么
霉斑观察记录
妙妙
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杏上的霉斑,发现它们是由密密麻麻的顶端带有不同颜色的小球的细丝组成的……
探究新知
观察:霉斑里有什么
霉斑观察记录
奇奇
用剩菜中的霉斑做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细丝就像一些空心的透明管子。除了这些细丝顶端有小球外,周围还散落着很多更小的小球……
探究新知
使食物发霉的是另一类真菌——霉菌。
霉菌是真菌的一部分,其特点是菌丝体较发达。
观察:霉斑里有什么
探究新知
霉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营养菌丝深入食物内部,吸收养料,就像植物的根;气生菌丝向空中伸展,顶端可生出球形的孢子囊,里面的孢子成熟后扩散到别处繁殖成新的霉菌。
观察:霉斑里有什么
探究新知
有人以为把发霉食物表面的霉斑清除干净,食物照样可以吃了。事实上,霉菌的营养菌丝已经深入到食物的内部了。因此,食物一旦发霉,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
观察:霉斑里有什么
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
馒头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发霉?
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
我认为与时间有关,因为食物放的时间长了就会发霉。
我认为与温度有关,因为温度高容易发霉所以食物要放冰箱。
我认为温度太高也不行,食物会烤干的,干果不容易发霉。
我认为与水分有关,发霉的多数是含水量多的食物,如面包等。
探究新知
实验过程:
1、把一塑料袋湿馒头放在温暖的地方,把另一塑料袋干馒头放在同样温暖的地方。
2、五天后观察馒头发霉情况。
实验: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
我的假设:在潮湿的环境里。
不同条件
相同条件
探究新知
实验过程:
1、把一塑料袋湿馒头放在温暖的地方,把另一塑料袋湿馒头放在冰箱里。
2、五天后观察馒头发霉情况。
实验: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
我的假设:在温暖的环境里。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探究新知
温暖——潮湿
温暖——干燥
寒冷——潮湿
寒冷——干燥
实验: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
探究新知
馒头发霉实验结果汇总表
相同条件 不同条件 实验结果
探探 温暖 潮湿
干燥
究究 潮湿 温暖
寒冷
在保持潮湿的条件下,温暖环境里的馒头容易发霉,寒冷环境里的不容易发霉。
探究新知
在温暖的环境里,潮湿的馒头容易发霉,干燥的不容易发霉。
实验: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
通过实验可以证明,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探究新知
实验: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
迁移应用
霉菌不仅能使食品、物品发霉变质,还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即霉菌毒素。发霉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极大,不仅能使人慢性中毒,甚至有致畸作用。黄曲霉菌在食品中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更是一种有致癌性的剧毒物质,而且即使煮沸也不能将其分解。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怎样防止发霉呢?
探究新知




大多数霉菌,加热至80℃,持续20分钟即可被杀灭。
收割后的粮食要及时晾晒、烘干、储存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
霉菌的生长繁殖需要氧气,所以瓶(罐)装食品在灭菌后,充以氮气或二氧化碳,加入脱氧剂进行脱氧处理或油封,都可以形成缺氧环境,防止大多数霉菌繁殖。
迁移应用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食物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容易发霉,所以我们可以把食物放在干燥的地方、冰箱里保存。
衣物和粮食经常晾晒,也可以防霉。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1、真空包装
食品真空包装袋的主要作用是除氧,以有利于防止食品霉烂变质。
探究新知
迁移应用
2、放干燥剂
探究新知
干燥剂具有吸湿功能, 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从而降低环境的湿度, 减少霉菌生长的条件
迁移应用
3、低温保存
探究新知
低温环境能够有效地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迁移应用
4、太阳暴晒
探究新知
当物品在阳光下暴晒时, 太阳的紫外线能够破坏霉菌的细胞结构, 从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此外, 太阳暴晒还可以使物品干燥, 降低水分, 进一步防止物品发霉。
迁移应用
5、高温消毒
探究新知
高温消毒通过直接杀死霉菌和其他微生物, 有效减少了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从而达到了防霉的目的。
迁移应用
真空包装、防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高温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
探究新知
拓展阅读:预防真菌感染
探究新知
除了酵母菌和霉菌,真菌还有很多种,有些真菌能给人类带来好处,有些真菌却可能感染人类和动物并引发疾病。真菌感染包括从足癣(脚气)等皮肤层的感染,到隐球菌病等全身性的感染,严重的真菌感染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探究新知
预防真菌感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真菌会侵入指甲造成灰指甲,所以指甲不要留长,应经常修剪。
2、多汗的皮肤褶皱里容易滋生霉菌,要保持皮肤干燥和清洁。
3、选择天然纤维如棉花制成的衣服,使皮肤能够透气。
拓展阅读:预防真菌感染
预防真菌感染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避免和别人共用衣物和梳子、毛巾等清洁用品。
5、衣物要经常暴晒;如果有家人感染了真菌,衣服一定要分开洗;洗衣机要定期消毒。
6、为避免感染脚气,应该准备几双备用鞋,以便经常替换。
探究新知
拓展阅读:预防真菌感染
真菌感染是致病性真菌侵犯人体引起的疾病。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患者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浅部真菌感染和皮下组织真菌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丘疹以及肉芽肿和化脓性损害等,深部真菌感染则会表现为相应受累器官的症状。真菌感染以药物治疗为主。
探究新知
拓展阅读:预防真菌感染
1、防止衣物发霉,最好的办法是( )。
A.勤换衣物 B.放樟脑片 C.经常晾晒
2、根据发霉的条件,米饭放在哪里最不易发霉?( )
A.放在冰箱里 B.放在厨房的柜子里 C.放在餐桌上
3、将食物储存在冰箱里不易腐烂的主要原因是( )
A.冰箱温度太低,霉菌被杀死
B.冰箱里温度低,霉菌繁殖慢
C.冰箱里干燥,霉菌无法生存
选一选
A
B
C
课堂练习
填一填
1、发霉是由( )和( )组成。
2、馒头在( )、( )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 )、( )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3、( )包装,放( )、( )保存、太阳( )和( )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
营养菌丝
气生菌丝
温暖
潮湿
寒冷
干燥
真空
干燥剂
低温
暴晒
高温
课堂练习
断一断
1、只要储存得当,食物就永远不会发霉变质。( )
2、将食物发霉的部分切掉后可以继续食用。( )
3、空调除湿可以防霉。 ( )
4、冬天,馒头不容易发霉。( )
5、真菌对我们有“利”也有“弊“。( )
6、食品干燥剂的作用是吸收水分,防止食品发霉。( )
×
×




课堂练习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霉菌也是一种真菌,物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真空包装、防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高温消毒等都是防霉的有效方法。我们还了解了如何预防真菌感染。
课堂总结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防止食品和物品发霉的科学方法及其依据。
作业布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