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语言建构与运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反复诵读中领悟人物性格及心理特质。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选文的结构、表达,初识《论语》的艺术魅力,体会文中深层的哲理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汲取孔子儒家思想养分,关照现实,追求理想,塑造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 习 目 标
活动任务一
欣赏漫画,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也曾一路困顿、一路难堪,却一路高声歌唱,从不改志向,依旧落落大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经典篇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活动任务二
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课文讲述了孔子和四个弟子的一场对话,话题是谈“志”,这场对话是如何围绕“志”展开的?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活动任务三
跨越时空,问志四贤
分角色朗读,朗读后结合文本,为孔子的这四位弟子完善他们的《个人治国理念方案》,说说他们治国理念的侧重点,及四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课文内容判断他们的性格特点。
我要不挨打,
强国
我要不挨饿,
富民
我要知礼节,
文明
我要追求幸福,
终极目标
子路
冉有
曾皙
公西华
弟子 “志” 侧重点 核心问题 四子之志的关系 性格
子路(由)
冉有(求)
公西华(赤)
曾晳(点)
弟子 “志” 侧重点 核心问题 四子之志的关系 性格
子路(由) 有勇,知方 强国 为国以礼 曾皙之志以三子之志为基础,国家富强,社会文明,百姓才能乐享太平 有抱负、坦诚、比较鲁莽、轻率、自负
冉有(求) 足民,礼乐 富国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赤) 宗庙会同、小相 文明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曾晳(点) 暮春者,…… 幸福 高雅洒脱、
从容淡泊
活动任务四
问道孔子,图画理想
子路——哂之
冉有——孔子没有当下点评
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认为
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肯定了他的才能。
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曾皙——与之
1.孔子四位弟子各有其志,在春秋争霸,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孔子为什么对学生的回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
补充资料一:
(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论语·学而》)
(4)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5)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 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补充资料二:
(1)仲尼与点,盖美其乐王道也。余人则志在诸侯,故仲尼不取。
——唐·韩愈、李翱合撰《论语笔解》
(2)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所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
——杨树达《论语疏证》
(3)三子皆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曾点,狂者也,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故曰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曾点知之,故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
(4)然孔子则寄慨于道大而莫能用,深惜三子者之一意于进取,而或不遇见用之时,乃特赏于曾晳之放情事外,能从容自得乐趣于日常之间也。……可见孔子当时与点一叹,乃为别有心情,特为子路、冉有、公西华言之,使之宽其胸怀,勿汲汲必以用世为务也。
——钱穆《孔子注》乎 何有 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孔子政治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他主张“入仕”,要求读书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恭敬而无礼就容易劳累,谨慎而无礼就容易畏缩,勇猛而无礼则容易闯祸,直率而无礼则容易尖刻伤人。所以,“礼”可以通过外在的规范使人的品格达到一个中正的状态,从而不背离正道,成为文质彬彬,内外兼修的君子,这就是个人的“和”。通过修身成为君子之后,再把“礼”推行于天下,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各就其位,各尽其职,社会也就有秩序了。这时再用礼来教化百姓,百姓才能“有耻且格”,达到“知方”的状态。
孔子评志——孔子为何要“哂”子路?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这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
针对子路,孔子“哂之”,这并不意味着孔子对子路的政治理想全盘否定。事实上,在当时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能够治国安民的臣子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子路性子太急,为人不够谦逊,行动比思考来得更快,这是孔子所不赞赏的,所以孔子笑子路的理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当时的不知可否,从后文的表述来看,孔子对他们的政治理想比较认可,认为他们所说的政治理想也是与国家大业息息相关的大事,尤其是宗庙祭祀的事情,是孔子所看重的“礼”。
孔子评志——孔子为何“与”曾皙?
针对曾点,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吾与点也”。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展示出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
孔子评志——孔子为何“与”曾皙?
其一,孔子有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这对应了“太平盛世说”。
其二,孔子强调“游于艺”,对“礼乐”学习采取的是一种愉悦游憩的态度。这对应了“礼乐教化说”。
其三,孔子在周游列国多年,却没能推行他的政治理想时,曾发出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叹,产生过想摆脱尘世,清静无为的想法。这对应了“清静无为说”。
其四,孔子曾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现出一种安贫乐道,洒脱自得的生活境界。这对应了 “诗意栖息说”。
2.通过本文学习,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具有哪些人格魅力?
问志时: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很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善于引导学生, 说话和蔼可亲,发问真诚,启发耐心。
(2)“求,尔如何?”“赤,尔如何?”“点,尔如何?”三个“尔如何”衬托出孔子的平易近人和他与学生之间的亲切感。
(3)“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
2.通过本文学习,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具有哪些人格魅力?
评志时:
(1)评子路,“哂”字,表明了孔子对子路的含蓄、婉转的评论。有赞许,也有批评,赞许子路的才能,赞许其要使民“知方”。“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更是直接指出其不谦虚的缺点。
(2)评冉有,“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知冉求对于“礼乐治国”方面谦言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意在鼓励。
(3)评公西华,“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 孰能为之大?”公西赤有“非曰能之”“愿为小相”的话,故孔子的评论意在增强其信心。
孔子的教育是因人而异的。
总之,孔子是一位有着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老师。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了解学生性情,鼓励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赏识学生。
活动任务五
关照现实,审问自己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在这里品读儒者之志,你在“立志”与“求志”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呢?请结合自我之志,谈谈感受。
立志方面,我们既要结合自己个人的兴趣、才能,也要结合时代的特征,社会的需求,把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发展,人类的幸福紧密结合起来。
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是如此。
“求志”方面,儒家认为,修身之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立志之后更应通过学习加强个人修养,不断提升自我的学识和人格境界,如此,方有实现志的可能。
此外,“求志”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不应汲汲于功名,而应安贫乐道,纵使遭遇挫折,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因坚守“道”,而获得一种洒脱自得的快乐。
活动任务六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孔子的弟子中,有的文韬武略,有的志趣高雅,有的恪尽职守,有的淡泊名利......无论多么困难,多么难堪,他们都始终保持着人格的高傲,人生的“落落大方”。
通往孔子理想中大同世界的路有很多,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周遭环培如何变化,身世际遇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坚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奋勇进取,砥砺前行!
2.分层作业
(1)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观看《典籍里的中国》(孔子);推荐阅读周国平《孔子的洒脱》
(3)拓展阅读《论语》其他篇章,分析《论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