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2张PPT)
地表形态的塑造
Shaping earth's surface
第二章第二节
湘教版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02
1.2万米!什么作用造成的?实际只有8800多米!又是为什么呢?
2020年12月8日,12月8日,中国、尼泊尔两国向全世界正式宣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大约1300万年前,珠峰的高度一度达到了1.2万米,如今我们看到的珠峰高度,只不过是它曾经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二多罢了。
导入新课
思考:分析“女王头”的形成原因
资料:我国台湾著名地质公园的野柳风景区存有珍贵的“镇园之宝”——“女王头”。但它修长的脖颈因为长期遭受风化侵蚀,已经变得十分细弱。经专家测算,“女王”的脖颈每年仍以一定的速度变细,依照风化速度,“女王头”可能即将面临“断头”命运。
外力作用
External force
风化
Weathering
搬运
Carry
堆积
Accumulation
侵蚀
Erode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堆积作用
固结成岩
塑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作用主要有流水、风、冰川等。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出现上述过程。
(1)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
(3)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例如削低高山、填平洼地)
(4)常见的外力有:
太阳辐射能
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主要分布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流水
风力
冰川
海浪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
The effect of external for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
The effect of external for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earth's surface
作用力量
Function force
风、流水
冰川、生物等
能量来源Energy sources
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Forms of expression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典型地貌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雅丹地貌
三陇沙雅丹
景观欣赏
雅丹地貌
三陇沙雅丹
景观欣赏
雅丹地貌
龙城雅丹
景观欣赏
雅丹地貌
撒哈拉南部
景观欣赏
雅丹地貌
伊朗的卢特沙漠
景观欣赏
雅丹地貌
青海的水上雅丹
景观欣赏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Wind action and surface morphology
叁
风力作用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分布范围很广,干区、半湿润区乃至湿润区均有分布。干旱区由于具有燥多风、地表植被稀疏裸露,风力作用强劲。
风力
作用
Geological weathering
【易错提示】 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作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突破易错点
阅读教材第42页,思考以下问题
1.风蚀作用有哪两种类型?对地貌有何影响?
2.风积作用是怎样形成的?会形成哪些地貌类型?
风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风蚀作用
风积作用
吹蚀作用
磨蚀作用
沙丘
沙垄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风力
堆积
Wind accumulation
风力
侵蚀
Wind erosion
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
1.概念
2.类型
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吹蚀作用——地表的松散沙粒或基岩上的风化产物,在气流作用下被吹扬。
磨蚀作用——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在运动过程中,沙粒对地表物体进行撞击和摩擦,或者在岩石裂隙和凹坑内进行旋磨。
风蚀作用
Proluvial alluvial plain
3.对地貌的影响
造成地表物质的损失,使地表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4.典型地貌
戈壁
风蚀洼地
风蚀柱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风蚀雅丹
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蚀作用
Proluvial alluvial plain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露出地表的岩石易被风蚀成奇特的外形。特别是一块孤立突起的岩石如果下部岩性较软,经长期侵蚀,可能会形成顶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即风蚀蘑菇。
风蚀
蘑菇
Mushroom rocks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形态各异的石柱或土柱。(孤立的柱状岩石)
风蚀柱
景观欣赏
风蚀壁龛形成是因干旱区的昼夜温差较大,使岩石表面在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的频繁作用下,岩石表面呈片状剥落,形成很多浅小的凹坑。以后,风沙就沿此凹坑向里钻磨,被带到凹坑内的沙粒受风力作用在凹坑内发生旋转,不断地磨蚀凹坑的内壁,结果形成口小坑大的石窝。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风 蚀 壁 龛
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的长期吹蚀,可形成大小不同的风蚀洼地。它们多呈椭圆形沿主风向伸展。
风蚀洼地
景观欣赏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风蚀坑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以后,该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如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 )
①风蚀坑内东陡西缓 ②风蚀坑边界北移
③沙丘高度降低 ④沙丘高度升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听课手册
《地表形态的变化》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风蚀坑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以后,该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如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1~2题。
2.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
A.风蚀坑内设置沙障
B.营造常绿阔叶林
C.进行人工降雨,增加沙坑湿度
D.种植耐旱农作物
听课手册
《地表形态的变化》
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风蚀坑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风力强盛 B.植被破坏严重
C.粉沙表土深厚 D.坡度较陡
2.甲处物质( )
A.可延缓风蚀坑扩展速度
B.加速古风成沙出露地表
C.逐渐堆积,变得越来越厚
D.来源于背风坡的粉砂土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
风蚀坑是在地表富含沙源沉积物且具有植被覆盖的地区,以风为动力,并受人类活动等作用影响形成的地貌。下图为青海省某县风蚀坑形状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3.推测图示风蚀坑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风蚀坑不断加深
B.风蚀坑积水成湖
C.风蚀坑坡度逐渐增大
D.风蚀坑内出现流动沙丘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
新疆乌苏禾魔鬼城风蚀雅丹地貌
Wind erosion Yadan landform of wusuhe devil City, Xinjiang
在干旱地区,由土状堆积物所组成的地面,经风化、流水冲刷和风蚀等作用,形成了相间排列的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的地貌组合。雅丹地貌最初命名于我国新疆罗布泊地区。在世界其他干旱地区,也有类似的地貌分布。
雅丹地貌
风蚀垄脊
风蚀洼地
风蚀沟槽
土墩
雅丹地貌
风蚀垄槽的形成过程:
干旱区湖积或冲积平原常因干缩而裂隙发育,裂隙常年接受定向风吹蚀,形成地面支离破碎的槽沟状垄槽地形。垄、槽的延伸方向与常年风向一致。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泊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或流水的侵蚀。
形成过程:外力沉积—地壳抬升—定向风风蚀—垄、槽—柱—残丘—消失。
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沉积后固结成岩
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壳运动或河湖干涸,使其出露地表
定向风吹蚀和流水冲刷,加宽加深沟槽
纵向沟槽切割沟槽,形成柱状雅丹体
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
①湖泊沉积地层(湖相沉积)
②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冲刷
蠕移:粒径较大的砂粒会随着风力的牵引作用,沿着地面发生滑动或者滚动。
跃移:粒径较小的砂粒的沉积物会以跳跃的方式前移,是风力搬运的最主要形式。
悬移:细而轻的砂粒在风力的吹扬下,悬浮在气流中移动,是风力搬运距离最远的方式。
风力的搬运作用
阅读扩展
蠕 移
跃 移
悬 移
风 沙 运 动
风力
堆积
Wind accumulation
风力
侵蚀
Wind erosion
在风沙搬运的过程中,当风力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如山体阻挡,或地面草丛、建筑物阻碍),或下垫面性质改变时,会对风沙流产生影响,导致沙粒从气流中跌落堆积,从而形成各种形态的沙丘。
缓坡为迎风坡
风
滑动面
角
新月形沙丘
1.含义
2.对地貌的影响
沙漠边缘
干燥内陆及临近地区
滨岸部分沙化区
风积作用
Proluvial alluvial plain
拓展延伸
①固定沙丘
植物盖度>40%或丘表有薄层粘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的沙丘。
②半固定沙丘
植被盖度15-40%,或部分有粘土或盐结皮覆盖的沙丘。
1.沙丘的类型
灌丛沙丘(发育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
风沙流通过灌丛植物时,由于灌丛阻挡使风速降低,大量沙粒会堆积在灌丛的背风面,形成灌丛沙丘。
分布:位于灌丛的背风地带。
灌丛沙丘分布区域的环境特点:灌丛沙丘的分布区域地形较为平坦、气候比较干燥,有一定的水源分布,生长着少量的绿色植物(灌木丛)。绿洲的边缘因为有水源,有利于灌丛的生长,故灌丛沙丘多位于绿洲边缘,呈带状分布。
流
动
沙
丘
新月形沙丘
Crescent dune
风力沉积
风力搬运
风积作用
Proluvial alluvial plain
3.风积作用规律
根据沙丘形态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
3.风积作用规律
沉积物会随着风速减弱沉积下来,颗粒大的先沉积,故在一次沉积过程中,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风积作用
Proluvial alluvial plain
河北秦皇岛昌黎海岸沙丘
西藏米林县丹娘沙丘(雅鲁藏布江岸边)
沙丘是否一定出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不一定。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多沙的河谷地带,也往往会有沙丘的分布。
思考探究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回答5~6题。
5.该沙丘位于( )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6.该沙丘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冰川堆积
D.岩石风化
课时作业
《地表形态的变化》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
湿润地区的沙漠往往称作
“天漠”,也有“飞来的沙漠”之称,丹娘沙丘便是其中之一。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图,该地区4~9月份降雨丰富,占全年八九成,10月~次年3月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大风经过江面容易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河谷阶地和沙洲上植被稀少。
(1)简要说明丹娘沙丘形成的过程。(10分)
雅鲁藏布江上游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河流携沙多; (2分)
河流流经该河段,因河谷展宽,流速放慢,泥沙在河滩和沙洲沉积; (2分)
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位低,河滩和沙洲大面积裸露,为沙丘的形成提供沙源; (2分)
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携带大量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2分)
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2分)
案例分析
沙丘成因
沙源
大风搬运
堆积
干旱、半干旱地区
湿润、半湿润地区
沙漠地区(或边缘)
河滩、湖滩枯水期出露
沙滩海滨低潮位出露
地形阻挡
植被固沙
总结归纳
黄 土 高 原
River Estuarine delta
泾 渭 分 明River Estuarine delta
九曲黄河万里沙River Estuarine delta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River Estuarine delta
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
拓展延伸
区域认知
黄土高原的概况
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
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据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厚50-180米(最厚之处可达400余米),它集中了地球上70%的黄土,是世界上最大、最厚、最连续的黄土覆盖区。
(shāo)
黄土高原的概况
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
北起长城,南至秦岭
据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主要包括山西、陕西以及甘肃、青海、宁夏、河南等省部分地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厚50-180米(最厚之处可达400余米),它集中了地球上70%的黄土,是世界上最大、最厚、最连续的黄土覆盖区。
黄 土 高 原 的 形 成
黄土高原的形成
黄土来自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那里气候干燥,地面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破碎为粗细不等的颗粒。每遇大风,往往风卷尘土,遮天蔽日。粗大的砾石残留原地,形成了戈壁;颗粒较粗的沙子在近处堆积,形成了沙漠;而颗粒较细的尘土,则随风东移南下,当风力减弱或遇到山脉阻挡时,便降落下来。经过几百万年累积,形成了这样深厚的黄土层。
据图推测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形成的可能原因。
黄土高原的形成
在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地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黄土由粗变细,按颗粒大小可分为三个带,即西北部的沙黄土带、中间的典型黄土带和东南部的黏黄土带。
黄土颗粒为什么会呈现出这种规律性的变化?
强劲的西北季风带来西北地区的沙尘,遇到山脉的阻挡,风速减慢,搬运能力减弱,沙尘逐渐沉积,大的颗粒物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图2-20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粗细分带
黄土高原土质特征:
黄土层深厚、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
黄土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很强。
拓展 黄土的特点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据图推测黄土高原表面的千沟万壑形成的可能原因。
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高原那样 “ 坚固 ”
沙尘堆积的土体疏松,遇水便会崩解
流经高原的数百条河流,展开了强大的侵蚀攻势
:风力沉积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成因:
总结归纳
流水侵蚀
风力沉积+流水侵蚀
黄土颗粒细,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很发育,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利于耕作,该地农垦历史悠久。现在,黄土高原平坦耕地不到1/10,地块狭小分散。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全区总面积64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千米(水蚀面积33.7万平方千米、风蚀面积11.7万平方千米),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延伸阅读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基础条件,其主要类型及影响如下表所示:
(2)人为因素: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主要有:
自然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
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水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树木用作薪柴。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
(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设施等开发建设不当。
1.阅读教材43页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课堂活动
Classroom activities
(1)黄土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反映了黄土的成因。列举黄土是风成的证据。
(2)推测黄土梁和黄土峁的形成过程。
(3)根据黄土高原区域特征,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
黄土高原地貌成因
黄土呈灰黄或褐黄色,是一种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具有多孔性、垂直节理发育等特点。黄土物质的颗粒以粉沙(0.005~0.05 毫米)为主,富含 CaCO3。全球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我国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戈壁、沙漠、黄土。
(1)黄土的物质组成和分布特征反映了黄土的成因。列举黄土是风成的证据。
①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上,且覆盖的厚度差不多;
②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厚度从沙漠边缘向外逐渐变薄;
③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戈壁、沙漠矿物成分相同,与所在地方的各种岩石成分极不相似,且有在水中不稳定矿物存在;
④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
常见的黄土侵蚀地貌
黄土峁
黄土塬
黄土梁
残留的高原面,顶部平坦宽阔、四周被流水侵蚀成沟壑
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
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呈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高原地貌成因
黄土塬是顶面平坦宽阔、面积较大的黄土高地,黄土墚为长条状的黄土高地,黄土峁是一种孤立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
(2)推测黄土墚和黄土峁的形成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使地表面形成许多沟壑,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地面破碎,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此时形成长条形地形称为黄土墚。
随着水土流失的继续,更多的土壤被冲走,地面更加破碎,呈现出更多的沟壑和一块块馒头状的小丘,此时的地形称为黄土峁。由黄土墚到黄土峁,其实质是黄土高原不断被侵蚀的过程。
黄土塬(yuán)
黄土梁
黄土峁(m o)
知识拓展:黄土沟谷地貌
切沟
细沟进一步下切,宽度和深度较大,河道岸壁陡峭,分布串珠状陷穴
冲沟
长度可达数十千米,深度可达数十米,可能会下切至基岩
细沟
纹沟进一步侵蚀规模较小,可以横跨耕作
纹沟
坡面上的细小沟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黄土地貌以地面破碎、沟谷众多为主要特征。它可分为黄土沟谷地貌、黄土沟(谷)间地地貌等类型。按沟谷的发育阶段,黄土沟谷地貌可依次分为纹沟、细沟、切沟、冲沟四种类型。坡面上最常见的是细沟和切沟。细沟的规模较小,可以横跨耕作;切沟的宽度和深度都较大,不能横跨耕作。
(3)根据黄土高原的区域特征,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对策措施。
提高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缓坡修筑梯田,打坝淤地,引黄淤灌。调整农业结构,小流域综合治理。
小流域综合治理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生产;
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恢复地表植被;
合理放牧;陡坡退耕还林还草;
釆取打坝淤地,修筑梯田;
保塬、护坡、固沟;
平整土地,修建水库;
景观欣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不同地段 措施 功能
固沟 工程措施 建淤地坝,修水库 拦泥蓄水
生物措施 营造防护林 护坡 工程措施 缓坡修建水平梯田 拦截坡面径流,发展林果生产
生物措施 陡坡封坡育林育草 保塬 工程措施 平整土地 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生物措施 营造护林网 农业技术措施 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 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南小河沟流域采用鱼鳞坑增加树木成活率。即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减少坡面侵蚀,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下图)。
延伸阅读
鱼鳞坑是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多呈半月形沿等高线排列,且上下鱼鳞坑呈品字状交错分布。成片的坑群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是作为陡坡地(45°)植树造林的整地工程。
分析鱼鳞坑内利于水土保持的原因。
(挡水挡土)
①鱼鳞坑分段拦截地表径流,减少了地表径流;
②鱼鳞坑增加地表粗糙度,减缓了地表径流;
③鱼鳞坑呈品字形,分散了地表径流;
④坑内拦蓄雨水、沉积泥土,利于植被生长,增强了坡面保护。
喀斯特地貌
古浅海
钙质沉积
地壳上升
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有何异同?
丹霞地貌
古湖盆
泥沙沉积
地壳上升
流水侵蚀
雅丹地貌
古湖盆
泥沙沉积
地壳上升
风力侵蚀
思考总结
课后探究(P44)
查找资料,讨论图片地质景观的特点及成因。
澳大利亚波浪岩
美国波浪谷
(1)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上述地质景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澳大利亚波浪岩
大约在27亿年以前,波浪岩是一块大部分埋于地下的巨大岩石,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水分渗入地下将岩石底面慢慢侵蚀松化,从而导致岩石周围的土壤被冲刷掉,被侵蚀的岩石底部露出地面,而强劲的沙漠风挟沙粒和尘土的吹蚀则把岩石较下层的外表挖去,留下成蜷曲状的顶部。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自然又精心地将波浪岩表面雕琢成凹陷的形状,经年累月风雨的冲刷和早晚剧烈的温差,渐渐地侵蚀成波浪岩的形状。浪岩名副其实就像一片席卷而来的滔天巨浪,高高掀起并瞬间凝固在半空中。
随堂练习
景观特点:岩石呈层叠状的结构、有颜色深浅差异。地层波状起伏。
原因:沉积作用形成层叠状的结构。沉积矿物质的含量不同产生的颜色深浅差异。地壳抬升,后再经风化、风力侵蚀作用下,使岩层呈现波浪起伏景观。
澳大利亚波浪岩:地质时期剧烈的岩浆活动使部分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花岗岩,后被抬升,外力将其侵蚀而出露。经过长期的风吹日晒、昼夜温差的变化,花岗岩表层剥蚀,且经风力吹蚀把较下层的外表挖去,留下成蜷曲状的顶部。雨水将矿物质和化学物沿岩面冲刷,同时产生化学作用,留下一条条红褐色、黑色、黄色和灰色的条纹。其形成过程可概括为: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
美国波浪谷:沉积过程中,下层沉积物不断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覆盖,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砂岩,形成层叠状的结构,后随地壳抬升,砂岩层次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形成流畅的纹路,宛如波浪一般。它的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湖相沉积期、上升剥蚀期、 景观形成期。
该地区地质历史上至少发生过几次地震?判断这几次地震发生的先后顺序,并说明理由。
活动探究(P43)
3次。CBA
该地区地层无颠倒和缺失,C裂隙在底层最底端,说明发生地震最早。B裂隙的顶端居中,A裂隙的顶端在B地层之上,说明B发生后,经过了再一次的沉积,因此A地震最晚。
该地区的地面上,难以找到古地震留下的痕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结合所学知识,议一议,该地区大致经历了怎样的地质演化过程?
随着岁月的流逝,沉积物将慢慢掩盖地面留下的地震的痕迹。古地震,年代太久远。
岩层为水平岩层,该地区经历过沉积作用,岩层有断裂,并有相对的上下位移,说明有过强烈的地壳运动,形成断层,伴随多次地震。
地壳下沉一堆积一断层一 地震C- 堆积一断层-地震B- 堆积断层一地震A-堆积。
总结
外力作用
物理风化
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热膨胀、冻融作用
根劈作用、腐蚀
改变化学成分
风化壳
风力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吹蚀
磨蚀
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风积地貌
沙丘
黄土地貌
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
下切侵蚀
侧向侵蚀
溯源侵蚀
V型谷、河流阶地
河曲地貌、牛轭湖
河流袭夺
加深河床或沟谷
使得河床展宽
使得河流长度增加
流水堆积
冲(洪)积扇、河漫滩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地表形态变化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地球内部
太阳辐射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 震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
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