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7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7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1 10:34: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4张PPT)
孔子关心社会,关注人生,并对此有深刻的思考,孔子的思想是一种社会伦理哲学,目标是修身养性,达成君子人格,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十二章》集中围绕君子、仁、礼、道、诗等核心概念,讨论了君子人格和修身养性的问题。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孟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孟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
品读示范引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①就:靠近、看齐。②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③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有德之人好学以修身,在位之人好学不仅修身,更能推己及人。
“好学”的表现有三条。第一条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第一条重在排除干扰,第二条重在实践锻炼,第三条重在虚心请教。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
子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子日: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十二章》中,提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老子>八章》中说“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训俭示康》中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古代圣贤的智慧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学生李华的身份给你的好朋友王明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信,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由三句名言构成。第一则材料是《论语》中的,意思是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强调君子对食物、居住不要有过度的追求是好学的前提。第二则材料是《老子》中的,意思是纵情狩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强调欲望多了人就会心智不正,行为不轨。第三个材料是《训俭示康》中的,意思是君子如果少贪欲就不被外物役使,可以走正直的路。强调少欲的重要性。从三则材料来看,它们的共性就是强调,人不能对物质有更多的贪欲,如果贪欲过多,则会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或发展。
审题指导
立意:
1.轻装上阵,拥抱属于自己的生活。
2.给生活做减法,才会让自己更轻松。
3.不要做物质的奴隶。
4.减去物欲,丰盈精神。
5.成由勤俭败由奢。
凤凰涅槃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拟写提纲
花开似锦
——成果展示
躬身实践,自我品读。
读懂文意 读出作者 读出自己
举一反三
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自我品读2-4章
读懂文意 读出作者 读出自己
示例展示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①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②八佾: 佾音 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 "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代,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因此,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郁郁乎周礼”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正如《礼记》所言:“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八佾》共26则章句,主要谈儒家的礼乐思想。其中,近半数表达了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的不满,批评对象涉及季氏、三桓、鲁君、孔门弟子以及已经故去的管仲等历史人物。另一大半则记录了孔子作为践行者、阐释者、研究者和推广者对传承、发扬礼乐思想所作的贡献。




孔子的好多学生都问,到底什么是仁,答案不尽相同。
1、尊师重道,礼貌待人。仁的首义在于尊敬和敬畏。
2、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3、关爱同学,乐于助人。 仁的核心在于关爱他人。
4、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诚实守信是仁德的重要体现。
5、勤奋学习,追求卓越。勤奋学习是践行仁的重要途径。
6、约束自己,为仁完全在自己
7、谨慎,认真,不自我。
8、先难而后获,有难事做在人前,有收获则在人后。
9、独处时恭、慎独,做事当敬(不懈怠不怠慢)、待人能忠。
1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巧言令色,鲜矣仁。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
孔子说:“早晨明白了'道’,就立即按 '道’去做,即使晚上当晚死去也可以(或死而无憾)。”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的道德理想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它强调的是实践和牺牲。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孟子·告子上》)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有追求、有目标。一个人如果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即使活得再长,也没有什么意义。相反,如果一个人有了追求和目标,即使生命短暂,也会因为充实和有意义而变得珍贵。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很容易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自我、迷失方向。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像孔子那样执着地追求知识和真理,那么我们就能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同时,我们也会更加珍视生命、珍惜时光,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凤凰涅槃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纵观历代先贤,他们莫不有一个理想,并倾其一生向往之,追求之。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北宋思想家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如范文正公一般的士大夫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渴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不论何种理想,微小抑或宏大,都是“道”的体现,需要我们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决心,并且从前人的经历中汲取方法,用自己的实践开拓新路。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即道义),小人懂得“利”(即利益)。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在孔子的观念里,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义利之辨。
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不按义与不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无利、利多利少。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义利之辨。
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温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义利冲突,舍利取义。义、利难免有冲突之时,此时关键就在坚守正义,舍去不正当利益,有更高远的追求。因为义在追逐自由,庄子不屑楚国相位,甘愿“曳尾于涂”。因为义能普度众生,释迦摩尼放弃王位,宣讲佛法,造化众生。而反观今日社会,许多贪官就是因为不正当的灰色收入,在义的红线之前不能守住底线,最终只得泯去大好前途,于狱中度过余生,岂不悲哉?因此,我们作为明日祖国之栋梁更应坚持正义,狠刹不正义之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唯义利而已。”中国文化中的“义利之辨”由来已久。
读了上面的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把你的思考写成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范文: 明义利之辨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讲的是义与利。义与利本是同源之水,若取之得法,如鱼与熊掌,亦可兼得。然而,金钱的潮流滚滚而来,我们被五彩的霓虹迷乱了眼睛,丢失了正义的指南针,陷入欲念的无穷泥潭之中,难以自拔。唯有明义利之辨,追寻义与利的和谐统一,才能冲破金钱诱惑的无底深渊,才能绽放正义的无穷光辉!
能明义利之辨者,古人有之。迂腐的儒生高居于庙堂,不识民生疾苦,空谈正义而摒弃利益;肮脏的小人为金钱所困,不识礼仪道德,追求利益而抛却正义。然而,学富五车不能满足物质的需要,家财万贯不能填补精神的渴求。唯有明辨义与利,才能实现正义与利益的完美融合,走到完美高尚的新境界。
昔陶朱公游历四方,足迹遍布天下,成为一代富豪,却亦能舍却万贯家财,扶危济困,终成一代豪侠,为世人所敬仰。而晋之石崇富甲天下,沉香铺地,龙涎照明,可谓人间极乐。然而树大招风,无尽的财富最终成了恐怖的祸患,身败名裂,尸骨不存。义利合一,才能不被祸患的沟壑吞并,使财富的涌流为自己造福。如若不然,必将招致无穷的灾祸,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得安宁。明义利之辨,让金钱凭借正义的力量,铸造出内心的安逸和物质的富足。
明义利之辨,必先修身正心。颜回居于陋巷之中,箪食瓢饮,亦能自得其乐。梭罗居于湖畔之上,一泓净水,便是心灵充实的源泉,陶潜居于东篱之间,浊酒一杯,便能幻化出无穷的诗意。我们虽居于尘世樊笼,不能在世外桃源中自得其乐,但亦能修身正心,脱俗于尘网之中,做都市中的隐者。然而野马若无缰绳的羁绊,终究会走失方向。单纯凭借人们心灵的自觉便想走到义利合一的境界,只能是痴人说梦。明定律例,让不义之利无处可图,让义利合一有了制度的保障方为治世之术。
当前这个浮躁的社会,基本上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媒体记者为了追求最大的点击率,收视率,不惜侵犯他人的隐私,工厂商店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不惜造假卖假,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在这种利和义不能得兼的情况下,难道就不能学学那些舍利而取义的榜样吗?
明义利之辨,非空谈可得之。明辨大道,行于自身。从自己做起,让义利和谐统一,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美好。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
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自我品读5-12章
示例展示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见贤思齐意思近于前文提及的“就有道而正焉”,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都是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的美德。孔子更高明的是后半句,他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更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相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里仁》)
译文: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注释
①质:朴实、自然,无修饰的。②文:文采,经过修饰的。
③野:此处指粗鲁、鄙野,缺乏文采。
④史:言词华丽,这里有虚伪、浮夸的意思。
⑤彬彬:指文与质的配合很恰当。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女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但是两者比较起来哪个更重要 应该是质比文更重要。换句话说,我们的品性比我们外在的礼貌、文采要更重要。因为如果是质之胜文,质多于文,这个人是一个老实憨厚的人,但是没有什么文采,这种人还可以造就。可见,质地很重要,做人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质地。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停止下来,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注释
①弘毅:弘大刚毅。意思是胸怀宽广,意志坚强。毅:刚强,勇毅。
②已:停止,结束。
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弘大的志向、坚毅的品质。这体现了儒家的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士应当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这句话被历代很多仁人志士引为座右铭。此句包含三个因果关系。首先,“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因为“任重”对应刚强,“道远”对应毅力,更加贴切。接下来解释为什么“任重”,因为以“仁”为己任。“仁”是孔子学术中最重要的概念,即“忠恕之道”,这是第二层因果关系。最后解释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这是第三层因果关系。后面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对“任重道远”的解说,而“任重道远”又是对“士不可不弘毅”这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首句中的“弘毅”,反问语气又增强了感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我国古代就不乏这样的名士:当杜甫穷困潦倒的时候,他依然忧国忧民,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当范仲淹遭到贬谪时,他依然能够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谭嗣同在变法失败时,他甘愿慷慨赴死,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要想承担对国家、社会与家庭的责任,必须要有“弘毅”精神。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士不可以不弘毅
——砥砺当代知识分子精气神
(以名句做标题,开门见山;副标题言简意赅。)
①每每看到科研尖兵、优秀专家、学术带头人等典型人物的事迹,心头总有一番特别的感动。那种担当道义、践行所学、锐意进取的精气神,传递着激励人心的力量。(引出话题,表达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敬意。)
②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可说是时代风貌的生动注脚。自古以来,知识分子总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气。从先秦诸子到“班马”“李杜”,从严复、林纾到钱学森、邓稼先、黄大年、李保国……他们或皓首穷经、寄身翰墨,或潜心钻研、探求真理,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博学笃行的精神,求真务实的态度,为更多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迈步新时代,知识分子承载着新期待,唯有怀抱“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激发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自身优势,才能不断提振精气神、成就新作为。(举例论证,从古到今,我国知识分子总能凝聚起向上向善的正气,成就新作为。)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攀登知识和创新的高峰,离不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今天,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只会比以往难度更大。如果缺乏坚韧的意志、勇毅的精神,没有一股“于满是荆棘的荒野里踏出一条路”的闯劲,就难以取得新突破、开辟新天地。“种子专家”钟扬扎根青藏高原16年,“吃最苦的苦”,为未来留下了4000万颗种子;“高铁二等座院士”刘先林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背后是他年近八旬依然“永不停歇”的工作身影。求知求学、科研攻关,没有捷径可走。知识分子不必做苦行僧,但不能不下苦功夫。(举例论证,论述“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内涵:志向远大、意志坚强,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
④肩负时代赋予的重任,还当砥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术精神,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回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时说,当时没有计算机,只能用算盘进行海量复杂的运算,“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争分夺秒”。
如果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求是的科学精神,小小算珠如何能撬动大国重器的梦想?今天,物质日渐丰盈,设施日臻完善,一些人却丢掉了优良学风和务实态度,急功近利、东拼西凑、捏造数据、粗制滥造,只求著作等“身”,不求著作等“心”。如此这般,何谈以深厚的学识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引领风气?唯有端正学风,真做学问、做真学问,方能造福国家、成就自我。(举例论证,“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精神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求是的科学精神。)
⑤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行动能力,检验着一个人的实践品格。身处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面临不容忽视的风险与挑战,我们还有一些关键技术被“卡脖子”,还有不少领域尚在“跟跑”阶段,亟待知识分子为改革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创新支撑。面向现实问题、砥砺实践精神,将知行合一落在实处,知识分子面向现实问题、砥砺实践精神,才能把握时代机遇,充分实现人生价值。(道理论证,从知和行的角度,论述知识分子在关键技术领域要砥砺实践精神,把握时代机遇,充分实现人生价值。)
⑥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赓续“弘道”之追求、“弘毅”之精神,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当代知识分子必将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成就无悔人生、唱响奋进之歌。(发出呼吁,号召当代知识分子赓续“弘毅”之精神,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成就无悔人生。)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注释:①譬如:比如。②篑(kuì):盛土的筐子。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③止:中止,停止。④往:前进。
句话孔子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这时候停了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平整土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了一筐土,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吾止”“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你是进步也好,是停滞也好,是谁说了算?都是我自己说了算。其实归根结底是在自己,是在自身,无论是多么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会有办法一点一点去解决。最终确实解决不了了,我们也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增长了本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你这个事情自己怎么去做,这是取决于自己的。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是希望我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备智慧、仁德和勇气这三种品质。智慧是对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让我们不为事物所困惑;仁德是有同情心、慈悲心、爱心等善良品质的人,让我们不为个人利益而忧虑。一个人心中有别人,真正有仁心的人,忧愁会少很多。假如一个人满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的得失胜负,纠结于自己有没有被公平对待,就会终日患得患失,或者焦虑而拧巴。勇气是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能够果断行动,让我们不因恐惧而退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在生活和工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功。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译文:
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注释:①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②归:称赞,称许。③目:条目,细则。④事:实践,从事。
“人而不仁如礼何”强调仁是礼的根本;没有仁,礼就徒具形式。“克己复礼为仁”强调礼是对仁的维护;没有礼,仁就无法造就。这样,孔子既为礼确立了内在的心理依据,即“仁”;也为仁找到了外在的制约尺度,即“四勿”。




孔子所言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四条目,显然以成人之德行为价值旨归。这四个条目,既在胜私,又在复礼。四者作为修身之用,乃是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乎外而养于中。胜私而由礼,则日用之间莫非理义之流行。
礼义之规矩和准则,贯乎为人成人的全过程,并成为政治教化的核心价值,实是人生言行举止的遵循和依据。这一人生修为路径的真谛是:先知道怎么做,然后中规中矩地去做,进而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自觉为何乐意这样做。




你是进步也好,是停滞也好,是谁说了算?都是我自己说了算。其实归根结底是在自己,是在自身,无论是多么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会有办法一点一点去解决。最终确实解决不了了,我们也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增长了本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你这个事情自己怎么去做,这是取决于自己的。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注释:①譬如:比如。②篑(kuì):盛土的筐子。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③止:中止,停止。④往:前进。
句话孔子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这时候停了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平整土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了一筐土,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吾止”“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你是进步也好,是停滞也好,是谁说了算?都是我自己说了算。其实归根结底是在自己,是在自身,无论是多么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会有办法一点一点去解决。最终确实解决不了了,我们也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增长了本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你这个事情自己怎么去做,这是取决于自己的。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注释:①譬如:比如。②篑(kuì):盛土的筐子。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
③止:中止,停止。④往:前进。
句话孔子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这时候停了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平整土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了一筐土,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吾止”“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你是进步也好,是停滞也好,是谁说了算?都是我自己说了算。其实归根结底是在自己,是在自身,无论是多么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总会有办法一点一点去解决。最终确实解决不了了,我们也通过这个事情我们增长了本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你这个事情自己怎么去做,这是取决于自己的。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3、朝闻道,夕死可矣。
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5.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