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商山早行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商山早行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0 22:08:5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6张PPT)
商山早行
温庭筠
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温庭筠
温庭筠,晚唐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精通音律。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为“花间词”首要词人,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知诗人
作者简介
温庭筠恃才不羁,多犯忌讳,屡举进士不第;又好讥刺权贵,取憎于时,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终生潦倒不得志。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此诗当是温庭筠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写作背景
解诗题
商山:地点
早:时间
行:事件
题目交代了哪些内容?
诗题的意思:
旅人在商山,早起赶路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朗读诗歌
理解诗意
入诗境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霜/。
入诗境
入诗境
颈联描写能看出早行的季节吗?
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为“照亮”的意思。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此是早行,天色还早,所以白色的枳花才能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之前的暗,突出行之早。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为什么枳花能明驿墙?
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入诗境
先写早行羁旅之苦之凄凉,后写梦中家乡早春之美好之温馨,以凄凉冷清反衬家乡的美好温馨,写透思乡。如先写,则情感上本末倒置,效果不好。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早春家乡之景特点
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是温馨甜蜜之景,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现实的环境是凄清寂寞之景。
表现手法
运用反衬,以梦中的乐景反衬眼前的哀情;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为何后写昨夜之梦?
尾联的作用
结构上:与首联的“客行悲故乡”相照应。
内容上——点明中心,抒发了思乡之情。
赏早行之景
题目中的“早行”,
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赏早行之景
间接表现:
鸡声茅店月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人迹板桥霜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枳花明驿墙
(明反衬天暗,说明“早”)
直接表现:
晨起动征铎(清晨起床,车马铃声叮当,旅客套马、驾车活动已暗含其中。)
这首诗营造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请找出相应的诗句。并找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
异乡:
故乡:
凄清、冷寂
温馨、美好
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
作者由异乡的景色联想到昨夜梦中故乡的景色,渲染烘托了作者的悠悠乡思。这两幅画面虽然意境不同,但是表现的诗人的感情是一致的。(情感)
旅途艰辛,羁旅愁思,孤独寂寞,思乡之情,仕途失意。
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运用对比反衬,以梦中的乐景反衬眼前的哀情;又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一实一虚,虚实相生。
本诗通过描写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课堂小结
思考探究:课外古诗词四首,从形式到内容有哪些异同?
对比阅读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等内容的诗歌。
羁旅诗一般由旅人身边的景物写起,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勾起心中所感,进而表现出诗人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
1.意象:驿道、马、舟、鸿雁、月、羌笛、浮萍、飞蓬等。
2.情感: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天净沙 秋思》。
②表达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如《月夜》《行路难》。
③抒发厌恶战争,念亲思归之情,如《燕歌行》。
3.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乐景衬哀情、侧面描写等。
羁旅诗的常见特点
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内容,思想较沉重的作品。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
链接资料
咏史怀古诗特点
(1)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手法:用典,今昔对比,借景抒情,借古讽今,即事议论
(5)语言:含蓄蕴藉、辛辣讽刺
(6)咏史怀古诗中的常见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贾谊宅、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1.(古人)感慨身世,观照自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悲叹年华消逝,时不我待、壮志难酬
2.(古迹)抒发感慨,感伤兴衰(变迁):感慨盛衰无常、昔盛今衰,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3.(古事)借古讽今,劝诫世人:感慨国运衰微,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4.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情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杜牧《赤壁》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怀古咏史诗:课内教材回顾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完成配套练习。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