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我愿意用我全部的作品来“换”鲁迅的一个短篇小说;如果能写出像《阿Q正传》那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中篇,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莫 言
鲁迅出色地描写了那个与自己所创造的人物完全不同的阿Q形象,浮现出鲁迅自身的痛苦和哀愁。这种二重性深深浸润到作品的内部。
——村上春树
1915年法国诺奖得主罗曼·罗兰在看完《阿Q正传》的法文译本后,曾感动地留下了眼泪。此后一生,他便致力于鲁迅作品在法国的译介和推广工作。
1994年日本诺奖得主的大江健三郎将鲁迅当成自己的精神依靠,他在12岁时就已经阅读了《阿Q正传》《孔乙己》等名篇。
他说:“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
文/鲁迅
现代文学史上的永恒经典——
知人论世,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及其创作阿Q这一文学形象的时代背景资料。
梳理阿Q的故事,把握其艺术形象特点,思考其“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意蕴。
深度解读重要语段,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体会“改良这人生”的文学理念。
3.
品析小说喜剧表象下的悲剧内蕴,探讨阿Q这一文学形象超越时代与民族的意义。
1.
2.
4.
鲁 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山,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笔耕不辍,相继写出了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力作,有小说、散文、散文诗和大量的杂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文风犀利辛辣,冷嘲热讽,批判性强,正如其《野草 墓碣文》所说: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王朝,结束了漫长的帝治时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国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和剥削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近代史,是受帝国主义殖民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臭架子,用封建礼教秩序、迷信思想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舆论思想钳制和凶狠疯狂的镇压盘剥。他们丧权辱国,粉饰太平,骄狂自大,自称“天朝上国”,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本来已经濒临死亡的边缘,却用种种“精神胜利法”来愚昧麻痹百姓,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造成了广大国民的麻醉愚弱又自以为是的不觉醒状态,使之忘却压迫屈辱,丧失反抗斗志,永远处在被剥削被损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阿Q正传》的问世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21-1922年间撰写的中篇小说。初连载于北京《晨报副刊》,署名巴人。由鲁迅的学生兼好友孙伏园约稿,先是发表在报纸的开心话专栏,孙伏园读后立刻明白了小说的分量,便将小说转去了文艺版。小说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目的:“要活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中国的病态社会,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要改良这人生!”《阿Q正传》后被收入小说集《呐喊》中。
小说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小说共有九章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鲁迅在前言中说,他应该叫阿Quei,但不知道他是不是中秋节出生,所以不能写桂花的桂;也不知道是否有哥哥叫阿富,所以也不能叫宝贵的贵,因此就用拼音的第一个字母Q来代替;且绍兴口音阿贵的音近“鬼”(“Q”为谐音,譬喻指代具体,代表了一个群体的人格品行,象征普遍国民性的精神)。
之所以用Q,因为Q像没有五官的圆圆的脸,但又有一条辫子,代表了当年汉族人的耻辱(英国人称其“big tail”):一个空白的脸,拖着一根辫子,体现出麻木冷漠的国民劣根性,像处刑时毫无表情的“吃瓜群众”的脸。
关于“正传”:
传记文之一体例,即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等,包括列于家谱的“家传”和列于史书的“史传”,相对严肃正规。题为“正传”,一方面有揭示了阿Q生活的社会地位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对儒家的“正名”之说(“名正言顺”)、旧社会阔人和立言者、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鲁迅不厌其烦地诉诸笔墨来诠释“正传”的来历,目的在于对传统的正史进行否定,同封建文人划清界线,映射着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及腐朽观念,极具冷嘲热讽的幽默戏谑意味。
阿Q得名的来由:
阅读文本,完成以下任务——
快读节选部分,整理阿Q的档案资料。包括年龄、身份、工作、婚姻状况、家庭成员、家庭住址、外貌特征、兴趣爱好及其人生重大事件。
阿Q之档案资料 姓名 阿Q 性别 男
年龄 三十出头 籍贯 不详
身份地位 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工作 打短工
婚姻状况 未婚 家庭成员 无
家庭住址 未庄土谷祠 外形特征 癞疮疤、黄辫子、破夹袄
兴趣爱好 喝酒、押牌宝 性格特征 精神胜利法 生平最得意的事 欺负小尼姑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最受人欢迎的时候 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
生平第一屈辱的事 被王胡暴揍碰头 生平第二屈辱的事 被“假洋鬼子”哭丧棒打
生平最恼火的事 向吴妈求爱被拒绝,反遭赔偿; 让小D抢了饭碗,却又找“面子”失败。 死前最后一句话 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口头禅 妈妈的……
结合表格中的信息,说说阿Q是个怎样的人?
无名无姓,无家无根
没有家人,大龄未婚
无固定收入、穿破夹袄,头有癞疮疤
地位低下
无依无靠
穷困潦倒
阿Q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低下、无依无靠、备受剥削压迫、穷困潦倒的雇农。同时,也是嗜酒嗜赌、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二流子”。
“三无产品”
作者反复强调人们都不记得阿Q的“行状”,但他却以全知视角无所不知地写出了阿Q的诸多“行状”,“活画出阿Q的灵魂来”。请结合二、三两章内容,试着从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等方面把握阿Q的种种“行状”,思考其“优胜方法”,探究其性格形象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与阿Q关联之事 描写方法 优胜方法 性格特点
动 作 语 言 心 理 头长癞疮疤被取笑 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腹诽战术 自甘轻贱 敏感禁忌
精神胜利
赌场赢钱反遭群殴 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子。 青龙四百! 天门两块! 才有些感到失败的痛苦。 自我摧残 逃避失败 自欺欺人
被赵太爷打嘴巴 渐渐的得意起来,爬起身…… 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 妄自尊大 趋炎附势
较量王胡被碰头 摔、吐,两手插在腰间…… 这毛虫! 动口不动手! 很意外,难道 …… 小觑了他么? 忍辱屈从 怯懦怕恶 自尊自大
自甘轻贱
骂“假洋鬼子”再挨哭丧棒 他慢慢的走……早已有些高兴了。 秃儿。驴…… 我说他! 反而觉得轻松。 受虐成常 愚昧狭隘
自欺欺人
欺侮戏弄小尼姑 走进身旁, 伸出手摸头…… 秃儿!快回去,和尚等着你。 更轻松,飘飘然……十分得意 欺负弱小 猥琐无赖
阿Q既有“羊”的卑怯,又有“狼”的暴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怜又可恨!
鲁迅《华盖集 忽然想到》: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小结:阿Q形象
面对欺凌,阿Q一般会有三招应对:语言反驳——行动冲突——精神胜利。
遇到挑衅时,阿Q会维护尊严(面子)在语言上反驳,如“你还不配”“谁认便骂谁”等,可见其有反抗意识;当反抗遭受抵制,则会有行为冲突,与人打架,而打架的结果通常都是瘦弱的阿Q以失败告终,“又双叒叕”地被别人欺侮暴揍;而在霸凌后,阿Q采取的不是继续抗争,而是逃避现实,自甘轻贱,在精神上以自欺欺人的方式实现“胜利”。
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精神),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打击或失败而又无法改变现实局面的情况下,避开现实生活中的失败和痛苦,以精神上的自我欺骗、麻痹来求得安慰,从而得到精神上的胜利或解脱的心理调节方法。
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愚昧和怯弱、自卑和自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厌其无知,恨其自弃!
结合课文阿Q的表现,请给“精神胜利法”下定义。
有人说,鲁迅的作品往往是“喜剧的外衣,包裹着悲剧性故事”,请结合阿Q的“优胜”故事,探究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
个人生存的困窘处境:无田地(生活资本和经济来源),无房屋(人格尊严独立),无亲人(援助依靠)等——种种现实的不如意而又无力改变,长期的无可奈何之下只能通过精神的自我麻痹和欺骗来获得尊严和认可的满足感。
愚昧麻木的社会环境:在未庄,赵太爷之流掌握绝对的话语权(有钱有势有权),甚至决定他人姓氏和归属,普通群众和底层穷苦百姓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满脑子宗法等级观念,饱受欺侮凌辱,互相争斗,不能团结,愚昧麻木又不觉醒。
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贫苦百姓长期在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无力改变而习以为常,成为奴性十足的“贱民”——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重重压榨盘剥,愚民思想对其精神的钳制,暴力机构对身体的戕害,是阿Q性格和悲剧命运发生的土壤。
在小说中,阿Q是否为个例独有“精神胜利法”?其他人身上有没有阿Q的这一特点?
赵太爷 有钱,受未庄人尊重,儿子是秀才,打阿Q,因阿Q说是其本家。
假洋鬼子 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他的剪辫,是他在资本主义国家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进步文化影响的结果;然而一回到以留辫为正统的旧式中国,因为没有辫子而要误“做大官”的前程时,他就又装上了假辫子。
王 胡 身处社会底层,暴力蛮横,鄙视阿Q式的弱者。
小尼姑 弱者身份,不敢反抗,只敢私下里咒骂。
闲 人 冷漠自私、麻木不仁、内心空虚无聊的看客
总 结 阿Q并非个例,他是未庄的代表,也是千万个中国人的代表。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阿Q形象?
补充:
《二心集》:奴才做了主人,是绝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呐喊>自序》: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创作目的:
①“活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愚昧而落后的人生,让人们了解长期封建统治的禁锢和奴役所造成的可怕的愚昧的国民劣根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为疗救病态的社会、病态的人们而呐喊。
②唤醒在“铁屋子”中沉睡的人们,激励他们振奋起来,挣脱精神的枷锁(“铁屋子”比喻当时黑暗腐朽、沉重压抑的中国社会)。
③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并未改变中国病态社会的局面)。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未有阿Q之前,须先有培育阿Q成长的土壤。作为一个生活在未庄的人,阿Q是卑怯狡猾、欺软怕硬、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的角色,他是那个时代所特有的底层雇农的形象,有“狼的暴虐”,又有“羊的卑怯”。那他所生活的“未庄”又是一块怎样的土壤呢?试结合未庄的社会环境描写进行分析。
未庄的世态人情 文本具体表现
人情淡薄、虚伪 只要他帮忙……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
老头子颂扬“阿Q真能做”时,阿Q正懒洋洋瘦伶仃地在他面前,别人也说不清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
人们趋慕权势、势利 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还因为都是文童的爹。
人们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 阿Q欺负小尼姑时,酒店里的闲人大多是看客,一起哄笑,丝毫没有帮助的意思;阿Q也在众人的欢笑中欺负得更加有力。
人们封建思想浓厚、虚情假意、麻木自私 钱太爷的大儿子跑去东洋回来后,辫子不见了,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他的母亲到处说“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本来是可以做大官,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
看重利益、为利益不择手段 阿Q在赌场中赢得钱财之后,赌场中发生了打架事件,阿Q的钱财在混乱中被抢劫一空。
小 结 未庄是一个封建思想浓厚、世情冷漠的农村小镇,人们多贪慕权势、欺软怕硬、冷漠自私、麻木不仁。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为何要抛弃别人要求的“人打畜生”的说法,而选择“我是虫豸”?其投降行为该怎样理解?表现了阿Q的什么性格特点?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阿Q很懂得“审时度势”,马上卑躬屈膝起来,骨子里的懦弱卑怯,自轻自贱顿时显露无遗。阿Q受过很多苦,深知反抗是得不到好处的,相对畜生来说,虫豸或更显卑微低贱,他便通过这种把自己卑微到尘埃里的示弱来换取不挨打的结果。此时的阿Q,虽懦弱,却又是广大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小民众的一个缩影!
闲人们在取笑欺辱阿Q之后“心满意足”,而阿Q也很快就“心满意足”。这两种“心满意足”有何不同?
一场打斗,双方皆是胜利者。闲人的“得胜”表明这帮人在欺凌弱小上心满意足,在打斗中充分达到了侮辱轻贱他人的目的;而阿Q也“得胜”了,虽是实际上被欺侮暴虐后的口嗨,在精神上毕竟也是完胜自己,尤其他认为是自己是老子,而被儿子暴打,他便占据了心理的上风。一个词语,两种讽刺,十分巧妙。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表面上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上表明,阿Q赢钱是幸运的,赢了反成了不幸的根源,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了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其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效力。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败,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盲”,无可救药了。
“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照例”“等候”妙在何处?
“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这一次,而是一种家常便饭的常态。“等候”一词,意在表明阿Q的奴性十足:被动挨打不敢反抗,甚至主动地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人责打。奴性深入其心理,成为某种受虐狂,令人触目惊心,其可悲之处也就在这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思觉悟反以为然,不思抗争反以为常。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
他被赵太爷叫去打了嘴巴,可挨打之后,他想的是:“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他想到赵太爷这么一个威风八面的人物现在竟成了他的儿子,便得意起来。因此得意则是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才相。
——这种扭曲思想的形成,一方面因为,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饱尝辛酸;另一方面,他又在幻想中自欺自慰,自傲自足,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而且,越是被高人一等的人暴揍凌辱,他就越是内心荣耀非常。
他对来自统治者的欺压麻木健忘以致习以为常,以自我欺骗自我麻醉来自我安慰甚至内心期待,现实中一次又一次地失败,而精神上却一次又一次地“胜利”。
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蒙”即“承蒙、承受”义。挨打也像是荣幸地蒙受了富贵者的恩惠,形象地刻画出阿Q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盲目趋炎附势,不以为耻反为荣耀的变态受虐心理,是长期的深重的压迫下积重难返的奴隶惯性。
十分得意:调戏侮辱小尼姑表明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本质,面对赵太爷、假洋鬼子及王胡等人的暴凌,他无能为力,只能忍气吞声,精神胜利,但在遇见小尼姑时,就把所受的屈辱都怪罪、转移到小尼姑身上,在戏辱弱者时炫耀自己强大的一面,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正体现了他的思想空虚,精神无聊、趣味低级。
九分得意:使用了仿词(更换现成的词语中的某一成分,使之成为一个临时性的新词)的修辞,形象地描绘出酒客因不能像阿Q那样动手戏辱小尼姑,而缺少亲自凌虐的快感,在心理上并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了一分。以此揭示出底层人物欺侮更弱小者的病态心理和空虚麻木、低级无聊的丑陋情态。
标题的讽刺艺术。
作者从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提,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取出“正传”为题,为一个下等人物作传并取名“正传”,充分揭示了阿Q这个悲剧人物的复杂性,收到一种强烈的讽刺效果。
鲜明强烈的对比。
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刻画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通过对阿Q性格的对比分析,既揭示了一位普通农民的血泪史,同时又刻画其既蛮横无理又毫无办法、既想打想拼又有所顾忌的矛盾性格,冷嘲热讽中活现人物丑态。
漫画式的夸张。
如在捉虱子的过程中,阿Q先是摔衣服,吐唾沫,“两手叉在腰间”,表现得很“武勇”,而辫子被王胡扭住后,又“歪着头”,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现出了求饶的可怜相。这就把阿Q既自负又自贱、但又以君子自居的情态,活灵活现地描绘出来了。
尖锐辛辣的反语。
文中多处运用反语,寓庄于谐,冷嘲热讽。作者写阿Q在未庄的处境及其种种表现时写道:“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这里所说的阿Q“见识高”,其实是说阿Q自认为自己很清高,其实他是很浅薄,很愚蠢的;说他“几乎是一个‘完人’”,其实是说他缺点和毛病一大堆,而且浑身充满了精神病态的幼稚可笑。
批判国民的劣根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活画出这样愚弱的国民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阿Q是旧中国广大备受侮辱备受损害,又狭隘愚昧、麻木自欺的国民的代表。《阿Q正传》节选部分通过塑造阿Q形象,集中写了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普遍的国民性弱点,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愚昧懦弱、麻木冷漠的国民劣根“痼疾”(“众生皆阿Q相”)。同时,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革命的要求,提出了农民的革命和出路问题,对革命的前途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表现出鲁迅高度的爱国精神和革命精神,即希望以文学“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根本目的。
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需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阿Q精神”是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创造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时,自我麻痹、自我安慰、自欺欺人、为尊严(面子)找借口的消极心态。
客观来看,“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身处困局、又无可奈何的“人”的一种几乎是无可非议的选择,它可以适当地缓解人们精神上的压力,以保持自我内心的平衡,从而与世界、与自我达成和解。而身处逆境困局中时,人们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努力拼搏,寻求自我提高和进步;对于失败,人们不应容忍,也不能苟且,而要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胜利。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会不期而遇各种压力和困境,这需要调整心理状态,理性从容地面对挑战。此时,有人常会用“阿Q精神”中某些消极的思维方式来减轻焦虑、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如在某些不可抗力的困局或失败时适当的自我安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应该长时间地升华这种消极心态,这种调节也应该是适度的。否则,这种被动适应的方式(在无法改变自身实际社会地位之时,以被动隐忍的方式适应被压迫、被蹂躏的悲惨处境),会麻痹人们的精神,消磨人们的斗志,导致消极的人生。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要有阿Q精神还是不要有阿Q精神”,而是要具体分析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心理调节手段来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达到内心的自在从容,积极面对生活,过充实的有意义的人生。
时光流转,社会生活不断地发生着新的变化,请以“阿Q活在当下”为话题,可虚构故事“阿Q新传”;可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品评我们身上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探究改造国民劣根性的出路。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想象合情合理,论述严谨缜密,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