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京剧唱腔联奏》 教案 人音版(2012)音乐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京剧唱腔联奏》 教案 人音版(2012)音乐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7-31 07:3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京剧唱腔联奏》
一、课时:
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课基于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设置,选用京剧唱腔作为主要内容。京剧作为中国戏曲的代表,综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美术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京剧唱腔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学习其艺术表现手法,还能深刻体会其所承载的丰富情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认同。
教材采用多感官教学法,通过音像资料播放、现场示范和讨论分享等方式,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和理解京剧唱腔的美感、技术及其表现力。同时,教材注重互动和实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对京剧的认知有限,可能只是听说过但没真正深入接触过。因此,通过直观的欣赏、详细的讲解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浅入深地认识京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此外,现代学生对多媒体和互动性教学接受度高,通过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更有效地传达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感性和理性的综合认知。
四、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通过欣赏经典京剧选段,提高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体会京剧唱腔的独特美感和音乐表现力。
2.艺术表现:
学习和模仿京剧的基本唱腔段落,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表演能力,激发他们参与传统艺术表演的热情。
3.创意实践: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和实践,通过模仿、表演和讨论等形式,锻炼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京剧唱腔的艺术特点。
4.文化理解:
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认识京剧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地位,深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京剧唱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了解西皮腔和二黄腔的不同音乐风格及其在情感表现上的差异。
2.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京剧唱腔中不同情绪的表现方式,通过欣赏、对比、模仿等手段,准确把握唱腔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表达。
六、教学方法:
直观法:通过播放京剧录像和音频资料,使学生直接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京剧的历史、分类和唱腔特点,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讨论法:通过学生分享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唱腔特点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互动法:让学生进行唱腔模仿和表演,增强学习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示范法:教师现场示范西皮腔和二黄腔的不同唱法和情感表现,给学生直观的学习参考。
七、教具准备:
1.多媒体音像设备:用于播放京剧录像和音频资料。
2.挂图:展示京剧的历史背景、分类和代表人物等信息。
3.课本和讲义:提供京剧唱腔的文字资料和乐谱。
4.实物道具:如脸谱、戏服,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经典京剧录像,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或《霸王别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提问学生:你能说出这是什么剧种吗?你对这段表演有什么初步印象?你听说过什么京剧名家或剧目?
3.鼓励学生分享对京剧的认识和了解,并引导他们表达对京剧表演特点的初步感受。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感知
播放全班试听的一段经典京剧唱腔,请学生用心聆听,并思考:在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哪些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京剧唱腔的艺术魅力。
教师讲解京剧的综合艺术特点,涉及文学、音乐、表演、美术和舞蹈等方面,强调京剧音乐在京剧艺术中的中心地位。解释京剧唱腔在表现人物情感、揭示心理活动、展现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重要作用。
(二)探究
详细讲解京剧唱腔的分类,介绍西皮腔和二黄腔的起源和演变:
西皮腔源于甘肃、陕西的秦腔,后流入湖北演化而成,旋律起伏大,节奏紧凑,适合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二黄腔起源于南方(湖北或安徽,未有定论),旋律平稳,节奏舒缓,适合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
播放西皮腔和二黄腔的经典段落,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可选段如《四郎探母》中的西皮腔段落和《空城计》中的二黄腔段落。
讨论:让学生思考并讨论西皮腔和二黄腔在节奏、旋律和情绪表现上的不同点。学生分享自己的听觉感受,并与同学交换意见,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三)示范
教师现场示范西皮腔和二黄腔的基本唱法:分别演唱两种唱腔的简短段落,并详细讲解唱腔中的发声技巧、情感表达和旋律变化。
请几位学生上台尝试模仿。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指出学生演唱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之处,鼓励他们用心体会和表达京剧的情感。
环节三:巩固延伸
1.学生分组练习京剧唱腔的基本段落。通过分组练习,学生可以互相帮助,交流学习心得,增强合作意识。
2.各小组展示练习成果,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表演,其他组同学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针对各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进一步阐释京剧唱腔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法。
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京剧唱腔的情感表现和艺术特色。
九、小结拓展、布置作业: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了京剧唱腔的基本特点和分类,掌握了西皮腔和二黄腔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情绪表达。希望同学们能够更多地接触和欣赏京剧,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作业:
1.课后搜集一个京剧名段的音频,写一段300字的听后感,描述你对该段唱腔的理解和感受。
2.尝试模仿该段音频中的几句唱腔,下次课堂上分享模仿感受。记录模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如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对旋律和情感的掌握情况等。
十、设计意图:
(1)初步感知环节:
利用京剧录像和音频资料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他们进入京剧的艺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分享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京剧的音乐魅力。
(2)探究音乐环节:
通过详细讲解和对比欣赏,帮助学生建立对京剧唱腔的系统认识。播放和分析经典唱段,使学生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理解西皮腔和二黄腔的不同特点和情感表现,培养他们的音乐分析能力。
(3)巩固延伸环节: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增强学生对京剧唱腔的直观感受和实际表达能力。分组练习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现欲,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艺术感知力。
十一、板书设计:
```
《京剧唱腔联奏》
1.京剧概述
综合艺术
国粹地位
代表人物(如梅兰芳)
2.京剧唱腔分类
西皮腔:旋律起伏大,节奏紧凑,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等情绪
二黄腔:旋律平稳,节奏舒缓,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等情绪
3.听赏与对比
例:西皮腔vs.二黄腔短段
```
十二、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较为完整,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学生对京剧表现出浓厚兴趣,通过赏析、比较和模仿,较好地掌握了西皮腔和二黄腔的基本特点和情感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情感表达上有所困难,尤其是那些未曾接触过传统戏曲的学生,对京剧唱腔中的情感把握不够到位。未来教学中,可以考虑引入更多的实践环节,比如邀请京剧演员进行现场示范和互动,组织学生观看京剧演出,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感受能力和表演水平。
总体来说,本堂课在增加学生对京剧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审美能力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后续开展更深层次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奠定了基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