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屈 原
离
骚
学习目标
了解屈原和“楚辞”,把握“骚体诗”的特点。
了解浪漫主义的诗歌特征,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诗歌中的“香草”“美人”的意象体系,体会比喻、象征等手法的抒情内涵和效果。
反复诵读,注意节奏和情感,提高诵读古诗文的能力。
疏通文意,把握内容,体会屈原的高贵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
知人论世:走近屈原
屈原出身楚国贵族,明治乱,娴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位居左徒、三闾大夫。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嫉妒,屈原遭到群小构陷、怀王疏远及顷襄王放逐,流放沅、湘二水之间达九年之久。顷襄王21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抑,遂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之志。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丹阳(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后裔,楚国杰出的政治家、爱国诗人。
屈原的一生:少年天才——政坛新锐 ——草拟《宪令》—— 自疏汉北 ——再度使齐 ——三闾大夫——卧辙死谏——流放江南——泽畔行吟——怀石投江
“美政”理想:举贤授能、君明臣贤、君臣同心、革新图强。
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最杰出的政治家:他品格高洁,坚守真理,远见卓识,革新图强,忠君忧民,至死不渝;同时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开创楚辞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重要作品:
《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
《九章》9篇,《招魂》1篇。凡23篇,皆不朽。
深远影响:
开创“文人为诗”时代; 开创全新诗体:骚体(楚辞体); 开创“重幻想”的积极浪漫主义诗风; 富有爱国忧民的理想主义精神。
创作缘由:《屈原列传》——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和《离骚》
关于“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在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的基础上而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也称“骚”体,是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的典型。
②诗歌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录屈原、宋玉及汉代东方朔、王褒、刘向、淮南小山等人的诗歌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文题解读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屈原的“楚辞体”创作,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并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王逸释为“离别的愁思”;也有人解释为“牢骚”(叠韵连绵词,楚韵)。现多采用班固释义。
《离骚》前半部分,屈原反复倾诉其对于楚国命运的关怀,表达要求革新政治、与权贵群小坚韧斗争的强烈意志;后半部分又通过神游天上、追求理想的实现和失败后欲以身殉国的叙述,表现其忠君爱楚的思想感情。诗中用“香草美人”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精神,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全诗 373句,93节,2490字,课文为节选部分。
《离骚》的主题:立志明行,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揭露黑暗,抨击腐朽,决不同流合污;执着理想,倡导美政,九死不悔。
——《离骚》是屈原根据楚国王室的政治困境和个人的不平遭遇,在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中,“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即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形象记录了屈原生活和思想历程,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诵读诗歌,感知情境
骚体诗与《诗经》相比有所不同,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划分,把握好诵读节奏。《诗经》以四字句为典型句式,句中节奏为“二/二”拍;骚体诗的典型句式则有六字与五字两种,兼及四、五、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兮”为语助词,它不仅加强了地域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读时应拉长语气,以体现出整个句子的似断实连,若连若断的诗情。朗读时,要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特点。
以课文第三节为例:
长太息 / 以 / 掩涕兮,——哀 / 民生/之/多艰。余 / 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 朝谇/而/夕替。
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父亲名为伯庸。正当寅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先父观察衡量我降生的情况,一出生就赐给我美名。给我起名叫正则啊,给我表字叫灵均。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言正平可法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神于地。”
故屈原取名有“名平以法天,字原以法地”之寄托。按字面义,“平”即为公正,平正即天的象征;“原”即宽而平之地形,为地的象征,这一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虽属巧合,在当时却公认为是一个好兆头。
段一:自述出身与身世
高贵出身——楚王同宗
降生不凡——祥瑞吉兆
赐予嘉名——寄予厚望
第
一
段
朱熹《楚辞集注》:生得日月之良,是天赋我美质于内也。
汪瑗《楚辞集解》:内美是得之祖、父与天者,修能是勉之于己者。
①追述世系,说明屈原与楚国同宗的血缘关系,既表现屈原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其身为贵族的优越感和责任感,以突出其对楚国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思考:本段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②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日子,屈原对自己在这良辰吉日降生一事充满了自豪感(天生圣贤,必有祥瑞)。
③说明屈原的嘉名美字之来由,包含着父亲对其殷切期望和寄托,表现了屈原以此作为实现美好人格的准则,是其终身奉行的标准。
④以上三点,共同表现了屈原出身高贵而高度的庄重自爱,暗含自负、自傲的心理,这是屈原高洁傲岸、正道直行形象的重要内因,也是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同时也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源。
——承续先天的“内美”(家风家教),启导后天的“修能”(修身洁行)。
我既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又加上美好的容态。肩披江离和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连缀起来做成佩饰。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心忧岁月不等待我。早晨我采撷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时光迅速地运行不停留啊,春天与秋天时序更替。考虑草木也有凋零之时啊,便害怕美人也将衰老。何不趁着年富力强去除邪恶污秽,何不改变现行的法度?乘着骏马奔驰啊,随我来吧,我愿为前驱!
思考: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内美”(内在美德)承接上文,指出身高贵、降生祥瑞,名字美好。“修能”(美好容态)开启下文,用香草装扮自身,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等。
第
二
段
“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东汉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
这些香草美人的句子对塑造屈原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香草、香花、香木等芬芳物事,大都象征了屈原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屈原喜爱香草,常佩饰它们,以表明屈原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始终保持伟岸高洁的情操,不肯与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品行。这些香草对塑造诗人形象起到陪衬烘托的作用。融此类物事于诗,一方面有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韵味;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是屈原诗歌的一大特色,也是其独特创造。
《离骚》中屈原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以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中独创的艺术手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内心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托于某一具体的物事上,也就是“移情于物”。
这在古典诗词中有广泛的运用,尤其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诗人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如“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第二段接连出现两个“恐”字,说说屈原“恐”的内容是什么?
“恐年岁之不吾与”:担心光阴飞逝,时不我待。之后“朝”“夕”二字对用,表明诗人时时刻刻都在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培育才志,凸显出对时间的珍惜。
“恐美人之迟暮”: 美人指有才德、有作为的人。
美人指自己,以草木零落起兴,比喻美人迟暮。担忧的是岁月无情,时日无多,希望能把握短暂的人生以做一番事业。这些装束佩饰表明诗人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要集众美于一身品行,正暗示了自己情操才华卓然出众,志向抱负远大宏伟,以及迫不及待的报国之心与敢为天下先的无所畏惧之情。
美人指楚怀王,不仅担忧楚怀王衰老而不堪大任,更担忧楚怀王不思变革,不图进取,苟且偷安,昏聩误国。
小结:香草美人的寓意——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导路人自居,把握时机,为楚王和国家献身,锐意进取,一往无前。
我长叹一声而掩面流泪啊,哀叹人生多灾多难。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黜。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摘白芷为饰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也是我心所崇尚的美德啊,纵使死上千万次我也决不后悔。怨恨君王荒唐啊,始终不能体察我的良苦用心。许多小人嫉妒我美好的品德,诽谤我好做淫邪之事。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啊,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这些世俗小人的种种行径啊!猛禽不与凡鸟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哪有道不同能够相互安处的?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备和辱骂。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第
三
段
屈原为什么会有“长太息以掩涕兮”的行为举止?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屈原之“长太息”“掩涕”的行为举止是其心理活动的反应,究其原因在于“哀民生之多艰”,这既有对楚国政事日颓,君昏臣佞下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也有对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人生蹉跎的悲叹。
这两句诗形象地概括了屈原忠君忧社稷,竭忠尽智以事君王(楚国)的赤胆忠诚,以及悲悯天下苍生的博大情怀(忧乐天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并有定下全诗抒情基调的作用。
对于楚国政治现实的黑暗腐朽,对于自己遭遇的不公正处境,屈原是否一味地自怨自艾、哀伤悲叹呢?他对此报以怎样的态度?
司马迁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为何他会遭遇“贬黜”、“怨生”呢?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掉转我的车子返回原路,趁着迷路还不算远的时候。让我的马缓缓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啊,驱马疾行到长着椒树的山冈暂且在那里休息。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而又遭受指责啊,退下来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裁剪荷叶做上衣啊,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裳。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加长我长长的佩带。服饰的芳香和佩玉的润泽交织在一起啊,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是没有亏损。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啊,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戴的饰物缤纷多彩,浓烈的芳香更加显著。人生各有各的爱好啊,我独爱美好并且习以为常。即使我的身体被肢解也仍不会改变我的初衷啊,难道我的心灵会因为遭受惩罚而停止不前吗(爱美好,从正道)?
第
四
段
“悔相道之不察兮”的“悔”字该怎么去理解?
初服:出仕之前的服饰,比喻原初的志向追求。
——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我从小就对奇装异服特别喜好,到如今年岁已老,兴趣却毫不减少。腰间挂着长长的宝剑啊,头上戴着高高的切云冠帽。身上满缀着明月宝珠啊,还佩饰着美玉串。)
制芰荷、集芙蓉:喻指追求高洁的德行、坚守崇高的品格。
高余冠、长余佩:在反省自我人生轨迹后,屈原对当时楚国现实有充分而清醒的认识,这反而更坚定了理想追求,亦无悔于人生选择。
——屈原并未真正去怀疑甚至否定自己所坚持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而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结中,面对政治坎坷和人生蹉跎的心酸无奈下而闪念出的犹疑彷徨、痛苦思索的心理情状。
“悔”立足于现时,屈原在对往事的回顾中深刻反省:自己在当初不能明察道路而误入迷丛,现在是否应该立即返回原初呢?
屈原由“悔”生“退”,而其真实目的是“复修吾初服”(修身洁行) 。
“虽九死其犹未悔”中的“未悔”与“悔相道之不察兮”中的“悔”是否矛盾?其原因是什么?
不矛盾。
前者的“未悔”是对自己选择的坚定,即诗人对正道直行、不群小人的高尚品行的坚守。后者的“悔”是对自己往日所作所为的反省,有打算远离政坛,不再积极进取政治生活以全身而退,这并非放弃理想追求,而是在更好地保全傲岸高洁、正道自守的品格。
在《离骚》中,屈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形象?试结合诗句分析。
拓展探究,升格思维
屈原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最终选择了怀石投江。这一举动你赞成吗?
不赞同——
屈原虽遭楚怀王的疏远贬黜和顷襄王的放逐沅湘,但楚国百姓并未忘记和抛弃他,而他又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理想无法实现,便怀石投江,这是文人脆弱心理的一种表现。他应该为理想坚强地活着,活下去便有希望以伸壮志,一强楚国。
可以理解——
作为那一时代的文人,即便出身高贵,其和君王仍是臣子和君主的关系,其理想只有在君王信任、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而当君王弃之不用,他便失去了支撑政治愿景的柱石,若不想变心改节从俗随化,则只得退隐江湖不问尘事或走以死明志的不归路。屈原是无奈的,他不能施展政治理想,也不愿苟且同流合污,更无法面对国事日颓,只好怀石投江以证高洁,这并非其真心所愿的结果。
梁启超《屈原研究》:屈原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应把屈原的死看作是他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彻底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中国人爱讲调和,屈原则不然,他只有走向极端:“我决定要打胜他们,打不胜我就死。”这是屈原人格的立脚点,他说也是如此说,做也是如此做。
文本小结
《离骚》的节选中,屈原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及忠心爱国不为楚王接受的一腔忧愤,表现了屈原“美政”理想的执着及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其修身洁行、献身理想、忠君爱国的炽热情怀。
写作特色
深刻的现实内容与高度的浪漫主义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
《离骚》作为一首宏伟瑰丽、荡气回肠的政治抒情诗,以大胆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生动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国王廷的政治现实和斗争,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愤和在精神上的追求。
语言特色:
以六字句为基本句式,加上虚字“兮”,参差变化;双句押韵,节奏铿锵而活泼变化;间以楚地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赋”的运用
在《离骚》这一抒情诗中,赋既用于叙事,也用于抒情,使诗歌情绪显得真实而又易于接受。如用于叙事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等;用于抒情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
比兴手法
东汉王逸把《离骚》的意象体系分为三类:社会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话界的意象群。文中的意象体系多为第前二种,即主要以“香草美人”为喻(蕙茝、芰荷、芙蓉、蛾眉等),表达自己高洁的胸怀、美好的心灵。
此外,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抒情。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圜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小人群党”破坏法制的丑行罪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