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醉翁亭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中一个官与民同乐的故事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他的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但是他四岁丧父,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
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dí)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新课导入
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记忆方法:韩柳是对好朋友, 曾带王欧访三苏。
写作背景
被贬
写文
抒情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至滁州;
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的第二年;
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课文解读
原
译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课文解读
原
译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课文解读
原
译
“日出而林霏开”
根据图片,从2段找出与其相应的句子:
“云归而岩穴暝”
根据图片,从2段找出与其相应的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
根据图片,从2段找出与其相应的句子:
“佳木秀而繁阴”
根据图片,从2段找出与其相应的句子:
“风霜高洁”
根据图片,从2段找出与其相应的句子:
“水落而石出”
根据图片,从2段找出与其相应的句子: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聚拢过来,山谷就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间早晨和傍晚。野花开了,散发出一股清幽的香味,林木枝叶茂盛,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露出,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那乐趣也是没有穷尽的。
课文解读
原
译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译文: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的人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水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味清醇,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课文解读
原
译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宴会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课文解读
原
译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枝叶茂密成荫,鸟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课文解读
原
译
文章结构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02
01
03
04
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和命名缘由
宴罢归去情形
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亭周环境:环滁皆山→琅玡山→酿泉→有亭翼然
亭之得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亭外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朝:日出
暮:云归
春花、夏木、秋风、冬石
亭中宴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离亭归
太守归
游人去
禽鸟乐
从人乐
太守乐
点出亭
借山水之乐排遣内心的郁闷
表现“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乐
亦
无
穷
别有一番情趣
醉
翁
亭
记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答:原意是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到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问题探究
答:写众宾客宴游表现了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写滁人游山反映出百姓和乐。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是为了衬托太守之乐。
2.作者为什么既写自己与宾客们的欢游、宴饮,又写滁人的出游?文章写禽鸟之乐和宾客之乐有何作用?
3.第二段中,作者在写朝暮与四季景色时各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
答:作者写朝景和暮景分别扣住“明”和“晦”的特点来写,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景色变化,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季景色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木、霜、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问题探究
手法探究
移步换景的写法:
第一段并没有直接写醉翁亭,而是运用移步换景,层层缩小的写法。作者先从大处远处落笔,写“环滁皆山也”,这是站在滁州城环视所见。接着作者牵着读者的视线“望” “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然后,作者又带着你来到“蔚然而深秀”的琅玡山,这时景物越来越清晰,离醉翁亭的脚步也越来越近。“山行六七里”,便到达酿泉,最后作者让读者将目光聚焦到了醉翁亭上。这种写法既交代周围的环境,又使得景物具有了层次感。
请背上这篇课文并完成课后习题
下课了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