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共2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兰亭集序》课件(共2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1 10:5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观书中极品 品文中妙品——
王羲之
兰 亭 集 序
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感受书法艺术之美,积累文化常识。
分析作者乐、痛、悲的原因。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探究王羲之积极的人生观,体会其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天下第一行书
书中极品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书体迥异的“之”
字中极品
“祖孙碑”
碑中极品
  御碑正面刻着清康熙帝临摹所书《兰亭集序》。
  碑的反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兰亭即事》诗,祖孙皇帝手迹同处一碑,世所罕见。
——“国宝”
走近
作者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出身两晋名门望族,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十二岁经父亲传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并师从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后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钟繇,达到了“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其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人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被尊为“书圣”,代表作即《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上,其子王献之与之合称为“二王”。
东床
袒腹
率真自然,天性风流
知明
背景
  古人习惯于每年三月初三日,为祈福禳灾,常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名士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42人来到兰亭这里举行修禊活动,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中,列坐于曲水两侧,将酒觞(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据记载,当时参与其会的42人中,有12人各赋诗二首。九岁的王献之等16人拾句不成,各罚酒三觞。后王羲之将众文人雅士创作的37首诗汇集起来,编成一本集子,并借酒兴写了一篇324字的序文,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
  序及分类:书序,为书做的序言,如本文。诗序,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如《孔雀东南飞》;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如《送东阳马生序》;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滕王阁序》。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今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于此地广种过兰花 ,因名“兰亭”,汉代为驿亭所在,后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兰亭集:指王羲之等文人雅士于兰亭举行的修禊集会。
文题
解读
  ——本文是书序也是宴集序,先介绍了众雅士作兰亭集诗的缘由(修禊: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盛况(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成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故其写作本文目的有二:一是叙当时兰亭景致和雅会盛况;二是借序来表达自己自我人生感悟思考。全文既写了良辰美景、名士雅集的赏心乐事,又写了欢乐终有尽,人生实短暂的感慨。“文风清闲,字字珠玑”,为历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名篇。
文本
研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春季最后一月
介状后置
全,都
民俗,水边祈福禳灾的活动
荟萃、聚集
adj→n,贤德有声望的人士
adj→n,年轻的和年长者
高、长
n→v,环绕
映衬、辉映
引来
把…作为
酒杯
排列
旁边
泛指乐器
热闹盛况
饮酒
赋诗
深远高雅的情思
诉说,表达

和风,暖风
温和舒畅
繁盛
自然万物
用来,借以
纵展
开畅,舒展
穷尽
确实、实在
值得
荟集,聚集
定后标志
  永和九年,正当农历癸丑年,在暮春三月的前几天,(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举办集会,是为了做修禊事啊。众多的贤才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和年长的全都聚在一起。(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峰峦和陡峭的山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大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映衬环绕在亭子的周围,(我们)把溪水引来作为飘荡酒杯的曲折弯绕的水道,各按顺次坐在曲水边上。虽然当天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大家相聚一起喝喝酒,作作诗,也足够用来畅快地诉说着我们内心深远高雅的情趣哲思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暖风温和舒畅。我们仰头观览浩大的宇宙,俯首察看繁多的自然万物,以此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也足够来极尽视觉听觉上的种种欢娱,确实是值得满心高兴啊。
第一、二段译文
一(1-2):记叙兰亭雅集的盛事,表达乐情。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句首发语词
取独
结交、交往
喻时间短
有的人
之于
胸怀抱负
“晤”,对面
随着、依靠
放纵不羁
身体
“取”
差异
不同
沉静躁动
感到欢欣
接触
一时
感到自得
高兴畅快状
满足
到来
等到
v,往→求得
改变
连接、附着
过去,先前
陈旧的痕迹
泛指往事
尚且

因为
指“向之”的事物
引发
兴起
情怀
感触
况且
何况
寿命长短
自然
造化
到,及
大事
  再说人们之间相互交往,很快就会度完这一生。有的人在室内面对面地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会随着自己所喜好的事物来寄托内心的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着。虽然(人们的)选择取舍有千差万别,安静与躁动也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就一时自我得意,内心畅快而满足,却不知道衰老也将随之来临;等到(他们)对所得到或喜爱的事物已经感到厌倦时,感情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跟着改变,感慨便随之产生。过去喜爱的事物,转瞬之间就已经成了过时的印迹,仍然不能不因为它而引发感触伤怀,况且人的寿命长短全凭自然的造化,最终还是要归结于形神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一件大事情啊!”难道这不令我们深长悲痛吗?
第三段译文
二(3):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命的思考。
死生亦大矣(重生死):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命运难测,令人痛心。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观览,阅读
每当
兴发感慨
缘由
符合
吻合
符契,合在一起为凭验
面对
嗟叹悲伤
明白
本来
意动,把…看作一致/相等
虚假荒诞
彭祖,指长寿
夭折,指短命
虚妄不经
犹如,如同
一个个地
记录
抄录
誊抄
作,
指诗篇
即使
纵使
意态
情趣
一致
相同
代,这
看待
生发感慨
  每当(我)看到过去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如果(和我的想法)像符契那样吻合一致,我未尝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伤怀的,(对这样契合的凭验)不能了然明白于心中。原本我也知道把死亡和生存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诞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看作一致的说法也是虚妄不经的言辞。等到后来的人看待我们今天(的作品),也就像我们看待过去的人(的作品)一样,真是可悲啊!所以我一一记录下参与这次集会的人,抄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即使时代推移变化,所遭遇的事情各有不同,但是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在思想情趣上应该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大概也将会对这次集会写下的诗文生发(类似的)感慨吧。
第四段译文
三(4):简述写作缘由。
千古同悲: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亦大矣!
文章脉络小结



良辰、美景
贤人、雅事
生命无常,欲望无限欢娱短暂,及时行乐
宇宙永恒,生命苦短
共情兴怀,千古同悲

!

!
!

《兰亭集序》结构图解
作文理由:
暮春修禊,
群贤毕至。
作文情境:
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成书经过:
列序时人,
录其所述。
借题发挥:
人生感悟,
生命哲思。
成书意义:
后之览者,
有感斯文。
1、立意高远,蕴藉深长(议论)。
艺术特色
  王羲之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并以此批判其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高远,不同凡响。
2、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本文仅324字,文中先记兰亭雅集之概况,后就死生问题阐发议论;虽为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且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是发人深思。
绘景方面: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16字就将兰亭周围景色写尽,渲染出清幽氛围,使人心旷神怡。
叙事方面: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情形,用词平实,几无修饰,却将宴会中的所有重要细节都概述出来,且表现出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
抒情方面: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历来脍炙人口,因其表达了人们古往今来的普遍感受。又如“临文嗟悼”,也道出了许多人阅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共鸣。
作业安排
  请结合名人关于生死的言论,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的感悟。不少于800字。
春秋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战国 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汉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明 罗伦: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与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
匈牙利 裴多菲:生命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苏联 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我们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应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现代 巴金: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当代 史铁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王羲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便是要保全性命于乱世,逍遥自在于人间。
  东晋是名士风流也风骨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林泉。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如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任意生死,死生一体。这也在王羲之的思想中有明显烙印。
春秋 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战国 庄子: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
晋 王羲之: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