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谟拉比曾宣扬:“精明能干的国王确定的正义判决/判例,据此使国家(民众)走正道、守善行”。《汉谟拉比法典》除了维护社会、经济和家庭秩序外,还确定了审判程序和对作伪证及盗窃行为的惩罚,规定了国家的兵役和劳役等。这体现了,当时两河流域( )
A. 借鉴了古罗马的做法 B. 君主统治的强化
C. 封建贵族统治的需要 D. 依法治国的发展
2. 西欧封建庄园是随着西欧封建制确立而形成的经济实体,农民(农奴)是主要劳动力,可以生产庄园内几乎所有的生活必需品。这表明,西欧封建庄园( )
A. 封建领主租税繁苛 B. 以手工业生产为基础
C. 农民没有人身自由 D. 呈现自给自足的特点
3. 高中学校高一历史“追根溯源社团”,在对中古时期某一文化进行学习和研究时,提取了如下关键词。由此推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关键词:吸收东方文明;政教合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A. 古希腊文化 B. 阿拉伯文化
C. 印度文化 D. 基督教文化
4. 公元10—15世纪,东非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商人把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的手工业品输入非洲。作为交换,非洲可能出口的是( )
A. 丝绸 B. 瓷器 C. 茶叶 D. 黄金
5. 有史学家提出:鉴于印度与东南亚、中国、日本等早就有了海上的联系与交往,印度与波斯、阿拉伯、东非等也早就有了海上的联系与交往……这条新航路便把旧大陆几乎所有的重要的文明中心和大的文明区域通过海上联系起来。这条“新航路”的开辟者是( )
A.迪亚士 B. 达·伽马 C. 麦哲伦 D. 哥伦布
6. “中国的丝织工业,因为具有长期发展的历史背景,技术比较进步,成本比较低廉,产量比较丰富,故各种产品能够远渡太平洋,在西属美洲市场上大量廉价出卖,连原来在那里独霸市场的西班牙丝织品也要大受威胁。”符合这一观点选项是( )
A. 三角贸易 B. 丝银贸易 C. 商业革命 D. 价格革命
7.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1548~1600年),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日心说,是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被欧洲宗教裁判所以“异端”的罪名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布鲁诺应该属于( )
A.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家 B. 宗教改革时期的科学家
C. 启蒙运动时期的科学家 D. 自由主义时代的科学家
8. 恩格斯在评价某一重大运动时说:“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某一重大运动”应该是( )
A. 文艺复兴 B. 宗教改革
C. 启蒙运动 D. 科学革命
9. 许多史学家称为美国“宪法之父”的麦迪逊说:“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由此可见,他主张( )
A. 建立有效而有限的中央政府 B.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C. 保障人民主权建立共和体制 D. 实行分权制衡的原则
10. 法国在大革命时期曾废除公历(格列高利历),推行共和历;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最早接受现行公历(格列高利历)的非基督教国家;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推行公历。这说明( )
A. 历法具有鲜明民族宗教色彩 B. 世界各国都接受格列高利历
C. 格列高利历是最精确的历法 D. 历法改革易受政治因素影响
11.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其诞生的标志是( )
A.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 B.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 巴黎公社建立 D. 第一国际的成立
12. 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机械特色不同
B. 通讯工具不同
C. 主要动力不同
D. 交通工具不同
13.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同时亚非拉人民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如表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概况表,表格信息反映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
拉丁美洲独立 亚洲觉醒 非洲抗争
主要途径 独立战争 民主革命 武装斗争
领导阶级 大地产主 民族资产阶级 政党、宗教、皇帝等
A. 英国是占有殖民地最广阔的国家 B. 亚洲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C. 民族解放运动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D. 拉美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14. 20世纪70年代,针对“滞胀”,英国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减税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联邦德国则采取了相对紧缩的财政政策,通过控制政府支出、增加税收等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这说明,英德两国( )
A. 政治制度不同 B. 政府首脑的治国水平不同
C. 文化传统不同 D. 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不同
15. 下图是1959年1月苏联漫画杂志《鳄鱼》刊发的新年封面。封面左下角是克里姆林宫的尖塔和红星,从这里出发向右上方飞出三枚人造卫星和一枚火箭,在这些航天器上,四个俄文字母CCCP被巧妙地用四个俄文单词进行了重新解构:卫星,卫星,卫星,火箭。
该设计反映了( )
A. 苏联强大的航空航天实力 B. 苏联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C. 苏联与美国之间对立加剧 D. 俄国艺术家拥有超凡智慧
16.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上。据联合国发布的资料,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总额在1989年已达1.5万亿美元;1985—1989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21%,1985—199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大约相当于全球出口总额增长速度的2.5倍。这反映出( )
A. 国际投资呈现出多元化 B. 世界贸易逐渐处于停滞状态
C. 意识形态影响资本流向 D. 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材料二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两种方式,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三大帝国,并总结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亚非拉民族主义的发展
历史轨迹 现代化因素 建设模式
17、18世纪 初步产生于欧洲民族国家构建时期 萌发了民族独立的意识 具有先进资产阶级文化特征的思潮和模式逐渐出现
19世纪 民族主义在欧洲发展,继续扩散至亚非拉地区 由民族运动和民主运动两个方面构成 对异质文化抗拒对本国文化发展
20世纪 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代表了当时民族主义的主要趋势 以反对殖民统治和建立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为主要目标 充当了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化模式多样化的条件
——据徐煜《20世纪亚非拉国家的民族主义及其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亚非拉民族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亚非拉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影响及启示。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十分重视地区间组织的地位和作用。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是该运织的创始成员国和主要推动者。上合组织在建立之初将自身定位为以维护地区安全为宗旨的地区性多边合作组织,随着国际秩序中地区整合的速度上升,周边国家合作需求增加,上合坦织开始向加强区域内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合作等方向转型,但安全合作仍是上合组织最重要的支柱,其他领域的区域合作都不开安全基础的建构。
——编自平《上海合作红织:继往开来前景广阔》
材料二 2017年,中国和非洲联服确立了在发展战略、开展和平安全、加强公共卫生、开展人力贤源开发、密切在国际与地区事务联系上的五个领域合作,前四个主要在于促进非盟在安全、卫生、人力资源、规上的能力建设,这种并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尊重非洲自主发展意愿的合作模式,与西方附有多重政治条件的援助形成鲜明对比。后一个目标则是为了加强中国和非盟在国际事务上的多边协调,拓展了双方合作与发展空间。
——摘编自《王毅中国与非盟五个优先合作领域》等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与上合组织、非盟在合作方面的异同。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与两个国际组织加强合作的时代背及积极影响。
20.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大部分西欧国家借助持续型经济发展进入了“福利国家时代”。经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工人为核心的市民阶层势力不断壮大,国家又无法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福利国家应运而生。福利国家旨在消除市场中的不公平和不稳定,建立一种社会机制实现收入与财富的再分配,由全社会共同应对各种社会风险。……但是福利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不得不面对各种批评,如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无效率、“福利病”等。1979年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1980年美国的里根政府开始实施货币主义政策(即通过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这意味着压缩了社会保障政策,作为福利国家最大受益人和支持者的高收入劳动者和中产阶层对此表示默认最终导致福利国家进程倒退。
——摘编自金炳彻《欧洲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动态与发展趋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围绕“福利国家”的两次改革。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D B B B C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D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1)方式:商路贸易;战争。认识:无论是和平的商路贸易还是战争,都推动了文明的扩张,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交往。
(2)三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意义: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保留和传承;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18. (1)阶段性特征:
17、18世纪:处于西方殖民主义和本国落后势力的控制之下,民族主义思潮初步出现;
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扩散至亚非拉地区,出现了反抗殖民统治的民族民主运动,民族主义思潮日益增长;
20世纪:民族主义发展进入高潮阶段,追求彻底的民族独立,代表了当时世界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潮流。
(2)影响:成为推动亚非拉地区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理论指导;对世界殖民体系造成深刻冲击;奠定了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设的思想基础;为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建设模式和民族文化多样化提供了条件。
启示:树立强烈的民族观念,在引进国外先进思想文化的同时注重保护本民族文化因素;应将民族主义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精神力量。(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19. (1)同:体现多边主义;平等原则;领域不断扩展深化。
异:上合组织以维护地区安全为先;中国深度参与;非盟“发展与外交并重”。
(2)背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积极影响:实现互利共赢;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 评析:福利国家建立,缘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普遍干预、冷战中与苏联竞争的需要,以及人民的长期斗争。这些福利举措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合理,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社会福利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财政收入严重不足,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重要内容。80年代,英法美等国,一方面充分利用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另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综上所述,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福利国家进一步调整生产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但依旧是资产阶级统治的手段和方法调整,并没有触动造成不平等和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或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