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第一首《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
《登鹳雀楼》是唐代边塞诗人王之涣的一首登高望远诗。诗的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句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这首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短短二十字,缩万里于咫尺,寓哲理于简言,描绘北国河山的壮丽景象和磅礴气势,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教学目标】
1.【识字与写字】采用字理、图片等认识“依、尽、欲、穷、层”5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个字。
2.【阅读与鉴赏】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背诵古诗。
3.【表达与交流】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4.【梳理与探究】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字理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任务一:以诗引诗,初识鹳雀楼
1.引言: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引出楼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并以清代诗人尚镕的《忆滕王阁》诗句作为引子,激发学生对楼阁文化的兴趣。
2.猜一猜楼之得名:老师引导学生观察“鹳雀楼”三个字,并根据字形推测“鹳雀”的含义,例如,从“鸟”字旁推测鹳雀是一种鸟类。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鹳雀的了解,例如鹳雀的体型、习性等。
3.初识“鹳雀楼”:老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信息,帮助学生建立对鹳雀楼的整体印象。例如,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市,始建于北周时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鹳雀楼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成为唐代著名的登高胜地。
4.解题:老师引导学生理解“登鹳雀楼”这个标题的含义,即登上鹳雀楼进行游览或观赏。老师可以结合地图,让学生了解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并引导学生想象登上鹳雀楼后的视野。
任务二:诵读吟唱,感受古诗声韵
1.自读:学生自由朗读《登鹳雀楼》,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老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诗句的停顿和重音,例如“白日/依山/尽”。
2.范读:老师范读,学生尝试根据诗句的节奏和韵律画出节奏线。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节奏线的起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诵读:学生集体朗读,感受古诗的音韵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押韵,例如“楼”和“流”押韵。
任务三:登楼赏景,品味诗歌意境
1.赏读:夕阳落山图
诗中景:学生再次朗读古诗,并画出诗人所看到的景物,例如太阳、山、黄河等。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用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描绘这些景物。
读诗句,想画面:学生通过朗读“白日依山尽”这句诗,想象太阳缓缓落山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例如,太阳像一个大金球,慢慢地沉入山后,天空变得越来越红。
互文理解 “白日”: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其他描写太阳落山的诗句,例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阿”,加深对“白日”意象的理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描写太阳落山的方式,体会不同的意境。
字理识字“依”:老师讲解“依”的字理,帮助学生理解“依存、依傍”的含义,并结合诗句体会太阳依傍着山缓缓落下的意境。例如,太阳就像一个孩子,依偎在山的怀抱里。
字理识字“尽”:老师讲解“尽”的字理,帮助学生理解“完、全部”的含义,并结合诗句体会太阳逐渐消失的过程。例如,太阳就像一个演员,慢慢地谢幕,最终消失在舞台上。
想象画面,朗读感悟:学生再次朗读“白日依山尽”,并用缓慢的语速表达出夕阳落山的动态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太阳缓缓落山的画面,并感受夕阳的余晖和山川的壮美。
2.赏读:黄河入海图
链接生活: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想象黄河奔腾入海的景象。例如,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曲折,奔腾不息,最终汇入大海。
拓展描写黄河的诗句:老师补充其他描写黄河的诗句,例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帮助学生体会黄河的气势磅礴。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诗人描写黄河的方式,体会不同的意境。
作者简介:老师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边塞风光的热爱。王之涣是一位边塞诗人,他长期生活在边疆地区,对边疆的山水风光有着深刻的感受。
写法之精妙: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望”字的使用,体会诗人从上到下、由近及远的观察视角,以及诗句中蕴含的辽阔壮美的意境。例如,诗人站在鹳雀楼上,俯瞰黄河,感受黄河的奔腾不息,眺望远方,想象黄河汇入大海的景象。
任务四:登高望远,品味蕴含哲理
1.过渡: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前两句诗写的是什么,并引出后两句诗的含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看到如此壮美的景色,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
2.字理识“欲”:老师讲解“欲”的字理,帮助学生理解“想要、欲望”的含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想要做什么。
3.古今字义对比,学习“穷”字:老师讲解“穷”字的古今字义,帮助学生理解“尽头、尽”的含义。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想要看到什么。
4.蕴含哲理: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以及诗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精神。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5.吟唱:老师带领学生吟唱《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蕴含的哲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吟唱,例如轻声吟唱、大声吟唱,体会古诗的不同韵味。
任务五:名楼名篇,探寻楼阁文化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背诵吟唱《登鹳雀楼》。
实践作业:诗配画《登鹳雀楼》。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表现手法,创作出自己心中的鹳雀楼。
拓展作业:搜集名楼名篇,诵读古诗名句。学生可以搜集中国四大名楼以及其他名楼的相关资料,例如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并诵读相关的诗词,加深对楼阁文化的了解。
拓展延伸:老师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四大名楼(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以及其他名楼的相关知识和诗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名楼诗词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对楼阁文化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