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了解高适及边塞诗的特点,把握诗歌的写作背景。
壹
分析诗歌的意象,描绘诗歌画面,梳理诗歌的脉络结构。
贰
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体会环境渲染、对比手法的作用。
叁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其现实批判意义。
肆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高适,字达夫、仲武,渤海郡人,盛唐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高渤海。去世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其边塞诗,笔力浑厚,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征战生活和他报效国家的热情,洋溢着盛唐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四人合称为“边塞四大诗人”。
高适(约700-765)
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下曲》等,歌颂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写出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揭露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雄浑悲壮”是高适边塞诗最突出的特点。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在心理结构方面较粗犷放达,个性率真豪爽忠耿,故诗作尚质主理,雄壮浑厚古朴,反映的社会层面广阔,题旨深刻;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少用比兴。因诗的着力于人而不刻意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于抒情之时伴有写景,因此这景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印记。
边塞诗的集大成者
写作背景
唐玄宗时,张守珪任职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主持北边对契丹的军事防务。自开元18年至22年,契丹多次侵犯唐边境。开元15年,高适北上蓟门谋求报国之机。20年,信安王李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21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24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26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再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张守珪偏袒副将,隐瞒败绩,妄奏克捷之功。此时有人从边塞归来,到高适家做客,谈边塞兵事,并示所写《燕歌行》,高适心有所感,遂以同名诗和之。
数次边塞行旅,虽未能为高适谋得入仕之机,却让他对边塞风情及军中状况有深入而具体的了解:将帅不恤士卒,腐朽无能,沉迷享乐,好大喜功,欺君邀赏。尤其开元24年后的两次败绩,高适愤慨异常,短序和诗中描写即含讽刺张守珪之意,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但也不宜将主题理解为具体针对某一人一事,当看成是对当时边塞战争及唐军内部情况的概括看法。
诗题解读
“燕”,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故址在今河北省北部。
“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燕地在春秋至两汉间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民谣中,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属于“歌行体”。
“燕歌行”,乃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
横行 xíng 摐金 chuāng 旌旗 jīng 旆 pèi
单于 chán 腓 féi 玉箸zhù 蓟北jì
飘飖yáo 功勋 xūn 逶迤 wēi yí 碣石 jié
字词正音
解读小序
“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元戎(张守珪)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定语后置句
开元:唐玄宗年号。
元戎:军事主帅,领兵将领。另有版本作“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御史大夫张公,指当时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
和:依照别人的题材、体裁或者格律填写诗词作为酬答。叫“和”。
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和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提供了事件背景和抒情起点。
以:把,拿;示:看。
本句为“以之示吾”的省略。
感:感慨,有感于。
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将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纵横驰骋,天子又破格赐予他们褒奖和恩宠。军队敲钲打鼓前往榆关,军中各种旗帜在东北沿海一带连绵不断。校尉紧急传送羽书飞奔浩瀚的沙海,匈奴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人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骤雨。战士在前线厮杀伤亡惨重,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北方沙漠到了深秋尽是枯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的士兵越来越少。主帅深受皇帝恩德礼遇,却常常大意轻敌,士兵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之围。
士兵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很久,妻子落泪挂念丈夫远去只能独自啼哭。身在长安家中的少妇恐怕要哭断了肝肠,而远征边塞的将士驻守在遥远的蓟北,只能频频回首望向故乡。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绝无仅有。早午晚三时都是杀气腾腾战云满布,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
你我相看这雪白战刀上斑斑血迹,古往今来尽忠死节的大义岂是为了功勋受赏?你没看见战士们沙场拼杀多么艰苦,至今仍然怀念西汉名将李广将军。
疏通诗意
整体感知
从内容上看,本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有哪些人?哪些景?
结合诗意,给本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文本探究
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挡。《史记·季布传》:樊哙曾言于吕后:“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非常:特别。 赐颜色:赏面子,赐予荣光。
如何理解“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
上下句对偶:前一句显示了一种非常阳刚的豪迈气概,后一句则暗示了男儿“横行”的原因,也为后文伏笔张本。
赞颂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英勇报国的豪情壮志,对将帅破敌卫国,建功立勋寄予厚望。
“男儿”两句看似在褒扬汉军将士们去国靖边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为下文被困伏笔。
诗人描写“出师”渲染了怎样气势?有何表达效果?
用“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渲染了将士们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突出了声势浩大;用“破、下”等动词写出了挥师挺进时将士们一往无前的气势,也从侧面表现了将帅们临战前不可一世,轻敌骄狂的心理状态。与下文的惨败形成鲜明的对比。
分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飞”字写出了军情紧急,体现了军事形势的紧张;而“照”字描写了敌军入侵的来势迅猛,规模浩大,暗示了战况激烈。与将帅们的贪功、轻敌、冒进的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做伏笔铺垫。
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描写士卒和将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①运用了对比手法。战士为国战斗,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生死难辨;而同一时刻,那些将帅们却远离阵地,沉醉歌舞,寻欢作乐。
②这样严酷的对比,有力揭露了军中将帅和士卒的矛盾,暗示将帅轻敌、上下不和致败的原因。——作者怀着强烈愤慨写出军中不均的现实,充满愤怒和讽刺。
“铁衣……,玉箸……。少妇……,征人……”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有怎样的含义?
②比喻:玉箸比喻思妇的眼泪,表达断肠般的分离之苦。思妇因思念、担忧戍边丈夫而常泪流满面,古人就用玉箸来形容思妇脸颊上的两行泪了。
①借代:铁衣指士卒护身盔甲,代指士兵;玉箸即玉做的筷子,代指家中的思妇。
“少妇…,征人…”两句将思妇与征人对照,通过描写思妇和征夫分别后对对方的思念,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也从侧面折射出战争的残酷惨烈。
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结尾用典和对比,讽刺了当时戍边将领的骄狂享乐、寡德无能、不恤士卒艰苦而贪功冒进的行径,委婉地表达了对如今守卫边惊的将军的不满,揭示官兵间的苦乐不均的矛盾现实,表达对战争失败原因的理性思考。
将帅:少勇寡谋,不可一世;恃勇轻敌,骄狂冒进;好大喜功,远离前线;纵情声色,不恤士卒。
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关爱部下,身先士卒;不贪功倨傲,不轻敌冒进。
赏析“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两句的含义。
“相看”两句描写了士卒们浴血奋战、英勇杀敌、视死如归的形象,并与将帅腐朽无能、好大喜功、不恤士卒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岂顾勋”的反问有力地讥刺了守边将帅们轻开边衅,贪功冒进的卑劣丑陋行径。
本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燕歌行》主要描写了唐王朝戍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浴血奋战、艰苦突围的情景,高度赞扬了戍卒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对士卒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寄予深切同情,也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不均的现实,抨击了守边将帅的腐朽无能、骄奢淫逸,并借此表达了对李广式英勇善战、爱惜士兵的将领的期盼,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全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不愧为“盛唐边塞诗压卷之作”。
这是盛唐气象的一种体现,也暗合今天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沙场征战长苦辛,如何不忆李将军!大时代中如何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样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主题意蕴
①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渲染战争气氛。
②七言歌行,参用律句,整散结合,铿锵有力,形成声韵之美。
③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出兵时的金鼓震天与战败后的困苦凄凉;士兵的辛苦作战与将帅的纵情声色;士兵的效命死节与将军的贪功懈怠;古时李将军体恤爱护士卒与现时将帅享乐腐化、不恤士卒。全诗无一个褒贬性的字眼,却通过鲜明的多重对比,使主题更鲜明,爱憎更分明。
④ 善用虚实互衬和典故的手法。实写了边塞征夫思乡思亲的沉痛,虚写了内地思妇的思念担忧,有力表现了征战时间之长、作战之苦;并用了李广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典故,讽刺了守边将帅们贪功冒进、享乐腐化、不恤士卒的行径,表达了对他们的强烈不满和愤慨。
艺术特色
形成 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李益、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他们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背景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内地与边疆各民族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边事增加,战争频繁。盛唐文人们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才华和抱负。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种新的出路,而且他们也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意象 ①景物:烽火、狼烟、孤城、黄沙、雪山、黑山、大漠等
②动物:马、雁、鹰等
③地名:轮台、龟兹、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边关、玉门关等
④乐器:羌笛、胡笳、芦管、鼓、角等
手法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对比、衬托、象征、比喻、夸张、用典、渲染、虚实
文体知识:边塞诗
形式 多为七言歌行或五、七言绝句
风格 ①境界阔大: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②豪放旷达: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③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④慷慨悲壮: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主题 意蕴 ①描写边塞奇丽壮阔的自然风光、异域风情:王维《使至塞上》。
②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王昌龄《从军行》。
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塞思乡念亲的愁怨,家中思妇思念担忧的离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④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及环境的恶劣:李白《塞下曲》。
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戍边将士的同情:陈陶《陇西行》
⑥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千扰和破坏,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愤:杜甫《兵车行》
鉴赏 方法 首先要根据诗歌标题判定是不是边塞诗;
其次,从分析意象意境、抓情感关键词、联系时代背景等方面把握思想情感,答题时要用到“从军报国、建功立业、思乡念亲、穷兵黩武”等表达思想情感类术语;
最后,分析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答题时要用到“对比、夸张、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类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