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怀柔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1 08: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怀柔区 2023-2024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姓名和考号。
2.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3.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后,考生应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网络空间是将人群聚集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空间,更是年轻一代学习、娱乐和交往的平台,为保证网
络空间的有序,制定和遵守相应的规则是必要的。不仅如此,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
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网络行为是由网民的观念意识引导的,而文明的网络行为是在一系列文明的观念意识支配下形成的。
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
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网络规范必不可
少,这已是共识。但需要有什么样的网络规范,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底线伦理或“负面清单”是共识性
最强、也是最起码的网络行为规范,通过明确“不能做什么”而列出的网络行为负面清单,通常也是具有
法律强制性的禁区,构成最低层次的网络道德规范。
归纳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五不”来认识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或以此作为网
民尤其是青年们文明上网的负面清单:不伤害——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
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不偷盗——在网络信息
空间中,要像对待现实世界中的商品一样,以合法合规的方式获取所需的信息,抵制侵犯知识产权的不道
德行为。不造假——每一个网民要从不进行信息造假做起,确保自己在网上发送的信息是真实的,尤其是
自媒体,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耸人听闻或哗众取宠的谣言。不浪费——即不发生信息浪费的行为。向
网络发送垃圾信息不但会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也会耗费网民的时间和精力,信息时代工作效率的提高本
来使我们获得了认知盈余,但网上的垃圾信息、造谣与辟谣之间的拉锯战又无端消耗了我们的认知盈余。
不盲从——上网时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轻信网络谣言而上当受骗,没有造谣的网民,就没有网谣的市
场,网民就不会被网络污染的策划者所利用,不会不明真相卷入人肉搜索或网络围攻。
材料二
底线意识主要是从否定性的角度确立了网络中不能做什么;而一旦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了行为,无疑就
是开始了“做什么”,只要有行为,就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去主导人的行为,于是就有了肯定意义上
的网络行为意识。其中,做到平等待人或尊重他人可以说是形成积极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而这种基准意
识可以通过“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来具体体现。
所谓“等效意识”,就是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
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所谓“反身
意识”,可以说是等效意识在自我和他人关系上的延伸,即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
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有了这样的反身意识,就会自觉抵制许
多不良的网络行为,就不会到网上去传播谣言。“价值意识”在网络行为中有多方面的体现:第一,它表
现为对他人信息劳动的价值认同,比如尊重知识产权;第二,重视信息内容的文化意义,从而积极传播内
容健康的信息;第三,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由于技
术普遍是负载价值的,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出负价值,如对网络游戏的沉迷会耽误学业和事业。此外,
网络是“内容为王”的空间,是各种思想交锋的新的疆场,青年人尤其是被争夺的对象。因此,正确的价
值观对他们而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契约意识”就是要具有信息契约精神。网络空间中,在信息的生产、
传播和使用中新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分配乃至利益冲突问题,冲击了传统的信任机制,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
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作为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在网上讲诚信、守
契约、服从大局时,网络中新的信任机制可随之形成。
(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保证网络空间成为新型社会空间,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规则。
B. 要想形成文明的网络行为,首先要树立网民的文明观念意识。
C. 是否需要建立网络规范很难达成共识,因为这个问题很复杂。
D. 学术界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分析,就是对网络行为的底线要求。
2. 根据材料一,对于“青年网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年网民作为网络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B. 对于青年网民来说,在网络空间更要遵守“五不”的网络行为规范。
C. 青年网民是否具有文明观念,决定了网络空间能否有文明网络行为。
D. 青年网民若违反“五不”的网络行为规范,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3.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除了底线意识,网络行为还必须以规范和要求进行正面引导。
B. 基准意识主要是从肯定的角度对网络行为进行积极主导。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 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规范权利和义务,就可以重构信任机制。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底线意识”和“基准意识”都属于网络行为规范,但本质上又是矛盾的。
B. 形成“基准意识”,实质是通过文明的观念意识引导人们的文明网络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 两则材料阐释了具体的网络行为规范,强调青年网民对网络空间的重要性。
5.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发泄个人情绪,故意散播谣言,对别人进行中伤,产生恶劣影响。根据材料一和
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0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即位,躬.修俭节,思安百姓。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
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
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纖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
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
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
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
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
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
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
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于是上感谊言,始开籍田,躬耕以劝百姓。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注释:①纖:通“纤”,细致。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躬.修俭节 躬:亲自
B. 则物力必屈. 屈:竭尽
C. 大命将泛. 泛:覆灭
D. 而直为此廪.廪.也 廪:粮仓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日日以.长 不赂者以.赂者丧
B. 卒然.边境有急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C. 岂将有及乎. 则王许之乎.
D. 皆著于.本 以其无礼于.晋
8.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都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今殴民而归.之农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居安思危.
③李牧连却.之
④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⑥六王毕,四海一.
⑦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A.①⑤ B.③⑥ C.③⑦ D.②④
9.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其畜积足恃
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
B.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生产的人很少,而消费的人很多
C. 国胡以馈之
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
D.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归附,为什么招集而不来呢
10. 本文开头提到:“时民近战国,皆背本趋末”,请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两个和“背本趋末”含义相同(近)的四字成语。
(2)贾谊在文中列举了哪些“背本趋末”的现象?他认为因此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38 分。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各题。
梅花引·荆溪阻雪
蒋捷①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
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
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本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词人被大雪所阻,滞留荆溪。
1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这句话将“白鸥”拟人化,并对作者发问,自然引出下文。
B.“风拍小帘灯晕舞”一句,将词人的视野从舟外移到舟内,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意境。
C. 下阕以设问开始,回忆自己当年和友人一起出游,用“花、楼、柳、舟”等勾勒出一幅景色宜人的画面。
D.“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一句,写傲雪的寒梅与词人一样愁苦万分,新意尽出,进一步烘托词人心
境凄凉。
12. 下列对本词蕴含情感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受阻于风雪,被迫驳船荆溪,内心充满无奈。
B. 词人独在雪夜孤船上,冷冷清清,倍觉孤单寂寞。
C. 词人回忆起昔日与友人一起游赏,顿感兴奋愉悦。
D. 行程困顿的处境,不免勾起词人国家破亡的伤痛。
13. 下阕中“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一句用词讲究,注意炼字,请结合词句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描绘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___________,___________”场景,体现了古人对于道德修养所追求的审美化境界。
(2)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弊在赂秦”,进而阐释说:“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_____________,奉之弥繁,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开头用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求木之长者,___________;欲流之远者,
___________。”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结尾“至今商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异于对北宋当局
发出警告。
(5)杜甫在《登岳阳楼》中首先突出了今昔对比的感慨,紧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
绘了洞庭湖的恢宏气象。
(6)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表明自己光明磊落,肝胆照人的句子是:“应念岭表经年,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5. 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下列《红楼梦》中与酒有关的故事情节,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二回,贾雨村在教授林黛玉读书期间与冷子兴相遇,于酒席间了解了贾府概况。
B. 第五回,宝玉在王熙凤房间午休时,梦游太虚幻境,饮了名为“万艳同杯”的仙酒。
C. 第七回,身为奴仆的焦大,不甘受辱,借着酒劲儿壮胆,揭露了贾府的荒淫与罪恶。
D. 第八回,宝钗黛玉宝玉相聚梨香院,宝玉要喝冷酒,宝钗温柔制止,黛玉萌生醋意。
(2)《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话:“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
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①这段话是谁说的?
②请结合《红楼梦》中相关内容,从不同角度对说话人的形象进行简要分析。
四、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2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白鸟之国
在一个湖边,住着一对白鸟夫妇。“世上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鸟类,但是比我们夫妇更优.雅.漂亮的,恐
怕不会有了。”丈夫用他那红红的长嘴温柔地抚弄着翼上的绵毛。“这是肯定的。孔雀虽然号称百鸟之王,
但是她那身粗毛,不知有多么难看。跟她比起来,我们雪白的羽毛,才是无上佳品。”妻子一边伸长脖颈
饮着湖水,一边对丈夫的话表示赞同。
不错,这对白鸟夫妇的羽毛的确很美,颈子也长得恰到好处。然而,这对白鸟夫妇都只有一只眼睛,
他们却丝毫也不觉得自己是独眼。因为丈夫所看到的,同妻子所看到的一样;妻子所看到的,也同丈夫所
看到的一样。他们俩都相信,世上再也没有像他们看东西看得这样准确的了。
白鸟夫妇产了四个卵。他们盼望着早一点将卵孵化,生出和自己一样美丽的白鸟。不久,四只可爱的
白鸟被孵化出来了。白鸟夫妇说不出的高兴。
“多漂亮的小鸟啊。但愿他们早点长大,等到自己会捕鱼捉贝就好了。”父亲说。
“是啊,但愿如此。他们生活在这湖边,不知会感到多么幸福呢。何况我们又这样疼爱他们。”母亲
说。
白鸟爸爸接着说道:“这帮小家伙,生下来既不是低贱的野鸭,也不是粗鲁的鹜鸟,他们不知多么庆
幸呢。”
然而有一天,白鸟夫妇发现这四只可爱的小白鸟,都多生了一只眼睛。
“哎呀!这如何是好?……”母亲说道,接着发出一声哀鸣。
“可不,眼睛生得是有些怪呢?——不过,不知道长大以后怎么样。或许我们生出来的时候,也都是
生着两只眼睛的吧。”
父亲毕竟是个男子汉,说话有分量,白鸟妈妈的精神又振作起来了。
但是白鸟夫妇因为自己是独眼,生了四只两个眼睛的白鸟,便以为它们是残废,总耿耿于怀,觉得窝.
囊.。
“趁它们还小,索性把一只眼睛弄瞎了吧。”白鸟爸爸虽然这样想,但并没有这样做的决心。
四只小白鸟却一点儿也不关心这些事,他们一天天长大了,疏松的乳毛变成绵毛,绵毛又逐渐变成纺
绸一般的羽毛。等到羽毛丰满了,两只眼睛看东西也分明了。他们飞到湖中,随意捉些鱼儿、蚌儿来吃。
全然不理会双亲对他们安全的忧虑。
小孩子们眼睛看到的什么东西都是新鲜的。他们看到了湖上的各种情景,有和自己同类的鸟儿,翱翔
在高空,整天唱着悦耳的歌声;有伸着可怕的嘴的大鸟;有外形同自己类似,但衣裳非常粗糙的丑鸟;也
有终生都站在湖水中默默地看着人世的鸟儿。小白鸟们觉得这世上十分有趣。“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吧!”
小白鸟们这样想。他们天天都滑动着红红的蹼,在湖上到处游玩。
一天,白鸟父亲对白鸟母亲说:“咱们的孩子为什么这样野呢?白鸟的孩子决不该整天和这样粗.野.的
东西为伴,一定是因为眼睛有毛病吧。”
白鸟母亲说:“一准是这样吧。因为此外他们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和我们不同。不知道怎样才能治好孩
子们的眼睛呢!”她将修长的脖颈贴在胸口,悲伤地深深一叹。
恰好就在这时,一只饥饿的老鹰,拍着双翅,发出可怕的声响,从他们头上掠过。 白鸟夫妇大吃一惊,
连忙躲进草丛深处。“要是给这只饿鹰看见,可不得了啊。不知咱们的孩子们此刻在哪儿?”白鸟父亲低
声说。
然而到了黄昏时候,四只小白鸟都丝毫不以为意,他们精力十足,掠过湖面,回到家中。尽管白鸟父
母把孩子们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可是第二天,他们又飞到湖中去了。
白鸟父亲反复思.忖.着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忧虑。
“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不知想过多少次,索性将他们的一只眼睛弄瞎吧……现在是非这样不可的时候
了……虽然可怜,但为了孩子们的幸福……”白鸟父亲说,白鸟母亲只是啜泣。
一天早晨醒来。四只小白鸟感到一只眼睛瞎了,他们痛哭流涕。在他们看来,这世界突然黑暗了。他
们每日在湖湾的岸上蹒跚地踱来踱去,恋慕着广阔的湖水,发出声声哀鸣。
某日,两只饥饿的老鹰飞到湖上,用锐利的爪子轻而易举地将四只小白鸟抓去,飞上高空……利爪迅
速刺进四只小白鸟的小胸脯……此刻,他们的心脏正在破裂。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是比我们夫妇更优.雅.漂亮的 优雅:优美高雅
B. 觉得窝.囊. 窝囊:无能怯懦
C. 白鸟的孩子决不该整天和这样粗.野.的东西为伴 粗野:粗鲁
D. 白鸟父亲反复思.忖.着怎样才能消除自己的忧虑 思忖:思量
1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尽力铺陈白鸟夫妇的美丽和自信,然后再揭示他们的缺陷。
B. 小白鸟用两只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白鸟夫妇却觉得粗野,二者对比突出了他们的狭隘和固
执。
C. 白鸟爸爸想:“趁它们还小,索性把一只眼睛弄瞎了吧。”这为下文其弄瞎四只小白鸟的眼睛埋下伏笔。
D. 这篇小说主要运用了语言和动作描写,将白鸟夫妇作为小说的主角,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8. 文中划线句“这就是所谓的世界吧!”,这句话有何深刻含义?
19. 本文是一篇寓言体小说,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在创作方面的特色。
20. 这个故事寓意深刻,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它带给你的启示或思考。
五、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
21. 作文。
请以“规则”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700字。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参考答案
1. B 2. C 3. D 4. A
5. 为发泄个人情绪而故意散播谣言,对别人造成伤害,产生恶劣影响。(1)其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
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2)反映出其网络文明意识差,缺乏必要的文明
网络行为观,导致他们的网络行为失范。(3)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不造假,不盲从。属
于有意作恶,故意散布虚 假信息,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4)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的“等效
意识”“反身意识”,以其规范自己的网络行 为,保持头脑冷静,不信谣不传谣,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
年网民。
6. D 7. C 8. C 9. D
10. (1)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2)①现象:消费者多,生产者少;淫侈的风气盛行;公司积贮不足;
②后果:旱灾饥荒之年,国家无以赈济;战争发生,国家无粮饷慰军;暴乱突起,国家无力平定。
11. B 12. C
13.①“梦”。“梦也梦也,梦不到”,表明作者力图梦见过去的美好场景,但结果却是梦中也无法实现,
强化了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留恋,突出其对现实处境的惆怅;三个梦字的重复使用,起到了深化情感的
效果。
②“空”。“寒水空流”既指眼前的溪水独自流淌,也指时间的无情流逝,暗示过去的美好生活不会再来。
“空”字生动含蓄地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冷,包含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突出其在现实中的愁苦。
14. (1)风乎舞雩 咏而归
(2)暴秦之欲无厌 侵之愈急
(3)必固其根本 必浚其泉源
(4)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5)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6)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15. (1)B (2)(1)这段话是王熙凤说的。
(2)①王熙凤是一位容貌出众的女子,原文“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充分体现了她的美貌。
②王熙凤头脑聪明,善于处理家务和家族事务,有很强的管理组织能力,在秦可卿的盛大葬礼上,王熙凤
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才能。
③王熙凤心狠手辣,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手段残忍,如害死尤二姐等情节,显示了她的狠毒一面。
16. B 17. A
18. 含义:小白鸟眼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自由快乐的,说明儿童最初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小白
鸟在美好世界中的快乐与他们的悲惨结局形成对比,体现出现实世界的冷酷,突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深
化了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于小白鸟命运的慨叹和思考。
19.①小说通过寓言故事的完整情节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主人公“白鸟夫妇”的形象立体丰满,生动塑造了现实社会中的“教育者”形象。
③运用拟人、想象等手法来叙述故事,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人物,富有表现力。
④小说主题含蓄深刻,将现实社会中的教育问题蕴含于生动的故事,意味深长。
20.①批判教育者的狭隘无知、自以为是、强行灌输的教育手段。②批判现实教育缺乏对孩子个性的正确理
解和尊重,对孩子无疑是一种戕害。③提示不当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会产生悲剧的后果。④提示教育
者要拓宽视野,提高认知水平。⑤提示教育要跟随时代而改变。
21. 例文:
规则
规则,是牵着风筝的线,因为它,风筝才能飞的更高;规则,是装盛沙土的容器,缺少了它,将变成
一盘散沙;规则,是唐太宗治国时的律法条文,创造了贞观之治。规则,使人规范自我成就美丽,更使国
家平稳发展。
心中有规则,流传美名。周总理外出工作时,想向当地图书馆借阅一本书,可得到管理员回复所有书
籍都不得外借。周总理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冒雨亲自前往图书馆看书。正是因为周总理遵守规矩,不滥
用权力,在心安理得看到书的同时,更留下了“百姓的好总理”的美名。
人人心中有规则,行为才会有准则,社会将更有秩序。规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历史的车轮滚
滚向前,回顾悠悠中华历史,从唐玄宗大力完善制度,做到依法而治,开创了辉煌的开元盛世,到 1954年
我国颁布了第一部宪法,经历多次修订,完成了“八二宪法”。时至今日,我国依旧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并把“依法治国”方略贯彻执行。因为规则,社会有了秩序,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国家才能得以平稳发
展。规则,铸就中华盛世。
春种秋收,夏暖冬凉,东升西落,白天黑夜,自然界的规则,成就自然五彩缤纷之美。规则,存在于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与我们息息相关。家庭有家规,遵守家规,营造家庭温馨氛围;班级有班规,遵守班
规,营造班级友爱氛围;社会有法规,遵守法规,营造社会良好氛围。规则,与我们相伴一生,助我们成
长。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做到守规则,需要我们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生考试
不作弊,商人不挣黑心钱,官员不做非法事,社会才能大步向前。不守规则,终会像“北京八达岭野生动
物园事件”里的女子一样,一死一伤,落得惨痛的惩罚。
是规则,让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是规则,让工农红军,打败日本侵略者。规矩,虽千变万
化,却亘古以来一直存在,它伴人一路奋进,与国家一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