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芣苢》
《插秧歌》
高
一
语
文
劳动的赞歌
生命的吟唱
理解古人的劳动精神,继承和发扬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美德。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应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诚斋体”的特点。
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表达技巧。
通过想象,描摹劳动场景,鉴赏诗歌绘画美。
《风》是西周时期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
《颂》是统治者宗庙祭祀时的乐歌。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自主预习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草,幼苗可食用,全草可药用,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
相关知识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了解作者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学习活动一:吟诵诗歌,体悟劳动情景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采集芣苢,传说是古老的习俗。《毛传》说“芣莒,车前,宜怀妊焉。”因为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故周南女子会基于繁衍种族的观念而采集,《芣苢》就是采集劳动时所唱的欢乐歌谣。
朱熹《诗集传》说:“化行俗美,宗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茉莒,而赋其事以相乐也。”
任务一:《芣苢》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车前草的劳作过程,追根溯源,借助古体,描绘劳作场面。
水稻的一生
学习活动二:品析词句,体悟劳动过程
任务二:《插秧歌》这首诗描绘农人插秧的场景,集思广益,想象并描绘劳动画面。
字 小篆 含义 纵观这六个字,
展现了什么劳动场景
采
有 掇 捋 袺 襭 采摘芣苢
越采越快
越采越多
收获满满
(劳动过程)
(劳动欢乐)
采摘
取得 获得
拾取 摘取
从茎上成把取下
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追根溯源
译文: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急急忙忙采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匆匆忙忙摘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拾取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采采芣苢
采之
有之
掇之
捋之
袺之
襭之
运用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对比阅读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一、主题思想
从主题思想及表现来看,《芣苢》一诗以其鲜明的劳动主题和欢快的情感表达,为我们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诗中通过描写女子们采摘芣苢的过程,表现了她们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向往。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纯真的思想感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美好和欢乐。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清明与和谐,也为我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一、主题思想
从内容上看,《芣苢》描述的是古代妇女们采集野生植物芣苢的欢乐场景。
诗中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薄言掇之,薄言捋之”等,生动地展现了妇女们采摘芣苢的过程。
这些动作不仅富有节奏感,而且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使得整首诗洋溢着劳动的欢乐和热情。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二、艺术手法
在艺术手法方面,《芣苢》一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通过反复咏唱来强化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每句仅变换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这种结构形式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既简洁又生动,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此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方玉润《诗经原始》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
三、构思技巧
在构思技巧上,《芣苢》一诗同样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诗人通过对采摘芣苢这一劳动场面的细腻描绘,将劳动者的形象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将芣苢这一植物与劳动者的勤劳、智慧、美好品质相联系,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深刻。
四、文学形象
在文学形象方面,《芣苢》一诗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勤劳、美丽、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
她们在采摘芣苢的过程中,不仅展现出了她们的勤劳与智慧,还体现出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这些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代表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共同精神面貌。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全家老小齐上阵,丈夫把秧苗给妻子,小
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下,有拔有插有抛
有接,忙个不停。
动作——画面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三、四句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场紧张的战场,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不仅新鲜独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与雨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又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急迫与艰辛。总之,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紧张插秧的图画。
动作——画面
插秧歌
宋·杨万里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诗中的“只不答”,不是对农妇的呼唤一声不吭,而是说没有答应她“歇半霎”的请求,更妙的是农夫还用别的话岔开:“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莳”指栽种 ,“匝”指完毕,这是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况且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 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吃苦耐劳的品格,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里。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语言质朴、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小 结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尊重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美德。
陶渊明在彭泽县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便辞官隐居乡野,终老田园。此间作《归园田居》五首,此为第三首。
本诗于平淡中又富有情趣。“带月荷锄归”:劳作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相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任凭露水打湿了衣裳,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归园田居·其三(节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劳动亦闲适
拓展阅读,比较鉴赏
如此的闲适的劳作生活,让我们也有了归居田园的企望。
观刈麦(节选)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拓展阅读,比较鉴赏
夏收——劳动最生活
这些场景,七八十年代农村出生的人应该不会陌生。
劳动虽辛苦,但这就是生活。
此诗节选的前半部分,把麦子成熟时人们忙于收获的场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五月和风吹熟了小麦,俗话说“麦子上了黄,不能地里放。”庄稼人开始与时间赛跑,忙碌起来,他们脚下的土地散发着热浪,头上是炙热的太阳,但他们顾不得那么多了,只是加快收割,希望天时能更长些。为了赶时间,不能回家吃饭休息,女人们来送饭了,孩子虽小,也帮着大人提着水壶送到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