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 第一课时课件(共6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地表形态的变化—内力作用 第一课时课件(共6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7-31 21:5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湘教版选必一2·2——
地表形态的变化
Changes in surface morphology
课标定向
素养导引
1.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地表形态,说出内外力作用的表现。
2.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说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及其地表形态。
3.地理实践力:结合实例,说出常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点及成因。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思考:是什么力量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地质作用: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地质
作用
内力
作用
外力
作用
地球内能
太阳辐射能
重力能
流水地貌
海岸地貌
风沙地貌
喀斯特地貌
冰川地貌
①内力作用;
②外力作用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自两方面: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运动旋转能,以及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等。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明晰概念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
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缓慢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岛上。基拉韦厄火山时常喷发,涌出的大量岩浆使岛屿面积不断扩大。
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
(1)岩浆活动: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特点: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变质作用: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特点: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在按照运动方向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特点: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
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
3.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
大理石柱子上的地质遗迹示意图
6.3cm
3.6cm
18世纪
海生动物钻孔部分
被火山灰覆盖部分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随堂练习
外力作用的能力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堆积。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
明晰概念
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起伏
塑造了地表形态的“粗毛坯”
对“粗毛坯”精雕细琢
削高填低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造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各种地表形态。
长期共同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地球内部热能及本身旋转能、引力能
太阳辐射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风化、侵蚀、搬运、
堆积、固结成岩
使地表高低起伏,
形成高山和盆地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缓
①同时进行,共同改变地表形态。
②在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力起主导作用。
影响地表形态的力量
提纲携领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
The effect of Internal For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作用力量
Function force
旋转能;
引力能;
热能;
能量来源Energy sources
地球本身
表现形式Forms of expression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地震;
喜马拉雅山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喜马拉雅山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雪域”的意思,山脉直起直上,直插云霄,常年布满积雪。喜马拉雅山屹立在青藏高原南缘,并构成了中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等国的天然国界线。喜马拉雅山的主峰为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它也是世界第一高峰。据最新消息,喜马拉雅最新测量高度为8844.43m。且每年大约以1厘米的速度上升
喜马拉雅8844.43是如何达到的,每年继续上升1厘米又是何种神秘力量的驱使?
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后,因都属于大陆板块,地壳受挤压后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Movement and surface morphology

板块构造学说科普宣传片
Popular science video of plate tectonics
阅读课本P32-P33页,思考以下问题
1.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目前全球有几大板块?板块边界分为哪两类?有什么区别?
3.在陆陆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4.在陆洋碰撞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5.在大陆板块或大洋板块内部张裂地带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并举例。
1912年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末
海岭
海沟
魏格纳提出
“大陆漂移学说”
勒皮雄、麦肯齐、摩根等提出“板块构造学说”
赫斯和迪茨提出
“海底扩张学说”
地壳运动认识过程三部曲
主干梳理
大陆漂移学说概况
理论证据
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轮廓拼合
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生物相似性
南美洲和非洲古老地层生物的相似性
大陆漂移未来千万年地质演化
GE-of continental drift in the future ten m-years
海底扩张学说概况
因软流圈内的物质上涌、侵入和喷出而形成新的洋壳
随着这个作用不断进行,沿大洋中部穿透岩石圈的裂缝或裂谷向两侧扩展并导致新生洋壳,致使洋底不断新生和更新
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来源
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
地球表面覆盖着内部相对稳定的板块(岩石圈)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如海岭等)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作板块。
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圈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板块
软流圈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欧亚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南 极 洲 板 块
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
各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挤压碰撞
张裂分离
主干梳理
欧亚板块
非洲
板块




南极洲板块
太平洋
板块
印度洋
板块
运动关系
挤压
张裂
板块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中。板块运动有两种基本关系:
①板块与板块之间互相碰撞;②相邻板块彼此分离。
板块交界处活跃,板块内部稳定。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喜马拉雅山脉海拔在不断升高,原因是 :
课本活动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隆起抬升。
喜马拉雅山脉
科迪勒拉山系形成的原因 :
举一反三
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隆起抬升。
科迪勒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
大陆板块相撞处,
往往形成巨大的山脉。
主干梳理
请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亚洲东部的岛弧及海沟是如何形成的?
千岛海沟
日本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千岛群岛
琉球群岛
菲律宾群岛
日本群岛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讨论探究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巨大山脉、高原
海岸山脉、岛屿、海沟
形成消亡边界
板块的相向运动The opposite movement of plates
知识拓展
日本多火山的原因是 :
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冰岛形成的原因是 :
美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张裂地带。
冰岛
举一反三
大西洋中脊
美洲板块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由于洋壳较薄,岩浆会从海底涌出,冷却后形成海岭,又称“海底山脉”或“大洋中脊”。
主干梳理
东非大裂谷及红海
板块的相离运动The opposite movement of plates
思考:东非大裂谷并不在板块生长边界,它是怎么形成的?
东非大裂谷并不位于六大板块边界,而是处于非洲板块内部,是其内部次板块间张裂形成。
东非大裂谷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素有“地球伤疤”之称。有科学家预言,如果按这样的速度继续,2亿年后,它将撕裂成一个新的大洲。
大陆板块张裂
裂谷形成
海水侵入
海底扩张
红海扩张
←|→
板块张裂区
生长边界
主干梳理
海岭
板块张裂
形成生长边界
海洋
板块的相离运动The opposite movement of plates
板块运动 张裂 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举例
图示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地貌。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岛弧、海岸山脉、海沟
东非大裂谷、
红海、大西洋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马里亚纳海沟、
亚洲东部岛弧、
美洲西海岸山脉
“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形状一样堆积而成。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  )
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②印度洋板块
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③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
生长边界上 ④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黑烟囱”所在位置的海底地形为(  )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沟 D.海岭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
下图为世界部分板块分布示意图,图中实线表示板块边界,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据此,完成3~4题。
3.甲、乙板块分别是六大板块中的(  )
A.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
C.欧亚板块、美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
4.图中丙处附近的海底地形多是(  )
A.裂谷 B.海岭
C.海沟 D.海岸山脉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完成3~4题。
3.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A、B分别属于(  )
A.非洲板块、欧亚板块
B.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C.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
4.下列地形区的成因与图中
所示的边界类型一致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日本群岛
C.东非大裂谷 D.马里亚纳海沟
听课手册
《地表形态的变化》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欧亚-印度洋
阿尔卑斯山:欧亚-非洲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生长边界
在板块张裂的地区,
常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
面积将不断扩大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
红海:非洲-印度洋/小板块
大西洋:美洲-欧亚/非洲
冰岛:欧亚-美洲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消亡边界
阿留申群岛、落基山脉:太平洋-美洲
安第斯山脉:美洲-南极洲/小板块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边界处形成海沟(位于大洋板块),大陆板块受挤隆起成岛弧或海岸山脉
西太平洋岛弧、马里亚纳海沟:太平洋-欧亚
苏门答腊岛、爪洼岛:欧亚-印度洋
新西兰:太平洋-印度洋
看图思考:
①北冰洋分属哪几个板块?②大西洋分属哪几个板块?
③印度洋板块包括哪些大陆部分?④赤道穿过几个板块?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0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连线】将下列地理事物与所在板块的边界相连。
活动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洋中脊带,读图2-28,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进行解释。
答案:太平洋沿岸正处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一带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以及非洲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随堂练习
1.环太平洋火山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
3. 洋中脊火山带
另:红海沿岸和东非裂谷火山带
火山带
全球三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震带
大洋海岭地震带
地震带
板块运动(挤压、张裂)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板块共有(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6.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冰岛 B.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
听课手册
《地表形态的变化》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
读某区域地层年龄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的板块共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之间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④⑤之间
B.板块挤压处⑤的地层年龄较轻
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②地多石灰岩矿
D.③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表 现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运动与地貌
构造地貌
地壳运动
褶皱
断层
火山活动与地表形态
课堂小结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未侵蚀时为山岭
背斜谷
未侵蚀时为凹陷
向斜山
常形成断块山
常形成狭长谷地
地质
构造
六大板块
板块间的关系
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相撞
分离
裂谷或大洋中脊
板块理论
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或褶皱山系
火山活动
中心式喷发
裂隙式喷发
火山地貌
玄武岩高原
火山口
火山锥
熔岩通道
火山口湖
内力作用
祝同学们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