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导入新课
翻开历史,王朝更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其兴常令人歆羡,其亡总令人扼腕: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成一代霸业;威王广开言路,兴利除弊,赢得诸侯朝齐;太宗虚怀若谷,励精图治,遂有贞观之治。纣王好酒淫乐,嬖幸妲已,终致葬身火海;怀王贪婪轻信,闭目塞听,落得客死异乡;玄宗重色倾国,不理朝政,酿成安史之乱……
李商隐《咏史》中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上到邦国,下到家庭,无不兴盛于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勤俭节用的道德修养,无不亡于声色犬马的享乐主义和豪奢腐糜的物欲追求,一个个的前车之鉴,一次次的重蹈覆辙,历史总是让人唏嘘不已。本节课我们走进五代那个短暂纷争的时代,去体察一番后唐庄宗成败天下的史实带来的启示,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
代
史
学习目标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壹
贰
叁
学习本文通过正反对比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体会文本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反复诵读以加深理解对国家强烈的忧患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知人论世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运动理论。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欧阳修 (1007-1072)
作者介绍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关于“六一居士”
写作背景
五代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的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称帝起到960年北宋建立止,不过半个世纪,中原地区先后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前后相继,中原以外则有吴、南唐、吴越、楚 、 闽 、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独立王国,史称“五代十国”。“于此之时,天下大乱,五十三年间, 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已。”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写作目的
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以史为鉴。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74卷的《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
《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录》的作者孙宗鉴(宋)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
《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伶官传》是其中一篇,由于讽喻意蕴和文风出色,后世将其独立成篇,名为《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史料补充
李存勖,唐末晋王李克用的长子,五代时期后唐的建立者。自幼善骑射,胆略过人,心性豁达,酷爱《春秋》,精通音律,文武双全,深得父宠。他经多年征战,北却契丹、南击朱梁、东灭桀燕、西服岐秦,逐步使晋国强盛。死敌梁太祖朱温曾感叹“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唐昭宗也赞叹“可亚其父”,故有名“亚子”。
923年4月定国号“唐”(后唐),并于同年12月灭后梁,定都洛阳。称帝后宠幸倡伶,嗜好滑稽戏,并取艺名“李天下”,为祸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李嗣源叛变,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下,郭从谦等伶官又乘危作乱,庄宗竟被乱箭射杀,一代雄主就此凋零。
文题解读
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 。
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一种为杰出人物作的传记文体,突出其影响。
古代一种文体,也叫“叙”、“引”,相当于文章的“前言”或编者的“按语”。自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代写的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书序,赠序,宴集序等类,古文有时列于书末,称“跋”或“后序”。体例略同,合称序跋文。
伶官
传序
伶
伶官
序
传
听读感知
盛( chéng )以锦囊 系( xì )燕父子以组 仇雠( chóu )已灭
乱者四应( yìng ) 失之易欤( yú ) 方其盛( shèng )也
原:推其根本,推究 立:推立,即位 约:订立盟约
与:动词,给 乃:你,你的 负:背负
及:等到 纳:收入,收藏 系:缚
组:绳索 函:名作动,用匣子装 意气:志向与气概
仇雠:仇人 离散:溃散 抑:或者,还是
本:考查,探究 兴:使…兴旺 逸豫:安闲享乐(不能居安思危)
举:全,所有的 忽微:极细小的东西 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课文翻译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在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拿出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研习文本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实。
感叹词,一声嗟叹,表达对历史兴衰,人生盛衰的强烈感叹;慷慨悲凉,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寓含深沉的历史感慨,奠定叹惋基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2.文章以“呜呼”发端,有何用意?
3.思考: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会是什么?庄宗是如何对待父亲遗命的?他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开创后唐的?
告知生前三件憾事,嘱托庄宗完成遗愿,报仇雪恨。
恭领父命,
积极作为。
受箭时/后的一系列动词:受、藏、请、盛、负、纳、还。
4.一、二段各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什么关系?
因为有着三支箭的鞭策,他怀着一股报仇的信念,时刻恭敬地面对父亲的遗愿。即“忧劳可以兴国”。
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5.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与段二论证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说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与第二段在论证上构成正反对比的关系:段二从正面肯定了庄宗忧劳兴国的功业,段三从反面叙说庄宗逸豫亡身的史实。
9.根据史料和课文内容,整理后唐庄宗得失天下的年表。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作者以此引出了什么结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强化主旨
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照应目的
思维导图
提出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总起话题
后唐庄宗失天下(3年)
→逸豫可以亡身
后唐庄宗得天下(15年)
→忧劳可以兴国
正面分说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总结结论
伶
官
传
序
反面分说
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勤俭节用、防微杜渐;
应谨防玩物丧志、爱慕虚荣、沉醉享乐、骄奢淫逸。
启 示 录
1.文章写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进一步展开议论,这是为什么呢?
拓展延伸
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局限于宠溺伶人,其他玩物丧志的做派也是一样。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骄奢淫逸的享乐之中,忘记居安思危、忧劳兴国的至理,必然会招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盛衰史实,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
对比论证。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要庄宗不忘世仇,完成遗志。庄宗重任在肩,惟恐辜负先人之托,用兵时负矢在前,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大获成功。可大功告成后,他一改初衷,宠幸伶人,贪图享乐,致政事废弛,国家倾覆。作者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对比,鲜明而强烈地得出庄宗悲剧的根源“皆自于人欤”,突出“成败由人”之理,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举例论证。首段即以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为论据,具体选材却以“晋王三矢”的传说为例详述,体现精于选材的匠心。文章并未写庄宗如何逸豫,而以“负矢在前”这一典型生动的实例,充分表现庄宗的忧劳,突出“人事”的作用,再辅以评论庄宗盛衰时的相关史实,使人对其忧劳而逸豫的做派不言而明,达到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本文属于史论,写史论一般都要用到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引用论证。引用《尚书》中的名言,论证后唐庄宗骄傲亡国的道理,增强说服力。
2.为阐述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增强说服力的?试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的内容与标题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
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祸国引起的,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论代史,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亡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4.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在今天你有怎样的认识?
5.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的写法非常典型,请再读文本,思考: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
6.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①语言委婉,气势旺盛
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以叹终,于反复咏叹中显示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引人深思;多采用对仗工整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气势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
②文笔酣畅,波澜起伏
开篇兴发嗟叹,明确论点,语势突兀而起;随后叙庄宗成败史实,语势猛升陡降;继而层层推进,设疑问、引名言得出“自然之理”;最后评论庄宗成败,语势再升再降,于大起大落之中引出教训,文章于此戛然而止。
③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叙说史例语言平实生动,深入浅出,平易近人,自然晓畅。论理简明扼要,叙事不枝不蔓,多用格言式的对称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时刻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居安思危,惕厉奋发,勤俭节用,防微杜渐,避免重蹈覆辙前人的悲剧。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除本文所例举的庄宗兴亡的史实外,你还能联想到历史上哪些“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例子?请据此写一篇历史人物评论。
2.口头表达:欧阳修认为庄宗的“忧劳”使他的国家兴盛,“逸豫”使他的国家败亡。从庄宗的人生里,我们还可以感悟到什么?(提示:命运掌握在谁手中?上天还是自己?)
3.情境式默写
①《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 , 。
②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 , !”
③《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在文章开头用兼带感叹语气的反诘句提出了此文的中心论点:“ , , !”令人鲜明,催人警醒。
④庄宗取得天下后,骄奢淫逸,重用伶官,荒废朝政,最后众叛亲离、士卒离散,仅有的些许忠臣还被庄宗逼着以发代首,发誓效忠。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用“ , ”一句再现了当时君臣相泣的情景,何其衰败啊。
⑤《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连用两个反问句“ ? ?”
否定了天下的得失是因为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而是都由人事决定。
⑥《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