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2 古诗文联读(原卷版)
1.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
古诗文阅读课,围绕“问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乙】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集注·汤问篇》中华书局2018年版)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景,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气势磅礴。
B.“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感叹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但是自己已至暮年。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
C.“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大鹏送自己去往海上仙山,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
D.全词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志怪者也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
③孔子不能决也 ④孰谓汝多知乎 。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日 初 出 沧 沧 凉 凉 及 其 日 中 如 探 汤 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者 凉 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丙文中,两小儿辩的是怎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辩论和“孔子不能决”,你读出了什么?
。
(6)古人叩问苍天,寻找万物发展的情理,探索精神本原。这三篇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
2.2024·青海·中考真题
中国古典诗文中不乏体现忧国忧民的作品。为了锤炼思想,获得情感的激励,班级开展了“见贤思齐·修身心”古诗文阅读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本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本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1)读文本·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文意·析字义:
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未尝家居 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止宿公署 语境推测法:“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联系上下文推断 止:
或异二者之为 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 为:
卒年六十 查阅词典法:①兵②完毕③最终④死亡⑤同“猝” 卒: (此空填序号)
(3)品手法·明内涵:
《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是 的文言句式,意思是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一样,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本三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一句意思是 ,表现了张养浩的济世情怀。
(4)悟精神·促成长:
请你从以上三段文本的相关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阐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
3.2024九年级·吉林·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材料二: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①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②,夫藩篱之鷃③,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④,暴鬐⑤于碣石,暮宿于孟诸⑥,夫尺泽之鲵⑦,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⑧,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四·楚辞》)
【注释】①绝:超越。②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脚踏浮云,翱翔在极高远的天空。③藩篱:篱笆。鷃:一种小鸟。④墟:山脚。⑤暴(pú):暴露在阳光之下。鬐(qí):鱼脊鳍。⑥孟诸:泽名。⑦鲩(ní):一种小鱼。⑧瑰意琦行:卓越不凡的思想行为。
材料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
。
(2)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结尾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A平淡 B.祈使 C.反问 D.迟疑
。
(3)大鹏形象的塑造,是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
(4)上述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想象这一写作手法,请从中任选一例分析其妙处。
。
4.2024·河北·中考真题
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资料夹 资料一:[甲]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乙]子瞻在黄州及岭表①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丙]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选自《苏东坡轶事汇编》)①(岭表)古地区名。即岭南、岭外。
资料二: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选自《东坡志林》)
资料三:公幅巾①芒屩②,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选自《东坡乐府笺》)①〔幅巾〕裹头用的丝巾。②〔芒屩〕芒,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用以编织草鞋。屏,草鞋。
资料四:尝与孙绰①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②吟啸自若。(选自《晋书》)①〔孙绰〕东晋文学家。②〔安〕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
②亦不尽择(资料一·乙) 。
③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资料三) 。
④诸人并惧(资料四) 。
(2)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B.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C.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D.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定风波》)
。
②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资料二)
。
(4)从小冀同学查找的资料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
(5)“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回首”有两个意思,请写出来。
。
(6)苏轼在风雨中“吟啸”,谢安在风浪中“吟啸”。他们在困境中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专题12 古诗文联读(解析版)
1.2024·江苏连云港·中考真题
古诗文阅读课,围绕“问天”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 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乙】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节选自《列子集注·汤问篇》中华书局2018年版)
(1)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主要写实景,开头写天、云、雾、星河、千帆,展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境界开阔,气势磅礴。
B.“路长嗟日暮”化用《离骚》诗意,感叹人生之路漫长修远,但是自己已至暮年。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
C.“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希望大鹏送自己去往海上仙山,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
D.全词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词人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志怪者也 ②去以六月息者也 。
③孔子不能决也 ④孰谓汝多知乎 。
(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日 初 出 沧 沧 凉 凉 及 其 日 中 如 探 汤 此 不 为 近 者 热 而 远 者 凉 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②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丙文中,两小儿辩的是怎样的问题?从他们的辩论和“孔子不能决”,你读出了什么?
。
(6)古人叩问苍天,寻找万物发展的情理,探索精神本原。这三篇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请分享你的阅读收获。
。
【答案】(1)D (2) 记载 离开 判定,决断 同“智”,智慧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①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②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远,而到了正午距离人近。 (5)两小儿就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进行了辩论。他们的辩论反映出对自然现象的探求。“孔子不能决也”,表明即使是广闻博识的圣人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还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知识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这三篇诗文里有李清照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有庄子对于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有两小儿对自然现象的探求,既有哲学思考,又有生活情趣。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古人的探求精神、理性思考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天接云涛连晓雾”是实景,“星河欲转千帆舞”是作者的想象,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本项“上阕主要写实景”有误;
B.“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词。本项“表达词人珍惜学习时光的紧迫感”有误;
C.“九万里风鹏正举”,作者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本项“体现词人消极避世的思想”有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②句意:借助六月的大风离开。去,离开。
③句意:孔子也不能判断。决,判定,决断。
④句意:是谁说你智慧多呢?知,同“智”,智慧。
(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
分析句意可知,“日初出沧沧凉凉”点明太阳初升时人的感觉。“及其日中如探汤”点明中午时候人的感觉。“此”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故断句为: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4)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①苍苍:深蓝。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抑,或许,表选择。正色,真正的颜色。邪,同“耶”,疑问语气词。极:尽。
②以:认为。而:表并列。日中:中午。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丙文中的“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他们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
“孔子不能决”的意思是孔子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谁说的是对的。孔子是圣人,以学识渊博著称,但是他却直接承认自己也不能判断两小儿说法的正误。这说明他对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
(6)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甲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奇妙的设想去倾述隐衷,寄托情思。
乙文“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表现了作者对相对空间位置的辩证思考。因为所处空间不同,观察事物得到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丙文中两小儿辩论的话题是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两小儿的认识恰好相反,并且各自给了理由,他们的辩论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现象的思考,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然现象成因的探求。两小儿对于孔子的嘲弄也富有生活情趣。
从这三篇诗文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自然哲理的思考与辩证思维。
【点睛】参考译文:
乙:《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都是因为大自然里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丙: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2.2024·青海·中考真题
中国古典诗文中不乏体现忧国忧民的作品。为了锤炼思想,获得情感的激励,班级开展了“见贤思齐·修身心”古诗文阅读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段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本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文本三】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节选自《元史》,有删改)
(1)读文本·明节奏:
下面的句子该如何划分朗读节奏呢?请用“/”标记出来。(划两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文意·析字义:
为了更好地读懂文本,同学们就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以上诗文,将下表补充完整。
文言语句 方法及示例 释义
未尝家居 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尝:
止宿公署 语境推测法:“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联系上下文推断 止:
或异二者之为 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 为:
卒年六十 查阅词典法:①兵②完毕③最终④死亡⑤同“猝” 卒: (此空填序号)
(3)品手法·明内涵:
《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是 的文言句式,意思是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愿与“古仁人”一样,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文本三中“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一句意思是 ,表现了张养浩的济世情怀。
(4)悟精神·促成长:
请你从以上三段文本的相关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文本阐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
。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曾,曾经 只,只有 行为 ④ (3) 倒装/宾语前置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遇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遇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 (4)示例: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尽管他住破旧的茅屋,布衾冷似铁,但他依然关心民生疾苦,体察百姓冷暖,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作的诗歌。“茅屋”表示被风吹破的对象,“为秋风所破”表示导致茅屋破损的原因,“歌”是一种文体,故断句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
①根据课内迁移法,“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曾经。故可推知“未尝家居”的“尝”也是“曾,曾经”的意思。“未尝家居”句意:不曾回家住过。
②根据“未尝家居,止宿公署”这一语境,前面说从未在家居住,后面接着说“止宿公署”,可以推断出“止宿公署”的意思是,只在公署住宿,所以“止”在这里理解为“只,只有”。
③根据成语借鉴法,大有作为:能充分发挥作用;能作出重大贡献。为:行为。故可推知“或异二者之为”的“为”也是“行为”的意思。“或异二者之为”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
④根据查阅词典法,确定选④,“卒年六十”句意:去世时六十岁。卒:死亡。
(3)第一小空,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微斯人,吾谁与归?”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其中,“谁”是宾语,前置到了介词“与”的前面。
第二三小空,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字词:
②微:没有;斯:这;吾:我;与:和,跟;归:归依,一道。
③遇:遇到;饿者:饥饿的人;赈:赈济;死者:死去的人;葬:埋葬;之:代词,他们(指代饿者和死者)。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内容理解。
在文本一中,杜甫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遭受风雨侵袭,生活困苦。然而,他没有仅仅关注自身的不幸,而是由己及人,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希望能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来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能展露欢颜。哪怕自己的茅屋破败,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心怀天下寒士的博大胸怀,充分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他不只是为自己的困境哀叹,更是为众多贫苦之人的命运担忧,渴望能改变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安稳的生活。
在文本二中,范仲淹提出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观点,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还是被贬谪到偏远地区,都始终心怀百姓和君主。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将国家和人民的忧患置于个人享乐之前,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时刻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的精神,鲜明地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
在文本三中,由“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可知,张养浩在关中大旱、百姓饥饿的情况下,受命前往赈灾。他不仅散尽家财救助贫困之人,而且在任期间从未回家居住,终日忙碌于救济工作,“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百姓解决疾苦的工作中,不顾自身疲惫和安危,充分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深切关怀和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示例:
杜甫——“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尽管他身居破烂的茅屋里,但他依旧关心民生疾苦。即使他因此而冻死也满足了,这种感慨既有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壮,又有百折不挠的决心。诗人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令人钦佩。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管他仕途起伏,身处不同境遇,但他始终心怀天下,将百姓和君主的忧患放在心头,体现了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张养浩——“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他面对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的惨状,但他毫不犹豫地散尽家财,全力救济灾民,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
【点睛】参考译文:
【文本二】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行为表现,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文本三】张养浩,字希孟,是济南人。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百姓出现人吃人的现象,朝廷特地任命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乡里的贫困人家,然后登上车子赴任,一路上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张养浩到任四个月,不曾回家住过,只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懈怠。最终他因此得病不起,去世时六十岁。关中的百姓,悲哀得如同失去了父母。
3.2024九年级·吉林·专题练习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材料二: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①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②,夫藩篱之鷃③,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④,暴鬐⑤于碣石,暮宿于孟诸⑥,夫尺泽之鲵⑦,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⑧,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节选自《古文观止卷四·楚辞》)
【注释】①绝:超越。②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脚踏浮云,翱翔在极高远的天空。③藩篱:篱笆。鷃:一种小鸟。④墟:山脚。⑤暴(pú):暴露在阳光之下。鬐(qí):鱼脊鳍。⑥孟诸:泽名。⑦鲩(ní):一种小鱼。⑧瑰意琦行:卓越不凡的思想行为。
材料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
。
(2)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二结尾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A平淡 B.祈使 C.反问 D.迟疑
。
(3)大鹏形象的塑造,是庄子对中国古代文学一个了不起的贡献。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形象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
(4)上述三则材料都运用了想象这一写作手法,请从中任选一例分析其妙处。
。
【答案】(1)因此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士人之中也有英才。 (2)选C。理由:“安”解释为“怎么”或“哪里”,作者用反问语气表达自己不与世俗之人为伍的傲岸清高,流露出无奈和愤慨之情。故选C。 (3)从“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可见其硕大无比;从“鹏之徙于南冥也”,可见其志向高远;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可见其力大无穷;从“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见其善借长风。后世人们常借这样的形象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4)示例一:材料一中,庄子想象大鲲变为大鹏,其硕大无比、扶摇直上,并能从北海飞往南海,想象雄奇,富有浪漫色彩。
示例二:材料二中,作者想象凤凰翱翔九天的雄姿,鲲鱼遨游万里的形象,表达了对高远壮阔生活境界的赞美。
示例三:材料三中,李清照想象搏击长空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表现了词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要结合上下文补充省略的成分。
重点字词:故,因此;独,只;非独,不只是;亦,也。
(2)本题考查朗读语气的辨析。
材料二结尾处句子“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意思是: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安:怎么,哪里,表示反问。哉:呢。说明凡夫俗子哪能了解我(圣人)的所作所为?宋玉有力地反驳,不仅抒发了作者孤高自傲、不同流俗的品格,同时也流露了宋玉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愤懑之情。故而要用反问语气来读,读出他内心的无奈和愤慨。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材料一中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可知,大鹏体型硕大。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根据材料一中的“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可知,大鹏志向远大,要迁徙到南海去。
根据材料一中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运用丰富的想像,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可见其力大无穷的特点;
根据材料一中“去以六月息者也”,写鹏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可见其善借长风的特点。
材料一中的大鹏是一个硕大伟岸、变化神奇莫测、胸怀大志、向往光明的形象。后世常用“鹏”这一意象展现阔大的人生境界或远大的理想追求。
(4)本题考查对想象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
材料一:“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作者充分驰骋想象,让大鲲变成大鹏,非常富有浪漫气息,同时又写了鲲、鹏的体积巨大、力量巨大、志向远大,塑造了一个壮阔的、充满英姿的鹏的形象。其中从背、击水等细节让想象更有真实性,令人神往,这都说明庄子想像力丰富。
示例一:材料一中,庄子通过想象创造力一个巨大无比的“鲲”和“鹏”的形象。这种夸张的手法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的庞大和壮观,从而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材料二:“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作者想象凤凰拍击空气,直上九千里的高空,写出凤凰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形象;“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写出鲲鱼遨游万里的形象。凤凰翱翔于九天之上和鲲鱼遨游万里,表达作者的远大志向,对高远壮阔生活境界的赞美。
示例二:材料二中,“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展示了其超凡的迁徙能力,这种夸张想象凸显了鲲鱼的浩渺和力量,同时也表达了对无限自由和广阔天地的精神追求。
材料三:“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词人化用《庄子 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自己对美好梦想的追求,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
示例三:材料三中,作者通过想象将天与云涛相接,星河似要流转,而千帆如舞,这种瑰丽奇特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理想的追求,富有浪漫色彩和强烈感染力。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为鸟,它的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长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只鹏鸟啊,海水运动时将要飞到南海去。这南海是个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物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之时,翅膀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离开北海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在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样罢了。
材料二: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因此不只是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士人之中也有英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4.2024·河北·中考真题
学习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①苏轼
三月七日②,沙湖③道中遇雨,雨具先去④,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⑦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⑧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宁静和快乐。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②〔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④〔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⑤〔吟啸〕高声吟咏。⑥(芒鞋)草鞋。⑦(料峭)形容微寒。⑧(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资料夹 资料一:[甲]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乙]子瞻在黄州及岭表①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丙]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选自《苏东坡轶事汇编》)①(岭表)古地区名。即岭南、岭外。
资料二: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选自《东坡志林》)
资料三:公幅巾①芒屩②,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筑室于东坡。(选自《东坡乐府笺》)①〔幅巾〕裹头用的丝巾。②〔芒屩〕芒,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可用以编织草鞋。屏,草鞋。
资料四:尝与孙绰①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②吟啸自若。(选自《晋书》)①〔孙绰〕东晋文学家。②〔安〕即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
②亦不尽择(资料一·乙) 。
③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资料三) 。
④诸人并惧(资料四) 。
(2)下列对“资料一·乙”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B.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C.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D.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定风波》)
。
②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资料二)
。
(4)从小冀同学查找的资料看,苏轼号“东坡居士”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
(5)“回首向来萧瑟处”中的“回首”有两个意思,请写出来。
。
(6)苏轼在风雨中“吟啸”,谢安在风浪中“吟啸”。他们在困境中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
。
【答案】(1)①任由、任凭 ②挑选③跟随④害怕,恐惧 (2)B (3)①)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因此做了这首词。
②(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师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 (4)①“东坡”是作者耕种、放牧之地;②是作者居住的地方。③是作者淡泊名利的精神的象征。 (5)①表面意思: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②深层含义: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 (6)示例1:苏轼的“吟啸”告诉我们:要有不畏惧困难的精神,要有乐观豁达的胸襟。
示例2:谢安的“吟啸”告诉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临危不乱。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重点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任:任由、任凭。
②句意为: 交往的人也不怎么挑选。择:挑选。
③句意为:和乡间老农一起跟随着在山溪野谷中游历。从:跟随。
④句意为:许多人都害怕。惧:害怕,恐惧。
(2)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可先梳理句子大意,然后依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再结合语法结构辅助断句。
句意为:轼在黄州和岭南时,每天早上起来,如果不是召唤人来和他聊天,就一定会出门拜访客人。
其中“子瞻在黄州及岭表”交代了苏轼居住的地点,“每旦起”交代了时间,“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则是叙述苏轼的日常生活情境。
断句为: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可以采取直接翻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同时注意一些特殊文言现象的准确理解与翻译。句中重点词语有:
①已而:不久、过了一会儿;遂:就;晴:放晴;故:所以;作:写;此:这。
②为:是;亦:也;曰:叫做;予:我;买:购买;其:那里。
(4)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依据资料一[丙]文中“东坡在黄,即坡之下,种稻为田五十亩,自牧一牛”可知,这表明“东坡”是作者日常耕种田地、放牛的地方。
依据资料三“筑室于东坡”可知,这是作者建造房屋居住的地方。
依据资料一[甲]“ 苏子瞻以诗得罪,贬黄州”,资料三“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可知,这是被贬居此地后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游历的地方,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旷达自适的高尚品质。据此,注意整理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写作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回首向来萧瑟处”句意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这是作者独自欣赏景色遇到的雨后之景。
依据写作背景可知,这是作者在雨中游历的感悟。感悟到自己遭遇不公的待遇。“雨”象征着自己平生所经历过的为官经历和波折。
(6)本题考查主题理解能力。
依据苏轼的《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诗歌意思可知,作者在雨中边走边吟咏长啸,这是诗人内心情感的迸发和外在的表现。抒发了诗人对前途艰难的无所畏惧、泰然自若的态度。
示例:苏轼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即使遭遇困难,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勇于挑战。
依据资料四“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句意可知,谢安乘船遇到风浪也无所畏惧,泰然处之。
示例: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冷静的头脑,镇定自若,思考解决的办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
【点睛】参考译文:
《定风波》: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因此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资料一:
[甲]苏东坡字子瞻,凭借(自己写的)一首诗歌获得罪过。被贬到黄州。
[乙]苏轼在黄州和岭南时,每天早上起来,如果不是召唤人来和他聊天,就一定会出门拜访客人。交往的人也不怎么挑选。
[丙]苏轼(居住)在黄州(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于是在(黄州的赤壁以西的)东坡的下面,(亲自)耕种了五十亩水稻,亲自放牧一头牛。
资料二:
(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也叫螺师店。我在那里购买了田地。
资料三:
戴着幅巾穿着芒鞋,和乡间老农一起跟随着在山溪野谷中游历,在东坡盖了房子。
资料四:
(谢安)曾经和孙绰等人去泛海游玩。(一次)大风刮起波浪汹涌,许多人都害怕,(谢安)吟唱吹口哨和平时一样镇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