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升】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要素解析 类文阅读课外阅读过关(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阅读提升】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要素解析 类文阅读课外阅读过关(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7-31 13:3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上语文第二单元阅读主题:
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知识点: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本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和《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课文。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是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当中反复强调的,从单元导语页可以看出,学习本单元的五篇课文,要能跟着课文讲述的故事,“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
《七律·长征》生动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艰难历程;《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五名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的壮举;《开国大典》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庆典的宏大壮阔场面;《灯光》回忆了解放战争时期,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战士为革命胜利英勇献身的一段往事。《我的战友邱少云》记叙了邱少云在执行潜伏任务时,为了避免暴露目标,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最后壮烈牺牲的故事。
整个单元价值导向鲜明,且丰富而不单调。虽然反映的是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但其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阅读训练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感受二者是如何有机结合的。这一阅读训练要素有两个关键词,一是“点面结合”,指明了要从课文中了解的表达方法,二是“场面”,指明了方法应用的对象。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的时候,要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中的资料及重点语句,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重点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并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 “人”、“事”、“境”构成。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那么如何写好场面呢?点面结合是进行场面描写最好的选择。
如何运用“点面结合”写好场面描写?
◎一个中心:服从文章主题的需要。
◎两个基础:1、面(概括描写,顾全大局);2、点(详细描写,突出重点)。
◎写好“点”窍门:
1、特写镜头;
2、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3、侧面烘托
常见考察题型:
问1:这些场面描写都用到了哪一个方法?
答:“点的描写”、“面的描写”、“点面结合”。
问2:点面结合的好处?
答:作者既关注了群体,又写了个人,运用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突出了整体(谁) xx形象,显示了个体(谁)XX特点?(他做了什么事情,就反映出什么特点?)
问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答:可以用到概括小标题的方法。(圈自然段中的关键词语,串连起来,就是小场面,所有小场面连起来说,就是完整的过程/事情。)
问4: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答:(1)这一场面写了——、——、——内容,按照——顺序写的。作者运用了——写法,先写——,这是“面”的描写,突出了整体(谁) xx形象;再写了——,这是“点”的描写,显示了个体(谁)XX特点。
类文阅读-(一)
赵一曼
在1935年11月,赵一曼率领的部队被日伪军包围,她要团长带队突围,自我担任掩护,左手手腕中弹负伤。她在村里隐蔽养伤被敌人发现,奋起迎战时左大腿骨被子弹打穿,因流血过多昏迷而被捕。她被押到哈尔滨伪滨江省警务厅受刑后几度昏迷,仍坚贞不屈。
在她生命垂危时,日寇担心死去得不到口供,把她送进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监视治疗。负责看守她的伪满警察董宪勋和医院女护士韩勇义,都为她的英勇所感动,又听她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于是决心参加抗联队伍。在二人帮忙下,她于1936年6月28日深夜逃出哈尔滨,朝抗日游击区的方向走。
伪骑警队在第三天凌晨追上了她们乘坐的马车,赵一曼再次被捕。敌人反复折磨了她一个月,她只是怒斥敌人:“你们能够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能够把人剁成烂泥,但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赵一曼负伤被捕押解到哈尔滨后,日寇和伪满的警察头目立即对她进行审讯。此时,她伤口不断流出的鲜血湿透了棉衣,依然滔滔不绝地痛斥日寇侵占中国东北的暴行。负责审讯的日本特务恼羞成怒,竟用竹签从她的指甲缝中钉进去,用鞭子狠戳赵一曼的伤口,使她几次昏死过去。
日寇将她送到医院,伤势刚好一点,日寇又在病床前审问,赵一曼依然坚不吐实,日寇拳打脚踢,她的伤口再度破裂,又昏迷过去。医护人员甚至包括看守的警察都对她产生了敬佩。
(选自“爱扬教育网”)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坚定而有尊严,绝不向邪恶势力屈服。( )
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
2.赵一曼被捕是因为 。
3.从赵一曼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什么精神?
.
4.说说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
(二)歪头崮八十五勇士
王贞勤
1943年,日军集结重兵在山东沂蒙山区加紧推行“蚕食”计划,实行罪恶的“三光”政策。八路军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坚持进行敌后抗战。
2月25日夜10时许,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一营二连指战员在副营长徐福的带领下,悄悄在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扎营休整。该营营长王子固则带领三连在另外一个地方活动。
“徐营长,有情况……”侦察员突然跑过来向徐福报告,“东……东面,发现了很多日军……”原来,日军白天侦察到有八路军小股部队在沂水北活动,就连夜调集了3 000人马,兵分数路包抄过来。
徐福命令部队马上向沂水河方向转移,于半夜时分到达沂水河畔。徐福同二连连长齐之顺碰头后,决定马上上山。他们刚爬到半山腰一个叫桃花坪的小山村时,就发现日军的马队已经到了山下。不一会儿,山下升起了几发信号弹。
忽然,左侧的山沟中冒出来黑压压的一大群人,二连刚要准备战斗,发现是营长王子固带领的三连和附近的几百名老百姓。这时,日军的大炮和机枪开火了,大批日伪军在火力掩护下冲了上来。
“两个连不能一块往外冲,这样两个连和几百名群众都会有危险,必须留下一个连断后,掩护另一个连带领群众转移!”营长王子固说道。他和副营长徐福短暂商议了一下,迅速作出决定: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王子固见三连和老百姓走远了,立刻命令二连朝敌军开火,把敌人牢牢地吸引在周边。天亮时,他们同敌人几经周旋,沿张耿村的西山撤到了歪头崮。此时,三连和百姓已安全脱险。
(选自《档案时空》,2018年第3期)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嚣张——( ) 商议——( ) 带领——( )
2.文中第二个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重复词语 B. 表示语意难尽 C. 表示意在言外 D. 表示说话断断续续
3.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
4.营长王子固在危急关头做了什么决定?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
(三)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董希文《开国大典》赏析
高卫燕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这声音穿过千山万水,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中国人民一齐欢腾起来。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巨幅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他曾目睹开国大典盛况,还曾受命为毛泽东、朱德画像。
画领导人物,一般都是四平八稳的正面像,但是董希文选择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碧蓝的天空展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中央,身着中山装,英姿挺拔,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站在毛主席背后的是各界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身材高大的毛主席,由于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画面上显得不够高大,董希文与艾中信等人讨论后,决定把毛主席的形象加高一寸。此外,董希文大胆地将原本应该在毛主席右前侧的一个大红柱子去掉了,这样,广场显得格外阔大,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不小的气势。
《开国大典》不仅定格了一个伟大的时刻,更记录了一段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当家做主的历史岁月。今天,当我们踱步于这幅名画前,在欣赏其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选自《初中生世界》,2017年第19期)
1.“排山倒海”的意思是 ,它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
2.创作《开国大典》这幅油画是为了 。
3.油画《开国大典》有什么意义?在文中找出答案,用“ ”画出来。
4.油画《开国大典》和一般的领导人物画像有什么不同?
(四) 亲历国庆大阅兵
阮 华
上午10时,庆典开始了,天安门城墙下1000多人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高奏国歌,接着28响礼炮响彻云宵。阅兵总指挥秦基伟将军一声“军委主席同志,受阅部队准备完毕,请您检阅”,一声铿锵有力的“开始”。军乐团奏响了雄壮的阅兵曲,一辆敞篷红旗轿车驶出天安门,越过金水桥,缓缓向东驶去,车上站着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他一边检阅部队,一边挥手高呼:“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战士们报以“首长好!”“为人民服务!”的喊声。
10点20分,邓小平检阅完毕后,回到天安门城楼上,他用带着浓重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发表国庆讲话,广场上掌声雷动。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武装警察和男女民兵、机械化部队组成42个整齐的方队依次走过来了。队列横看是一条线,竖看是一条线,斜看还是一条线,举手投足都是一条线。紧接着是金戈铁马、车流滚滚的20多个机械化方队开过,跟在银光闪闪的舰空导弹后面的是直指长空的金色地空导弹。当用24米加长汽车运载的洲际导弹方队出现时,天安门上空出现了红、蓝、黄、绿、紫、棕、橙、绛八色彩练当空舞。万众翘首,只见8架威武的护卫机后拉出8条绚丽彩绸,紧跟其后的是声震长空的18架重型轰炸机,接着由强击机组成的8组4机共32架战机呼啸而过,最后是18架歼击机群排着品字队形穿云破雾腾空而去……
一晃30多年过去了,但回想起盛大阅兵的情景,我仍记忆犹新。因为这是一生中难忘的事情。
(选自《江淮法治》,2015年第19期)
1.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过去的事,至今印象还非常清楚,就像刚才发生的一样,比喻记忆深刻。( )
形容声音响亮而有节奏。( )
2.文中的省略号的作用是( )
A. 表示语言的延长 B. 表示语意未尽 C. 表示解释说明 D. 表示意思的递进
3.作者是按照 顺序来介绍大阅兵的。参加大阅兵的42个方队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 、 和男女民兵、 。
4.看了作者描写的大阅兵,你有什么感受?写一写吧。
(五)晋察冀边区的青年抗日先锋队(节选)
陶诗秀
1939年,敌人实行“强化治安”、推行“囚笼政策”,强迫群众修公路、挖壕沟、筑围墙、建炮楼,企图分割、封锁我抗日军民,达到逐步消灭抗日力量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青抗先带头对敌展开以捣毁敌人交通线和通讯网为主要目标的破击战,在这场破铁路、割电线、炸桥梁的特殊战斗中大显身手。
当年,冀中献县的几名青抗先队员,将自制炸药装入箩筐,在火药上插支引燃的香,箩筐上绑好纵横交叉的长竿,趁夜色放入河中,让其顺流飘向敌人守卫的商家村桥。当箩筐飘近桥边,长竿即被桥墩所阻,待香一经燃尽,筐内炸药突然爆炸,转眼之间便毁掉了这座桥。守桥的敌人惊慌失措,怎么也搞不清桥是怎么被炸的。
冀中区青年爆破能手李寿江,在当青抗先队长期间买了把虎头钳,专门用来破坏敌人公路上的电线。他在地里干活看到公路上没有敌人时,就飞身上路,爬上电杆,剪断电话线,把线一圈圈地缠在自己身上,背到田间,扔进井里。敌人派电话兵刚刚修复,他又伺机割断,弄得敌人无可奈何。一年下来,他把割来的几斤电线交到区政府,受到上级的表扬,群众都热情地称他为“铁丝大王”。又一年,他带领一个青年破线组,既割线又锯电杆。有时卡断新电线,换上非金属线,使敌人找不到电话不通的原因。有时,他们还把电线头埋在公路上与地雷连接,使敌人多次被炸。就这样,敌人修,我们破,直到日本投降,安国至定县公路上的电话线也没有通过几天。  
  (选自《文史月刊》,2018年第3期)
1.解释词语。
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
2. 敌人实行“强化治安”、推行“囚笼政策”的目的是 。
3. 青年抗日先锋队是怎样破坏敌人的通讯电线的?
4.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六)“这儿是中国的土地!”
管 桦
雨来心想,跑是跑不掉了,不是带路吗?我把他们带到地雷阵里,对,就这么办!
雨来又想,我要是顺顺当当地带路,鬼子会生疑心。他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日本军官抽出洋刀架在雨来的脖子上:“赶快带路!”
鬼子推搡着雨来,雨来愤怒地说道:“这么推搡我,还不把我推到地雷上!”鬼子松了手。
到了村东大道上,鬼子看到那些红纸、绿纸说:“这儿真的有地雷?”
雨来说:“不信拉倒,你踩踩试试!”可鬼子没一人敢踩。
雨来领着200多鬼子在假地雷阵里转了半天。雨来故意吓唬鬼子:“小心地雷!”一个鬼子踩到一处松软的土地,以为踩上了地雷,吓得赶紧趴在地上,好几个鬼子也跟着趴在地上,叽哩哇啦乱叫。
转来转去,终于要到地雷区了。雨来琢磨得想个办法逃走。
雨来领着鬼子走上了河堤,前边堤上,大路上都埋有地雷。距离第一个地雷不远了,可雨来却大声嚷着:“前面,地雷地没有!”
离第一个地雷两丈远了,一丈远了,再往前走就踩着地雷了。这时候,雨来故意一脚迈空栽到河里去了。他在水里扑腾着,故意从水里伸出脑袋喊道:“救命啊!”不一会儿,雨来好像被水冲走了,不见人影了。
鬼子军官以为真的到了无雷区,迈着大步往前走。没走几步,地雷响了。轰!轰!轰!一个地雷响了,像连环炮似的,一个个地雷接连不断地响了起来,这里是地雷区啊!没有多长时间,200多鬼子死的死,伤的伤,还有不少做了我们的俘虏,只逃走了30多个。
(选自《小英雄雨来》)
1.找出文中的拟声词写在横线上,再写两个。
2.文中画线句子是对雨来的 描写,表现了雨来的 。
3.“一个地雷响了,像连环炮似的,一个个地雷接连不断地响了起来。”这是一个
句,请你仿写一句:
4.雨来想到了什么好主意逃走?
【参考答案】
(一)
1. 坚贞不屈 滔滔不绝
2.为掩护部队受伤昏迷
3.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4.敌人可以摧毁一切可以看到的东西,但摧不毁革命者的革命意志。
(二)1.跋扈 商讨 率领
2.D
3.1943年 2月25日 山东沂蒙山区沂水县北部的桃树万村
4.两名营领导带领战斗力较强的二连83名指战员“断后”,掩护三连和老百姓向南突围转移。 果断勇敢,身先士卒。
(三)
1.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天翻地覆 风平浪静
2.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时刻
3. 不仅定格了一个伟大的时刻,更记录了一段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当家做主的历史岁月。今天,当我们踱步于这幅名画前,在欣赏其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4. 一般领导人物画像都是四平八稳的正面像,但《开国大典》是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的角度,是侧面画像。
(四)
1. 记忆犹新 铿锵有力
2. B
3.时间 陆海空三军 武装警察 机械化部队
4.示例:我们国家变得日益强大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长大后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和富强。
(五)
1.惊慌失措 无可奈何
2.分割、封锁我抗日军民,逐步消灭抗日力量
3.既割线又锯电杆,有时卡断新电线,换上非金属线,使敌人找不到电话不通的原因。
4.青年抗日先锋队对敌展开以捣毁敌人交通线和通讯网为主要目标的破击战。
(六)
1.叽哩哇啦 轰!轰!轰! 稀里哗啦 呼呼呼
2.心理 聪明机智
3.比喻 示例:广阔的田野像一张巨大的稿纸,农民们在上面书写着丰收的华章。
4.雨来假装一脚迈空栽到河里去被水冲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