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教案 地球的公转 高二地理备课组
课题: 地球的公转
【课标解读】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核心素养】
1.综合思维: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区域认知:结合实例,比较和计算不同地区昼夜的长短。
3.人地协调:能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指导实践生活。
4.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球仪或其他工具,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说出公转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归纳昼夜长短的时空分布规律并说明其变化原因。(重难点)
2.结合生活,说明四季的划分方法和二十四节气及其意义。(重点)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新课导入】
3000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和建筑师们,精确地运用天文学、星象学、地理学等知识,按照要求把神庙设计成为只有在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2月21日)和奠基日(10月21日),旭日的霞光金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60米深的庙廊,披洒在神庙尽头的拉美西斯二世石雕巨像的全身上下,而左右的其他巨型石雕都享受不到太阳神赐予的这种厚爱,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作“太阳节”。计算拉美西斯二世生日至春分日以及登基日至秋分日的天数?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自主学习】
一、地球的公转的基本特征
1.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总是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之上。
2.方向:自西向东。
特别提醒: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绕太阳呈逆时针方向公转,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公转。
3.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一个恒星年)。
4.速度: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59′/天。每年1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7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面;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面称为黄道面。两者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的度数约为23.5°,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66.5°。
在下图中填出赤道面、黄道面、黄赤交角度数、地轴与黄道面夹角度数。
2.黄赤交角的影响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其周期是365天5时48分46秒(一个回归年)。
对照地球公转示意图,填出表格中的内容。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A 春分日 3月21日左右 赤道
B 夏至日 6月22日左右 北回归线
C 秋分日 9月23日左右 赤道
D 冬至日 12月22日左右 南回归线
【思考交流】
探究一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及两分两至日判读
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每年南、北两极地区“极昼”“极夜”交替出现。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每年南、北两极地区“极昼”“极夜”交替出现。极昼,就是太阳永不落,天空总是亮的;极夜,就是太阳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的。南、北极点的极昼期时间长短不同,北极点极昼约为186天,南极点极昼约为179天,这与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有关。下面是北极地区极昼时太阳在地平线上运动的轨迹图。
1.分析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区域认知)
提示:地球在沿椭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还绕自身的倾斜地轴旋转。
2.分析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原因。(地理实践力)
提示: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故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就存在一个近日点和一个远日点。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3.分析北极点极昼期比南极点极昼期时间长的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由于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随日地距离不同而略有变化,在北半球夏半年公转速度较慢,用时多;而北半球冬半年公转速度较快,用时较少。
探究二 黄赤交角及其变化与影响
材料一 黄赤交角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材料二 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这个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巴黎国际天文历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
1.黄赤交角反映了地球哪两种运动之间的关系?(区域认知)
提示: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
2.黄赤交角的大小是恒定不变的吗?其目前是多大?(地理实践力)
提示:不是,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目前约为23.5°。
3.太阳直射的范围与黄赤交角有何关系?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综合思维)
提示:太阳直射的范围相当于黄赤交角的二倍,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范围将变大。
【归纳总结】
一、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7月初,地球绕日公转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慢;1月初,地球绕日公转至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快。
1.判断公转速度的变化。
时间上,距7月初越来越近,则公转速度变慢;反之越来越快。距1月初越来越近,则公转速度越来越快,反之越来越慢。
如:从5月1日至7月初,越来越接近,因此公转速度变慢;7月初至8月1日,距7月初越来越远,因此速度加快。故从5月1日至8月1日,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2.地球公转变式示意图的判读。
如下图,判断A~D各表示什么节气。
方法:以C位置为例,如下图,作地心与太阳中心的连线,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即太阳直射点。 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C为冬至日。根据地球公转方向推测,D为春分日,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
一、黄赤交角中的数量关系及黄赤交角的影响
1.数量关系
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大小;极圈度数与黄赤交角互余。如下图所示:
2.黄赤交角及其变化与影响
(1)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从而导致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发生变化。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①对五带范围的影响
黄赤交角变大:热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变小:热带范围变小,温带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以黄赤交角变为23°为例,如图所示:
②对昼夜长短差值的影响(极点除外)
各地一年中昼长的年变幅随黄赤交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
以北半球夏至日为例,当黄赤交角变大时,北半球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长变长,夜长变短,即昼夜的差距扩大;同理,当黄赤交角变小时,同一纬线上各地昼长变短,夜长变长,即
昼夜的差距缩小。如图所示:
【针对性训练】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运动示意图,回答1~2题。
1.太阳直射点位于B这一天时,湖南省北部( )
A.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2020年10月9日开始未来一个月,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方向( )
A.AB段,向北移 B.BC段,向南移
C.CD段,向南移 D.DA段,向北移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高中同步导练》课时作业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