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3分)“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下列表述与“大一统”治国理念最相符的是( )
A.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B.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D.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2.(3分)如表中的史料反映了秦代( )
记载 出处
有事请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让人代为请示)。 《睡虎地秦墓竹简 内史杂》
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 行书》
A.地方官员权力较小 B.国家法律条文严酷
C.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D.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3.(3分)唐代规定了考核官吏的政治标准“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指德义、清慎、公平、恪勤,是对官员品德操行的要求,“二十七最”是根据各个部门工作的不同性质和要求对官吏的能力提出的不同要求。这突出反映了唐代考核制度( )
A.德才兼顾,合理分类 B.注重效率,维护专制
C.绝对公平,以才优先 D.细致全面,消除腐败
4.(3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5.(3分)如表是历史上中国北方水稻种植分布情况:
时期 水稻种植情况
新石器时期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商周时期 水稻种植向北方推移;
汉唐时期 北方地区水稻种植大大扩大;
宋代 北方水稻种植开始萎缩,分布由成线到点状分布;
明清时期 虽然水稻种植北界推移到44°N,但北方水稻种植状况并不理想;
近代以来 随着耐旱水稻品种的培育,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有所扩展。
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水稻种植分布的变迁( )
A.与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有关
B.受自然和社会发展双重因素影响
C.取决于政治中心的不断东移
D.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水资源的制约
6.(3分)近代早期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种现象( )
A.得益于实业救国的自强使命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有力的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体现开明人士对时代的捕捉
7.(3分)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据此,影响梁启超新史学观的因素不包括( )
A.中国传统史学理论 B.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感
C.进化论和民主思想 D.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8.(3分)中国近代,全国性金融中心不断迁移,基本轨迹是:上海→北京与天津→上海→重庆→上海。这反映出近代( )
A.地方派系积极争夺金融中心地位
B.政治中心与金融中心始终分离
C.中国金融业受政治环境影响大
D.列强侵略严重破坏中国金融业
9.(3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8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最重要
B.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利团结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10.(3分)邓小平指出:“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怎么能够安心地搞建设?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确定我们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据此,“这个判断”是指( )
A.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C.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潮流
11.(3分)与欧亚大陆几乎隔绝的美洲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创造了辉煌的古代美洲文明,他们像欧亚大陆的文明一样,曾经建立起国家,并有自己的行政系统。这种现象说明( )
A.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各文明的影响
B.古代各文明之间有着频繁密切的交流
C.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D.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都是独立进行的
12.(3分)17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完成了对殖民地的占领。巧克力、茶叶和糖作为殖民地的物品,取代了长久以来由扮演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角色,成为远洋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成为人们饮食生活中的新宠,欧洲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饮食口味。据此判断,中应是( )
A.烟草 B.辣椒 C.咖啡 D.香料
13.(3分)1964—1965年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展览会上,沃特迪士尼公司的一句广告语是:“世界太小了”。导致“世界太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B.国际竞争激烈
C.现代科技长足发展 D.两极格局瓦解
14.(3分)在拉美国家和非洲统一组织的多次呼吁下,联合国举行三次海洋法会议,最后于1982年12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为12海里,沿海国有权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这一规定( )
A.扩张了发达国家海洋霸权
B.有利于所有沿海国家
C.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要求
D.促进海洋环境的保护
15.(3分)美国学者梅天穆于2012年出版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书中第二部分“成吉思大交换”分析了“蒙古治下的和平”时期给贸易、战争方式、行政管理、宗教、疾病、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七个方面带来的影响,认为蒙古征服战争可以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对比。据此判断,该书的观点主要是基于( )
A.全球史的视野 B.蒙古西征的历史局限
C.新史料的发现 D.高度关注东西方差异
二、非选择题
16.(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部分粮食安全观摘录
内容 出处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粟者,王之本事也”“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管子 治国》
“李悝为魏文候作尽地力之教”“以谷贱时增其贾而余,以利农,谷贵时减贾面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高度重视粮食工作。20世纪50年代中期,他提出“发展农业是保证工业发展和全部经济计划完成的基本条件”“改善生活,吃还是第一位”“吃的方面,先粮食后副食品”“粮食工作极为重要,它决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经济工作,而且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工作”。60年代初,他又提出“在粮食问题上,应该有这样的目标:一是要过得下去,二是不依靠外国”。这一系列有关粮食安全的思想,对于今天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安全治理能力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摘编自赵纪萍《陈云的粮食安全思想和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主要思想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新中国粮食安全观的新发展。
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茶作为中国先民的伟大发现,随着地理大发现后世界性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而传入西方。随着饮茶这一生活方式在英国的逐渐传播开来,亦与精神文化互相交融,其在诗歌、小说、散文乃至绘画中也多有体现。
欧洲人最初接触并饮用的基本上都是绿茶,英国人的饮茶偏好在18世纪时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该趋势首先与价格有关,到了18世纪30年代时红茶价格已经逐渐低于绿茶,这个趋势长期保持。绿茶性寒,红茶性暖。红茶的温性特征无疑有助于英国人适应当地大部分时间偏于阴冷潮湿的天气,自然逐渐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与红茶兴起密切联系的是,英国人逐渐形成了饮茶时添加牛奶与糖的习惯。牛奶为英国传统饮食的重要部分,茶在引入英国后,英国人很快即将牛奶加入其中。随着英国人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甘蔗种植园与制糖业迅速发展。由于糖的来源日益充沛,价格日益低廉,向茶中大量加糖也逐渐成为英式茶的另一特色。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英式茶的特点,并分析英式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你如何认识贸易活动对文化交流的作用。
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阶段表
朝代 发展阶段(据漕粮来源地划分); 漕运中心 主要运道 漕运量(单位:万石)
平均量 最高年份
秦汉 关东之漕 长安、洛阳 渭河、漕渠、黄河、汴渠 400 600
魏晋隋唐 从关东之漕到江淮之漕 长安、洛阳 漕渠、黄河、汴河、江南运河 200﹣300 400
两宋 江淮之漕 开封、杭州 汴渠、江南运河 600 700
元明清 江南之漕 北京 京杭运河 300﹣400 675
注:漕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运输方式,主要是指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等物资。渭河,黄河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漕渠,汉唐时自长安东至黄河的运渠;汴渠,也称汴河,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骨干运河;江南运河,大运河的南段,是京杭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
——摘编自王明德《论中国古代漕运体系发展的几个阶段》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与中国古代漕运发展相关的题目,并结合所学内容予以论述。(要求:写明题目,充分运用材料,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C
9.【答案】C
10.【答案】B
11.【答案】C
12.【答案】C
13.【答案】C
14.【答案】C
15.【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6.【答案】(1)主要思想:强调粮食储备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应保持足够的粮食积蓄。重视农业生产,将粮食生产视为国家根本。通过调节粮价来保障农民利益和稳定粮食市场。
历史作用:促使统治者重视农业,采取重农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在灾荒年份能够缓解社会矛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物质基础。
(2)新发展:将粮食安全上升到政治高度;提出自给自足,摆脱对国外的依赖。
17.【答案】(1)特点:饮用的是红茶;与自然气候密切相关;添加牛奶和糖。原因:新航路开辟,与东方的贸易额扩大;对外殖民扩张;英国独特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
(2)作用:贸易活动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贸易活动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交融;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
18.【答案】主题:中国古代漕运体系的演变及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论述:中国古代漕运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运输工程,其发展和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心的变迁,而且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状况。
在秦汉时期,漕运主要集中在关东地区,即今天的华北平原一带,漕运中心设在长安和洛阳。这一时期的漕运主要依赖渭河、漕渠、黄河和汴渠等水道,漕运量平均约为400万石,最高年份可达600万石。这一时期的漕运体系支撑了当时庞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对粮食的需求,保障了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的粮食供应。
到了魏晋隋唐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和经济重心的南迁,漕运体系逐渐从关东之漕转向江淮之漕。漕运中心仍然位于长安和洛阳,但主要运道扩展到了漕渠、黄河、汴河和江南运河。这一时期漕运量的平均值下降到了200﹣300万石,最高年份为400万石。漕运量的减少反映了当时国家经济的衰退和战乱频发的社会状况。
两宋时期,随着政治中心的再次迁移,漕运体系完全转向了江淮之漕,漕运中心变为开封和杭州。主要运道包括汴渠和江南运河,漕运量显著增加,平均达到600万石,最高年份为700万石。这一时期的漕运体系支撑了宋朝的经济繁荣,尤其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元明清时期,漕运体系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江南之漕为主的格局,漕运中心设在北京。主要运道为京杭运河,漕运量在300﹣400万石之间波动,最高年份达到675万石。这一时期的漕运体系不仅保障了北方的粮食供应,也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漕运体系的发展和演变是国家政治中心变迁和经济重心转移的直接体现。漕运体系的每一次转变都对当时的国家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保障了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的粮食供应,也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物资流通,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