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醉翁亭记》活动型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2 《醉翁亭记》活动型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0 21:55: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12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北宋庆历新政改革,今人了解者不多。但与这项改革运动密切相关的两个人和两篇文章却家喻户晓,光耀千年。这两个人一是改革的主持者范仲淹,一是改革的支持者欧阳修。革新运动失败后,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陈述心志,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敬仰。欧阳修贬谪安徽滁州,寄情山水,创作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令百世争传。
今天让我们继岳阳楼之后,再次思接千载,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蔚然秀色,探寻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吧!








1、熟读成诵,积果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境。
3、了解创作的背景 探究欧用修的精神境外界。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北京陶然亭、杭州湖心亭、长沙爱晚亭),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欧阳修为人忠直,敢于直谏,关心人民,要求政治改革,中年支持范仲淹为代表的革新派,范被黜,他为之辩,受牵连而被贬至滁州做太守,但他虽被贬,却能以积极的心态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做事。欧阳修写本文时不到40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六一居士来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错读。分清句读,不破读。把握语气,不唱读。
任务一 朗读课文
1、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任务二 疏通文意
2、全班交流,注意重点词句的含义。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溪深而鱼肥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朝而往,暮而归
而不知人之乐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因果)
(连词,表承接)
(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
(连词,表转折,却,可是)

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乐趣)
(欢乐)
乐其乐
第一个“乐”字是“以……为乐”。
第二个“乐”字是“欢乐”
(连词,表递进)




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
名之者谁
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宴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前”,名词作状语,在面前)
(“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命名)
(“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
(“宴”,名词用作动词,设宴)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快乐)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任务三 再读课文,体会虚词的妙用
1.比较诵读,感受“ 也”的韵味。
2.比较诵读,感受“ 而”的韵味。




感受“ 也”的韵味




《醉翁亭记)的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的韵昧之美。这有赖于作者创新运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字,理解这两个字眼,对于朗读好全文至关重要。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两个字眼的奇妙吧。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请同学们去掉每句话末尾的“也"字,自由诵读,并说说朗读的感受。
感受“ 也”的韵味




(1)读出“也”字描述景物时的陈述语气,气息轻快陶然,若行云流水。如“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读出“也”字介绍人物时的肯定语气。气息着重强调,需简洁明快。
“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4)读出“也”字直抒胸随时的感叹语气,心息圆润流畅,可舒缓吟咏。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交流示范,指导朗诵:
2、聆听名家朗诵录音,齐读模仿。
感受“ 也”的韵味




去掉“也”字后,气息有短促不畅生硬滞涩感。“也"字匠心独运,化呆板为神奇,在漫不经意的叙述中,体现出一种任性自得、舒卷自如的趣味。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并列)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承接)
朝(而)往,幕(而)归。(修饰)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春(而)酒冽。(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修饰)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并列)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承接)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承接)
感受“ 而”的韵味




请同学们去掉每句话中的“而”字,自由诵读,并说说朗读感受。
交流示范指导朗诵:
感受“ 而”的韵味




(1)“而”字作为连词表示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在朗读时,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的可轻读。
(2)如“临溪而渔”句(如果将“临”字理解为“在……旁”的话),重音在谓语“渔”上,应读得重些,长些;作为状语的“临溪”则应读得轻些,短些。若不用”而",成“临溪渔”,不仅别扭滞涩,而且语气轻重不分明。“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读来使人感到有种内在的类似诗歌的韵律美。
“而”字怡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骈偶句“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加入了“而”字后,使句子增添了抒情性。去掉“而”字,语言显得过于精练,读来非常紧迫急促。




任务三 圈画美点、欣赏山水之境
1、摄一组优美镜头。
2、寻一个传神特征。
3、品一组醉翁心语。
欣赏山水之境




课文中“也”"“而”两个虚词的使用,不仅毫无累赘之感,反而让文章更灵动飞扬。在我们的快意吟咏间,琅琊山的秀丽山色已不知不觉宛在眼前。
1.摄一组优美镜头。
苏轼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醉翁亭记》也可谓“文中有画”。欧阳修驾驭语言的功力,如同摄像师灵活驾驭摄像机一般,课文每一段文字就是一组层次鲜明,连贯生动的镜头。下面让我们再次逐段寻读文章,去摄取镜头里美妙的意境吧。
要求:用这是一组表现 的镜头来描述并做出解释。
远景:镜头离拍摄对象比较远,画面开阔,景深悠远。
全景:出现人物全身形象或场景全貌的镜头。
中景:俗称“七分像”,显示人物膝盖以上部分形象的镜头。
近景:表现人物腰部或胸部以上形象的镜头。
特写:表现人物肩部以上部位或有关物体、景致的细微特征的镜头。
影视常用镜头、景别常识
例:这是一组表现环山秀水映美亭的镜头:开头的“环滁皆山也”是大全景,接下来由远及近,依次是全景“其西南诸峰”,中景“琅琊”,近景“酿泉”,最后是“醉翁亭”的特写。
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自主批注,同桌互议,全班交流、评点、明确。(5分钟)




2、寻一个传神特征。
欣赏山水之境




一组组优美的镜头,再现了滁州的秀丽风光。我们仿佛置身山林,目遇耳闻,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真是赫然如面,不禁诗情满怀了。
(1)美点寻踪,炼字精品。
下面就让我们放眼山林,细读文本,寻找作者描写下列意象运用最传神的一个字或词。
滁山 清泉 亭子 雾气 暮云 野花 林木 风霜 溪水 寒石
学生圈点勾画,自主批注,全班交流、赏评。
例:滁山:“环”的精简;“蔚然”的葱郁;“暝”的深沉。
一个个传神的炼字,都是作者对山间万物细腻真切的观察,作者正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景象细腻地写出了灵动多姿的滁州山色意境之美。那山水相依,泉亭相衬,朝阳转薄容,繁花映芯叶,箱重秋色衬冬景凛例,可谓是处处映衬,无不给人以人间至美的陶醉享受。
清泉:“潺潺”显宁静;‘渐”字多曲折;“泻”字见涌动。
亭子:“峰回路转”多幽隐;“翼然”更灵动。
雾气:“开”的明丽豁然。
暮云:“归”的暮色四合。
野花:“发”见生机;“幽”闻暗香。
林木:“秀”字茂盛;“繁”字浓郁。
风霜:“高”的天朗气清;“洁”的晶莹冰凉。
溪水:“落”现深浅变化。
寒石:“出”字突兀醒目。




欣赏山水之境




3.品一组醉翁心语。
同学们,这些优美的词句充分表现了欧阳修对滁州山水的喜爱。课文中,有一组句子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滁州山水的感情。请你找这些句子来,并说说句子中包含哪些信息。(结合作者介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交流:①醉翁酒量不算高,年纪不算高。②醉翁的意趣不在喝酒上。醉翁借喝酒有所寄托。③醉翁的心里收藏着这份欣赏山水的快乐。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我们欣赏了醉翁亭山水之美,品读了醉翁的心语,那么,同学们,老师有几个疑问想和大家探讨?








1、醉翁是自嘲吗
2、醉翁的意趣除了欣赏山水还有其他吗
3、醉翁的心思是否还有其他 为什么没有都说出来呢
4、醉翁借酒寄托的只是对山水的喜爱吗
这些问题关乎着对作者心迹的深层触摸,就让我们一起尝试更深度地探寻“醉翁之意”。
任务三 探寻“醉翁之意”








1.醉心“蔚然”山色。
2.认识“颓然”太守。
3.考察“杂然”太守宴。
宋仁宗庆历五年,以范仲淹为首的数位大臣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欧阳修因上书为其辩护得罪权贵,权臣以生活作风和侵占财产问题对其进行大肆污随构陷,欧阳修百口难辩,在无限屈辱与愤懑中被贬为滁州知州。古人因政治问题贬谪异地是常事,但以道德败坏为由被贬的欧阳修心中块垒那结,难以言说,他在知除州任前的一个春日游宴后写下了《浪街沙·今日北池游》,直言遣怀“不醉难休”。




醉心”蔚然“ 山色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解欧阳修的际遇后,你觉得欧阳修眼中的滁州秀美山色与他的内在心境吻合吗 (讨论交流,评点。)
明确:显然不吻合。以自然常理还原来看,伤情当见哀景,然而本文中,欧阳修坐于醉翁亭中,纵览山间朝暮四时,放任自由,似乎外界发生的一切与已无关。更特别的是,他似乎获得了溢满心怀的“乐”,这就超出了人们的认知常态。为什么呢
在中国的文化里,山水具有天然的疗伤功能。柳宗元、王维、盂浩然等受伤的文人墨客无不在山光水色间流连,暂时抛却烦恼忧愁,获得心灵的释放和愉悦。
受伤的欧阳修与其他文人是相似的,他在滁州探幽访胜,秀丽的琅琊山间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课文写的“山水之乐”当是他寄情山水消遣愁怀的“独乐乐”。
认识“颓然”太守
1、如果在文章中找一处用词来贴合他的真实人生遭遇,你会选择哪个词 为什么 (学生寻读课文,交流。)
颓然。(也可以说“醉翁”,言之有理即可)
2、关于“颓然”的意思,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你认为下面哪一个理解更符合语境呢
a.欲醉欲倒的样子。
b.精神萎靡,颓废的样子。
明确:欲醉欲倒的样子更恰当些。作者心中郁结的块垒难以诉说,借酒消愁非常自然,一醉解千愁,岂不快哉!“颓然”形象与“醉翁”称呼浑然一体。
考察“杂然”太守宴
欧阳修说:“杂然太守宴,众宾欢也”。太守宴究竞“杂”在哪里呢?齐读第3段。请任选一个话题展开讲述:
①宴席人员“杂”;
②宴席菜品“杂”;
③宴席活动“杂”;
④宴席气氛“杂”。
认识“颓然”太守
1、宴席人员“杂”。
宴席人员“杂”:这是一桌流动的宴席没有预定的客人,也许有随从,也许有游玩的老人与孩子。
2、宴席菜品“杂”
宴席菜品“杂”:宴中食物不是厨房里精心烹调而成,而是就地取材,酿泉做的酒,溪水中现捕的鱼,山里的野味,林间的野菜,有一样算一样,随意鲜活,不拘排场,无人在意或计较。
认识“颓然”太守
3、宴席活动“杂”。
宴席活动“杂”:没有高雅的音乐伴奏,你们投壶,他们下棋,我们猜拳行令,推杯换盏。
宴席气氛“杂”:宴席外,不远处路人的歌声不绝于途。宴席间,更是好不热闹,兴之所至,有人一会儿站起来,有人一会儿坐下去,大家都放开嗓门说话,声音吵嚷,山林喧哗,一派“众乐乐”的欢愉氛围。
4、宴席气氛“杂”。
1、这是一场醉在其中、乐在其中的宴会,那么,此刻,你在太守宴的“杂然”中读出了什么?
认识“颓然”太守
2、在这份政通人和的画卷中,“苍颜白发”的太守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颓然乎期间”。那么,你在太守“颓然”的容颜里又读出了什么?
民风淳朴
例:我在太守宴的“杂然”中读出了 。
请以我在太守“颓然”容颜中读出了 的句式说出你理解。
例:我在太守“颓然”容颜中读出了
中年为翁的沧桑。
请以我在太守宴的“杂然”中读出了 的句式说出你理解。
探寻“醉翁之意”
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是啊,欧阳修确实醉得不一般,因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乐民之乐”。(与民同乐)
任务三 探究课文主旨












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这句话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这些“乐”有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之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是文章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和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加横线的“乐”和《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相同点:两者都是触景生情,抒发自己的抱负情怀,都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心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
不同点:欧阳修的“乐”,是与民同乐,表明他心中以百姓安居乐业为重;范仲淹的“乐”则是心怀天下的先忧后乐。
滁州的山水抚慰了欧阳修受伤的心灵,欧阳修的德政文章亦照耀了滁州的山水。滁州的山水与百姓,使他心中足乐。他明明清醒,却以“醉”示人。我想,他的“醉”意只是表象吧,他十分“乐”意才是本质,而那一点点清“醒”必是真正的状态。
醉翁亭上的游宴结束了,人影散乱地离去了,鸟儿欢快地鸣叫着。
禽鸟“不知”游人的乐,游人“不知”太守的乐。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醉翁坦荡荡,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回眸醉翁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