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18 童年的水墨画 主 备 人
课 型 新授 课 时 2 教具准备 课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积累“水墨画、垂柳”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溪边》、《江上》诗句中的内容,感受儿童诗的特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重 点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难 点 感受儿童诗的特点,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 法 创设情境 学 法 子独自悟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揭题解题 1.教师导入新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美丽的画,咱们一起欣赏欣赏。 2.随文识记墨字。 3.教师总结:这些画大多寥寥几笔,但笔墨的浓淡晕染出了诗意的画面,像这样的画,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墨画。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用简约凝练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别有韵味的场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4.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学生书空:童年的水墨画,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2.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 3.水墨画 染绿 浪花 溅起 打碎 教师组织读词语:学生自读两遍,开火车读,齐读。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4.教师检测识字效果:识字小游戏认读词语:染绿 墨水 溅起 浪花 打碎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前鼻音“溅”。 5.教师组织交流:说说这三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 学生活动:分组读书,交流汇报,试着用上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将三幅画面说清楚。 教师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6.教师总结:这就是藏在小诗中的三幅水墨画,画出了孩子们五彩的童年。 三、聚焦《溪边》,欣赏画面 1.教师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感受《溪边》画面。 (1)教师出示要求:朗读《溪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学生交流汇报。 (3)欣赏图片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教师提出问题: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交流语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①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②教师总结: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溪水平静、清亮得像镜子,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写出了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 (3)交流语句: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教师提出问题: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 ②教师总结:这里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4)交流语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教师过渡: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妆的镜子,像漂亮的绿玉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5)交流语句: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教师提出要求:默读这句话,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②教师总结: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蜻蜓能立在钓竿上,突出了环境的安静。 ③教师组织有感情地朗读。 (6)交流语句: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②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③教师总结:这句话中我们要抓住关键词“扑腾”“碎”和“蹦跳”体会儿童生活的快乐。由听觉转为视觉,画面由“静”变“动”,动静结合。 ④教师组织有感情朗读。 4.教师提出问题:溪边不但有美景,还有动人的笑声。谁在溪边?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快乐? 5.教师出示练习 预设:前四行,小溪、垂柳、红蜻蜓,应该读得(安静舒缓)后两行,扑腾,碎了,蹦跳着,应该读得(活泼欢快)。 教师出示小练笔,学生试着说一说 7.师生交流想象诗歌画面:学生先交流零碎的画面,教师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 8.抓关键词,指导背诵。 教师指导背诵:学生每一行的关键词“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等进行背诵。 9.教师总结: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有溪水、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儿,真是美极了!我们再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生字词,一个抄3个,组2个词。背诵《溪边》。
拓展作业:自学诗歌《江上》。结合课文写一写自己的童年。
板书设计 18.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静态:垂柳照镜,钓竿立蜻蜓 动态:人影碎了,蹦跳着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