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人类面临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5.1 人类面临主要环境问题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30 23:3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人类面临主要环境问题 高一地理备课组
课题: 人类面临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解读】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核心素养】
1.区域认知:结合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分析环境问题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2.综合思维:利用图表,认识并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3.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阅读材料或社会调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使其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4.人地协调观:根据相关资料,举例说明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和全球化趋势,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分类。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难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也是人类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携手面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你了解这次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自主学习】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人类社会,B:物质、能量,C:废弃物,D:环境。
(2)说出图中箭头表达的含义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
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影响环境。
变化了的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2.环境问题
(1)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自净能力,会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1)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2)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
(1)城乡差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3.当前环境问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全球性环境问题,如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等。
(2)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有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趋势。
【思考交流】
问题1 (区域认知)不同学者对环境问题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将下列环境问题按照所示范的形式,与其划分类型用线连接起来,并说明连接的理由。
提示:
问题2 (综合思维)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环境问题不同,不同区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有所不同。读图 5-3,完成相关任务。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各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进行说明。
(2)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提示:
(1)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较发展中国家轻,主要以臭氧层破坏、全球性气候变化、海洋污染,酸雨等环境污染问题为主,并将环境问题通过国际贸易、发展援助等方式转移给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国家严重,主要以森林退化、荒漠化等生态破坏问题为主。
(2)①发展中国家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②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③发展中国家限于经济技术水平较低,没有足够能力进行环境整治。
问题3 (地理实践力)(1)说出土壤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
(2)土壤具有容纳污染物质的能力和自我净化的能力,为什么还会被污染?
(3)描述土壤污染的主要过程,说一说土壤污染可能产生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
(1)固体废弃物、大气污染物、污水灌溉、农药化肥重金属等。
(2)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
(3)过程: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弃物随意堆放和倾倒,过量施用农药、化肥,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加上大气中的污染物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进而造成了土壤污染。
危害:当土壤中含有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植物、水间接被人体吸收,危害人体健康。
问题4 (地理实践力)(1)你认为,威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2)石油及其制品进入海洋,会对海洋环境、生物、水产品造成严重的破坏。想一想,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海洋石油污染?
提示:
(1)过度捕捞、海洋污染。
(2)降低废水中的含油浓度;禁止船舶非法向海中排油;防止油船、海上输油管道和石油平台的溢油事故;消除或减轻已发生的油污染的后果;加强海洋油污染的常规监测和应急监视监测;利用物理方法和机械装置清除海面和海岸油污染。
问题5 (综合思维)(1)结合身边实例,说一说PM2.5的主要来源及其危害。
在图5-8中找出PM2.5平均值较高的地区,讨论其主要成因。?
针对PM2.5的来源和危害,分小组讨论,制订一份防治PM2.5的有效措施,并进行广泛宣传。
提示:
(1)① 人为:各种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或汽车燃油排放的烟尘。
② 自然:土壤扬尘 、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
危害:直接进入支气管,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2)北非:气候干旱高温,沙漠广布,导致地下化石燃料自燃,多沙尘天气;地处欧亚地震带,多火山爆发;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多下沉气流,污染物难以扩散。
中国的华北、华东、华中全部: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工业发达,排放粉尘多;经济发达,汽车拥有量大,汽车尾气排放量大。
(3)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
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归纳总结】
一、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1.人为原因的分析方法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分析方法如下图所示:
2.自然原因的分析方法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4)植被条件:包括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植被稀疏会加剧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二、乡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城市地区 乡村地区
城市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从原因上看:人均自然资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物的高排放。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从原因上看:人口增长过快,以及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污染 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恢复生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自然资源枯竭 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 (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针对性训练】
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20-30°C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图所示.完成1-3题
5.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
①南方近岸海域②城市近岸海域
③北方近岸海域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
A.9月到11月 B.12月到次年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如果发生赤潮的海域有寒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②加剧污染程度 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